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信宜市“食慣嘴”粉皮,帶你去了解民間傳統美食吧!

食慣嘴粉皮是廣東信宜市民間一道傳統美食,遠近馳名。

粵西信宜市“食慣嘴”粉皮,帶你去了解民間傳統美食吧!

“食慣嘴”粉皮,製作十分講究,選料是當地冬季上乘的稻黃谷,精心加工成白米,用適當比例的水,浸泡一小時以後才磨,必須磨兩次,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細磨,適當加上配料,然後用蒸具蒸熟成一張白紙狀粉皮,蒸時一定要薄,並要用猛火,特別是要掌握火候。

粵西信宜市“食慣嘴”粉皮,帶你去了解民間傳統美食吧!

過少不熟透生漿不好吃,過多蒸出的粉皮粗糙不夠滑嫩。粉皮蒸好後切成條狀,再加上芝麻、醬油、蔥花等調料,即可食用。也可以把粉捲成條,下鍋用油煎,吃起來又香又脆。要上乘者便用豬、雞或海鮮切成肉粒,加韮菜等作餡,或蒸或煎,更加醇香可口。

“食慣嘴”來歷

“食慣嘴”本來叫“食龜嘴”,它是個地名,就在池垌大隊周村的對面河邊。提起食慣嘴,根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做粉是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都有人做,‘食慣嘴’則是在國民黨政府時代才叫開的。以前池垌一帶交通很不方便,去信宜、羅定、廣西等地趕集的挑夫,喜歡在食龜嘴這個地方歇息,吃碟粉。開始時人們叫‘食龜嘴’粉,後來覺得‘食龜嘴’有把食客暗示成龜的意思,不大好聽,於是有人將它改為‘食慣嘴’,含有‘食慣了再來’的意思,且又通俗順口,‘食慣嘴’粉的叫法就是這樣來的。”

粵西信宜市“食慣嘴”粉皮,帶你去了解民間傳統美食吧!

“食慣嘴”實際上就是一種米粉,跟廣州的沙河粉、布拉腸異曲同工。鄧家的“食慣嘴”自認正宗,有齋粉(撈粉)、腸粉、煎粉、炒粉4種。鄧的兒子說,吃齋粉的人最多,但店家沒什麼錢賺,因為一碟2元的齋粉,成本就要1塊五左右;腸粉、煎粉每份10元,利微;只有炒粉會有點利潤。

粵西信宜市“食慣嘴”粉皮,帶你去了解民間傳統美食吧!

正宗的食慣嘴粉講究“韌、軟、滑”3個字,它皮薄、吃起來爽口。做工也比較講究,米選用池垌一帶產量極低的黃穀米(有的說是紅穀米),一般畝產只有300市斤,但價錢卻貴,現在是3.8元/市斤。製作流程是:先浸米,然後磨米、打漿、調漿、吹粉、蒸粉、切粉,配以花生油、蠔油、醬油、生蔥蒜頭,如果做腸粉,還配以豬腸、豬肚、瘦肉等。蒸粉最講究火候,一般要兩分鐘左右,太熟了會粘成一團,未熟粉會太硬,一般判斷是當面層起泡時就可以了。一市斤米,一般只能做4條粉。鄧家的粉店客多,一天要用45市斤米,一碟粉要用1兩花生油,每斤花生油10元,還請了4個幫工,扣除各種成本費用,一個月淨利潤會有三四千元。

粵西信宜市“食慣嘴”粉皮,帶你去了解民間傳統美食吧!

現在要吃“食慣嘴”粉不用再跑到信宜市了,在茂名的很多飲食檔口也標有“信宜食慣嘴粉”,米的選擇還是那麼講究嗎?究竟是否正宗,只有食客自己品嚐對比後才能驗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