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上面這張圖片是我們熟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氣勢磅礴,但色彩單調——你知道兵馬俑原本是彩色的嗎?

由於彩繪顏料極易脫落,所以彩色兵馬俑極少展出。普通遊客只聞其名,不見其形。所以,今天,就請讓文博君為您奉上一場五彩斑斕的彩色兵馬俑盛宴吧!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真彩秦俑】 地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文物陳列廳二層

這是最負盛名的彩色兵馬俑,因為臉是綠的,被稱作綠面跪射俑。他右手原本拿著一支弩,右膝著地,保持隨時投入戰鬥的姿勢。綠臉俑之所以很有名,一是因為彩繪保存得相當完整,二是因為在已經出土的兩千多件陶俑當中,只有他的臉是綠的。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關於綠臉的含義,專家至今沒有定論。有人覺得他是軍中的“巫師”,有人認為這是要嚇唬敵人,還有人猜測或許只是因為肉色顏料暫時用完了而已。保存完整的彩繪讓我們跨越兩千多年,看清了他的眼珠和眼白,看清了黑色的鬚髮,非常難得!

綠面跪射俑的色彩不僅限於面部。讓我們走近一步,細細端詳: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髮髻下纏著紅色的髮帶)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秦兵盔甲多為皮製,是深褐色,紅色繩索和白色甲釘用來連綴甲片)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手部皮膚是正常的肉色,不是綠色。上衣貌似是藍色的,但袖口有綠色和棕色裝飾圖案)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褲子是綠色的,加上藍色上衣和綠面孔,很奇妙的搭配。鞋子為深褐色,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皮鞋,但工匠更有可能在模仿麻鞋)

看來秦俑身上的色彩還真不少。你知道哪種顏色最特殊嗎?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這是一尊御手俑,也就是馬車伕。他的袖子呈現美麗的紫色,專家稱之為“中國紫”或者“漢紫”。

由於技術所限,古人使用的顏料大多取自天然,但中國紫是例外,屬於人工合成顏料,主要成分是硅酸銅鋇(BaCuSi2O6),需要用現代科技才能成功合成。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人如何做到的,學術界尚無定論。

有意思的是,與秦朝同時代的古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在使用一種人工製備的藍顏料,名叫“埃及藍”,其主要成分為硅酸銅鈣。雖然名稱相近,但專家認為硅酸銅鋇和硅酸銅鈣的製作方法並不相近。兩個文明古國究竟是從對方那裡得到了靈感,還是無意中來了一次心有靈犀,只能等待更多的研究了。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細心的讀者應該發現了,御手俑的袖子是紫色的,跪射俑的袖子卻是藍色,這是因為兩人的兵種不同嗎?

非也。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發現一封寫在木片上的“家書”,一名秦兵在信中要求母親為自己準備軍中衣物。由此可見,秦軍的服裝是自備的,幾乎不可能統一著裝的顏色,五花八門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要以為秦俑上只有單色色塊。他們衣服上同樣有複雜的花紋,有請一位高級軍官為大家演示: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這是一尊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兩千多件秦俑當中僅有十件左右,件件都是國家一級文物。這位將軍兩手交叉與腹部,原本手拄長劍,相當有派頭。可你要問了:彩繪在哪兒呢?請看背面: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請注意他的腰部位置。我們再走近一步。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背部鎧甲邊緣殘留著顯眼的菱形花紋,顏色非常鮮豔。

秦朝將軍的甲衣比普通士兵的要複雜得多。普通的甲衣只是把一堆甲片(多為皮製)連綴起來了事。將軍的甲衣則要首先做成一件皮背心,然後在背心上穿綴甲片。甲片也不會覆蓋整個皮背心,而是留出大量空間,用來繪製花紋。將軍俑身上殘留的花紋顯然是模仿真實的將軍甲衣繪製的。

有沒有覺得花紋殘留太少,看著不過癮?

沒關係。博物館特意製作了兩件“色彩絢麗”的複製品,讓大家感受一下秦俑剛剛製作完成時的“閃亮”風采: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如此靚眼,一定令人難忘!

這麼鮮豔的彩繪為什麼會消失呢?是因為考古工作者保護不力嗎?

很可惜,秦朝工匠沒能把五顏六色的兵馬俑直接交到考古隊員手中。關於這一點,考古隊員們也很遺憾。

兵馬俑坑建成後不久,秦王朝就土崩瓦解,兵馬俑隨即被人發現,遭到砸毀和焚燒,彩繪不可避免地發生脫落。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尚在發掘中的兵馬俑坑,明顯遭到過破壞)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黑色部分是俑坑被焚燒過的痕跡)

問題來了,兵馬俑不是埋在地裡的嗎?豈不是要先挖出來才能砸掉?

其實兵馬俑並非直接埋入土中。

所謂的“兵馬俑坑”在建成時並不是一個大坑,而是類似地道的結構,兵馬俑相當於擺放在地道里。遭到焚燒後,地道發生塌方,內部空間逐漸被泥土填滿,我們今天進行考古發掘時就需要把陶俑從泥裡挖出來了。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這是一塊尚未發掘的區域,表層泥土已經挖去,露出作為地道天花板的棚木)

毀壞兵馬俑的人是誰?大家很容易想到項羽。有趣的是,有跡象表明這些破壞者相當熟悉地道的結構,沒費多大勁就闖了進去,恐怕是秦朝工匠或者守陵人員當了帶路黨。

在隨後的兩千年裡,洪水和地下水對彩繪進行了持續不斷的侵蝕。歷經火焚、塌陷、浸泡等重重劫難,大多數秦俑身上的大部分彩繪都已脫落。

然而,考驗並未結束。

讀到這裡,你也許又有個疑問:博物館裡那麼多五顏六色的秦漢彩繪陶器,為什麼只有兵馬俑的彩繪脫落得如此徹底?

這是因為雖然從本質上講,兵馬俑同樣屬於陶器,但是其彩繪的成分存在本質不同。普通的彩繪陶器只是在陶器表面塗上顏料而已。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秦始皇顯然不滿足於此。

兵馬俑的彩繪包含兩層物質,一是生漆層,二是顏料層。

生漆不同於油漆之類的化學品,而是用漆樹樹脂加工成的天然塗料。

生漆剛剛流出樹幹時是白色的,與空氣充分接觸後,顏色會逐步變成紅棕色或者黑色。

幾乎所有兵馬俑都先用生漆塗抹全身,然後在生漆層上塗刷顏料,這就形成了生漆層和顏料層這樣兩層物質。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秦俑面部白色部分為顏料層,鼻樑、面頰、下巴等黑色部分為顏料層脫落後暴露出的生漆層)


從繁瑣的製作工藝可以看出,生漆在古代非常珍貴,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秦始皇要求數千件陶俑都要先刷一層漆,這本身就是異常奢侈的行為!

更誇張的是,生漆層掩藏在顏料層下面,從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這才是真正的“低奢內”!

為什麼要先刷漆後上顏料,學術界至今沒有定論。只可惜秦始皇的奢華創意相當短命:隨著生漆層的老化,生漆層與陶器的結合程度越來越差,埋藏久了極易分離;顏料層反而和周圍的泥土比較親近,彼此粘連。於是乎,彩繪紛紛脫離陶俑,粘在了泥土上。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這件秦俑的大部分身體已被取走,鎧甲和褲子的彩繪卻留在了土裡)

歷經兩千年的磨難,當兵馬俑終於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時,身上的彩繪已經非常“斑駁”。然而對於殘存的彩繪而言,最後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問題還是出在生漆層上。

生漆對空氣溼度異常敏感,離開溼度極高的地下環境後,會在幾分鐘內迅速脫水,捲曲起翹,連帶顏料層一起脫落。1974年考古隊員首次發掘兵馬俑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當時確實沒有能力保護殘存的彩繪。

那麼,能說他們保護不力嗎?

準確地講,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保護兵馬俑彩繪。原因很簡單:秦始皇選擇了獨特的彩繪方式,在世界考古史上罕有先例,自然不會有人研究相應的保護技術。

從八十年代起,中國與德國科學家開始合作研究秦俑彩繪保護課題。到九十年代末,其中一項新技術終於首次成功運用在整件陶俑上。

新技術的原理聽起來很簡單(研究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發掘出陶俑後立刻對彩繪表面施加抗皺劑和加固劑。

抗皺劑的作用是防止生漆層起翹,加固劑則用來加強彩繪與陶器的結合程度。

噴完藥劑後,考古隊員會給秦俑包上保鮮膜——你沒看錯,就是你家廚房裡的保鮮膜。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保鮮膜軍團”)

保鮮膜具有良好的保溼和防塵功能,有助於藥劑持續發揮功效。沒想到廚房小幫手這麼有能耐吧!

真正麻煩的倒是粘在泥土上的那些彩繪,究竟怎樣才能把它們從泥土中分離出來,“回貼”到秦俑身上,科學家還要繼續研究。

由於重重磨難,大多數兵馬俑身上的大部分彩繪,早在出土以前就脫落了。只有極少數幸運兒,歷經兩千年時光,彩繪依然保存完整:


兵馬俑不掉色應該長什麼樣?

(這幾件跪射俑逃過了火焚、塌陷、浸泡等種種劫難,品相絕佳。彩繪保存如此完好的“幸運兒”迄今只有十餘件)

但你也不用覺得遺憾,因為已經發掘的2000多件兵馬俑,僅僅是兵馬俑埋藏總量的四分之一!相信未來會有更加龐大、更加多彩的秦俑軍陣呈現在我們面前!

(來源:王牌講解員 內容有所刪減與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