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區概述

金山區隸屬上海市,地處東經121°9′,北緯30°54′,位於上海西南,南瀕杭州灣,北連松江、青浦兩區,東鄰奉賢區,西與浙江省平湖、嘉善接壤,是長三角經濟區域中心,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

清雍正,始置金山縣,縣治設於金山衛。1958年,金山縣由江蘇省劃入上海市。1997年,金山撤縣建區,成立金山區。[1]

金山區屬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總面積6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8萬人(2015年),轄有9個鎮、1個街道、2個工業區。[2]

2019年1月,金山區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金山區古稱海鹽,別稱柘湖、康城、前京、苧城、鸚鵡洲等,是中國著名的海鹽之城。

上海金山區概述

金山區

春秋時,金山區地處吳、越交會,戰國時吳、越交戰頻繁,縣境隸屬屢變。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前後,吳王夫差敗越,金山區歸吳,周元王三十年(前490年),勾踐被釋返國,縣境復入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威王興兵敗越,金山區地區屬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金山區設海鹽縣。《上海通志》大事記記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今金山區東南甸山一帶設海鹽縣城,為上海地區首個縣治。”

民國元年(1912年),金山區成立軍政分府,隸江蘇省。民國3年設滬海道於上海,金山區隸滬海道。

民國16年廢滬海道,隸江蘇省。民國22年,金山區屬江蘇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民國25年,改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6年11月5日,日軍在金山區衛登陸,縣城淪陷。金山區政府流亡於江浙邊境,隸江蘇省江南行署。日軍組織“金山區維持會”。

民國十八年(1929年),成立偽縣政府,隸汪偽國民政府轄下江蘇省。民國31~32年,日偽“清鄉”,金山區政府改為金山區特區公署,由駐嘉興日軍控制。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金山區仍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3日,金山區解放。1949年5月15日,成立金山區人民政府,隸江蘇省。1958年3月,松江專區撤銷金山縣改隸蘇州專區;1958年11月,金山縣劃歸上海市。

1997年4月29日,撤銷金山區,設立金山區,以原金山區的行政區域為金山區的行政區域。

截止2018年5月,金山區通過資金扶持、搭建平臺、創新機制等政策措施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形成了創新促創業、創業帶就業的良性互動格局。近年來投入補貼資金5343.41萬元累計扶持710家創新創業企業;目前全區建成7家市級以上眾創空間,2家區級眾創空間。

地理境域

金山區位於上海市西南遠郊。南臨杭州灣,東與奉賢區胡橋、莊行兩鄉相接,西與浙江省嘉善縣姚莊、楓南及平湖市秀溪、新埭、南橋鄉接界,西南與浙江省平湖市港中、新廟、全塘3鄉相連,北與松江區葉榭、張澤、泖港、新五、新洪及青浦區蒸澱鄉毗鄰。海中大、小金山和浮山三島亦屬金山區。區境東西長44公里,南北寬26公里,總面積586.05平方公里。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建於區境東南海濱。

金山區三島位於東經121°24′~25′,北緯30°41′~42′,距杭州灣北岸陸地點金山區嘴6.2公里。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大金山區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

金山區吳淞高程105.03米,東西尖狹,中部寬闊,略呈菱形,最長處963米,最寬處437米,面積0.3平方公里。小金山,亦稱“勝山”,位於大金山西北1.75公里,吳淞高程34.23米,東狹西寬,山勢平坦,最長處450米,最寬處247米,面積0.1平方公里。位於大金山南0.63公里,吳淞高程31.71米,長290米,最寬處183米,面積0.05平方公里;呈橢圓形,山頭渾圓無峰,僅中部有山脊隆起,海拔較低,狀如圓盤,浮於海面,舊志也稱“玉盤山”。其橢圓形山體東部尚有狹長小山脊出露海面,整個山體狀如龜,俗稱“烏龜山”。光緒《華亭縣誌》雲“浮山即玉盤山,又俗呼龜山,皆象形也”。

地形地貌

金山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太湖流域碟形窪地東南端。全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東南略有升高,河渠交織成網。縣境地貌經歷了燕山晚期地質運動、新生代古氣候冷熱交替變化以及300萬年來地殼的緩慢沉降,從而在前第四紀地層的基底上堆積了厚O~285米不等的鬆散岩層,造就了現今的地貌形態。根據地貌形成的外動力過程、成因及其形態,可分為湖沼窪地、湖積平原、瀉湖平原、濱海平原、潮坪,以及剝蝕殘丘6個地貌單元。

地質

金山區境內地表除有幾個小殘丘如秦山、查山和杭州灣水域中的金山三島外,均為廣厚的第四紀疏鬆層覆蓋。大地構造屬揚子準地臺浙西~皖南臺褶帶上海臺陷金山~南匯隆褶斷束的西南部分。境內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其中以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燕山期有強烈活化,控制岩漿岩的噴發、侵入和構造火山盆地的形成;北東向斷裂形成於燕山晚期,破壞和改造了北東向斷裂,構成呂巷斷凸的北東邊界;北西向斷裂多為上述兩組斷裂的配套部分。本縣基岩地形總體上呈現南東高、北西低的傾斜狀態,就是由於受北東向斷裂錯動,自南東向北西大體作階梯狀下降的結果。

氣候

金山區屬北亞熱帶季風地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56.7毫米,汛期降雨量佔全年的68.3%,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本區的梅雨期,常年平均降雨量226.6毫米。每年影響金山的熱帶氣旋平均有2個,多發生在7、8、9三個月。

水文

金山區內河流屬黃浦江水系,源出浙江天目山區。經嘉善、平湖兩縣入境,匯入黃浦江出海。黃浦江,位於縣境之北,其水源由園洩涇、斜塘(均在松江縣境)及大泖港三支合成。金山處於黃浦江上游支流段,西部骨幹河道為過境浙水入浦的通道,以東西向為主;東部骨幹河道通浦納潮,以南北向為主。全縣計骨幹河道42條(段),總長312.74公里。鄉、村支河縱橫密佈,總長3407.7公里(村以下小河不計在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內有河道長度6.8公里。東南多小河,密度較高,每平方公里河道長度在7~10公里之間;西部多大河,密度較低,在3.2~3.7公里之間。

古岡身遺址

位於漕涇鎮沙積村2140號,距漕涇鎮東北約1.5公里處,是上海西部古海岸線的遺蹟,是在海浪作用下由死亡的海生貝類生物殼體和沙積聚而成的沙脊。

古海塘遺址

金山古海塘位於上海市西南杭州灣北岸,東接奉賢海塘,東北西南走向,略呈弧形,總長約25公里(現存約13.4公里)。

上海南社紀念館(姚光故居)

2007年成立,是陳列南社歷史人物事蹟的展示平臺和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社紀念館綜合反映了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參與社會革命及各種文化活動的史實。

楓涇古鎮

鎮域總面積為91.66平方公里。2005年9月16日,楓涇鎮入選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是上海市第一個歷史文化名鎮,“楓涇尋畫”為新滬上八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