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的“吃鉛量”只是選擇浮漂的一個參考值而已~關鍵是合理使用

浮漂的“吃鉛量”只是選擇浮漂的一個參考值而已~關鍵是合理使用

什麼是浮漂的吃鉛量,簡單的理解就是這支浮漂所承載的配鉛重量,便是這支浮漂的吃鉛量。

而浮漂由於製作工藝和材質不同,即使是當代比較穩定的納米材質浮漂,統一批次機制生產,也難免會有略微的差異,只是相差幅度較小而以。

而天然材質,如:蘆葦、孔雀羽……等材質,由於材質的密度不同,乾燥程度不同,外皮薄厚不同,多瓣拼接,會使每支浮漂的吃鉛相差略微明顯一些。 尤其純手工製作的浮漂更是難以做到吃鉛統一,很多老釣魚人都知道,當年我們比賽所用的浮漂是沒有標註吃鉛量的,只存1.2.3.4.5.號~等等。

浮漂的“吃鉛量”只是選擇浮漂的一個參考值而已~關鍵是合理使用

而目前的浮漂多數會配備吃鉛參數,這是方便釣友通過吃鉛量大概能知道浮漂的浮力大小,然後可根據水情,魚情,風力干擾……等等,去搭配相應的浮漂而已,其實就是便於釣友選擇浮漂的大小(此處不考慮浮漂體型)

而這個參考的吃鉛量數據是怎麼判定的呢!比如一批浮漂設定好固定的切割數據和製作模具以後,開始批量生產浮漂,然後從成品中抽選出同等號數的幾支或者是十幾支浮漂,然後將鉛皮裹在浮漂的漂尾統一調成平水狀態,再將每支浮漂的吃鉛量對比相差幅度是否在可接受範圍之內,然後再次將所有的浮漂吃鉛總合除以浮漂的數量,得出來的數字值就是此類浮漂的大致吃鉛量……

注意:浮漂測量吃鉛量,基本都在玻璃水缸或調漂桶進行測量!而侷限性的水體,水質,水溫,水的密度與實際垂釣當中的大環境下的水體差異更大,所以精確度也存在不同差異。

浮漂的“吃鉛量”只是選擇浮漂的一個參考值而已~關鍵是合理使用

這也是很多商家會特意標註:手工製作每支浮漂吃鉛略有差異,建議者慎拍!(至於是不是手工製作鬼知道)

浮漂的“吃鉛量”只是選擇浮漂的一個參考值而已~關鍵是合理使用

既然每支浮漂的吃鉛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別天真的以為在克度鉛上剪下相等的重量卷在浮漂上就能用了,再說你也剪不準(回憶起當年拿銼刀一點點銼鉛皮的神經病年代)

總而言之,浮漂的吃鉛量只是對於你選擇浮漂的時候,能有一個大致的參考而已!與你具體搭配多重的鉛皮沒半毛錢關係!克度鉛的出現也是為了釣魚人更精準的從鉛皮捲上裁剪下鉛皮,避免浪費而已,最終還是要根據作釣環境,浮漂入水的實際情況來修剪鉛皮重量。

關鍵的其實不是浮漂“吃鉛量”本身,而是在什麼環境和魚情您能知道選擇什麼“吃鉛量”範圍的浮漂。(這一點不多贅述,本頭條號下邊就有專貼,根據水深和線徑簡單計算,很簡單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