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的華語音樂是一個什麼水平?

長春小調度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如果提到華語樂壇我們毋庸置疑推薦以下藝人。

1.首先說到“四大天王”,

這個圈也是挺熱鬧的。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香港四大天王,分別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除了香港之外,臺灣也有四大天王,分別是:齊秦,周華健,王傑,童安格。雖說臺灣四大天王是民間封號,但也是實力認證。香港和臺灣都有四大天王,內地肯定也有,只是很少有人提到,內地四大天王就是下面這四位。

2.劉歡

沒有高顏值,也沒有好身材,靠實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把他稱為天王也是實至名歸。劉歡音樂生涯的經典歌曲有《彎彎的月亮》,《好漢歌》,《從頭再來》等等,他唱的大部分歌曲都很紅。如今劉歡很少唱歌了,但他在樂壇上扮演導師的角色,地位非常高。

3.孫楠

自出道以來,他最吸引人的就是高音。現在樂壇上的歌手,如果拼高音,沒有多少個能比得上孫楠。孫楠音樂生涯的代表作有《你快回來》,《紅旗飄飄》,《拯救》,這些歌曲的傳唱度相當廣。如今孫楠依舊在樂壇上活躍,可露臉的次數沒有以前那麼多了。

3.毛寧

從運動員混成天王級別的歌手,這是相當的不容易,也只能是靠實力說話了。毛寧的音樂生涯唱過很多歌曲,但傳唱度最廣的就是《濤聲依舊》,至今還有人在傳唱。不過,雖說當年毛寧在樂壇上混得很好,可如今他已經淡出樂壇,很少看到他的消息。

4.解曉東

他的代表作有《健康歌》,《中國娃》等等歌曲,當年這些歌曲也是非常火。解曉東已經從樂壇上消失多年,基本沒有他的消息。內地四大天王,如今只有劉歡和孫楠還在樂壇上活躍,從綜合實力來看,他們四人在華語樂壇上是什麼水平,能否跟香港和臺灣四大天王相提並論。

5.林俊杰

在華語樂壇中絕對是天王級別的存在,可以說在當今的華語樂壇當中,能夠和林俊杰相提並論的真沒有多少個。

6.毛不易

近年華語樂壇中躥紅速度最快的歌手絕對非毛不易莫屬了。他在第一季《明日之子》的舞臺上因一首原創歌曲《消愁》而一夜成名,這首歌寫的是毛不易自己的故事,但也同時唱進了無數人的心裡。從那之後毛不易便成了《明日之子》的熱門選手,在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拿下了全國總冠軍。

7.薛之謙

近年來確實很火,火到已經是國民偶像了,雖然後來出現了點小小的黑點,但是絲毫不影響薛之謙在中國的人氣。那麼薛之謙在華語樂壇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對比當今天王巨星周杰倫那自然是沒有可比性了。

希望能幫助到您,祝你生活愉快!


閃閃爍爍


現在是華語音樂的低谷。

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思潮,文化大革命時咱們也有鬥私批修的時代思潮,但為什麼要說文革中咱們丟失了許多文化,而不說只是前輩們老了,所以不認同文革呢?

因為確實丟失了許多文化。不是所有的時代思潮都是對的。

也許一個普通的,童年在文革時期的聽眾,可以聽一輩子歌頌毛主席來懷念青春,他不需要新鮮血液;但從國際競爭力或者嚴肅文藝評價標準來看,文革對文藝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所以我不贊成這種跟著時代思潮隨大流而進入歷史的做法,尤其我們做創作的人自己更加不能屈服於市場。

時代當然分好壞,音樂也一樣。

————————————————————————————

好,言歸正傳來談談低谷。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們見識過高峰,所以才能感受到低谷。對那些已經在低谷中習慣的人,是感受不到低谷的。

建國以來華語流行音樂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高峰,就是21世紀初。其餘時間,都是低谷。

遺憾的是,我自己作為90後,一不小心也會被扣上利益相關的帽子——我拿周杰倫這一代來說事,一定是因為它是我的青春,有情懷,因為我老了;而絕不是我學作曲以後,認識到這代人的音樂性在華語歷史上是主流市場裡最佳的一批。

被扣這個帽子挺難受的,但是還是想把話說完。

1,從商業市場行為來看,這一代音樂人是華語樂壇歷史上,把歐美日本的文化侵略擊退得最徹底的一代。這個大家經歷過的自然知道。不僅一口氣擺脫了幾十年來一直翻唱的尷尬,甚至我們能反過來對日本歐美進行少量文化輸出,比如《東風破》和《I love you》都被老外翻唱。

當然你可以說陶喆本來就有受babyface的影響;但本土化的因素也照樣不少(至少比別的時代只多不少),只是埋得太深。你們猜,像周杰倫那樣把RnB探索出個人特色的中國本土語彙,甚至衍生出後來的三巨頭,和現在的“古風”加入中國樂器,哪一個行為更中國,對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貢獻更大?何況,如果2018年了,我們一想到“中國”元素依然是古代,那是不是說明建國以後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被認可的現代流行音樂文化?

2,從作曲水平來看。陶喆周杰倫這一代,也是建國以來的流行音樂歷史上,主流流行音樂離“音樂本身”最近的一代。至少是離音樂創作最近的一代。

流行音樂是個複合媒體,包含音樂(但不一定多),人設,意識形態,偶像崇拜和社交屬性,還有歌詞的文學屬性。也就是拋開人設,意識形態那些不提,就拿作品出來,他們是主流創作群體中水平最高,突破性也最強的一批。

之前的年代創作上沒有這些風格突破;之後的年代裡創作基本是嚼這個時代剩下的東西。這一點,應該做音樂的比聽音樂的更明白。

對這點存在異議的,咱們可以就著作品本身來分析討論。我也很想聽聽不同的答案,看看是現在的民謠比起二十年前的葉蓓老狼進化了,還是現在的古風突破二十年前《犬夜叉》的旋律審美框架了,還是現在的主流作品裡有配器思路趕上《夜的第七章》或和聲運用比肩《》了。

周杰倫(鍾興民)的作品能被正兒八經拿到西安音樂學院的作曲系碩士論文裡去分析,這也是一種認可。現在的主流創作歌手們,由於自身的水平功底和審美侷限,恐怕不會再有這樣的待遇了。順便說一句,編曲是鍾興民老師沒錯,但也有周杰倫這個金曲獎最佳製作人(監製)的功勞,這也是為什麼吳亦凡/薛之謙等人砸錢找頂級製作團隊,依然沒有做出同等級作品的原因。

相反,他們這一群太過於實在,或者說太憨的音樂人,精力都集中在作品本身了。在作品上他們確實是最強的一代,但意識形態洗腦,征服粉絲和聽眾這些商業行為上,他們是相對較弱的一代。因為他們基本上走到那個地位全靠作品,一旦離了好作品,比如出現了“哥練的胸肌”,自家粉絲反水得比吃瓜路人還快。這樣的一批音樂人居然能成名,也真的是趕上了好時代,足夠幸運。

反過來看看現在現在的主流創作者們,相比作品本身更多了些偶像崇拜的意味:不管是什麼作品,只要是這個偶像出的,都會有粉絲拼命地找出“作品內涵”,這粉絲凝聚(洗腦)力,差距真的太大。

但音樂的鑑賞標準最終還是會迴歸到音樂本身,時間會證明一切。聽眾也許反應會比專業群體慢,卻未必會永遠聽不出來。現在把視角轉向國外的聽眾已經越來越多了,這就已經最好地證明了如今的華語流行音樂到底有沒有意思。

有些東西是上行下效的,打開網易雲之類的音樂平臺,有很多屬於現在這個時代的知名歌手都在裡面入駐,比如李榮浩霍尊華晨宇等等;打開他們“喜歡的音樂”歌單看看,是不是被歐美日本刷屏,還有多少華語音樂在裡面?(現在很多清空了,但之前看到過的朋友應該心裡有數)

當然了,好作品一直都有,但是他們已經越來地下和小眾,越來越不流行,甚至不像流行音樂了。臺灣金曲獎這些年一直在鼓勵認真的流行音樂創作,新人裡李榮浩,郭頂,草東他們都不錯,李榮浩《野生動物》的和聲要趕上《黑色幽默》問題也不大,其他圈子也有很多有才能的創作者,比如萬能青年旅店等。甚至包括我前面說沒新意的民謠,古風,以及一些獨立音樂,也有少數品質高的冷門好作品。但是這一批用心做音樂的人,還能像上一批人周杰倫陶喆他們這樣站在時代的風口上,成為一線娛樂明星來引領市場麼?連曝光率如此高的李榮浩都沒做到,其他人則更不可能。

我現在甚至懷疑,之前的高峰是不是一次不正常的高峰。大部分聽眾似乎沒有那麼需要純粹的音樂;他們只是需要少許的音樂,配上共情的歌詞,外加資本造出的人設和意識形態,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充滿共鳴的感動模式,大家一起刻奇著自我陶醉。

也許低谷才是流行樂市場本來的樣子。之前的年代,小虎隊的成名曲是翻唱少年隊,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也都和音樂創作關係不大,還有數不清的中島美雪流傳在市場上;但依然沒有人跳出來說我們陷入了低谷——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沒什麼不妥。

而21世紀初的短暫繁榮,現在看起來,僅僅像個意外。


羅較瘦


目前華語音樂的水平,類似於目前武俠小說的水平,類似於目前影視作品的水平,類似於其他一切文藝項目的水平,這不是任何一個單項的問題,是時代造成的現象,是社會對人們各種影響的綜合結果。70年代,我們樂此不彼的讀著金庸古龍,捧著《天龍八部》和《七種武器》奉為經典,再後來硬著頭皮看穿越,沒有多少選擇地讀盜墓,只為熱鬧,哪有情懷?到現在呢?可還有流傳深廣的作品?影視上,以前看周星馳看周潤發看李連杰,然後有黃渤有靳東有胡歌,再然後呢?真正能念念不忘值得反覆斟酌的依然是《西遊記》是《唐伯虎點秋香》是《精武英雄》,現在呢?曇花一現的流水作品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快又消失退居在茫茫人海。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市場已經完全變了,伴隨著鋪天蓋地的網絡渠道,唱片業日漸式微慘淡經營,專業作曲人、專業填詞人、專業歌者加專業營銷團隊和運營公司組成的唱片發行模式已經被打破,快餐式的速度、新鮮和刺激才是網絡的追求,至於底蘊、深度、藝術水準和深入骨髓的思想,對不起,太費時間,來不及思索,所以搞怪歌曲層出不窮,咬舌、捲舌和讓你意想不到的煎餅卷大蔥、喵喵喵粉墨登場又悉數被下一個東東拍在了沙灘上。所以,譚張梅陳留在了80年代,“四大天王”留在了90年代,陳奕迅周杰倫留在了2000年代,如果誰問,現在誰還能留下,我只好告訴他,我們都他麼急著往前看呢,誰管誰留在這裡,和我有球毛關係!!!!這就是時代下的人們,被時代的快速變化迅速薰陶,這些被快速薰陶的年輕人,又會來不及反應地在不久的將來已經看不懂他們自己的孩子到底想要什麼了……











一如既往257080680


從唱片時代到現在的數字專輯時代,華語音樂有進步也有沒落的退步。

首先時代變了,以前拼唱片質量,現在更多的是網絡營銷的流量,時代不一樣,很多人的審視也不一樣了。

相比於周杰倫、林俊杰、孫燕姿等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現在天王級和天后級的現象級歌手少了,繁榮程度不如以前了 ,但是發展的途徑和傳播也更廣了

一些後起之秀比如李榮浩、鄧紫棋等也在慢慢的接過前輩們的傳承榜,但不可否認後起能擔當的歌手很少太少,比不上那個繁榮的唱片時代

但是數字專輯時代下,流量為王,也使很多的網紅和流量明星轉型成為歌手,這以前是不可能的。

現在的華語樂壇歌曲和群星的質量是比不上那個2012以前的群星時代,沒落也有進步吧


小馬下笨功夫


我感覺已經很不錯了,算是比較高的了


拾貳誒


歷史低谷


I貝克漢公I


輿論要給與年輕歌手善意的態度,否則再過幾年,全完蛋。現在看個新人都給他踩的,你看看他唱成什麼樣子!劉歡唱得比他好多了,周杰倫唱得比他好多了[摳鼻][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新苗子還怎麼活


匆匆即永恆


現在不只是華語音樂,我覺得是整個樂壇都在衰落,數字經濟時代,當唱片不再流行,互聯網取代實體媒介主導音樂風向,本以為音樂會迎來集體爆發的風潮,但經典卻越難出現,製作音樂的門檻低了,音樂就像快銷品一樣,更多的是保質期十天半月的口水歌,一波一波的換!


東門飄雪


大陸由於經濟發展落後的原因,90年代大陸流行音樂,因為崔健等人是巔峰,還能撐起半邊天,與港臺流行音樂分庭抗禮。

但2000年過後,隨著大陸加入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港臺音樂從主流渠道進入大陸市場。

這十年間,大陸流行音樂,完全無法與港臺流行音樂相抗衡。直到2010年過後,隨著港臺經濟衰退,大陸經濟則飛速的發展,人民消費水平提升,開始大力推動內地文化市場的建立。



毛掌櫃


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的華語音樂後繼乏力,正在不可逆地走上下坡路。現在的中堅音樂人還是那些40歲以上的老歌手,五月天,周杰倫,林俊杰等,比他們年輕些的薛之謙,華晨宇等輩成就是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的。現在的年輕一代已經被韓國的唱跳模式給毀了,根本就不懂音樂,更別提創作經典了。

很慶幸樓主生在一個華語樂壇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年代,小的時候可以聽任賢齊,可以聽周杰倫,可以聽小剛,可以聽刀郎,品味復古一些的可以聽羅大佑,周華健,張學友,劉德華,不同的品味可以欣賞不同的音樂,不同的音樂塑造不同的人生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