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扛起國內豪華智能電動車的大旗,成為中國“特斯拉”?

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自然少不了一番爭議,新能源車也從來不缺少話題。在一開始普及之初由於很多車主的習慣使然,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顯然不高。

但自從新能源汽車加入“863計劃”以後,先後在北京,深圳,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開設試用點,再加上政策的普及以及政府補貼,一些消費者開始嘗試接受新能源汽車。各家車企也陸續交出了令消費者滿意的新能源車。

到2018年末,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速度明顯加快,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綠牌汽車”成為了每個城鎮的獨特風景線。

然而當前的汽車行業不斷有新人入局,讓人們感覺到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此同時也在展開一場淘汰賽,不斷會有落後者“出局”。作為造車新勢力中的一員,天際汽車在最開始就把產品放在首位,17年11月,電咖EV01上市,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成績。去年7月,高端品牌ENOVATE曝光,並在接下來的11月正式將中文名定為“天際”。2019年初,“浙江電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天際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誰能扛起國內豪華智能電動車的大旗,成為中國“特斯拉”?

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突破500萬輛,中國佔比超過53%。這也是為何中國汽車總銷量在2018迎來了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後,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巨頭仍然選擇在中國建廠的原因。與此同時,奧迪奔馳寶馬等傳統豪華品牌在電動化領域也頻繁發力。可見這些國外車企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重視。這一塊潛力巨大的市場,誰都不想錯過。

造車先造品質

一邊是跨國豪華車巨頭們的快速突擊,另一邊是特斯拉的國產,加上新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在多重夾擊下,天際汽車的高端化戰役難言輕鬆。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天際汽車又該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

也許是由於傳統車企的出身,天際汽車董事長兼CEO張海亮從沒忘記汽車業的競爭最基礎還是車本身。張海亮表示:“車本身來講還是車,互聯網造車如果沒有把車本身造好,肯定是有問題的。”

誰能扛起國內豪華智能電動車的大旗,成為中國“特斯拉”?

而在這一方面,無論是張海亮還是天際汽車CTO牛勝福都信心十足。畢竟天際汽車的核心成員在汽車領域平均工作超過了20年,他們的核心團隊中既有保時捷、寶馬、沃爾沃、捷豹路虎為代表的豪華品牌,又有大眾、通用、本田等主流品牌,還有智能駕駛、車載互聯等具備互聯網新思維的人才注入。

為了打造高品質的產品,天際汽車做了很多工作。牛勝福表示:“天際汽車將發揮傳統造車20年的優勢,尤其是德系造車經驗。”比如在零部件選擇方面,天際汽車選用的都是一流供應商的產品,像電機、整車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都是博世提供的。在整車測試方面,天際汽車更是一點不含糊,冬季會到黑河,夏季到吐魯番、新疆,還有高原地區來錘鍊產品品質。

打造差異化優勢

車企都在造新能源車,天際汽車有什麼特別?所以車企要有自己的差異化優勢,要有一些特別的優點能讓消費者注意到。天際汽車的差異化優勢就是在造好車的基礎上,讓汽車變得更有趣。

“當然,如果僅僅是做一個好品質的車,也不可能在這樣的市場獲得成功,所以我們要做有品質、有趣的車。有趣怎麼體現呢?就是智能互聯。”張海亮表示。

在智能互聯方面,天際汽車並沒有把別的公司的成果直接拿來用在產品上。牛勝福表示:“我們目的就是想把車聯網打造得極致一些,把智能網聯做成我們差異化的亮點,這塊如果我們不發力,只靠著簡單的‘拿來’,我們憑什麼能夠成功呢。”

天際汽車在北京成立了車聯網公司,核心團隊都是當初FF91團隊的,對互聯網瞭解也比較深刻。天際汽車的具體做法是把車聯網分成好幾級,包括電子電器網絡架構、硬件、驅動層和操作系統等,分部分來研發出最適合天際汽車的智能網聯繫統。比如網絡架構方面,天際團隊會思考車內5塊屏幕如何驅動,電池電基架構怎麼和雲端連接,如何保證高效暢通等。

有趣的另一個點體現在5+X屏的設計。前排3塊大尺寸屏幕加上2塊安裝在前排座椅後方的屏幕,構成了5屏聯動。這個“影院級沉浸式的視覺空間”,下限是,乘客“各玩各的”完全不成問題。上限是,徹底打通手機、ipad等硬件,實現海量內容的同步,名曰大型移動終端。

誰能扛起國內豪華智能電動車的大旗,成為中國“特斯拉”?

而以上所有都是基於譽為“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第一架構” iMA才能得以實現,該架構可圍繞用戶出行場景提供智能化服務,同時支持軟件快速迭代雲端刷新,可綜合智能駕駛、AI生活助手、語音控制等多種應用場景。圍繞這個架構,天際汽車將在5年內推出8款產品,分別覆蓋分時共享、私人以及高性能車市場。

牛勝福指出,iMA架構將成為公司整個產品體系的技術核心,不僅將大大提升天際汽車產品的智能化,為用戶提供更加多樣的人性化服務,而且通過越來越多的裝車數量可以加速獲取大數據,促進AI的迭代速度。

2019年對於新造車勢力來說是一個產品大年,大部分品牌的首款量產車都將在這一年集中上市,產品能否經得起市場考驗,答案很快就將揭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