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城市大腦”明年年底初步建成

本報訊 (記者 李爭粉) 日前,北京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發佈會在中關村展示中心舉行。海淀將用5年左右時間,將“城市大腦”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臺。

此次發佈會以“共建城市大腦 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充分展示了2018年北京市海淀區啟動“城市大腦”建設以來在頂層設計研究以及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態環保、城市管理等領域取得的初步成果,並面向社會各界徵集九大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包括:交通綜合治理、市容環衛提升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綜合分析及風險防控、智慧社區場景、智慧河湖生態治理等城市治理關鍵領域。

據瞭解,海淀“城市大腦”建設總體架構為“1+1+2+N”模式,即: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雲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創新應用(前期聚焦5個示範應用)。以遍佈海淀全域的城市感知網絡為硬件基礎,以城市大數據為核心資源,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關鍵技術,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為機制保障,對海淀全域進行全感知、全互聯、全分析、全響應、全應用。

至2020年年底,在城市治理領域,海淀“城市大腦”初步建成。將建立城市治理感知網絡,全面彙集城市治理相關數據資源;完成海淀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等“城市大腦”基礎平臺建設;在城管大腦、環保大腦、公共安全大腦等領域取得應用成效。

至2022年年底,海淀“城市大腦”全面深化應用。將全方位完善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等“城市大腦”基礎平臺建設,形成面向未來的“城市大腦”開放應用體系;將“城市大腦”建設成果向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等其他領域全面延伸,成為創新生態體系和新型城市形態孕育、成長、發展的重要平臺。

目前,海淀“城市大腦”建設已經在頂層設計研究以及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態環保、城市管理等領域取得的初步成果。

其中,在公共安全領域,初步構建“城市大腦”視覺中樞。在公安網、視頻專網雙網部署,利用視頻結構化能力接入傳統高清視頻設備並實現實時分析。同時,整合微卡口設備,目前積累的日過車數據達2000餘萬條。將公安技戰法引入城市治理,實現智能巡控、視頻偵查、軌跡研判、落腳點分析,為治安巡控、打擊辦案提供技術支撐。

在生態環保領域,實現海淀區空氣質量精細化監測預警。建設300餘臺監測基站,形成全區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立汙染防治快速響應機制,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同時,探索新技術新產品在河湖水質監測中的應用。運用全球領先的光譜傳感芯片技術,從空間和時間上追溯排汙點位,判斷排汙程度和排汙時段,實現遠程在線監控,將汙染事件對水體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在城市管理領域,實現應急指揮的智能化調度。在接報環節採用語音識別、自然語義分析等AI技術,大膽探索應急預案結構化、信息接報智能化、應急預案指令化、處置過程共享化、資源調配可視化、現場情況實時化。實現突發事件處置全過程可追溯,60秒接報響應,3分鐘事件報傳的效果,確保“協同指揮、調度有效、精準決策”。同時,實現了海淀區既有建築物信息動態管理。

此外,發佈會上還成立了海淀城市大腦科技產業聯盟及建設運營平臺公司,發佈了《海淀城市大腦總體規劃(綱要)》和“城市大腦”建設運營合作模式,進行了“城市大腦”建設合作簽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