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戊戌變法失敗後,被囚禁的光緒帝成為慈禧太后心中的一根刺,為了拔掉這根刺,老太后不顧輿論、獨斷專行,為同治帝立嗣子溥儁,準備取代光緒帝,史稱“己亥建儲”。 

不料想,慈禧圖謀廢立的事引起國際上的反對、干預,更令慈禧對歪果仁憤恨,就利用義和團的力量去打擊歪果仁,最終釀成“庚子之亂”,讓清國徹底喪失主權,對近代中國造成極大的危害。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慈禧太后的廢立之心

自從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慈安太后駕崩,垂簾的兩宮中居次的慈禧太后終於成為大清國這艘八面漏氣的大船的首席掌舵人,開始走向她的人生巔峰。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十七歲的光緒帝宣佈親政,慈禧太后從垂簾聽政換湯不換藥的變成升座訓政。

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七,十九歲的光緒帝大婚,二月初三,訓政的慈禧太后再沒理由訓政,不得不表示歸政,自己去頤和園頤養天年。

一心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變圖強的光緒帝,就像剛出籠的小鳥,無視腳脖綁著的長線和握線之人,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6.11),頒佈《明定國是詔》,實施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僅僅百日,變法就被扼殺在搖籃中,八月初六(9.21),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下令緝捕維新派人士,史稱“戊戌之變”。慈禧為首的後黨在朝中大肆清洗,帝黨迅速瓦解,清國高層徹底淪為後黨的天下。

八月初八(9.23),慈禧舉行訓政禮,光緒帝被囚於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開始他長達十年的囚徒生涯。

○丁亥。諭內閣: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宏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節。著各該衙門敬謹豫備。
(光緒實錄卷426 戊戌二十四年八月初六)

光緒帝雖然被囚禁,但並不影響他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繼續受到改良派和保皇派的擁戴和同情,具有中外都承認的的合法地位,這一點尤其令慈禧太后難以忍受。

而掌控朝廷大權的後黨們也擔心日後慈禧駕崩光緒恢復實際權力後,他們會遭受滅頂之災,為了避免那種狀況,自然要把光緒拉下馬踩到他不能翻身。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滿洲人之意,以為太后既老,皇上方壯,若太后一旦死,皇上覆政,不利於己,故不如及太后在時絕其根也。”(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因此,後黨紛紛上疏說“皇上得罪祖宗,當廢。”他們的提議正合慈禧之意,只不過礙於中外形勢,沒有明確答覆。就算慈禧沒有明確說行廢立,各種流言也如同長了翅膀一樣亂竄,宮內宮外都在說因為光緒帝想圍園弒後,所以,太后準備廢掉這個不聽話的皇帝。

八月初十(9.25),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發佈一道“命各省保薦名醫”的諭旨,讓內外臣工為皇帝舉薦好的醫生。“朕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馳送來京,勿稍延緩。”

這道諭旨頒佈後不久,清廷又開始逐日公佈光緒帝脈案,渲染皇帝的病情日漸嚴重云云。因此,流言更是喧囂,大家紛紛傳聞說皇帝命將不保,老太后這是準備先聲稱皇帝病危,再下手弄死他另立新君;甚至有記者說光緒帝已經遇害,端王十歲的孫子被選為繼承人。(《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搞錯了人物關係,溥儁是端王載漪兒子並非孫子)

國內各界人士都發聲表示反對廢立,請求慈禧保護好皇帝,以免列強幹預。兩江總督劉坤一致電朝廷“皇上聖躬欠安,莫名企念”表達對皇帝安危的關心,並聯絡滿臣之首榮祿,請求榮祿共同勸阻慈禧行廢立。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因為顧及自身的利益,身為後黨之首的榮祿也發生思想變化,從帝黨反對者變成保皇黨,面對慈禧詢問廢立事,委婉的請慈禧諮詢一下劉坤一等各省督撫們的意見,慈禧就問劉坤一,劉坤一以“君臣之義已定,中外之口難防”來答覆慈禧。

英、法等國駐華公使也紛紛發出警告:“假如光緒帝在這政局變化之際死去,將在西洋各國之間產生非常不利於中國的後果。”為此,清廷不得不派慶親王奕劻為代表向英國公使竇納樂解釋說光緒帝還活著。竇納樂則表示讓他們推薦的西醫為光緒帝看病,才能“盡釋群疑”。 

在西醫的診斷後,大家都知道光緒帝只是“體弱多病,但非絕症”,沒有到要命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自然沒借口讓光緒帝病亡,或搞廢立之事。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慈禧中止廢立計劃,並不是老太太懼怕漢臣或者歪果仁,她猶豫的是榮祿、奕劻等親信們的態度,這幾位後黨骨幹明確表示不贊成廢立,這才是讓慈禧暫停廢立大計的原因,此時的後黨已經分化成兩派,載漪、徐桐等贊成廢立,榮祿、奕劻等不贊成廢立。

不孕不育的光緒皇帝

在進入光緒二十五年(1899)之後,由於榮祿等人的反對,慈禧暫時打消了廢立之心,接受榮祿的計策,為皇帝立嗣,“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篡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之前面對廢立的各種傳聞,慈禧太后並沒有對外解釋過,如今為了立嗣建儲製造輿論,就以上諭的形式通告全國,對戊戌政變以來的種種流言、帝后母子失和以及太后重新訓政的原因作出全面解釋,當然,上諭是以光緒帝的名義頒佈的。

○壬戌。諭內閣:世道人心之患。莫患於是非順逆之不明。是以古聖賢有偽辯之誅。有橫議之戒。為其惑世誣民也。朕自沖齡。入承大統。篤荷皇太后恩勤教育垂三十年。
自甲午以來。時事艱難。益盆益弱。朕宵旰焦思。恐負慈闈付託之重恩。纘列聖神武之謨。每冀得人以資振作。而翁同和極薦康有為。並有其才勝臣匪倍之語。孰意康有為密糾邪黨。陰構逆謀。幾陷朕躬於不孝。並倡為保中國不保大清之謀。遂有改君主為民主之計。
經朕覺察。亟請聖慈訓政。乃得轉危為安。而康逆及其死黨梁啟超。先已逋逃稽誅海外。猶復肆為簧鼓。刊佈流言。其意在熒惑眾聽。離間宮庭。
迨譚鍾麟查抄康逆等往來信函。有譚嗣同堪備伯裡璽之選。是其種種逆謀。殊堪髮指。凡我中外臣民。憤其狂悖者固多。而受其欺愚者千百中不無一二。不但不識是非。兼亦不明順逆。所當切戒而明示之也。

自去秋訓政以來。上下一心。宮府一體。勤求治理。絕無異同。而康逆等猶持維新守舊之論。煽惑狂躁喜事之徒。殊不知我朝聖聖相承。祖法昭垂。永宜遵守。且朕躬圖治之意。但孜孜於強兵富國為急。今慈聖垂訓之言。仍諄諄於保境交鄰為念。茲特明申誥諭。坦示朕心。凡我臣民。勿得輕聽流言。妄生揣測。儻再構煽邪說。君相附和。去順效逆。邦有常刑。至康有為。梁啟超大逆不道。網漏吞舟。果爾稽誅。是無天理。
近聞該逆等狼心未改。仍在沿海一帶。倏往倏來。著海疆各督撫懍遵前旨。懸賞購蝱灩戔。無論紳商士民。有能將康有為。梁啟超。嚴密緝拏到案者定必加以破格之賞。務使逆徒明正典刑。以申國憲。即使實難生獲。但能設法致死。確有證據。亦必一體從優給賞。總之雅說雖煽。而忠臣孝子。必不忍聞。憲典雖寬。而亂臣賊子。決不能貸。將此通諭知之。
(光緒實錄卷455 己亥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八)

這道上諭對皇太后和皇帝之“深厚感情”多加誇大、讚譽,向全國人民解釋他們母子之間關係極其良好,罷黜維新派也因為他們都是奸邪迷惑皇帝,皇帝迷途知返恭請慈聖垂訓,如今宮府一心,母子感情親密,希望各位臣民不要輕信邪黨謠言,枉生揣測,更不要去傳播流言,如果誰再傳播帝后母子失和的流言將嚴加懲處。

光緒帝自從十九歲大婚至今,已經十年,擁有一後二妃的光緒帝成婚十年都沒有誕育一男半女,基本可以肯定皇帝沒有生育能力,皇帝結婚十年都沒有生育,對於大臣們來說,恐怕都有些擔憂發愁,畢竟光緒帝還肩負著生兒子過繼給同治帝的重任呢!

通過官方脈案和法國醫生對光緒帝的診治看,光緒帝的腎病已經很嚴重了,生育孩子基本無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只有立嗣一途了,特別是如今光緒帝被囚禁,也需要一個代理人去代替皇帝出席朝廷的某些活動。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第二次立嗣的範圍

按照第一次立嗣的規矩,在道光帝后裔中選擇溥字輩,道光帝九子,老大奕緯無子,過繼遠宗載治,生子溥倫,但因為溥倫在血緣上不是道光帝后裔,在道光帝血緣子孫還存在的情況下,怎麼也輪不到宗法上的孫子溥倫入繼的,因此老大奕緯一系再次排除。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老二老三早殤沒有過繼子;老四咸豐帝,已經絕嗣,立嗣光緒,目前仍然絕嗣,還是要給咸豐一系立嗣。

老五奕誴因為出繼叔父綿愷,因此在第一次立嗣中被排除在外,優先選擇了沒有出繼的老六老七子嗣,這一次因為老六家沒有合適的,只能從老五家裡選擇。

奕誴生了八個兒子,夭折三個,還有五個,分別是:載濂、載漪(出繼瑞郡王奕誌庚子事變後勒令歸宗)、載瀾、載瀛、載津。五個兒子中除了載津五子以外其他都有子嗣。

載濂長子溥偁(6歲)
載濂次子溥修(3歲,出繼五叔載津,已襲爵)
載漪長子溥僎(25歲)
載漪次子溥儁(14歲)
載瀾長子溥倬(17歲)
載瀾四子溥倓(6歲)
載瀛長子溥伒(6歲,出繼九叔祖奕譓,已襲爵)
載瀛次子溥儼(3歲)
載瀛四子溥佩(1歲)

載津無子過繼侄子溥修做嗣子。

老六奕訢二個兒子載澂、載瀅(出繼八叔奕詥,庚子事變後勒令歸宗),載澂早亡無子,載瀅有兩個兒子,其中老大溥偉過繼給大哥做嗣子承襲恭親王爵位。

載澂嗣子溥偉(19歲,已襲爵),載瀅第一子。
載瀅次子溥儒(3歲)

老七奕譞有三個兒子載灃、載洵(載漪歸宗後出繼瑞郡王奕誌)、載濤(載瀅歸宗後出繼八叔奕詥),都還年輕,沒有生出兒子呢。

通過上面所列可以清楚的知道,光緒二十五年立嗣的範圍只能在老五老六後裔中十一個溥字輩裡選擇。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首先,已經襲爵的不能入選,老五系的溥修、溥伒;老六系的溥偉三人被排除,三個人還都是嗣子出繼襲爵的。

其次,嫡庶相比,優先嫡出,因此,庶出的溥佩(老五系)、溥儒(老六系)兩人被排除。老六一系的兩個至此已經全部排除,只有老五一系可以選擇了。

第三,清國有獨子不出繼的原則,溥偁弟弟溥修被出繼,他成了獨子,也被排除。

第四,年齡太大思維已經定型的不合適入選,二十五歲的溥僎和十七歲的溥倬兩人被排除。

第五,年齡太小不知道會不會健康長大,況且這次立嗣明顯是要代替光緒出席朝廷的各種活動,年齡太小也不成啊!因此,六歲的溥偁和溥倓、三歲的溥儼三人也被排除。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最後,只剩下一個選擇,就是端郡王載漪的嫡次子十四歲的溥儁,不大不小,便於教養,還可以當大人使喚出席朝廷的各種活動,稍微培養幾年內就可以上崗了。

己亥建儲的鬧劇

溥儁的父親是端郡王載漪(1856-1922),母親是載漪的繼福晉和碩阿拉善親王貢桑朱爾默特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祖父惇親王奕誴。

載漪自幼出繼給仁宗孫、瑞親王綿忻之子奕誌為嗣子,他並不是慈禧的侄女婿,沒有一個福晉姓葉赫納拉氏,說溥儁得立是因為生母的緣故,純屬坊間傳聞。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二十四(1900.1.24),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立溥儁為同治帝嗣子大阿哥,封皇子,兼祧光緒一脈,代替光緒帝去大高殿、奉先殿、壽皇殿恭代行禮,規定大阿哥居宮中著在弘德殿讀書,居頤和園著在萬壽殿讀書,由承恩公崇綺授讀,徐桐、常川照料,這就是晚清著名的“己亥建儲”。

○丁酉。硃諭:朕沖齡入承大統。仰承皇太后垂簾聽政。殷勤教誨。鉅細無遺。迨親政後。正際時艱。亟思振奮圖強。敬報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託之重。
乃自上年以來。氣體違和。庶政殷繁。時虞叢脞。惟念宗社至重。前已籲懇皇太后訓政。一年有餘。朕躬總未康復。郊壇宗廟諸大祀。不克親行。值茲時事艱難。仰見深宮宵旰憂勞。不遑暇逸。撫躬循省。寢食難安。
敬溯祖宗締造之艱難。深恐勿克負荷。且入繼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乃朕痼疾在躬。艱於誕育。以致穆宗毅皇帝嗣續無人。統系所關。至為重大。憂思及此。無地自容。
諸病何能望愈。因再叩懇聖慈。就近於宗室中慎簡賢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之畀。

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欽承懿旨。欣幸莫名。謹敬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為皇子。以綿統緒。將此通諭知之。”
(光緒實錄卷457 己亥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

在正式冊立大阿哥之前,慈禧想廢立的圖謀就已經被世人知曉,如今立嗣詔書一公佈,朝野上下莫不震動,“天下譁然”,由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各界1231位有影響的人士聯名致電清廷:“奏請聖上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民間士紳效法經元善,紛紛上書勸諫立儲,華人華僑在海外也呼籲“代救光緒”。

在京的很多官員也不贊成,因為人言微輕只能消極對待,疆臣督撫們則反應激烈,兩江總督劉坤一發“奏國事乞退疏”表示不滿;兩廣總督李鴻章不但不發賀電,面對駐英公使羅豐祿詢問“朝廷建儲,應奏賀否?”李鴻章答覆說“為毅皇立阿哥,並無太子之名,似不宜賀”,表示對儲君大阿哥的不承認。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從甲午到戊戌,又到己亥建儲,民眾們積累的不滿憤怒被立嗣詔書激發出來,以康有為等人為首的保皇黨們為了醜化慈禧,更是製造各種流言,坊間甚至流傳著庚子年要改元保慶逼迫光緒內禪的說法。(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

各國公使則拒絕入宮慶賀立嗣,明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新皇帝,甚至有人告訴榮祿,“英人將以兵力脅迫歸政”。

歪果仁的態度激怒了慈禧以及大阿哥本生父載漪,以載漪為首的本生父派希望大阿哥能早日扶正,聚集在載漪周圍的有他的兄弟載濂、載瀾、剛毅,啟秀、趙舒翹、崇綺、徐桐等。而榮祿、奕劻、世鐸、劉坤一、李鴻章、張之洞等則屬於反對廢帝一派,後黨勢力在此時徹底分化。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深恨歪果仁干涉家務事、在歪果仁請求出面鎮壓反對歪果仁的民間社團義和團時,清廷一直都是模稜兩可的態度,面對義和團的蓬勃發展,歪果仁也開始增加保護駐京使館的兵力,清廷夾在義和團與各國之間進退維谷。

對義和團是剿還是撫?對歪果仁干涉家務是議和還是主戰呢?清廷高層為此吵成一鍋粥。

載漪一心想讓兒子溥儁早日正位,就想利用義和團打擊歪果仁,召見義和團大師兄,“鼓勵有加”,他自己也搖身一變成了大師兄,還鼓動皇室、大臣加入。剛毅則向慈禧奏報說義和團“保我大清,滅彼外洋,自居忠臣義士”,加上載漪派對義和團各種神蹟鼓吹,終於迷惑住老太太,不顧議和派袁昶、許景澄等人的反對,正式向列強宣戰。

宣戰後,載漪先後誅殺反戰派的袁昶等五人,隨後,劉坤一、李鴻章等疆臣則聯合發起“東南互保”,明顯表示對中央的不服從,支持對內主剿、對外主和,力保中外和局,使東南局勢趨於複雜化。

因為慈禧太后的意氣用事、載漪們的狹隘愚蠢,終於釀成庚子國變,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庚子年(1900)七月二十一(8.15),慈禧帶著光緒、溥儁等皇室倉惶出逃,之後在次年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讓中國徹底淪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為了甩鍋,慈禧把載漪定為此次事變的禍首,奪爵歸宗發配新疆,載漪本生父奕誴一系除了老實的載瀛,全軍覆沒,從而失去後來第三次立嗣的機會。

己亥建儲,大清國最動盪的一次立嗣鬧劇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月二十,慈禧迴鑾途中,以光緒帝的名義宣佈廢除大阿哥名號,勒令溥儁歸宗。

“朕欽奉皇太后懿旨。已革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前經降旨。立為大阿哥。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宣諭中外。
既經上年拳匪之變。載漪實為禍首。得罪列祖列宗。即經嚴譴。其子豈宜膺儲位之重。溥儁著撤去大阿哥名號。並即出宮。加恩賞給入八分公銜俸。毋庸當差。至承嗣穆宗毅皇帝一節。關緊甚重。應俟選擇元良。再降懿旨。”
(光緒實錄卷488 辛丑二十七年十月二十)

做了23個月皇子的大阿哥溥儁,從天上跌落泥潭,落魄終生。囚徒光緒總算保住自己的皇位。

猴格說

己亥建儲就是慈禧老太太自己導演的一場鬧劇,她以為地球人都會陪著她演戲,沒想到她的折騰並不被大家認可,沒有人陪她玩,自我習慣了的老太后無法忍受這樣的蔑視,才決定利用義和團給歪果仁一個大耳刮子,沒想到這大耳刮子最後還是落在她自己的臉上,還給近代中國造成那麼大的傷痛。

對於義和團,只有一句話:指望愚昧、落後、迷信的邪術,怎麼可能戰勝洋鬼子呢?只能淪為某些人利用的炮灰,可悲!

就是這樣。

德宗實錄

戊己庚辛諸事及後黨分化

晚清宗室過繼研究

論己亥建儲與義和團運動

己亥建儲與晚清政治危機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