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二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不知道吧?

“甘谷”二字,見於志乘,已逾千年。甘谷二字究竟指稱何意,無典籍可考,分析歸納甘谷二字的含義,從其源流來看大致可作如下解讀。


“甘谷”二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不知道吧?


一、甘谷之“谷”指散渡河谷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七月,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知秦州,築大甘谷口砦,名篳篥城。時西夏置保泰軍於定西,圖謀南下秦州。楊文廣見形勢危急,立即帶兵出發急奔篳篥城,並詐言篳篥城有泉噴珠,以此鼓誘士卒,日行百餘里,於傍晚時分到達篳篥城。楊文廣搶修工事,部署軍隊,嚴陣以待。拂曉時分,夏軍果然蜂擁而至,見宋軍佈防嚴整,便知不可輕意冒犯。倉皇撤退時,夏軍留書揚言:“當白國主,以數萬精騎逐汝!”楊文廣開城延敵,大破夏軍,追殺數千人。宋神宗聞捷報大喜,下詔褒獎,賜裘衣帶馬無數,並特賜其地名“甘谷堡”。


“甘谷”二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不知道吧?


考大甘谷口砦,亦篳篥城,在散渡河河谷,即今大莊鄉楊家城子一帶,楊家城子意為該城系楊文廣軍隊所築之城。大甘谷口砦者,一為該城周圍有谷地,土地肥沃,甘之如飴;二為散渡河谷,千百年前的散渡河,水量豐沛,兩岸河谷植被良好,土地平曠,宜於農耕,真可謂豐衣足食的甘甜之谷。該河谷以宋神宗趙頊御賜“甘谷堡”而一時聲名大震,風光無限。


“甘谷”二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不知道吧?


二、甘谷之“谷”指渭河河谷

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甘谷皆名伏羌,御賜“甘谷堡”未能擴展。民國十八年(1929)1月1日,國民政府內政部改伏羌縣為甘谷縣。考甘谷之名,其原有二:一、甘谷為“甘谷堡”之流,也就是說甘谷是由原“甘谷堡”承襲而來;二、甘谷指渭水河谷。近千年的氣候變化,導致散渡河流域植被遭受嚴重破壞,乾旱頻仍,土瘦民瘠,昔日甘甜之谷輝煌不再,而作為甘谷主河和黃河一級支流的渭河,兩岸土地平曠,阡陌井然,灌溉農業十分發達,是名副其實的甘甜之谷,其物產豐饒和麵積廣大,遠在昔散渡河之上。內政部改伏羌為甘谷,除有消除民族歧視,加強民族團結的意義外,更有對渭河河谷物華天寶的稱頌與肯定。


“甘谷”二字原來是這麼來的,不知道吧?


由此可知,甘者,甜美之意也;谷者,河谷也,宋指散渡河谷,民國至今,屬渭河河谷當無大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