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宋洪遠:如何“接二連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2019年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要想實現這兩個目標,產業發展是關鍵。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仍質量不高,農產品雖然品種豐富,但是多而少優;品牌較多,但是雜而少亮;農業體量較大,但是大而少強,在市場競爭中仍處於弱勢。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振興迫在眉睫,產業興,則農民富、鄉村活。2019年是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的開局之年,鄉村產業發展該如何補短板?怎樣才能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讓廣大農民更快富裕起來?《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為您深度解讀《如何“接二連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嘉賓簡介


【深度】宋洪遠:如何“接二連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宋洪遠,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二級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1991年以來,長期從事中國農村發展研究與政策諮詢工作,是近14年來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曾主持編寫《中國農業發展報告》和《中國農村政策執行報告》。

以下為演講全部內容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質量不高。比如稻穀生產,從海南到黑龍江,全國這麼寬的地域都可以生產稻穀。但是我們還要進口稻米,從日本進口來的稻米,比國內的價格高几倍,這說明了什麼?

現在我們對農產品搞“三品一標”認證。“三品”就是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一標”就是農產品原產地地理標誌,我們把它簡稱為“三品一標”。就“三品一標”而言,從我們發出的證書和統計來看,主要的農業大縣多少都有一個品牌。這些品牌看獎盃、看證書有一大堆,但是要是回過頭來問一問,想一想:真正響亮的品牌,有影響力的品牌有多少呢?

我們國家,可以說各種農產品都能生產,但是我們還要進口農產品,比如糧、棉、油、糖、肉類和奶類。這幾年進口持續增加,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這說明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競爭力不如人家。那麼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

一、如何推動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1、提升質量

立標準+強監管+創品牌

抓產業必須抓質量,怎麼樣抓質量呢?首先,產品好壞是產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抓標準化生產。抓標準化生產,得先有標準,這就要修訂、制定我們的標準。有了標準,不推廣、不使用還等於沒有,所以要推廣使用標準。怎麼推廣呢?可以從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入手,比如家庭農場,或者是農民合作社,因為規模大又集中生產,這個時候在它這個地方推行標準化生產。在這個方面德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就是要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範,推廣生產記錄臺賬制度。搞農業跟搞工業一樣,也要有證件、有規程、有操作指南。按這個做法,種了一畝地,有沒有使用化肥?使用多少化肥?要有記錄臺賬,少用了、不用了,消費者來一看就放心了,這就是標準化要做的事。

其次,就是要切實加強執法監管。農產品質量好壞不僅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農戶數量大概是兩億,兩億農戶在生產,農產品加工企業有多少呢?四十萬家食品加工企業在加工農產品。生產出來了,加工出來了,誰賣呢?有多少人賣呢?三百萬家經營主體。大家想一想,兩億農戶在生產,四十萬家在加工,三百萬家在營銷,如果不監管,就算生產出來了好的產品,後邊的情況什麼樣,仍然不知道。所以要加強食品監管。加強食品監管,第一,要有法律制度,加快推動法律法規制修訂,要依法監管,就要有法。第二,要嚴格執法。有了法,執法不嚴格,生產出來好的產品也沒有獎勵,生產出來壞的食品也沒有懲罰,而且不疼不癢的懲罰也不行,要嚴格執法。第三,要健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市場流通的是誰的產品,我們通過條形碼可以追溯到、查著問題,誰的”孩子”誰抱走,這就可以解決了。第四,要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很多事件,很多案例都是媒體給捅出來的,捅出來了我們去查。所以輿論監督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第三,還要推進品牌興農。品牌怎麼抓呢?要抓這樣四個環節:第一個就是品牌創建。品牌怎麼創建呢?送大家兩句話,

山清水秀地乾淨,名特優新好產品。也就是說只有把生產環境、生產條件搞好了,才能生產出好的產品來,所以要淨化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第二個就是品牌認證。你生產出來好的產品了,不去認證,怎麼能證明你是好的產品?認證現在我們特別強調的是“兩品一標”,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原產地地理標誌。第三個事就是要品牌保護。生產出來了,拿到證明了,但是“李逵”沒有出來,“李鬼”已經到市場上亂跑了。所以維護市場秩序就要去打假,同時也要加強產地保護。現在我們有這樣的問題,一些地方,本來就一小塊地生產某個產品,甚至就只有這一個小村生產這樣的米才好吃,那他覺得這塊地不夠,就擴大生產範圍,由一個村變成一個鄉,一個鄉變成一個縣,一個縣甚至變成一個省,甚至跑到別的省買東西回來貼牌變成自己的,這樣不就搞砸了嗎?多了就不會貴了,所以要加強保護。第四個就是要品牌營銷。有了品牌,有了認證,也能夠持續地做下去,但是不去營銷也不行,人家不知道有這個品牌,怎麼會買呢?

2、增加效益

降成本+上規模+拓功能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效益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問題是農業和二三產業相比,收益低。從數據來看,2017年,農業勞動力佔整個勞動力的比重是25%,我們的農業總產值佔整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8%。什麼意思?25%的勞動力創造不到8%的產值,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所以出現一種情況:流血流汗一年,不如外出打工十天。

第二個問題,就是產業鏈條短,農業附加值不高。現在農民賣的農產品,大多是初字號的、原字號的,我們的農業與加工業的比值,2018年是2.3比1,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差很遠。

第三個問題,就是農業多種功能開發不夠,生態文化價值挖掘不充分。農業不僅僅是生產多少農產品的問題,它還有一個怎樣生產的問題。在這樣一個生產過程中,它還蘊含著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生態的價值在裡面,如果我們把這些價值都挖掘出來了,那就可以增值增收了。

其實有些事很簡單,比如不搞加工,只賣糧食,你也只是個大糧倉。如果你搞加工,賣食品,那麼你就是個大廚房。大糧倉變成了大廚房,效益不就上去了嗎?

要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我想主要有這樣三個途徑:第一個,為什麼效益不高呢?主要是成本高,所以我們要降低成本。降成本,最根本的出路還是要“機器換人”。注意,這裡不是說要用機器把所有的農民全替換掉,而是說在農業的不同領域、不同環節用機器替代人。比如噴灑農藥,比如耕地、播種、收割、脫粒、烘乾等。還要大力發展節約農業。產量提高了,佔地就少了,過去五百斤可能是一畝地,現在五百斤可能半畝地就夠了。所以要節地、還要節水、還要節能、還要節材、還要節電、發展節約農業。節本降耗就是增加收益。

第二個,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一個方面是通過土地流轉、互換、租賃、入股的方式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另一方面是通過社會化服務,開展土地託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統防統治,通過服務的規模經營來提高效益。後一條在我們國家是需要重點發展的事。在發展規模經營的時候,我們還不能忘了一個群體——小農戶。小農戶怎麼辦呢?既需要社會化服務,更需要政策支持,通過提供服務對接市場,通過政策支持提高效益。

第三個,就是要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過去我們搞農業,只是覺得它是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現在你看看我們的農業,它還有生態保護、休閒觀光、傳承文化的功能。特別是傳承文化的功能,大家有時候不太好理解,認識不足,其實我舉個例子也就知道了。我們過去的歌曲大賽有兩種唱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後來我們出來一個原生態唱法,原生態唱法就是由農村來傳承的。西北地區的一個農民往山崗上一站,一嗓子一吼,三十多公里沒有麥克風就能聽見,這就是在傳承文化。

我們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要注意把握一個什麼要點呢?農業既然有多種功能,我們就要把這多種功能都給它開發出來,就需要延長產業鏈、拓展價值鏈。延長產業鏈、拓展價值鏈的效應是什麼呢?就是農業的第一產業連上了第二產業,接上了第三產業,就是“接二連三”。一接二連三,形成了一乘二乘三這樣的一個效應。一乘二乘三是什麼呢?是六次產業,所以日本、韓國提出要發展農業“新六產”,就是這麼來的。我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就是要發揮這些效應,拓展這些功能。

3、綠色發展

投入品減量+廢棄物利用+資源養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變革。

堅持綠色導向,主要是做好這樣幾個事:第一個是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使用。現在我們是化肥、農藥、農膜、生長劑、抗生素都在使用,其實這些東西從化學投入品來看,一點不用也不現實,也不可能。你不用一點化肥,產量可能就上不去,就不夠吃的;你不用一滴農藥,那瓜菜果都被蟲吃了,就沒有我們的份了。問題是什麼呢?問題是過量使用、超範圍使用、利用率不高、殘留較多。所以,我們提出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使用,生長劑、抗生素控制使用行動。

第二個措施就是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比如這個秸稈,你不用它就是廢棄物,你用了它就是資源。現在我們有的地方還在秸杆焚燒,秸杆焚燒得厲害的時候,飛機都沒法降落,所以帶來了二次汙染。比如畜禽糞便,你不去利用它就是廢棄物,它還再次汙染土壤水體,你要資源化利用,比如說搞沼氣,沼渣可以上地,沼液可以噴施果菜,它就資源化利用了。所以,我們要禁止秸稈焚燒,推廣綜合利用技術,推廣豬沼果、豬沼菜等模式,發展循環農業。

第三個措施就是要切實加強農業資源養護。比如土地,你長期使用,不讓它休養生息,它的生產能力就會下降。我們有的地方的土地確確實實是過度利用,所以現在我們提出,要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質量。再比如草原,也要加強生態保護,不保護,草啃乾淨了,就沒有牲畜了,沒有牲畜我們也沒有肉吃了,所以要實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強草原生態保護。還有水生物資源的保護問題,就是要讓它也休養生息,所以,要實行禁捕禁撈制度,加強水域生態修復與治理。總之,我們要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減下來,就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4、市場導向

調結構+進園區+建市場

第四個途徑,就是要堅持市場導向。現在我們農業的問題是什麼呢?是一個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有的產品不足,有的產品過剩,是產需脫節、資源的錯配問題。怎麼解決呢?就是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通過調整優化結構來解決供給側的矛盾和問題。怎麼辦呢?我想從當前來看,主要抓三件事:第一個,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要因為一時的供求關係的變化,放棄了我們長期的方針和目標。種植業結構要調整,畜牧業結構要調整,漁業結構也要調整。第二個,就是要加快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結構的調整優化也有一個佈局的調整問題,這個佈局的調整就是要讓產業向園區集中。現在我們搞的園區實際上是一個大的平臺,我們現在有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我們把它稱為“三區”。我們還有“三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創新園。我們要以“三區三園”為平臺,推進要素集聚、產業集中。第三個,就是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這個市場它不僅連著生產者,它還連著消費者。農產品不僅要產的好,還要賣得好、賣個好價錢。馬克思在《資本論》裡面都講過,從產品到商品,這是一個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是商品的生產者。什麼意思呢?比方說我是種桔子的,我種了一大片桔子,今年的桔子長得很好,質量也不錯,就是賣不出去,更賣不上好價錢。你看倒黴的是誰?是種桔子的人,所以搞好市場建設、做好產銷對接非常重要。

在浙江基層調研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戶他在搞那個菌棒,就是食用菌的那個棒,生產這東西來供應給農戶,讓農戶養然後再收再賣。我就問他,你這個地方也不是食用菌的產地,周圍也沒有多少人做,你怎麼想起要做這個事呢?他說你說得很對,我本來不是搞這個的,我是出租車司機,我怎麼想起幹起這個事了呢?是有一次我拉的一個客人,他是搞這個東西的,他就跟我聊起來了,說你這個地方,有很多樹枝留下來這些東西,比如說鋸末就是它的原料。我們浙江人喜歡煲湯,這個菌又是少不了的。然後他就說,那咱們倆合夥唄。司機就說那行,我出錢,你出技術,我們倆先搞一下試試,結果就把這個給搞起來了。這個故事給我一個什麼啟發呢?就是抓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怎麼樣選擇產業呢?靠誰來選擇呢?要靠市場機制,要靠經營主體。市場主體它是鴨子,春江水暖鴨先知。

鄉村產業興旺不僅僅是農業興旺,而是要實現百業興旺,因此必須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是,構建鄉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並不是什麼產業都能上,首先要以農業為基礎,完善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通過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而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能再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老路。那麼,究竟該如何完善“三鏈”,培育“三新”?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避免哪些誤區?

二、如何推動鄉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1、發展思路

完善“三鏈”+培育"三新”+融合“三產”

從當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狀況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近些年來,農業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特別是儲藏運輸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後;二是農業的多種功能開發不夠,突出表現在新產業、新業態發育不足;三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和機制缺乏,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如何解決前面所說的幾個方面的問題,推動鄉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呢?概況起來就是三個“三”:一是要以農業為基礎,重構“三鏈”,即延長產業鏈、拓寬價值鏈、完善利益鏈;二是要以鄉村為基礎,培育“三新”,即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是要以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為平臺,融合“三產”,即打造特色專業村、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等試點示範。

2、實現路徑

休閒旅遊+電子商務+食品加工+特色村鎮

第一個途徑,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

從當前的情況看,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既有需求又有基礎。從需求來看,城市人想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找到鄉愁,嚮往農村。在城市能找到嗎?找不到。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往往是交通堵、房價高、環境差,多是發愁,要想找到鄉愁就要到農村去。這樣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就有了強勁的需求動力。光有需求還不夠,還必須有供給基礎。比方說交通現在四通八達,天上有飛機,地上有高鐵,水裡有輪船,不行了我就自駕遊,想出去旅遊比過去容易多了。公共服務也便利化了,過去要出去旅遊,不用說別的,支付問題就是大事。出去一趟好多天,需要帶好多錢,過去的人民幣票面額又低,要帶一兜子錢才行,萬一丟了就什麼都玩不成了。現在不用了,互聯網支付走到哪兒都可以刷二維碼。在北京街頭,我們就會發現,連烤白薯的、賣煎餅的都刷二維碼,支付方便多了。

有了良好的條件和物質基礎,怎麼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呢?具體說來要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鼓勵各地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二是要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休閒旅遊、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三是大力培育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遊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遊企業,對符合條件的農家樂要發給營業執照,並在工商部門登記,賦予其法人地位。四是要完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行業標準,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範,有效保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和人身財產安全。

第二個途徑,大力推進農村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發展。

電商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平臺,既有利於促進城市工業品下鄉,又有利於推動農產品進城,暢通鄉村產業各環節,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新機制。電商更是農業經營主體活動的大舞臺,誰只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就等於登上了這個大舞臺,就能在上面演活戲、演好戲。我們要充分發揮電商這個大平臺、大舞臺的作用,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依託“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具體地說,要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要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二是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三是鼓勵地方規範發展電商產業園,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人才培養、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四是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加快構建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

第三個途徑,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食品產業。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食品產業,有利於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實現農業增產、增值、增效、增收有機結合。怎麼樣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食品產業呢?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樹立“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理念,儘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要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具體地說,要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要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在優勢農產品產地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二是要鼓勵食品加工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圍繞“原字號”開發市場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三是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積極推進傳統主食工業化、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方便食品、休閒食品、速凍食品、馬鈴薯主食產品。四是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

第四個途徑,著力培育一批宜居宜業的特色村鎮。

近年來,一些地方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圍繞有基礎、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特色村鎮,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轉型升級,有力地促進了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

具體地說,要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鼓勵支持各地加強特色村鎮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條件設施建設。二是積極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三是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四是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興旺,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當前農村缺人才、缺活力,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加大農村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造就更多的鄉土人才。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培養“一懂兩愛”工作隊伍。把鄉村人才納入各級人才培養計劃予以重點支持,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

二是鼓勵各類城市人才下鄉,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要鼓勵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回鄉創新創業,要支持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律師、技能人才等下鄉創新創業。

要鼓勵和支持離退休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等新鄉賢積極參與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比如,在吉林一個縣,有一位從北京退役的將軍,退休以後回老家居住。在鄉親們的勸說下,承包了一片荒山,利用自己的人力資源和掌握的知識,帶領鄉親們發展林下經濟,促進了當地林果業和林下養殖業的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再比如,廣東有一個村,制定了新鄉賢產業園規劃,吸引在外工作的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商企業投資,建設產業園,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