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大林作為格魯吉亞人,卻在統治蘇聯時期積極推行大俄羅斯主義?

Avril--aili


按血統說的話,先看看老前輩,奠定近代俄羅斯版圖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嫁入沙俄皇室前,就是個普魯士邦國公主——一個日耳曼女人用政變推翻了自己的丈夫當了沙皇,還受到了舉國上下的擁護和愛戴,被後人奉為“大帝”。俄羅斯就是這麼個神奇的國度。

此後,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后們多是德國公主(大概德國統一前,邦國林立,所以公主的量大,有得選有關),搞得歷代沙皇都帶著日耳曼血統,但也一點沒影響他們對抗普魯士/德國,或者搞大俄羅斯主義。

咱們再看斯大林同志,他的確是個格魯吉亞人,母語是格魯吉亞語。雖然在現在的格魯吉亞堪稱反俄急先鋒,但在他老人家成長的那個時代,格魯吉亞僅僅是沙俄的一個省,連自治區都不算。

從1801年開始,格魯吉亞各公國被俄兼併,先後改為梯弗里斯省和庫塔伊西省;到了蘇聯時代,1922年,格魯吉亞又被併入了加盟共和國之一——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36年,很大程度上因為斯大林的個人感情,格魯吉亞被升級,取得了加盟共和國的地位。

斯大林的意識中的格魯吉亞,是俄羅斯的格魯吉亞。沙皇時代,也有反俄羅斯的民族分子秘密活動,但那都是有錢人的追求。鞋匠的兒子斯大林被規劃的理想人生是——學好俄語和文化課,通過努力奮鬥,做一名令人羨慕的教士。

在整個蘇聯時期,意識形態和階級對立是被關注的主要矛盾,在共建社會主義的紅旗下,民族問題被刻意忽略了。而且,表面上看,與“共產主義者”相比,“民族主義”更顯得過於狹隘,甚至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對立的。畢竟,啥都“共產”了,還分什麼你的、我的。

在斯大林眼中,蘇聯就是個工人革命的產物。他琢磨著,先把蘇聯弄強大,等蘇聯有足夠實力後,輸出革命,紅軍打到哪裡,哪裡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了。順利的話,甚至什麼法國、德國啥的,都可以作為加盟共和國參與進來....這麼看,二戰初期,英法的“禍水東引”也跟西方國家們被這種“紅色意識形態”嚇壞了有關,不算誇張。

在國內呢,要建成一個穩固的蘇聯,就必須轉而鎮壓蘇聯內部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否則,民族主義到了哪裡,再勾結上外國的“反革命勢力”,哪裡就會出現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比如,二戰期間,高加索地區和伏爾加河流域的民族大“換血活動”~車臣人,德意志人族人,克里米亞原住民、卡爾梅克人等,各少數民族被扣上了“勾結德國侵略者”的帽子,整存整村的被塞進悶罐車,拉到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哈薩克斯,同時運入大量俄羅斯族人在上述地區定居。

客觀的看,而無論是蘇聯,還是沙俄,作為中央政府,為了維持國家統一完整,都在致力於推行俄羅斯化,用俄語取代少數民族語言,各種形式的進行同化。

比如,沙俄時期的烏克蘭,俄語和法語是通用語,烏克蘭上流社會幾乎完全被俄羅斯化,只有哥薩克人會時不時的搞事情。果戈裡,就是個徹底俄羅斯化的烏克蘭人,而且,果戈裡作為世界公認的“偉大的俄羅斯國作家”,搞得現在的烏克蘭人很是尷尬。

到了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目標是構建一個以大俄羅斯民族為基底的“蘇維埃民族”。說自己是俄羅斯族或者格魯吉亞族,這都顯得太狹隘,在斯大林眼中,他更願意是蘇維埃族。

換句正式的話說,以血緣為基礎的民族認同與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國家認同是不一樣的,兩者的維度也是不同的。蘇聯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雖然代表這個國家利益的統治者或高層領導不一定來自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但是他們的言行和決策卻代表著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去向,體現的是蘇聯的整體意志。

比如二戰中,政委、指導員們發起衝鋒,都高呼——“為了蘇維埃,保衛斯大林,同志們衝啊”,然後蘇聯紅軍們烏拉烏拉的玩命打。誰都不會有閒心考慮——“斯大林老家是格魯吉亞的,是不是能代表蘇維埃”這種問題。

到了赫魯曉夫這代,更是放的開。“玉米愛好者”老赫在烏克蘭發跡,對烏充滿了深情,還付諸於了行動——1954年2月,為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週年,直接將克里米亞州劃歸了另一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事件的餘波一直影響到現在和可以預見的未來。

還有勃烈日涅夫,妥妥的烏克蘭人,但卻是把大國沙文主義發揮到極致的一個。

不過,蘇聯的掘墓人——戈爾巴喬夫,倒是個純種的俄羅斯族人。

在蘇聯強大的日子裡,各加盟共和國,200來個民族,團結在紅旗下,民族矛盾被偉大的共同理想彌合了,各種利益服從於黨和國家的最高利益,普遍認同俄羅斯為主體的蘇維埃政權;在沒落期,這種維繫和團結的力量突然被認作“異端”,一時間思想混亂,加上西方的鼓動和各種明裡暗裡的“援助”,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加盟國共和國開始不斷傾向於認同各自的國家和民族,與俄羅斯漸行漸遠,甚至走上對立。

最後,講講下圖這位老頭,有克格勃背景的,蘇聯內務部長鮑利斯·卡爾洛維奇·普戈。這老頭性格剛烈,政變失敗後,與老伴一起雙雙開槍自殺,殉了蘇聯。

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普戈部長是個拉脫維亞人。對,就是那個在蘇聯正式解體前,就宣佈脫離的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拉脫維亞,如今的反俄急先鋒,爭搶著加入了北約,還多次主動邀請美國去建軍事基地。

這讓蘇聯的死忠,普戈部長兩口子的在天之靈情何以堪。

不難看出,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領導人和殉國的普戈部長兩口子,他們對於理念的強烈執著,早已經壓過了自己從哪裡來的考量。在他們眼中,無論是格魯吉亞、烏克蘭還是拉脫維亞,那都是蘇維埃,蘇聯就是自己國家,哪還用分這兒、那兒的。作為“共產主義者”,任務和眼界是全世界,因此,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超民族的。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斯大林雖然是格魯吉亞人,年輕時候也很崇拜格魯吉亞的民族英雄。

但是,斯大林從來以俄羅斯人自居,不以格魯吉亞人自居,甚至非常警惕他的格魯吉亞同胞。

斯大林在學生時期,就接受了布爾什維克主義,不強調民族成分,而是強調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

從1902年開始,斯大林就忙於布爾什維克革命。他的很多同學好友,都成為格魯吉亞民族主義者,要求格魯吉亞獨立。對此,斯大林表示可以理解,但認為這是錯誤的。

在斯大林執政之前,他大體統一列寧的民族政策。

也就是民族自決權原則,即各被壓迫民族有擺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采取區域自治形式以確保少數民族權利以及各民族平等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

然而,到了斯大林掌權以後,卻奉行了大俄羅斯主義。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斯大林作為格魯吉亞人,深知這些少數民族強悍的民族性。

以格魯吉亞人為例,民族性格強悍,好勇鬥狠,從不屈服。

格魯吉亞直到19世紀才被沙俄征服,征服過程花費了60年。征服格魯吉亞之後,該國民間反沙俄的游擊隊戰鬥了幾十年,民眾也經常和沙俄政府對著幹。

只要一有機會,格魯吉亞人就會要求獨立。

斯大林的那群格魯吉亞民族主義者的朋友們,也是很厲害的,隨時願意為了民族而獻身。

斯大林認為,如果真的執行列寧的民族自決權原則,等於縱容格魯吉亞這些民族獨立。

一旦開了頭,後面就制止不住,最終整個國家會出現解體。

而當時蘇聯主體民族是俄羅斯族,雖然只佔人口百分之五十,但也是最多的了。

所以,斯大林認為必須宣揚大俄羅斯主義,以俄羅斯族為核心領導整個蘇聯,打壓試圖獨立的少數民族力量。

為什麼搞大俄羅斯主義?除了斯大林對俄羅斯族有好感,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族力量最強,具有掌控整個蘇聯的能力,其他民族就不行。

期間,斯大林開始對少數民族進行打壓。

首先是烏克蘭饑荒中,烏克蘭人死了三四分之一很多,民族大受打擊。

今天烏克蘭人認為,這是斯大林故意實行的種族滅絕,因為烏克蘭人一直和蘇聯對著幹。

1937年,斯大林以日本人可能侵犯遠東地區為由,將18萬朝鮮人從遠東地區遷到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因為他們可能成為日本的“代理人”。

同時,斯大林也消滅了遠東的華人。一些華人僥倖逃回國,其他幾萬人基本都被流放,總之一掃而光。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將境內的38萬日耳曼人遷到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

1943年收復克里米亞半島和高加索地區之後,將生活在上述地區的包括車臣人在內6個小民族指控為“叛逆”,因此約100萬人被放逐到西伯利亞或中亞。

其實類似的民族壓迫政策還有很多,基本每個民族都遭殃了。

斯大林的所作所為,只有短期效應。就長期來說,他留下了深刻的民族仇恨,最終導致蘇聯以及獨聯體解體。

在打壓其他少數民族的同時,斯大林執行他的大俄羅斯注意。

1945年在慶祝二戰勝利的講話上,斯大林向俄羅斯人民致敬,說俄羅斯人民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起領導作用的人民”,俄羅斯民族再度恢復了沙俄時期的“老大哥”地位。

資料中這麼寫:法國學者埃萊娜·卡·唐科斯認為的,聯盟已經變成“一個安全不平等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老大哥統治著、並試圖同化其他民族”。


薩沙


嘿,你小子真是個天才,這樣的問題也能問得出來。

關於斯大林作為格魯吉亞人為何奉行“俄羅斯優先”的“大俄羅斯主義”?其實這個問題也可以類比為“為何非北京戶籍的國家領導人都在維護北京的優勢呢?”

其實斯大林的所謂戶籍問題還不是太嚴重,畢竟當時的格魯吉亞已經是蘇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斯大林執掌蘇聯,就相當於非北京省份出身的領導人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北京的政策一樣,看起來並無可厚非。

因為相比於斯大林的跨省,像希特勒這樣出身奧地利的德國元首,甚至都已經跨國了。

而從諸多領袖的發展軌跡來看,即使他們跨省跨國跨星球,他們為腳下土地謀福利的本心並沒有改變。

那麼,作為出身格魯吉亞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家鄉如此“忘恩負義”,而對俄羅斯卻“青睞有加”呢?靜夜史認為有很多原因,比如斯大林的階級身份重於民族身份。

按照民族劃分方式,斯大林是典型的格魯吉亞人無疑。但是按照階級劃分,斯大林是名副其實的蘇維埃布爾什維克。

早在蘇聯建立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就提出世界人口的兩種劃分方式,即:在橫向上體現為民族,在縱向上體現為階級。

斯大林的民族成分雖然屬於格魯吉亞,但按照縱向的劃分方式,斯大林是國際無產階級的一份子,而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是沒有國籍和省籍之分的,這保證了斯大林雖然出生于格魯吉亞,但仍然能夠成為蘇聯的最高掌權者。

國民在階級立場上對“外籍領導人”的接納,在古往今來的西方世界非常普遍,奧地利人希特勒也屬此類。

既然如此,斯大林當然要為蘇聯的最高利益而奮鬥,而此時的蘇聯最高利益,就是“大俄羅斯”主義。

作為“大俄羅斯”主義的忠實擁蹙,斯大林的政策和俄羅斯歷史上根深蒂固的“大俄羅斯”主義密切相關。

大俄羅斯主義的本質概括起來就是:

俄羅斯民族利益優先,俄羅斯地位至高無上!俄羅斯之外的所有民族都要受其奴役和支配。

在俄羅斯長達數百年的擴張歷史上,“大俄羅斯”主義一直在野蠻生長,伴隨著俄羅斯的興衰跌宕起伏,最終融入所有俄羅斯人的基因中。

從沙俄、蘇俄、蘇聯到今天的俄羅斯,幾百年時間裡,只有一個人明確反對“大俄羅斯”主義,這就是列寧。這位革命導師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立場出發,主張各民族無論大小強弱地位平等,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各民族以平等身份加入蘇維埃聯盟。在他的推動下,蘇聯於1922年成功建立。

但是列寧的設想太過超前,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並不現實,所以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拋棄了列寧的民族政策,全面重拾“大俄羅斯”主義政策。

相比於列寧的民族平等,斯大林的“大俄羅斯”主義的確太過霸道,但是在當時的蘇聯卻是最有可行性的。

首先,自十月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就從未放棄過對蘇聯的圍追堵截。在國際環境如此嚴峻的斯大林時代,如果按照列寧的“民族平等”和“自願加入和退出蘇聯”的既定政策,則蘇聯不僅內部缺乏凝聚力,無法抵禦帝國主義的圍堵,而且還處於隨時崩解的危險之中,這對蘇聯乃至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革命事業都是異常危險的。

特別是相比於列寧的高瞻遠矚,斯大林是從基層一路走來的,他對俄國基層的認識比列寧更為深刻,這是他逐漸認識到“去大俄羅斯”主義不可行。

當時的蘇聯,雖然是按照列寧的民族平等政策建立的,但是俄羅斯聯邦在體量上遠遠超過其他加盟國體量的總和,這使得俄羅斯在蘇聯大家庭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存在。

如果一味恪守“民族平等”,勢必對俄羅斯造成巨大打擊,被嚴重打壓的俄羅斯如果出現變故,整個蘇聯將會陷入極端的危險之中。

所以在特殊的內外形勢下,強化俄羅斯地位的“大俄羅斯”主義是最適合當時蘇聯國情的。斯大林將俄羅斯地位不斷拔高,使其凌駕於其他加盟國之上,成為蘇聯的“頂樑柱”。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加盟國地位相對下降,不得不淪為俄羅斯的附庸,昔日地位平等的各加盟國最終成為俄羅斯名副其實的“省”或者“州”。

通過這樣的強化方式,昔日一盤散沙的蘇聯“凝聚力”大大增強,為擊敗德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外,“大俄羅斯”主義與斯大林執政生涯的“集權”是相輔相成的,想要增強自身權力,順利推行“斯大林模式”,就必須要不斷削弱各加盟國的權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獨裁統治的目標。

“大俄羅斯”主義和“斯大林模式”在本質上都是加強集權,在蘇聯外部環境如此險惡的情況下,只有高度集權才能集中優先力量迅速發展重工業,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

而在俄羅斯佔絕對主體的蘇維埃大家庭中,作為國家領袖如果不為俄羅斯代言,最終的結局將會非常悲慘。所以“大俄羅斯”主義最終成為蘇聯領導人的紅線之一。

斯大林之後的赫魯曉夫,雖然對斯大林批判得體無完膚,但是在“大俄羅斯”主義問題上卻與斯大林保持了高度默契,因為赫魯曉夫想要維持統治,就必須接受被“大俄羅斯”主義支配的恐懼,後繼的蘇聯領導人雖然執政方針各異,但是在“大俄羅斯”主義問題上高度統一。

所以,作為適應當時局勢的政策,斯大林重拾“大俄羅斯”主義,是有利於蘇聯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再者,推行“大俄羅斯”主義並不意味著斯大林背叛了自己的初心,一直以來,格魯吉亞都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而在斯大林時期,這裡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是斯大林的功勞,而這種扶貧和“大俄羅斯”主義並不衝突。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斯大林,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大元帥、蘇聯第二代核心領導人,全名約瑟夫·維薩里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1953年3月5日),享年75歲。

可以說讓世界各國恐懼的紅色帝國蘇聯就是在斯大林手中實現的,斯大林在接棒列寧後,領導蘇聯走上了擴張道路,沿著沙俄的路徑,把幾乎把原來屬於沙俄的地盤再次納入蘇聯的統治,都成為蘇聯加盟國,其中也包括斯大林的老家格魯吉亞。對,看似斯大林有很強的俄羅斯民族主義的一個人,卻不是俄羅斯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格魯吉亞人。

但就這個格魯吉亞人卻沒有任何格魯吉亞的民族情感,骨子裡是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大蘇聯主義以及根深蒂固的斯大林主義。蘇聯也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也就是高度計劃經濟體制,然而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風景獨好,完全不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蘇聯還能調集國內大量的錢來購買資本主義危機打擊下、已經跌成白菜價的工業設備,讓蘇聯抄了歐美國家的低,並且僱傭了歐美數萬技術工人,用不到十年時間把蘇聯發展成為歐洲工業第一強國,為二戰能夠打贏納粹德國奠定物質基礎。二戰後,斯大林更是把蘇聯帶到超級大國位置,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看斯大林整個一生履歷,以及做事行徑,一切都是為了蘇聯和俄羅斯民族在爭取利益,簡直就是沙皇的翻版,不知道的還以為斯大林就是俄羅斯人呢!反而身上的格魯吉亞人特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以給斯大林下一個定義,那就是比俄羅斯人還俄羅斯人的格魯吉亞人,骨子裡就是一個完全俄羅斯化的人,精神俄羅斯人。

以至於斯大林老家格魯吉亞人對其都是愛恨交加,愛是因為格魯吉亞這個山窩裡,還真的從來沒有出來過這麼大的人物,絕對的逆襲開掛的人生,英雄人物。而恨在於,他當政時期對老家格魯吉亞也從來沒有客氣過,高壓政治,各種壓迫,一樣不少,格魯吉亞獨立以後,與俄羅斯也鬧得不可開交,都是斯大林時期種下的惡果。


大正看世界


蘇聯並不是“民族意識”而是“階級意識”

蘇聯歷史上又不止一個領袖不是俄羅斯族,勃涅日涅夫就是烏克蘭人啊。就是現在和俄羅斯打的不可開交的烏克蘭啊。

蘇聯國內一大堆的高管都是外族人,很正常啊,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烏克蘭人,不要把你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套在蘇聯身上。

你知道蘇共,但是你知道俄共麼?

作為蘇聯的最大的加盟國,俄羅斯一直到1990年才有自己的俄共,之前是沒有的。

斯大林當年種種作為不是為了反少數民族什麼的,純粹是為了壯大蘇聯國力,大家不要想當然的把什麼什麼族就和國家掛鉤,沒那回事。

我這麼說吧,二戰時期,盟軍太平洋總司令尼米茨,不就是個德裔麼?也沒耽誤他把德國人打的哇哇叫。

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他成為德國領袖後,反過頭來吞併了他的祖國。

這種情況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正常的, 不要當成一個例外。


李建秋的世界


和李白情形類似,斯大林只是出生在今日格魯吉亞境內而已,從民族歸屬看他是俄羅斯族,而不是格魯吉亞族,從青少年經歷看,也沒有接受格魯吉亞民族認同的教育。

斯大林出生在19世紀末的沙皇俄國,當時沒有格魯吉亞國家,只有隸屬帝國的第比利斯州。斯大林出生於俄羅斯族家庭,從小接受的是俄式教育,還讀過東正教的神學院,不可能受到格魯吉亞民族主義的深入影響。

其實,格魯吉亞作為國家實體的出現是一戰後沙皇俄國崩潰以後的事。沙俄滅亡,被壓迫民族主義思潮高漲,布爾什維克因勢利導建立了格魯吉亞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從此時開始,格魯吉亞民族認同,民族語言才得到了一定發展。此前都是受到沙皇俄國的強力打壓的。而斯大林出身的俄羅斯家庭恰恰是統治民族。

斯大林在蘇聯主政三十年,一直奉行的是大俄羅斯主義政策。不但通過二戰的勝利為俄羅斯從納粹德國和日本手中奪得了東普魯士、南薩哈林島、千島群島等領土。

他還通過強制性的民族流放和民族遷徙讓克里米亞、遠東、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等地區的民族結構發生了有利於俄羅斯族的變化,讓俄羅斯今天都受益於這種人口變動帶來的政治優勢。

比如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如果當地土著克里米亞韃靼人不是因為遠遷中亞而成為當地少數民族的話,俄羅斯輕鬆控制克里米亞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克里米亞韃靼人普遍反對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

筆者以為,斯大林的大俄羅斯主義思想,可能和他生活在俄羅斯邊境地帶有些關係。因為斯大林出生地後來被劃入格魯吉亞,說明此地格魯吉亞族人口不少,也有一定影響力。可以推測,像斯大林這樣的俄羅斯族家庭很可能和格魯吉亞族居民有一定衝突和矛盾。

畢竟格魯吉亞在歷史上是被沙皇俄國武力征服的,肯定有不少當地人人不歡迎俄羅斯族移民的定居。

在民族矛盾緊張的城市出生長大。斯大林可能會對自己俄羅斯族的身份更加敏感,更加認同。等他掌權的時候,推行大俄羅斯主義也就可以理解了。

除了個人經歷的角度,我們也應該看到,推行大俄羅斯主義是加強蘇聯中央對偏遠關鍵地區的控制最直接了當且最簡單粗暴的做法。除了斯大林外,其他幾位蘇聯領導人也或多或少的有俄羅斯本位主義的傾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回答不錯請用點贊,關注和評論來支持我—讓歷史照亮現實的昭楊


昭楊


如同美國破天荒出了一個非洲裔美國人奧巴馬當了總統,但是奧巴馬卻不能偏袒非洲裔美國人一樣,斯大林是格魯吉亞人,但是他代表的是整個蘇聯。

不過,就其它功過而言,斯大林執政時期以及後來的歷屆蘇聯領導人在民族問題的處理上,都是大俄羅斯主義,比如斯大林以及赫魯曉夫。

在處理東歐集團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時,也是大國沙文主義,不是平等對待“華約”小兄弟,為日後解體,俄羅斯成了孤家寡人埋下了禍根。

比如,歷史學家將1932-33年的烏克蘭饑荒稱為種族滅絕。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中流行的觀點是,斯大林有意製造饑荒,以壓制烏克蘭人民的民族主義慾望。

2006年,烏克蘭議會宣佈這是一場種族滅絕。2010年,烏克蘭法庭認定斯大林其他蘇聯領導人犯有種族滅絕罪。

烏克蘭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儘管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在國際法挺將他定罪為種族滅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本身就不能被判定為種族滅絕。

而其它政策比如將俄語定為烏克蘭官方語言,去烏克蘭化,禁止使用烏克蘭語言出版文學作品等等民族政策,都為後來的“俄烏”衝突埋下了地雷。


閒看秋風999


他要不這麼做,他就不是斯大林了。

只能說作為共產主義最高領導人,他這麼做,是他作為領導人的基本素質,配得上他的地位。不過也是無濟於事,歐洲從古到今民族問題就沒搞明白過。

作為日耳曼遊牧民族的後裔,歐洲人的天性就是燒殺搶掠。佔領一個新地方,基本沒有用心經營的意識,從來都是吃幹喝盡。所以作為被征服的民族,根本沒什麼認同感。一有機會就得揭竿而起。所以鑑於歐洲失敗的民族融合歷史,斯大林急於求成,採取大俄羅斯主義,進行文化的強行輸出,謀求少數民族對其主流文化的認同。

但是,歐洲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基本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沒有一家獨大的情況,所以想要融合真的是特別難。而且他們的民族政策都比較高壓,怕他們做大。

所以,在國家強盛,對外優勢巨大的時候,民族主義一般不會明顯抬頭。但一旦對外失去優勢,第一個站出來拆臺的就是自己國內的少數民族。

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牛逼帶閃電殖民了半個地球的地方,到頭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愛爾蘭也是搞不定,蘇格蘭,威爾士也是躍躍欲試。

所以,要想佔領一個地方,又能長治久安,首先你自己的文化得有足夠的包容性和吸引力,說白了,你的主流文化不是民族主義文化,而且內在的文化哲學能讓每個人最起碼心裡挺舒服。其次,你得在實際利益上給足一定傾斜,你的主體民族已經夠強大,你再不給少數民族你點兒傾斜,人家憑啥要你統治。而且這都是一個慢活,需要幾百年慢慢的才能真正融合。

或者換一個方式,直接殺完,這塊土地就完全歸你了。可那有啥意義,勞動力沒了,稅收沒了,幾百年也恢復不了元氣。

所以西方在這一點上,學不會,也做不好。國家富強的時候,勉強摁得住,但凡大環境不景氣,民族主義必然抬頭,要是發展為民粹主義,那就又該打仗了。


Damonshui


斯大林同志首先是共產黨人。共產主義運動超越國家、種族。


銀湖豪宅部劉強


蘇聯解體,按蘇聯殘暴獨裁者,獨黨專治者的論點就是分列大蘇俄國敵對分裂祖國反革命份子。可惜人民選擇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自由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