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批奏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不是隻要寫“朕已閱”就好了?

linjiayan9103


我寫論文的時候查閱過一些關於山西右衛的硃批奏摺,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奏摺始於清代順治年間,是最重要的官方文書之一。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奏事官員寫好奏摺送往京城,皇帝批閱後由他人抄一份副本留存,再把奏摺原渠道送回,官員遵照皇命辦理執行。

雍正之前,官員可以留存硃批奏摺,但雍正帝為了強化皇權和信息保密,便要求官員事後將硃批奏摺送回軍機處統一管理,遂成為定製。也就是說,清代奏摺有原件和副本,這為後人研究清代歷史留存了非常詳實的資料。

那皇帝都是如何批閱奏摺的?

其實他們用的最多的是三個字“知道了”,連“朕”都懶得寫。當然,這不是因為清朝皇帝們偷懶,而是許多奏摺根本沒必要回復,看看就可以了。

比如新官到右衛赴任,一般會寫一道謝恩折,對這種類型奏摺的硃批一般都是“知道了”。

再比如官員上報右衛兵丁的練兵情況,有多少槍支彈藥,花了多少銀子,對這種摺子的硃批也是“知道了”。

當然,如果是官員請示具體的事項,比如營房損毀需要申請撥款修繕,出租營房增加收入,皇帝們會批一個“著戶部議奏”,意思是這件事發給戶部具體討論執行。

當然,皇帝也會用硃批罵人。

有份奏摺是右衛城守尉得知乾隆要來五臺山,便寫奏摺要去朝見。乾隆批覆,大意是右衛懸遠,無需來見。

隔了幾個月,這人又寫了一道奏摺,還是要來朝見。結果乾隆就火了,硃批大意是之前我已經說了不用來見了,你這是何意?難道用我說第二次?

還記得有份奏摺是一個漢人副都統上奏的,結果落款的時候寫的是“奴才XXX”,結果被雍正臭罵了一通,說你是臣,不是奴才,搞清楚規矩。

雍正為啥會生氣呢?因為只有滿族人才能自稱奴才,漢人只能稱臣,但偏偏有人想當奴才,可雍正不給他機會。

這樣來看,其實皇帝是很忙的,一個小小的右衛官員無論大小事情都會寫份奏摺,再想想全國各地,這工作量還不是一般的大。除了他們關心的事情會用心批閱外,其餘很多都是看看就完了。


石頭說歷史


當皇帝批奏摺是怎樣的體驗我不知道,畢竟我沒當過,但從史書記載來看,肯定不是隻寫“朕已閱”就好了,頻率更高的詞是“朕安”和“朕知道了”。

奏摺的名氣很大,彷彿臣子向皇帝的上書都叫奏摺,但其實奏摺始於清朝順治年間,真正形成制度還是在康熙雍正年間,總共也才兩百多年。


奏摺不同於正式文書,它是嚴格保密的,官員寫好奏摺後密封,通過驛站送到京城,重臣的奏摺直接送到皇宮門口,非重臣的奏摺由皇帝指定大臣轉交,只要皇帝發現奏摺到手後有開啟過的痕跡,嚴查!

奏摺完全繞開了通政使司和內閣,皇帝硃批認可後直接原路返回,官員再寫正式報告,實際上奏摺已經成為官方文書。

奏摺制度對清朝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它最初卻是為了皇帝跟親信聊天用的,因此最開始沒人去管它,官方也不存檔。

滿人非常講究請安,尤其是家奴對主子,請安更是必不可少的,相對於皇帝而言,他的親信奴才(不是大臣)都有向他請安的必要,所以奏摺最初的功能是方便親信給皇帝請安和謝恩。

請安其實就是問皇帝身體好嗎,謝恩就是謝主隆恩,對於這些內容,內閣沒有討論的必要,皇帝也只能回覆“朕安”、“朕知道了”。

順治皇帝是奏摺的開創者,可他不怎麼感冒,他的兒子康熙帝開始也沒在意,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後,一連二十多年裡,康熙帝開始喜歡上這種跟親信一對一的密信溝通,奏摺的保密加嚴。

皇帝跟臣子聊天,總是會談到國事,於是奏摺的內容也從單純的請安謝恩的廢話,逐漸帶上了具體事務,保密程度更上層樓。

康熙帝和雍正帝父子倆見奏摺這麼好用,都下旨將上奏摺的官員範圍擴大,使得其由親信奴才擴大到部分高級官員再到二品以上官員,也是在雍正時期,奏摺制度正式形成,奏摺格式固定,奏事折和奏安折要分開上等等,規矩分明。

奏安折就是滿族傳統的體現,完全是廢話,此外由於官員水平不一,奏事折水平也參差不齊,也有大量廢話。因為地方官沒有那麼多正跟皇帝說,只能瞎扯,而奏摺作為大臣和皇帝的密信,理論上沒有第三個人能看到,所以內容可以很隨意,可以越職說別的部門的事,可以跨地說外地的事,甚至可以說你聽說的的事。

正是這種一對一的秘密奏摺交流,使得皇帝可以獲得來自全國各地的信息,同時以此來制衡大臣,比如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都有上奏的權力,兩江總督就不敢亂來,萬一江蘇巡撫偷偷報上去咋辦?反過來也一樣,這兩個封疆大吏就成了中央手中的乖乖仔。

為了獲得足夠的信息,清朝皇帝對官員的上奏摺頻率有嚴格的要求,在京的監察官員更是天天要上,沒事說也得上奏說明為什麼沒事。

外地的官員要求沒這麼頻繁,但有些官員為了博得皇上歡心,奏摺是一封接一封,比如康熙年間的奏摺數量冠軍趙弘燮,因為試圖隱瞞水災,被康熙帝臭罵一頓,之後經常向康熙帝報告各地天氣,一副改過自新的樣子。

皇帝忍受批這些奏摺的原因就是為了瞭解地方情況,所以如果官員在奏摺裡寫官樣文章,不透露地方情況,大概率會遭一頓罵。

當然,如果皇帝高興,也會多寫其他字,比如雍正帝那句著名的“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不辜負朕,朕也不虧待你們,加油!


平沙趣說歷史


長居深宮大院中的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江山,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讀大臣給自己的報告——就是這一份份的文書。奏摺是到清代才有的一種特殊文書形式。

畢竟像明萬曆皇帝那樣數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並不多。自古勤政的皇帝,都會勤勉政務,批閱這些從全國各地發來,歷經條條驛道,最終匯聚到全國最高權力中心的文書。

秦始皇用石量書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每天要批閱夠一百二十斤的奏摺,才能休息。當然,如果是現在的一百二十斤紙張,估計秦始皇這個皇位坐不了兩天就累趴下了,當是的一百二十斤是竹簡,就相當於二十萬字左右。秦始皇這麼辛苦治理國家,還被一些人罵作對權力太過貪婪,秦始皇若在天有靈,必定氣的拿一卷子竹簡摔他一臉。

勤政治的雍正帝

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當屬雍正皇帝了,據統計,雍正在位的13年間,共留下硃批奏摺四萬餘件,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然比奏摺本身的內容還要多,最多可達一千餘字。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文書,算下來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平均一天要寫3000多字!誠可謂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勤政的皇帝。正如雍正皇帝自己有言: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諸臣,日不下數千言。”

雍正元年硃批

當皇帝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呢。

此外,清代的皇帝並不是只用漢語批閱,必要時還用滿文批閱。

康熙皇帝的滿文硃批

這樣看來,清代的皇帝至少都懂雙語了,真是不容易!

硃批的形式與含義

常見的硃批形式有三種

一、知道了

各種按程式走的奏報,如雨雪糧價、河流水位、每年需要呈報的數據等這些奏報,只需要皇上留個底,萬一哪天犯什麼事,中央有據可查。這類奏報,基本上回復就三個字:知道了。意思就是,你可悠著點,我這裡門清。

二、該部速議

該部就是指立戶禮兵刑工六部,若大臣的奏摺中有爭議的事情需要定奪,皇上也拿不定主意,就會交給相關的部門,討論後再做決定。

三、具體的指示

康熙回覆曹寅的硃批

如果是皇帝可以直接下指示的,就會直接附上簡短的硃批。

綜上所述,在古代當皇帝也不是一個好活,全國各地的事情都要操著心,很多事情並不是“知道了”或“朕已閱”就能解決的。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話說有一日,大清的內務府給雍正皇帝上了個摺子,大概講的就是營造司在官房修繕過程中存在一些營私舞弊行為,最後還很貼心地位皇帝獻上一些監督建議,表示要加強監管,堅決杜絕這種薅大清國羊毛的不齒行為。

雍正皇帝看完摺子,又好氣又好笑,在摺子上寫道:居然能看到內務府上這樣的摺子?真乃奇事也。

看來內務府以前對雍正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看到他們的摺子,雍正爺在批閱的時候是很不爽的。

鑑於雍正爺勤奮不倦,每日批閱奏摺至深夜,因此各地文臣武將紛紛上書獻言,表示慰問。

這一次,福建漳州總兵初有德,也趕了一回時尚,向皇帝上書,主要就是請安,順便用一些高大上的詞語,來顯示一下自己的才學,刷刷存在感。

他在奏摺裡說:奏為恭謝天恩事折……叨恩愈厚,兢惕愈深……竊思……亦當知栽培生成之德……茲更蒙天恩浩蕩,賞賚頻加。

雍正爺是這麼批閱的:覽,此奏謝之文系你自作的?幕客代筆的?你識字通文與否?

簡直是啪啪打臉,馬屁沒拍成,惹了一身騷。

下面摘選幾段雍正的批折,看看這位勤政皇帝的批奏日常。

給李衛批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恩,好呆的皇帝。

給親愛的年羹堯回覆說: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確實啊,雍正初年,和年羹堯關係好的穿一條褲子,就差要拜天地了,結果,這天下盡知的君臣知遇的千古表率,最後成了伴君如伴虎的佐證。

批給王國棟的:此朕几案上所汙,恐汝恐懼,特諭。估計這御案上沾了什麼東西,導致摺子上也沾了一些,皇帝心細啊,特地說明一下,免得下面的臣子誠惶誠恐。

批評王士俊的摺子,說:豈有是理!朕心寒之極,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看來這個臣子把皇帝弄的很心寒。

雍正在批葛森的摺子裡寫道:旗下人員,只以見錢,眼都黑了。哎,皇帝身邊的內務府就很黑啊,天下烏鴉一般黑,皇帝習慣就好。

理論上來說,清代甚至古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就是雍正帝,他也一向以“以勤先天下”自詡,不出去遊山玩水,也不騎馬打獵,終日就在那深宮大院裡,埋頭苦幹,白天處理各種政務,晚上埋頭批閱奏章至深夜,終年不息。

目前,雍正皇帝留存下來的奏摺約有41600多件,而他在位也就12年多點,平均每晚批閱奏摺在10件以上,而這些奏摺,大多數都是事務奏報,斷則百言,多則數千之語,雍正帝要看完之後再進行硃批,這硃批的文字也是短則幾個字幾十個字,多則上千字,都是認真書寫下來的,不像現在用電腦打字那麼方面,這1000多個字用毛筆寫下來,沒有兩個小時以上,如何寫得完?

哎,勤政的皇帝,自己累死了,倒是給兒子留下了美好的江山。


雲中史記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每個皇帝批閱奏摺的回覆其實都不一樣,具體回覆什麼,還要看奏摺具體上報的是什麼內容。皇帝會根據其中的內容再具體回覆,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通常會寫“知道了”!

康熙皇帝在批閱奏摺的時候,回覆最多的就是“朕知道了”、“知道了”!這個回覆似乎成了傳統,清朝後來的皇帝有很多多喜歡回覆“知道了”。不過這只是對一般的事情,表達皇帝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了,會處理的。

而有些奏摺寫的內容比較特別的,皇帝就會給出具體的答覆或者寫上疑問。其中不乏很有意思的回覆。

比如雍正年間,有次朝廷要往江南賣一批小米,結果巡撫田文鏡上奏摺說江南那邊不吃小米,不如弄點小麥吧。然後雍正就回復誇獎田文鏡,原文如下: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
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雍正的意思是他是個恩怨分明的皇帝,有功自然會賞。不過朕就是這樣漢子這句話,確實非常有意思。

還有次年羹堯上奏摺說自己在西寧打戰的事情,說自己已經很多天沒睡好覺了。雍正的回覆是:好心疼,真正社稷之臣。

有些大臣文化水平不好的,寫的奏摺不清不楚的讓皇帝看不明白,皇帝也會直接寫上自己的想法。比如有個叫朱一貴的大臣曾經給康熙上過個奏摺,寫的讓康熙看不明白。康熙就回復說:你這沒頭沒腦的話真看不明白!



漂浮菌


這個問題蠻有趣的。我們知道,皇帝是要批閱奏章的,如果是一個勤政的皇帝,那每天要處理的公文相當地多,可能要從凌晨一直忙到晚上。


這本來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閱的有許多是垃圾奏摺,就有點鬱悶了吧?


下面是臺灣網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摺和回覆,大家感受下:

閩浙總督:這是臺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這種東西沒什麼用,不要再送了

過了一個月...

閩浙總督:這是臺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沒看過芒果,本來想看看,看了之後似乎沒什麼用,以後不要送了(讓你別送了你他媽還送什麼送)

福建水師提督:稟告皇上,臺灣有個婦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讀(這點破事也發奏摺?)

杭州織造:稟告皇上,朱一貴聚眾起兵了!

康熙:你說話沒頭沒尾的,什麼鬼

其實皇帝這麼回覆已經很客氣,因為這個杭州織造報告的消息,其實是個舊聞,早在之前兩個月就有人報告過

閩浙總督:稟告皇上,臺灣有奸民聚眾起事了!

康熙:這件事有點大,正在寫招撫諭旨

按照歷史記載,朱一貴當年4月底起事,閩浙總督5月初上報,6月中旬清軍登錄,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這個杭州織造孫文成卻在7月跟皇帝說“臺灣有人聚眾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的心情...

杭州織造:法雨寺住持圓寂,還有個叫仇兆鰲的文人前段時間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請安的褶子和這個奏摺放在同一個封套裡面,欠收拾嗎?

這位官封杭州織造的孫文成不僅糊塗,還特別喜歡向皇帝請安,下面是他給雍正寫的請安奏摺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

朕很好,又胖了一點

可能是因為孫文成的請安奏摺太多,皇帝都被搞糊塗了,比如下面這樣

杭州織造:這是天氣和糧食價格報告,請皇上過目

雍正:朕很好

這個直隸總督也很莫名其妙,已經上奏過的內容,翻來覆去地發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到處都下雨,報告雨晴的奏摺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況我早就知道了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已經回覆過了啊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已經回覆過了啊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經聽說了,不必再報告了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況,河道狀況安好沒有蝗災

康熙:(尼瑪....)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繼續報了(啊啊啊)

本來以為終於消停了,第二年又來了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況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報雨奏摺也太密集了(你他媽是在刷屏嗎?)

這還是那位直隸總督(當時是巡撫)

直隸巡撫:我可以回京城給皇上過生日嗎?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隸巡撫:3月13日那天我來給皇上慶生?

康熙:不準來!

此數據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屬公開可查數據。

來開個腦洞,如果把康熙雍正批覆的奏摺生成一下聊天記錄:

對話1

<strong>

對話2

<strong>

<strong>

<strong>

對話3

<strong>

<strong>

對話4

<strong>


皇 上:我 真 的 夠 了。

分享一些評論:

@ UHA特濃抹茶牛奶糖

其實杭州織造和皇上有點甜啊!

“你好嗎?”“我很好。”

知道你好就好……

@ Guri阿

直隸巡撫網卡了嗎?

@葉藏本人

直隸總督在幹嘛啊,怎麼像個水軍?

@雨聲細

那位其實不是反覆發,網卡的時候可能就會那樣兒

@_天天天黑了

每條都回復,感人😂


果然當皇帝有當皇帝的苦啊!


內容來源:綜合 / 公眾號 :大叔愛吐槽(dashuaitucao) 微博 @數知實驗室 @七英俊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奏摺言事起於清朝,順治時就已經施行,康熙帝則擴大了範圍,等到了雍正朝就成為了正式制度。龐大的官員群體中,有資格上奏摺的人包括:京官有各部院衙門京堂及以上翰、詹、科道官員;地方官則有督撫、布、按、提、鎮以及欽差官員;有時皇帝還會特許某些道、府官員上摺奏事。

這些奏摺會徑直送到皇帝御案前,由皇帝親自批奏。批奏摺時,皇帝會根據奏摺內容寫下相關指示,一般性的奏摺會寫“朕已閱”、“知道了”;如果與六部或某具體衙門有關,會寫“著該衙門知道”;有時還會寫下自己的貼心話,如“現已夜深,目力不及,字跡模糊,勿怪”一類字句。

通過奏摺制度,皇帝不僅可以直接瞭解四海之內的大小事情,牢牢掌握住了最高權力,還可以通過奏摺內容考查寫摺子人的見識、心性、才幹,也是發現人才的重要途經。

40. 廣東肇慶有哪些關於利瑪竇的古蹟遺址?


老照片


奏摺這東西,是清朝才有的產物。而且到了清朝這裡,臣子向皇帝彙報已經是專線了,所以皇帝寫什麼,得分情況來看。

事態重要的

若是事態重要或者和皇帝關係好的,像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康熙的奶媽就是曹寅的母親,所以康熙把曹寅派到江南去當眼線。康熙給曹寅的奏摺批覆,可不是短短几個字,而且結尾的時候還叮囑曹寅小心、小心再小心。同時也告訴曹寅,即使沒有緊急事情,彙報也不能斷,我們閒聊八卦都可以。

事態緊急的,清朝皇帝也會詳細囑咐臣子該如何去做,所以寫的字數也不會怎麼少,當然也不會太多,只是針對對緊急的事情說一下該如何做。


日常彙報或者拍馬屁等等

像是臣子的一些日常彙報,沒有什麼大事,甚至是一些日常的吹捧。清朝皇帝看著看著不耐煩了,直接只寫一個“安”字的都有。當然兩個字的回覆也很多,像是“依議”,就是告訴人家朕同意了。

皇帝批奏摺也不是次次都要寫很多,平常彙報或者拍馬屁的奏摺,回覆寫多了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所以一般都是一兩個字。


清朝的下行文書是由皇帝直接專線送到指定人手中的,所以就不像前朝那樣,下行的文書中還有皇帝的硃批。

到了清朝,什麼奏摺都是皇帝親自看,當皇帝批奏摺,什麼都得自己看,事情沒有鉅細言之,若是奏摺多了事情多了當然看著累。這種體驗就和做作業一樣,做的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這種作業多了當然也不好受。這就是批奏摺可能遇到的狀況,就看自己怎麼看待了。


淡看天上月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有趣,雖然沒當過皇帝沒見過皇帝,

但可以從歷史記錄裡大概推測。



一般皇帝分兩種,一種職業皇帝,比如雍正,還有一種業餘皇帝,比如宋徽宗。

業餘的就不說了,他的理想根本沒在皇帝上,所以寫不寫朕已閱已經無所謂了,估計內容都看不全。

主要說說職業皇帝——雍正,這個人絕對是皇帝教材,不過他批覆的不是朕已閱,而是"知道了""



雍正在位13年,有人統計過他批的奏摺字數,平均每天5000餘字,這什麼概念,那還是毛筆字,趕上現在的一個網絡寫手了吧。

當然,雍正的批覆也是極為有趣的,不乏為一個皇帝中的段子手。批覆中從家庭生活到興趣愛好都有詢問。有的甚至批覆比奏摺寫的都多。



每天晚上子時相當於現在11點到12點左右睡覺,每天早上卯時起床,估計也就5點多,你覺得這種皇帝批奏摺是一種什麼感受,我只想說這個職業皇帝是被活活累死的


相心賦


想來當皇帝批奏摺絕對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體驗,快樂是因為“天下權柄,操於一人”,“天下大事,全憑皇帝一言而決”,這種成就感、滿足感還有誰能感受得到。


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批閱奏摺的痛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據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中記載:皇帝一天要批閱二十至三十件本章。這些本章都寫在一張長紙上,由左向右折為四葉、八葉、十二葉不等,因而也簡稱為“折”。其中以各衙門為單位呈送的叫“題本”,以個人名義呈送的(評論或建議軍國大事,也有皇上報告地方某件事或報告某個官員陰事的)叫“奏本”,二者統稱“奏摺”。

有些奏摺只是陳述某些事情,或打某些官員的小報告,皇帝大可以批“已閱”或“知道了”。有些奏摺是向皇上就某些人提出意見或建議,需要皇上給個較為明確的說法,批擬就不能太簡單,符合皇上思想的可以“照準施行”,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就要批駁一下,甚至要寫上批駁的理由。遇到糾彈官員的奏摺處理起來更要謹慎,還要徵求其他大臣的意見,防止引起黨爭。有時也會遇到官員直接給皇帝提意見的,處理起來就更麻煩,如海瑞罵嘉靖的萬言書,心裡再憤怒還不能一下治他死罪,要把他的奏章(如果還能算的話)下發到所有四品以上京官,每人都要進行批駁,以求法理的正確。


當然上奏皇帝御批的奏章絕不是你想象中的“言簡意賅”,三言兩大句的,往往文字冗長,引經據典深奧難懂,所以皇上往往需要大學士或秉筆太監之類先行閱讀、研究,再摘其要點向自己彙報,最後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進行批擬!遇到和丞相或內閣觀點不一致的還要反覆溝通。

所以要做一個合格的皇上難著呢!光批閱奏摺這一項沒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是應付不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