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姐姐的澳洲求职史诗!

给大家讲一个小姐姐的澳洲求职史(来自小姐姐)

01

刚来澳洲的时候还是2017年的冬天,9个小时的飞机后就是夏天了

来接我飞机的是我本科时的同学,后来她转学来澳洲了。她开着一辆我从来没见过的品牌的小轿车(后来知道了是Holden),车上放的还是BIGBANG的歌。路上她还接了一个电话,开口就直接说的上海话。经过一栋又一栋之前在美剧上看到的House,她把我带到China Town吃午饭。如果不是看到街上有这么多的“外国人”面孔,我甚至都不觉得我出了国


一个小姐姐的澳洲求职史诗!

慢慢几个月后我就发现了,在澳洲华人文化一点都不小众。甚至英文都不是必须的,你可以在唐人街或者华人区碰到有完全不会英文,只讲粤语或者普通话的华人。而大多数的留学生,除了上课和作业要用到英文外,你可以吃着中餐馆或者中餐外卖,学校附近最不缺的就是华人超市,到处都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银联等,而我选的商科专业身边的朋友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每天的Routine就是上课->坐公交/开车/走路回家->去City或者China Town吃饭->打游戏/看YouTube->假期跟同学出去旅游...


一个小姐姐的澳洲求职史诗!

是的,“来了澳洲英语自然就好了,呆久了自然就融入了”这句话就是Bullshit。

02

我曾经也想要一份500强实习,最后还是做了餐馆服务员

一开始我觉得我跟一般的澳洲留学生不一样,我不是富二代,我拼不过爹,开不起跑车,也不是本科期间就发期刊上会议的学神,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打算比别人更努力,于是我给自己定了第一个目标:

找实习

我开始去这些各个公司的官网去看他们的招聘信息。我原来以为,我在国内不是清北复交竞争不过他们,我都在澳洲的Top Tier大学了还能不是Target School?


一个小姐姐的澳洲求职史诗!


现实又一次无情地打了我的脸,只是这次比本科的时候更痛。

很多公司直接在官网就贴出了只考虑Citizen和Permanent Resident。我至今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招一个实习生还不能是留学生吗?想当初留学中介跟我说的在澳洲每周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毕业还自带2年工签呢?

2个月以来,我几乎把所有的大公司的官网都逛遍了,邮箱上除了Thank you for being interested in our internship邮件就是Unfortunately, we couldn't move you to the next stage.

很快,长假就到了。看着去了美国留学的同学都是金融咨询里实习,我手上却一份offer都没有。之前还跟父母夸下海口说假期要留在澳洲实习不回家,于是我走进了平时经常吃饭的中餐馆,问老板最近缺不缺人...

03

第二年,我参加国内的校招,这是一段黑色软文....

到了第二年,虽然我还没放弃留在澳洲的想法,但我还是随波逐流地跟一些同学一起参加了回国的校招。如果你以为我就此抓住了国内的新浪潮,加入明星团队,走上人生高峰那你就错了。

开始海投的狗血经历就不复述了。经过了几家公司的面试,渐渐到了谈薪酬的部分。我终于见识到了商科学生是如何为了四大8000的月薪争得头破血流。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扣完税跟五险一金每个月到手就只剩6000了,然而上海仅房租就2000+每月了...

后来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跟我交心地说,10000一个月在国内毕业生里算不错的了,你不要跟国外比。对企业来说,国内国外毕业都一样,很多不是城市出身的国内毕业生每个月到手8000还往家里打一半也照样在上海过着,他们学习也很好,能力也很强,公司为什么给你加工资呢

我虽然哑口无言却又心有不甘,先不说我在澳洲餐馆打黑工的工资都比他高,就算我5年不吃不喝,赚的钱都抵不回来这两年的留学学费。上海内环到中环租一个7, 8平米的小房间得2000+一个月,

陆家嘴动则50块一顿的午餐跟悉尼都不相上下。1个月之后,我还是把国内的offer都拒了,继续在悉尼寻找机会。

04

从会计师开始的袋鼠生涯

毕业前的3个月,我在悉尼的某T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为了留在澳洲做最后的挣扎。坦白说,这份既不是四大又不不带Paid的实习恰恰是我最开始看不上的。它在会计师事务所里的排名也仅仅是第7第8左右。

但是这却是对于留学生来说最好的机会了,它不会像移民局一样看你雅思有没有4个8,也不会纠结你的成绩是Pass还是Credit...

跟大部分的故事的Happy Ending一样,我留下全职工作了,第一年$58000的年薪。当然,让我开心得要分享出来的消息是:公司愿意在PSW/485签证结束后给我担保工签,一个从来没想过移民的Finance学生开始想要不要成为一只袋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