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條視頻,該視頻拍攝於1930年,視頻裡清朝一名女子講著一口流利的英文,英語水平著實驚豔了廣大網友,清朝人英語水平竟然這麼高,她就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翻譯官裕德齡,這條視頻拍攝時她已經44歲,她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進皇宮給慈禧做翻譯兩年,備受慈禧寵愛,妹妹裕容齡是學習西方舞蹈第一人,慈禧七十大壽的時候還冊封德齡和容齡為郡主(格格的意思),哥哥裕勳齡更是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拍攝了包括慈禧的"中海扮觀音"照在內多達百餘張照片。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裕德齡

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美籍華裔女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1886年生於武昌,在荊州、沙市度過童年及青少年時代。德齡的父親是清朝駐西歐公使裕庚公爵,自幼隨父母在歐洲長大,是一個有純粹滿族血統,又有西方教養的女子,她接受了完備的西方教育和民主自由思想的濡染,精通英、法、意等8國語言。

由於庚子以後慈禧與外國公使和其眷屬直接接觸的機會大增,需要可以信賴的通譯,方自法國任滿歸國的裕庚之家眷自然成為理想人選。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親裕庚從法返回中國,回到北京,即蒙慈禧召見,與其妹容齡一道在母親露易莎的帶領下,進頤和園覲見。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后詔進宮中封為"御前女官",做"傳譯"(即翻譯)。德齡和妹妹容齡是清末八大宮廷女官之一(八大御前女官包括:皇后、瑾妃、大公主、四格格、元大、德齡、容齡、榮祿女兒)。從此開始了她們為時兩年的御前生涯,常伴太后左右,不但為她翻譯,亦講述外國習俗禮儀,頗受慈禧信賴。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左一德齡、慈禧、容齡

德齡在宮中除擔任太后的私人秘書與翻譯官外,還為光緒皇帝講授英文,並經常為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譯讀國外報紙重要新聞,為清宮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打開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光緒皇帝當時的安排是每天教授一個小時英文,德齡誇自己的學生:"天資穎悟,記憶力絕強"。當時的教學成果還頗不賴,學生光緒能夠閱讀並默寫短篇英文故事,尤其是英文書法極佳,唯一的缺點是發音不夠清晰。這個教學成果極大地鼓舞了慈禧,當時年近七十的她,也鬧著要學英文,但歲月不饒人,學了兩課後,就掛科了。慈禧太后十分寵愛姐妹倆,為此破天荒的特准德齡姐妹在宮中穿西裝,免除穿宮廷女官的禮服和禮儀。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德齡公主—慈禧御用翻譯

慈禧統治中國48年,不僅在內政上主掌大權,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也起到關鍵性作用。將慈禧的中外文化交流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慈禧與洋務運動的開展,第二個階段是1900年之後直到慈禧去世,在第二階段慈禧中外交流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德齡姐妹倆。

慈禧雖是洋務的倡導者和決策者,但是並非真正從內心認識到西方的領先,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和自己的獨裁地位而不得己的權宜之計。所以在其早期的統治中,並沒有身體力行地實踐國外先進的技術,而是敬而遠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公使館漢文參贊查理就應翁同酥推薦給慈禧照相,但是由於奕劻和李蓮英等"後黨"為了不讓"帝黨"得逞,便誆騙慈禧其為"攝人魂魄"的妖術,故在"庚子之變"之前,慈禧一直對照相等西洋技藝心有餘悸,不敢嘗試,更沒有推廣到大眾生活之中。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裕容齡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與光緒逃往西安,艱辛的逃亡之路似乎把慈禧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拉回了現實,從此她開始正視西方列強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份體會表現在文化交流層次——慈禧開始而對鏡頭並且允許畫家對其繪畫,甚至將拍攝肖像贈與外國元首、公使和少數親信。

探究慈禧前後兩個時期對待西洋技藝的態度轉變,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裕德齡、裕容齡的間接影響。裕德齡、裕容齡姐妹可說是慈禧在"庚子"後瞭解西洋禮儀和日常知識的主要渠道之一,兩姐妹入宮跟隨,為慈禧瞭解西方的風俗禮儀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兩姐妹精通多國語言,在翻譯、介紹西洋技藝時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針對慈禧的喜好靈活應變,增強了接受的效果。慈禧與俄國公使蒲郎桑夫人、勃蘭康太太等的交往中,都是兩姐妹擔任翻譯、出謀劃策,如教給她掌握各國公使夫人的生日日期,並主動送禮物祝賀,"1903年7月康格夫人60壽辰,慈禧就派人送去了鮮花和壽桃,令康格夫人又驚又喜",同年康格夫人介紹畫家卡爾為其畫像時,裕德齡向慈禧保薦這位她在法國時就己經認識的畫師,這對慈禧打消心中的顧慮起到很是關鍵的作用。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裕勳齡—慈禧御用照相師

慈禧喜歡欣賞巴黎的時髦時裝,喜愛18世紀的法國高跟鞋,要求御前的女官德齡每天都穿著巴黎女服和高跟鞋,好讓她看到法國人的時髦裝束。

慈禧對西洋舞蹈也深感興趣,在她的寢室裡放有巨大的留聲機,供她欣賞外國舞曲。有一天,慈禧問德齡:"跳舞是怎麼回事?我聽人說,二人手牽著手在屋裡跳,要是真的,我想沒意思。你跟男人一起跳上跳下嗎?"

慈禧說的跳舞是指的交際舞。接著她又對德齡說:"我想看你跳舞,你能跳嗎?"於是慈禧下令將唱機搬到大殿,挑選了一張奧地利華爾茲舞曲,請德齡和她的妹妹容齡一起跳。

表演完畢,慈禧高興地評論說:"這是很美麗的舞蹈。"又問:"你們這樣反覆轉著圈圈,難道不感到頭暈嗎?"通過德齡姐妹,極大地激發了慈禧對西洋文化的興趣。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德齡

"海歸"少女德齡容貌秀麗、性格活潑天真,精通英、法文,並具有嫻熟的外交能力。通曉外文、知悉禮儀的德齡姐妹二人便被慈禧太后召入宮中,留作貼身侍從女官,深受慈禧太后青睞與寵愛。1905年,德齡以父親病重為由,請假離開皇宮。慈禧也恩准了,臨別那天,宮裡人哭得淚人兒一般,慈禧也是這淚人兒當中的一個,依依不捨的放走了她們一口一句"記得回來啊"。光緒也很神傷,用英文說了一句:"Good luck"。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令德齡姐妹看清了官閣之中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高處不勝寒",她倆便藉機脫離了宮廷。

1907年5月德齡在上海和美國人懷特結婚,1915年德齡隨夫赴美,開始用英文創作,撰寫多部作品,署名"德齡公主",成為當時美國的著名作家之一。以《清宮二年紀》進入人們的生活事業,其《御香縹緲錄》、《瀛臺泣血記》被譯成多國文字。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慈禧中海扮觀音照—裕勳齡攝

德齡以她特殊身份親身經歷的晚清宮廷生活所見所聞為題材,以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兩個重要歷史人物當作線索,以她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身份寫了一本英文讀物小冊子《清宮二年紀》,詳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宮禁內苑的生活實情,描寫了當時中國的最高女統治者慈禧太后的飲食起居、服飾裝扮、言行舉止和習性品格,由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清宮二年記》的出版,在上海首先引起了時任開浚黃浦局總辦之職的辜鴻銘的密切關注。這個以清末怪傑稱若於世,既聰明透頂又怪誕成習的小個子老頭兒,一見此書便為之拍手叫好,欣喜若狂。他按捺不住滿心的喜悅之情,當下撰文《評德齡著》,投寄給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國際評論》予以發表。在這篇文章中,辜鴻銘一改主張婦女"三從四德"的人生信條,滿腔熱情地稱德齡為"新式的滿族婦女";並極力推崇道:"這部不講究文學修飾、樸實無華的著作,在給予世人有關滿人的真實情況方面要遠勝於其它任何一部名著。"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慈禧中海扮觀音照—裕勳齡攝

父裕庚為晚清重要外交官,歷任駐日與駐法大使。他是思想開明的前衛之士,且身體力行,不但娶上海出生的中美混血兒露易莎為妻,而且在家中亦實施英語教育。裕氏育有五名子女,勳齡排行第二、德齡第三、容齡第五。。裕庚在出任歐國外交大臣期間,其夫人帶著五個子女隨父生活在巴黎,並接受西方系統教育。其二哥勳齡就讀於法國陸軍學校,長於攝影;妹妹容齡英、法文都很好,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曾用英文寫作出版過一部歷史小說《香妃》傳;德齡尤精通英、法文與西歐文學,從而使她成為視野開闊、性格開朗、知識廣博的出色才女。

裕容齡在幼年時就有舞蹈天賦,並得到家庭教師的輔導。1902年,20歲的裕容齡在巴黎歌劇院公開登臺表演了兩個節目:一個是《希臘舞》,一個是《玫瑰與蝴蝶》。在《希臘舞》中,裕容齡穿著古希臘寬大的服裝,表現了鄧肯主張的個性解放的思想。《玫瑰與蝴蝶》是以盛開的玫瑰花和翩翩飛舞的蝴蝶來展現追求自由的主題,裕容齡的表演博得了觀眾的好評。入宮成為慈禧御前女官,從此開始了她作為宮廷舞蹈家的生涯。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德齡與丈夫懷特

由於慈禧對德齡兩姐妹的信任,才使得裕勳齡進宮為太后拍照,成為慈禧御用照相師,據裕勳齡回憶"光緒年間,勳齡及兩妹追隨先母,同侍宮闈,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僕一人所攝",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照片。

德齡與丈夫懷特曾生過一個兒子,不幸少年夭亡。兒子去世後,丈夫感情別移,而離異。民國十六七年間,曾回國探望其兄妹,並在上海逗留較長時間,德齡甚至還與上海的李時敏、伍愛蓮等人一起在上海博物院路時代蘭心大戲院演過幾場英文戲,由德齡編的清宮秘史劇本,德齡自己還親自扮演慈禧太后。民國二十四年秋(1935)德齡曾最後一次獨自回國探親。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大型粵劇《德齡與慈禧》

當時秦瘦鷗譯述的《御香飄渺錄》一書恰巧在上海《申報》副刊上連載完。9月中的一個下午秦瘦鷗經容齡的丈夫唐寶潮將軍介紹,特地到德齡的下榻處拜訪她,她完全是西洋化的半老婦人,見人儘可能不講中國話,在她心目中美國已是她的祖國,中國反而是塊陌生地了。所以秦瘦鷗送她上火車時曾很直率地向她建議,希望她在以後著作中能介紹中國的新事物,不要忘記中國曾是生她養她的祖國。據秦瘦鷗事後回憶,當時德齡眼眶含著熱淚孤獨地離開上海。抗日戰爭開始以後,尤其是抗日戰爭後期,美國朝野曾熱烈倡導援華抗日運動,德齡曾積極參加"中國之夜"及"一碗飯運動"等援華募捐活動,支持祖國人民抗日戰爭,德齡的名字常在美國報紙上出現,看來德齡她最後一次離別祖國時是接受了著名作家秦瘦鷗的忠告,沒有忘情於祖國,畢竟"血(緣)濃於水"啊!

1944年在加拿大不發生車禍,搶救無效死亡,終年58歲。當時中央社發了電訊稿,題稱"德齡公主撞車身死"。以後《時事新報》《申報》《新聞報》等報紙都刊載了這條不幸的消息。曾身為御前女官的德齡,見證過慈禧的宮廷生活,也把西方文明帶給慈禧,使迂腐窒息的宮廷有了一股清新的氣息——"一代奇才"、美籍華裔女作家"德齡公主"就這樣劃上了傳奇人生的句號。

她17歲做慈禧太后御用翻譯,精通八門外語,讓慈禧愛上西洋文化

德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