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大東亞鐵路”計劃,總里程超1.1萬公里,連接日本和東南亞

在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靠著大量積殖民地的資源,以及殖民掠奪得來的財富,獲得了經濟上的飛速的發展,催生了雄厚的本圖軍工實力,製造了先進的堅船利炮,準備進軍當下世界文明的最後一塊橋頭堡-東亞,企圖將整個世界歐洲化。

在經歷了屈辱的“黑船事件”之後,日本一度被西方列強安在地上摩擦了很久,各種不平等條約一個又一個集接踵而至……最終,這種高壓引爆了日本當局自上而下展開的明治維新運動。這次改革讓日本在短短的20年裡,從一個比大清還要落後的封建國家,轉變成為一個新時代東方強國。

然而,日本崛起的目卻不是為了自強圖存,抵禦殖民強盜,而是為了脫亞入歐,加入殖民大軍,成為一個強盜。

二戰“大東亞鐵路”計劃,總里程超1.1萬公里,連接日本和東南亞

在日本近代對外侵略的歷程中,他們首先吞併了琉球群島、朝鮮半島,隨後又與俄國人爭奪中國東北,入侵山東半島,最終在1931年 9月18日入侵了中國東北。

佔領東北之後,日本有了足夠的資源籌碼,便開始大力開始發展工業,著手策劃邪惡的“帝國擴張”計劃。1937年,蓄謀已久的日本發動全面侵華,迅速佔領了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

緊接著,日本又快速南下,入侵東南亞各國以及諸多島嶼。因為當時東南亞被西方殖民已久的緣故,整個地區一觸即潰,這讓日本侵略版圖達到極盛。在這種形勢下,日本口中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也應運而生,著手建立一個龐大的東方帝國,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狂熱的“理想”。

在這當中,建立連接日本列島與亞洲的“大東亞鐵路系統”的作用就顯得異常重要。

二戰“大東亞鐵路”計劃,總里程超1.1萬公里,連接日本和東南亞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亙古不變的規則。當時的日本心裡也很清楚,自己只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國,遠離歐亞大陸,要想對廣大的東、南亞地區進行強有力的掌控,除了自身要有強大的軍工實力之外,還需要實現一個能夠快速調配兵力和物資的交通系統。於是,鐵路就成為了看上去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當時日本計劃的是,先將本土的東海道本線-山陽本線(早期提速過的鐵路),延伸至福岡,然後跨國對馬海峽抵達韓國釜山,並連接現在的瀋陽和北京,藉由鐵路的連接,讓日本列島不再孤懸海外。同時大大地增強日本對佔領區的控制力。

二戰“大東亞鐵路”計劃,總里程超1.1萬公里,連接日本和東南亞

大東亞鐵路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這份“大東亞鐵路”的計劃當中,不僅包含中國和朝鮮半島,還覆蓋了中南半島的越南。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除此之外,該鐵路系統規劃甚至還跨過了馬六甲海峽,連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總里程超過11000公里。

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最初是由一個日本鐵路官員湯本升,在1939年提出的。在該計劃提出之初,連日本人自己都沒有信心,人人都宣稱他的這個計劃是痴人說夢。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政府卻在1941年採納了這個計劃。

原因很簡單:當時日本與美國的關係正在逐步惡化,日本必須要盡一切努力增強自己與佔領區地緣政治和種族的聯繫。否則,一旦日美戰事出現僵局,這些佔領區就會像一盤散沙一樣一觸即潰。

二戰“大東亞鐵路”計劃,總里程超1.1萬公里,連接日本和東南亞

1942年形勢圖

1942年8月,日本南滿鐵路公司制定了一個詳細的,從中國東北到新加坡的8000公里鐵路網計劃,以便將日本列島上的鐵路網和滿鐵連接起來,並開建了泰緬鐵路。與此同時,日本本土也在本州島和九州島之間快速地修建了一座3.6公里長的海底隧道以及幾座跨海大橋,讓東京的火車可以直抵對馬海峽南岸的福岡。

然而,日本人沒有想到他們的德國老大哥會敗給蘇聯,更加沒想到自己會在太平洋戰場會敗得那麼快。

​1943年初,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失利,而美國卻越打越猛,並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勝利,直逼日本本土。到了1943年年底之後,日本面對原材料、人工和運力的日益短缺,不得不放棄“大東亞縱貫鐵道”的基礎建設規劃,轉而把全部精力放在防衛上。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至此,這個佈滿東、南亞人民血淚的的“大東亞鐵路”計劃徹底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