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你為什麼在單戀中越陷越深?原來是“富蘭克林效應”

趣味科普:你為什麼在單戀中越陷越深?原來是“富蘭克林效應”

撒嬌女人最好命,這些說法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強調尋求幫助的重要性,聽起來非常不獨立不自強,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但其實這些說法並不是毫無道理。心理學中的富蘭克林效應早就指出。想讓別人喜歡你,最好的方法並不是你去幫助TA,而是讓TA來幫助你?這是怎麼回事兒呢。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自傳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的時候,有一個議員與他政見不合,還對他懷有強烈的敵意。為了跟這位大兄弟化敵為友,富蘭克林想了一個辦法,他打聽到這位議員,收藏了一本非常稀有的書,於是他就給議員寫了一封信,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想要借閱這本書的願望。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兒,所以議員很爽快地把書借給他了,富蘭克林在一週之後。並且鄭重表達了謝意。

趣味科普:你為什麼在單戀中越陷越深?原來是“富蘭克林效應”

等這倆個人下次在眾議院見面的時候,這個議員對待富蘭克林的態度。簡直是180度大轉彎,他不僅主動和富蘭克林說話,還表示隨時願意為富蘭克林效勞,後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並且保持了終生的友誼。這個故事正好印證了一句古老的格言。因此也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後來又有很多心理學家,結果都不出所料,人們總是更喜歡那些,自己幫助過的人,即使之前的善行只是無心之舉。為什麼人們會更喜歡,自己幫助過的人呢。心理學家認為,這或許可以用認知失調來解釋,但是又不喜歡TA,和你對自我的認知之間,就產生了分歧。這種認知層面的失調,會讓你非常不舒服。為了消除這種認知失調,你就只能讓自己喜歡TA,可以解釋生活中的很多情感問題。

趣味科普:你為什麼在單戀中越陷越深?原來是“富蘭克林效應”

為什麼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因為孩子哭一次,大人就要花力氣安撫一次,小孩兒哭得越多,花的心血和時間也就越多,出於富蘭克林效應,大人就會越來越喜歡這個小孩兒,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母愛總是比父愛氾濫,因為大多數時候,母親花在孩子身上的心血,都比父親更多,再比如為什麼單戀的人,總是容易越陷越深,我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TA還是不喜歡我。傻瓜根據富蘭克林效應。你付出得越多你就越喜歡他,而你越喜歡他你就付出得越多,這是死循環。

趣味科普:你為什麼在單戀中越陷越深?原來是“富蘭克林效應”

而在雙向的戀愛關係中,適當地利用富蘭克林效應,表現出對戀人的依賴之情,讓對方偶爾給你幫幫忙,提升TA對你的好感度,使雙方變得更加親密,這種策略對友情和親情關係,也同樣適用,另外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富蘭克林效應也是。拓展人脈的有效技巧,比如新人出入職場,如何快速刷出同事的好感度。很簡單求幫忙,當然最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位,如果啥都不會全都要同事教,那可能會得到反效果,叉確實跟TA不是很熟。那麼不妨學習富蘭克林的做法。錢鍾書 向TA借一本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