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世界金融看美國,美國金融看華爾街,華爾街當之無愧是全球金融的核心。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史則是現代金融資本市場發展的縮影。

首先,放出一張華爾街投行大事記,也是全文的邏輯線。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華爾街投行大事記

投行業務始於有價證券的發行承銷,讓美國天生帶有金融資本的基因

金融的力量不是在和平時期才顯現的,戰爭的根源其實就是金融的較量

18世紀,發生了美國國內唯一一次內戰——南北戰爭,北方最終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決勝的關鍵居然是因為發行了比較特殊的國債。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美國南北戰爭

打仗需要大量的資金,錢怎麼來?靠富豪捐款或者老百姓納稅嗎?不,美國靠的是發行國債。以往,債券都是向金融大亨兜售的,但是在戰爭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大亨們都不願意認購債券。後來,北方有一個叫庫克的銀行家就覺得不能再寄希望於冷漠的大亨,應該轉向愛國的普通百姓。

首先,他讓財政部把債券的面額降低到50美金,讓百姓可以買得起。其次,他僱用了大量的金融掮客,深入群眾,對每家每戶開展地毯式洗腦銷售,大力宣揚買債券就等於"愛國+投資"。這個洗腦套路大獲成功,一年就為北方政府籌集了4億資金,北方戰場可謂是彈藥充足。

南方政府呢?他們也在想方設法的籌錢,但是在籌錢無門的情況下,竟然就直接簡單粗暴的大肆印鈔!北方發債集資了4個億,南方直接開機印刷了17個億!這17個億一進入南方市場,立馬物價飛漲,整個南方的經濟就直接崩潰了,這都不用北方出力,南方就是被自己的錯誤決定給作死的。所以,新生的美國骨子裡就帶有金融資本的基因。

可見,戰爭的背後其實是金融的較量。不只是戰爭,包括城市的興起、黨派的鬥爭、大型項目的修建(例如運河和鐵路),背後支撐的力量都來源於金融。並且這種金融不能是寡頭的金融,必須是大眾的金融,只有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牽涉其中,才能齊心協力辦成大事。

投行業務正是起源於這種把有價證券面向大眾的發行承銷,迅速的聚集財富,投入到實業當中,對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到1990年,美國就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那些從發行承銷各種有價證券起家的金融家們,開始在華爾街控制著全球金融的起落沉浮。

企業併購重組成為投行業務重頭戲,開啟了不可置信的繁榮時代

說到企業併購重組,就不得不提起大名鼎鼎的J.P摩根,是他為華爾街為美國帶來了這一切。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J.P摩根

美國的鐵路公司是第一批現代股份制企業。鐵路股票成了一夜暴富的投機工具,反過來也滋生了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鐵路公司,很多鐵路重複建設,行業混亂,資源極度浪費。J.P摩根進入華爾街後,直接就對鐵路亂象下手。

摩根是一個商人,不是政客,他只能用資本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他策劃了一個美國鐵路系統的整合計劃,通過一系列的併購重組,讓小公司被大公司收購合併,進而增強大公司的實力。鐵路的併購重組大獲成功之後,摩根又開始如法炮製的整合鋼鐵行業。整合後的美國鋼鐵公司甚至成為了全球鋼鐵業的壟斷者,控制了全球鋼鐵的生產和價格。

隨著更多華爾街的金融家們開啟對各行各業的併購重組整合,使得各行各業形成壟斷或寡頭的效率大大提升,也讓美國在很多關鍵領域成功掐住了全球的命脈,從此,併購重組成為了投行業務的重頭戲之一,整個美國乃至全球都開啟了一段繁榮時代。

混業經營導致1929大蕭條,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劃清界限

投資銀行之所以叫銀行,因為它原本就是隸屬於傳統商業銀行的。一直以來,負責儲蓄業務的商業銀行和負責發行承銷的投資銀行是不分家的,兩者混業經營,共存於傳統銀行之中。而監管向來都是跟不上發展的,這種混業經營後來就搞出了大問題。

銀行與投行無監管又不分家,那麼資金從銀行到股市,就是左手倒右手那麼簡單。必然發生的大問題就是大量資金肆意流入股市之後,股價節節攀升,泡沫越吹越大,終於有一天泡沫破滅,股市崩盤,那就是著名的1929大蕭條。大蕭條造成美國三分之一的中小銀行破產,很多儲戶血本無歸。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1929大蕭條

1933年,羅斯福政府上臺後頒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即《1933年銀行法》,規定儲蓄結算業務(商業銀行)和承銷投資業務(投資銀行)必須要嚴格分離,實行分業經營。一大批綜合性銀行就進行了拆分和選擇,例如J.P摩根就將投行部門拆分出來,成立了摩根斯坦利公司作為獨立投行;高盛和雷曼兄弟都選擇做投行,放棄儲蓄業務。1934年也被稱為"投行元年"。

美林證券開闢零售經紀和財富管理新戰場,推動全球金融民主化進程

雖然說在投行業務起步之初,在國家還未繁榮需要大量資金之時,投行業務是面向大眾的,但是到了繁榮時期,投資又變成了少數富人的遊戲,投行自然也就只服務富人。

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普通百姓的儲蓄開始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正式興起了。當時的美林證券只是一家小投行,在實力上完全不能跟傳統的老牌大投行競爭,於是只能另闢戰場——瞄準了美國的中產階級,開闢零售經紀的新紀元。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美林證券

美林的這一個轉向,不僅讓自己一舉躋身美國三大投行之一,也使得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場生態發生了改變。投行向中產階級敞開大門,大量的資產湧入資本市場,資管市場迅速膨脹。這時的投行除了傳統的發行承銷、併購重組業務之外,還新生了證券自營業務和代客理財資管業務的需求。

零售經紀業務改變了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的結構,使得金融市場迅速擴容,也開闢了針對普通人的財富管理新市場,推動全球金融民主化的進程。

資產證券化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土壤,也打破了分業經營

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帶動了對房貸的需求。金融家們又設計出一種"轉手證券",即把大量長期的沒有流動性的房貸,打包做成債券,轉手賣出去,拿回來的錢又可以繼續放貸,這就是資產證券化的原型。幾乎所有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項目或模式,都能將它包裝成證券化產品。

資產證券化不僅提高了借貸市場的流動性,還帶動了房地產和債券市場的雙重繁榮,最重要的它更是打破了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業經營,為後續的金融創新開闢了更大的空間,可以說是金融深化的最大推手之一

垃圾債券、槓桿收購,造就華爾街瘋狂的的黃金遊戲

華爾街的天才金融家們,總是能造出各式各樣的金融創新。創新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創造的產品本身也都是中性的,但是資本的血性,讓一切失控,著魔,陷入癲狂。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垃圾債券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既為"墮落天使"提供機會,也為中小企業開闢融資渠道,但是太過聰明的金融家,把它嵌進了槓桿收購,颳起了一場蛇吞象的腥風血雨。

槓桿收購的初衷也是為了實現多方共贏,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糟糕的宏觀經濟條件下,槓桿收購推高股價再迅速套利退出就變成了走向財富巔峰的捷徑。

然而,瘋狂總有終點,當信貸緊縮,垃圾債券真的變成"垃圾"後,違約集中爆發,整個市場都陷入"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走向低迷。

華爾街的黃金遊戲,資本家套現離場,留下一地雞毛。

金融脫媒——Q條例取消,美國走向金融自由化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個著名的Q條例,規定活期存款沒有利率,定期存款的利率有上限。總的來說就是存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1971年,第一隻貨幣基金允許向公眾銷售,從此,個人投資者開始享受到銀行間貨幣市場的高利率。

到1999年,美國的貨幣基金佔美國存款的比例達到了60%以上,這就是"金融脫媒",也叫做銀行存款大搬家。後來,銀行家終於說服國會廢除Q條例,實行利率市場化,自此美國開始走向金融自由化。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混業經營再登舞臺

在美國國內,華爾街投行愈來愈得意的時候,商業銀行卻愈來愈失意。存款客戶轉向投行發行的高收益產品,貸款客戶也流向投行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直接融資,商業銀行的業務和規模都極速萎縮。

在歐洲,傳統的商業銀行例如德意志銀行、瑞銀集團等都成功進行了轉型,成為兼營儲蓄業務和投行業務的全能型銀行。美國傳統商業銀行面對內憂外患,急需找到一個方式能夠突破分業經營的監管要求,兼併收購又出場了。大的商業銀行通過兼併收購,繞開監管,轉型成金融控股公司,通過控股投行開展證券業務,實質上已經打破了分業經營的壁壘。

1999年,克林頓政府通過新的《現代金融服務法》,正式撤銷了分業經營的條款,允許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混業經營。以"金融控股公司"為名的全能型銀行,開啟了新時代的混業模式。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範圍

有毒的"次貸"衍生品蔓延,房地產神話破滅,投行回到原點

2000年美國科技股泡沫破裂,2001年又遭受"9·11"恐怖襲擊,整個金融市場一蹶不振,陷入低潮。到2004年,名義利率已降至1%,極大的刺激了投資的慾望,同期發佈的《美國夢首付法案》,降低了中低收入家庭的首付比例,對他們敞開了房貸的大門。

從前,20%的首付比例,直接降到了零首付。很多完全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家庭和個人都貸款買了房。這種償還能力很低的房貸就是"次級貸款",簡稱"次貸"。到2006年中,次貸在全美的房貸佔比已經達到了76%。

這些"次貸"就像是毒蘋果,但是美國政府非但不進行整頓,反而還幫助華爾街對這樣的毒蘋果進行層層的"精美"包裝,具體操作是把"次貸"作為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通過一次、二次、三次的再證券化,不斷地加大槓桿率,使毒蘋果最終滲透到了金融系統的各個領域。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次貸”證券化衍生品運作模式(圖源:網絡)

在危機爆發之前,沒有人覺得"次貸"是那個毒蘋果,普通人只想著終於買到了價格只漲不跌的房子,華爾街則沉迷於用層層的打包技術包裝"次貸"衍生品,沒人意識到"次貸"是一個有毒資產,資產證券化就是把這樣的有毒資產不斷地擊鼓傳花傳了下去。

到2007年,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購買了大量的"次貸"證券化產品,當時雷曼兄弟的持有量最多,槓桿率達到了32倍。美國國際集團(AIG)也在為這些證券化的衍生品提供擔保,可見"毒資產"已經通過證券化擴散到了美國的全部金融系統

隨著美國的利率上行,借貸成本越來越高,房地產價格居然破天荒的跌了。那些本就沒有還款能力的人就開始違約,然後基於"次貸"的證券化衍生品一下子就喪失了流動性,整個金融市場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開始坍塌。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金融體系也在劫難逃。

這場危機中,美國400多家經營"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倒閉,包括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公司倒閉,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產,第三大投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被迫提交申請改組為銀行控股公司,從此,華爾街再也沒有獨立的投行。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雷曼兄弟破產

一切好像都回到了原點。美國夢破碎,華爾街不再是神話,投行迴歸到全能銀行的體系中。

投行三百年,是創新和監管博弈的三百年,是人性和教訓反覆糾纏的三百年,是全球金融聯繫越發緊密的三百年,財富不再只被少數人掌握,危機更是在每個人的身邊。

華爾街投行三百年沉浮錄


相關內容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