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環保治理切忌“想當然”“一刀切”

隨著中央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各地積極行動,一大批汙染企業被整頓、關停,切實改善了生態環境。但在這個過程中,某些“想當然”“一刀切”的行政亂作為也隨之出現。這些行為不僅對生態環境保護無益,還侵害了企業的合法權益,違背了環保治理的良好初衷。

新华每日电讯:环保治理切忌“想当然”“一刀切”

生態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環保治理要綜合考慮和協調各方權益,不能“拆了東牆補西牆”,更不能照顧了“芝麻”傷害了“西瓜”。然而,一些地方為應對環保考核壓力,沒能站在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考慮問題,缺少“一盤棋”做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大局意識,搞起了“一刀切”“先停再說”,用簡單粗暴的治理模式來應對複雜的環境治理問題。

比如,一些地區對彎曲河道“裁彎取直”,本想減輕河道淤塞,加快流速讓水活起來,卻破壞了水生生物的“天然產房”;一些地區用鋼筋水泥硬化河岸和河底,本想減輕河流沖刷,卻削弱了河流的自淨能力;還有一些地區盲目上馬水電項目,本想獲得能源和經濟效益,卻造成了乾旱、斷流等生態問題。

還有一些地方,出臺的環保治理方案缺少前期調研,“拍腦袋”想出來的“一刀切”方案落地時“水土不服”,導致不該被淘汰的企業被淘汰,已經被淘汰的企業反獲“重生”。記者在走訪時發現,一些地方在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相關部門不看企業的產能、能耗、效益等綜合因素,想當然地制定出企業關停的某個單一標準,造成不少創新型企業被“誤傷”,有的甚至被強行關閉,而一些本來已被市場淘汰的企業卻藉機“復活”,對環境造成更大汙染。

“想當然”的治汙方案水土不服,一些執行時“跑偏了”的行政執法對法治環境的破壞也不容小視。某些環保部門和工作人員執法程序不規範,片面強調執法結果,簡化執法程序。執法過程中常常出現對政策掌握不透、對法律理解不夠、對事實認定不準等情況。甚至有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無視正當執法程序,損害了企業的合法權益。

那些在環保治理過程中“想當然”“拍腦袋”的行為,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非但不能根本性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反而可能製造出更多生態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

環保治理與地方發展休慼相關,也與地方企業、產業發展、一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休慼相關。只有科學決策、公正執法,才能讓環保治理更加體民情、順民意,才能讓環保治理更加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對此,一方面要深化分類施策,循序漸進實施環保專項治理行動,對於汙染嚴重且整改無望的企業,要堅決予以關閉取締;對於可通過整改達標的企業,要給予一定的期限進行整改;對於停產整頓類企業,經整治後穩定達標排放的,地方應及時驗收、恢復生產。

另一方面要儘快完善政策配套,適度建立關閉企業及其工人的臨時性救助制度,以實現其生產和生活的平穩過渡;對於給合法企業造成的損失,應當科學評估後給予補償。

同時,還要建立跨學科、多領域的環保用人機制,讓專業人才參與環保行動,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充分進行論證和比較遴選,從而確保環保決策和執行的科學性。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韓振、劉晶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