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我縣蟠龍鎮石甕村有個自然村叫向陽村。按照當地起名的習俗,這樣的村名該是處於陽坡地帶,面向太陽,然而,這個村確處於山陰之下,緊靠道堰嶺,日照時間很短,那麼這個村名是怎麼來的呢?在修編村志過程中,經過調查採訪,從民間故事到史實考查,原來村名來歷居然與曹操有關。

曹操揮鞭走羊腸

大家一定讀過的曹操名詩《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曹操率大軍向上黨地區挺進


那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後,皇室衰微,軍閥混戰,群雄逐鹿。一代梟雄曹操在軍閥混戰中異軍突起,他任職司空保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從而,消滅了北方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袁紹,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與佔據長江流域的孫權、劉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但是,袁紹的外甥幷州刺史(治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晉源鎮)高幹乘曹操北征烏桓內部空虛之際,據幷州反曹,派兵佔據了上黨戰略要地,據守太行山壺關口,這裡守可依太行,進可下中原,成了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得知此消息便先派部將樂進、李典率軍進擊,但關險不能近,未攻下壺關。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曹操率大軍翻越太行山,進軍上黨,征討佔據幷州、叛服無常的高幹。其時天氣寒冷,大雪紛飛,道路險阻,曹軍歷盡艱辛,太行山路的艱險難行,使得曹操百感交加,觸發詩興,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苦寒行》。

羊腸坂在何處

《苦寒行》寫於太行山,這是沒人否定的,但“羊腸坂詰屈”點到途經“羊腸坂”。羊腸坂古道名的來歷很簡單,因其在山間崎嶇纏繞、曲曲彎彎、形似羊腸,故名。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沁陽的太行山同治年間就刻在石壁上的“古羊腸坂”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壺關的古羊腸坂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武鄉的羊腸坂

查閱資料,雖羊腸坂古有爭議,羊腸坂、十八盤這樣的地名不下幾十處。傳說雖多,但大多集中於河南沁陽與山西壺關兩處。特別是沁陽市常平村石壁上刻著同治初年的“古羊腸坂”,距今已有130多年了。這算是羊腸坂的證物。但著名作家、民族學家張承志曾先後考察沁陽、壺關兩處,又頗贊同《苦寒行》出自白陘古道。怎麼又與武鄉會有牽連?居然,最近我們在調查時也發現了武鄉民間亦有曹操行軍的傳說。難道曹操真的從這裡登上十八盤,途經武鄉前去攻打壺關的嗎?武鄉確有十八盤羊腸坂嗎?

研究歷史一靠文物,二靠史料,三靠傳說。現在並未發現曹操行軍確有價值的文物,史料記載也微乎其微,既然有此傳說,我便產生了去走一走十八盤的想法,於是幾人結伴在嚮導的帶領下,驅車來到山下,徒步登山,沿十八盤而上。

兩個村名相印證

這裡是太行山主峰的東側,在嚮導張三旺帶領下,來到已經十多年沒有人跡的“十八盤”。

站在山上,張三旺指著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說:“那下面溝裡的小山村就叫做‘曹爾河’。這條溝裡流著一條溫泉,冬天不僅不封凍,而且熱氣騰騰。傳說漢朝丞相曹操行軍走到這裡,看到這條溫泉水,便下馬到河邊洗臉,洗去了多少天的鞍馬勞頓,於是這條河便稱為‘曹爾河’,後來這裡立下了村莊,也起名‘曹爾河’。”

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卻沒有找到“曹爾河”這個村名,而是寫作“洗耳河”,但傳說故事則與石勒、彭祖等人曾在此洗過耳朵有關,當然也有曹操洗臉的故事。經過對方圓幾十裡的調查,無論是黎城,還是武鄉、左權、襄垣,周邊的百姓卻都叫這個村為“曹爾河”。就連本村人也只是寫村名的時候寫作“洗耳河”,而在說的時候,都稱為“曹爾河”。可見曹操的傳說要比石勒、彭祖“洗耳”在百姓中更為深入。

關於這個村名,我還調查到另外一個版本,武鄉在外工作的86歲老人張懷雲說:“曹爾河在很早的時候是武鄉地界。相傳在明朝的時候,在村西的官道上發現了一位無名死屍,村民報了縣衙,可是當時的縣官昏庸,不想管這閒事,就推說不在武鄉地界。結果黎城的縣官就派人去埋葬了屍骨,並將界石移到了小崖頂,武鄉縣官吃了啞巴虧,白白扔掉了幾里遠的地盤。黎城縣官怕武鄉以後找麻煩,就將這個村改了名。”官府改了村名,可老百姓已經習慣了,還一直叫著原來的村名“曹爾河”。

沿著十八盤爬上山頂,又望見了太行山西麓的村莊。嚮導張三旺指著山下的一個村介紹說:“那是咱武鄉的向陽村,老年人曾傳說,原來不是寫這兩個字,而是寫為‘相養’,因為曹操過兵時,從這裡翻過十八盤,天色已晚,人馬勞頓,曹軍就在此歇息。因此,這裡就被叫做‘相養’,意思是曹丞相在此休養過。後來人們把丞相住過的地方視為風水寶地,就在這裡立下了村莊,叫作‘相養村’。隨著時間推移,再加上過去識字人少,慢慢人們將‘相養’寫成了‘向陽’。”

山左山右兩個村莊,卻同時留下了同一個歷史事件的傳說故事,這難道是巧合嗎?

樂進李典打壺關

曹操為什麼要來太行山,是因為攻打壺關。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之後,相繼攻殺呂布,逼降張繡,大敗袁紹。袁紹死後,其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併。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袁紹的外甥高幹駐守幷州亦隨之降曹,高幹被封為幷州刺史。但是,高幹並沒有真心歸順曹操,就在曹操受封冀州牧、集中兵力準備進攻烏丸的時候,高幹趁機反叛並攻陷上黨,佔據天險關隘——壺關口,企圖裂地而王。如果拿不下壺關,影響曹操遠征烏丸,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冬,曹操便派大將樂進、李典率軍進剿高幹。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險要的武鄉十八盤就是從這裡上去的

壺關口故址在今長治市東南,壺關口關隘十分堅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將樂進、李典出兵經白陘攻壺關口,高幹據險守城,樂、李不能入,只好被堵在關外望關長嘆。無法之下,派人給曹公送信救援。建安十一年春節過後,曹操為解心腹之患,便親率大軍翻越太行山。《三國志傳•曹操引軍渡壺關》載:“操使人探知樂進、李典打併州,高幹見守壺口,兵攻不能下。操自引兵前往,與眾議破幹之計。”當時,曹軍主力在冀州,曹操走滏口陘入晉,十八盤翻越太行山,經武鄉沿漳河而下,近逼壺關。宋代無名氏的《百戰奇法》中有“漢末,曹操圍壺關,攻之不拔”的記載,可見曹操當時曾圍困壺關,那麼,既然是“圍”即環繞之意,從四周包圍起來。壺關口雄居要隘,阻擋了樂進、李典之兵,所以樂、李之兵僅能在壺關口之東,是無法形成包圍之態的,只有曹操引兵從反向過來,才有可能佔據北、西、南,形成包圍。如此演繹,曹操走過十八盤也就很有可能了。

曹公進軍路線辯

原來人們傳說的曹操率軍攻打壺關進軍路線。曾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沁陽說。理由不僅是因為同治年間就刻在石壁上的“古羊腸坂”字樣,而更加“有力”的“證據”是曹公在詩中的首句“北上太行山”,既然是“北上”,這就非此莫屬了。因為八百里太行山主脈,呈南北走向,只能“西上”;只有在焦作、沁陽一帶恰好拐了一個彎兒,這才造成了可以“北上”的唯一地段。但據我分析,曹公詩中的“北上”,並非實指,而是一種泛指。就如同現在所說的紅軍長征是為了“北上抗日”一樣,他從許昌到河北征討袁紹,平定北方,既然稱其為“北上”了。我非常贊同著名學者、作家張承志先生的意見,“從河北出發攻打晉東南,他不會繞到河南,再從南朝北爬羊腸坂。”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曹操進軍路線分析

其二是壺關說。壺關說的理由是有地名“羊腸坂”,而且曹操進上黨就是為了攻打壺關的。不少古詩註釋中都將“羊腸坂”標為地名,但筆者認為曹詩中“羊腸坂詰屈”意思是“山路斜陡象羊腸一樣盤迴崎嶇”,並非“羊腸坂道路崎嶇”,詩中的羊腸坂並非地名,因為這裡“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部隊行軍去問誰打聽此地叫“羊腸坂”呢?曹操是著名軍事家,他明知白陘曲折,壺關天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樂、李進軍兩月有餘,久攻不能下,已經被阻關東,他要繼續沿此路增援,豈不也只有在關東苦望?

因而,我們可以分析,曹操會選另一條入晉之路,從西而包抄壺關,那就是選擇滏口陘。其理由有三:一是從冀州進軍上黨這是最便捷的路線;二是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此邀擊來救鄴城的袁尚軍。曹操利用熟悉的滏口陘山勢天險,埋伏好軍隊,奇襲袁尚於滏口之東滏水之畔,使鄴城陷入孤立無援境地,最後曹軍一舉而克鄴城。這裡他已經非常熟悉;三是由白陘進入壺關的樂、李軍隊已經受阻於關東,曹操不可能也有此進入而受拒,所以必定選擇新的途徑。

十八盤上留感慨

原來這裡是武鄉黎城的官道,現在十八盤已經多年沒有人跡了。不填寫我們苦苦尋找,終於找到了十八盤。雖然山林茂密,樹廕庇日,但腳下依稀有人工開鑿的盤山古道。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一塊石碑,碑已斷為兩節,碑頭上“修路碑記”四個大字十分清晰,可碑體上的字跡已經無法辯認,費了好大勁才看出是“乾隆四年五月望日”所刻。


武鄉這個村莊的名字居然與曹操有關


羊腸古道上的馬蹄窩已經磨的看不出人工跡象

嚮導介紹著。他說這山古時修下十八盤,但由於坡度太大,後來幾經重修,現在已經修成了三十二盤,所以我們現在稱這裡為“三十二個盤圪拐”,石碑上記載的都是幾次重修的內容。我為了找到是否有曹操走過此路的記載,急迫想看到前面的碑記,拼命緊跟嚮導,又走了不知道有幾個盤,總算在懸崖上看到了那個石碑,此碑的落款頗為清晰,刻於正德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但正記部分卻也風化嚴重,看不清寫的是什麼了。不過在前面的道路上,又發現了階梯、馬蹄窩等,從磨損程度看,確實給人歷經風雨數千年的感覺。行走在這裡,確實有“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的微妙。這彷彿就是曹操率兵親征高幹,對於艱難的軍旅生活所引起的厭倦思鄉情緒呀。

曹操當年率大軍翻越太行山,是否真的行走在這裡?已經無法考證,但當地百姓上千年的傳說,我想不會毫無依據,對於歷史,還是交給史學專家去探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