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祕密

任何一段歷史都不會永久地塵封,即便我們已經步入新時代,那些屬於特定年代的故事,依然在動情地述說,亦或勾起一代人的記憶,亦或打開一扇探尋的大門,所有的故事,都在記錄著他們的青春。

他們,是知青。由於上山下鄉的年代不同,他們有的被稱之為“老三屆”,有的被稱之為“後五屆”,還有的叫“新五屆”。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知青”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語,因為“知青”只屬於那個火熱而又瘋狂的年代。

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由於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為解決就業問題,號召知識青年從城市到農村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一批又一批十四、五歲的初高中學生響應號召,去了離家很遠的地方,插隊當了知青。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高考停止,大批的青年學生無法讀大學,為了“不在城裡吃閒飯”,他們自願或不自願地被分配到農村去。再後來,知青上山下鄉變了味道,被當成了政治運動來搞,造成了很多痛苦,留下了很多遺憾。當然,這是後話。

當知青的歲月,短的三四年又回到城裡了,有的當了工人,有的當了兵,有的當了幹部,還有的考上了大學;長的十多年,因為家庭成份的問題,不能被推薦去工農兵大學,也不能被批准回到城裡;還有的在那裡深深地紮了根,結婚生子,一留就是一輩子。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他們離開家的時候,正值青春年少,遠離了父母,和一幫歲數差不多的人來到陌生的地方,他們的青春記憶由此開始。

他們的青春裡有熱血,在那個“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年代,多數知青都是主動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他們把農村當成了一所大課堂,在那裡思想改造,而農村貧苦的生活,的確給他們很大的觸動,不少知青到了農村之後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內涵。有的知青分配到了林場,為了維護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奮不顧身地撲救林場大火,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懷著當英雄的夢想而去,希望能有一番作為,最終自己成為了英雄。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他們的青春裡有痛苦,年紀那麼小,要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知青們有的到了農村插秧、種地、打壩,有的到了牧場放羊放馬,還有和狼作鬥爭;有的育苗、養蠶;有的挖煤、燒爐;有的下礦井、進工廠。不管是在什麼崗位,乾的都是苦力活居多,一些身體素質較弱的知青受的苦更多,關鍵還吃不飽飯。

他們的青春裡有快樂,對於城市裡的孩子,農村裡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對於農村也充滿了好奇。那裡有清澈的池塘,夏天哧溜一下就能下去洗把澡;那裡淳樸的農民,有的幫著他們做飯,有的把好吃的和他們分享,總之把他們當成了客人和孩子照顧著;那裡有16、7歲的姑娘和20多歲的小嫂子,農村人的一些習俗哪怕是相互之間的玩笑都被知青們津津樂道。有的知青,因為寫字好看,唱歌好聽,被公社拉過去當了宣傳員,這些成就讓他們感到高興。雖然是苦,但總有一些樂趣。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他們的青春裡也有悲傷,看著含淚送行的親人,內心是難受的。有的當知青期間,家庭發生了變故,因為距離較遠無法回去,或者趕到了家無法見上親人最後一面,他們承受了莫大的痛苦。還有的,因為生活的巨大反差,終日鬱鬱寡歡,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每一個知青的故事都不一樣,雖然時隔40多年,但當他們回憶起來時,都是唏噓不已。讀著他們的故事,我已深受觸動,不由得感嘆命運的無常和普通人的渺小。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如果把時代比作浪潮,知青們就是隨波逐流的浮萍,隨著浪潮的湧動浮浮沉沉,自己的命運根本無法主宰……

然而,身處那個年代的人們,是無法看清當時的情景的,他們只能被選擇而無法去選擇。只有掙脫出特定的年代,再去回味那段往事,才能在平淡的心境之下客觀地述說,即使情上心頭、老淚縱橫。


你是如何看待“知青”的?40年前上山下鄉的每一個人都有秘密


如今的我們,身處一個可以創造夢想、實現夢想的新時代,正在書寫一段綠色的青春曲譜。不一樣的青春,同樣的偉大,因為年輕戰士的胸膛裡始終激盪著向前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