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國家印的,但是國家怎麼知道自己印多了還是少了呢?

槓精魯智深


在經濟活動中,貨幣與其他很多經濟指標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活動。而央行作為貨幣的發行者,如何管理好貨幣供應,是一門頂尖的藝術。

M0,M1,M2

按照慣例,貨幣主要分為三個層次:M0(流通中貨幣)、M1(狹義貨幣)和M2(廣義貨幣)。什麼意思呢?

M0,即各個單位(企業、機關、學校等)的庫存現金和居民持有的現金之和。舉個粟子:企業將10000塊工資打到員工的工資卡上,員工把卡上2000塊取出來,以現金的方式放在錢包裡。這2000塊便是M0。

M1,即M0+企業在銀行裡面的活期存款。比如企業拿出1萬用於支付供應商貨款,那麼這1萬會打到供應商在銀行活期存款賬戶上;並支付3000元稅費,這3000塊會打到稅務部門在銀行活期存款賬戶上;剩下的3000塊留在自己的活期賬戶上,用作日常營運資金。那麼這16000塊,加上之前的2000塊現金,共18000塊便是M1。

M2,即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有人會問,這個準貨幣不也是存款嘛?和M1有區別嗎?當然有!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都是有期限的,不能立刻取現,因此被稱為準貨幣,就好比還未轉正的員工一樣,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公司的一員。

這麼一來,想知道貨幣到底多不多,看M2的增速和存量不就行了嗎?通常來講,M2基本可以覆蓋市場上所有的貨幣,也就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錢。所以,如果M2增加,那麼意味著市場貨幣增加。平時不管是財經資訊,還是報告,也都會提到M2這個詞。

利率

利率就是錢的價格,而既然是價格,也就必定會受到供求關係影響。當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過多時,資金面寬裕,金融機構、老百姓借錢都很容易,這麼一來利率便會趨於下降,因為如果你的利息高,那我就去利息更低的銀行貸款啊!同理,當貨幣供應越少,利率就越高。

一般來說,國內市場利率以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基準。當SHIBOR下行時,說明資金面開始寬裕;反之則意味著資金面趨緊。而國際上則以LIBOR,即倫敦同業拆借利率為基準。道理也是一樣的。

通脹與通縮

我們通過通脹與通縮,側面清楚貨幣供應到底多還是少。以通脹為例,有一種通脹是由於貨幣供應過多造成的,我們稱之為貨幣超髮型通脹。假設社會的總財富是100塊錢,市場上流通著100斤大米,1塊錢正好可以買1斤大米。某一天,銀行開動印鈔機,多印了100塊,這時財富增長到200塊錢,而大米還是100斤。此時每斤大米如果還是1塊,那多出的1塊沒地方去,咋辦呢?於是為了保持平衡,則需要2塊錢對應的1斤大米,大米價格也就從1元/斤上漲到了2元/斤。

總錢數與市場上流通的商品總量對應,也就是1塊錢對應價值1塊錢的商品,這樣才能保持物價穩定。當錢印多了,也就是貨幣供應量過多時,市場中的錢比市場裡的商品多了,錢無法完全消化這些商品時,那麼每個商品對應的錢也就增加了。

總之,通脹和通縮都是商品和貨幣不對等引起的,理論上,商品價值總量要等於貨幣總量。如果商品價值增長速度小於貨幣增長速度,比如貨幣超發,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如果商品價值增長速度大於貨幣增長速度,就出現通貨緊縮,物價下跌。

外匯佔款

通過外匯佔款,我們同樣能估算貨幣供應量。比方說,外貿公司通過出口賺了100萬美元,但必須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假設匯率1:6,那麼外貿公司將換回600萬人民幣,銀行則得到100萬美元。但是銀行也有換匯業務,靠匯差可以賺點利潤。於是銀行再以1:6.1的比例把美元再賣給央行。而央行為了將這些美元買下了,就必須投放610萬人民幣。那麼,這610萬便是外匯佔款。當然,平時來中國旅遊、探親、投資的外國人,他們將手中的外匯換成人民幣,也會形成部分外匯佔款。

因此,當外匯佔款增加時,也就意味著貨幣投放量的增加。如今,外匯佔款也是央行重要的貨幣投放方式之一。

總結:影響貨幣的宏觀因素有很多,但受貨幣影響的因素更多。央行作為貨幣發行者,如何管理好一國貨幣供應,是一門頂尖的藝術。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的貨幣供給有一定的增長,當然如果是過度超發還是緊缺,都會導致經濟脫離正常的運行軌道。因此當國家在去槓桿時,也是非常地小心。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今日頭條號:小白讀財經,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小白讀財經


貨幣發行量主要是根據社會總產出、貨幣流通需求來決定的。

什麼是社會總產出呢? 簡單地說,就是GDP,但是這個GDP我們老百姓不懂,所以我舉個通俗的例子:

張三是種水稻生產大米的,李四是養雞下蛋的,張三一年生產1000斤大米,大米1元一斤,李四一年生產1000個雞蛋,雞蛋1元一個,那麼,這一年的GDP就是1000+1000=2000元。那麼我們就需要有2000元的貨幣與其對應。

但是,這種情況下,我們真的需要發行2000元的貨幣嗎?

未必!我們還要考慮流通需求。

我們考慮下實際情況,張三生產1000斤大米,李四生產1000個雞蛋,他們會全部賣出去嗎?張三需要雞蛋嗎?李四需要大米嗎?

顯然,他們不會。張三會留500斤大米自己吃,李四也會留500個雞蛋自己吃。張三需要500個雞蛋,李四需要500斤大米。

整理一下這個流通需求:

張三需要賣500斤大米,買500個雞蛋;

李四需要賣500個雞蛋,買500斤大米;

這時候,不考慮銀行、貿易商盈利的情況下,發行1000元就夠了,派人(貿易商)給張三500元收購500斤大米,給李四500元收購500個雞蛋,張三拿著賣大米獲得的500元向貿易商購買500個雞蛋,李四拿著賣雞蛋獲得的500元向貿易商買500斤大米,這樣就滿足了流通需求。

所以在這個簡單模型下,發行1000元就夠了。

當然,真實情況要比這個模型複雜幾億倍,銀行、貿易商都是要盈利的,還要考慮通貨膨脹水平、進出口需求、擴大再生產等等需求和因素。

我是漲亭板,註冊會計師,分享財經知識和經驗,啟迪財經智慧,歡迎關注我


漲亭板


貨幣是國家造幣廠印的,它所對應的是有一定價值的商品。貨幣發行量多少主要是看社會總產出、貨幣在流通中的需求來決定的。比如,一國一年生產出多少GDP,就可以投放等量對應的貨幣。而貨幣在流通中的需求程度,也決定著貨幣的發行量。經濟強勁時需求量大,通縮時對貨幣需求量就小。

我國的貨幣發放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領域流向社會:首先,央行通過短期的逆回購,中期的MLF等金融工具,把新印出來的貨幣投向銀行,而銀行則拿高質量、高評級的債券或其他資產作為抵押物,一般期限是3-6個月,利率是由央行確定。

再者,外匯佔款也是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由於我國對外長期處於貿易順差中,以及海外投資資金也湧入中國內地,而國內又實行的是結售匯制度,這就導致了海外流入多少貨幣,就要拿相對等的人民幣對兌換。也就是說,前些年,由於大量資金擁入中國,導致我國央行被動投放大量人民幣,這就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根本原因。

再次,抵押補充貸款(PSL,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縮寫)。去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房價走高,PSL功不可沒。就是發改委為了完成去庫存的目標,要求國開行通過PSL方式,把資金放貸給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拿了棚改土地作為抵押物。當地方政府拿到了大量基礎貨幣後,就直接發給了棚改動遷戶,由棚改拆遷戶跑到周邊直接購置房產。通過直接印鈔買房,三四線城市房價怎能不漲?

最後,央行向財政部貸款,主要是財政部發行債券,然後中央銀行購買這些債券,財政部以此獲得資金。特別值得一說的是,財政部發放的債券是要還本付息的。而財政部拿到了央行的貸款後,就可以直接使用。這時候,還是人民幣購買力最優良的時候。

那麼,作為中央銀行,又怎麼知道貨幣究竟投放多了還是少了呢?我們認為,主要是三個途徑:一是,貨幣供給過多,銀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就會下跌,而貨幣供給得過少,銀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就會上漲。隨後,央行可以根據市場對利率 價格的反饋,對貨幣數量進行微調。

二是,通貨膨脹越高,說明貨幣超發越是嚴重,貨幣政策就應該收緊了,就可以通過加息或回收流動性,予以調控。而通貨膨脹越低,說明貨幣供給偏少。應該適當的增加一點流動性,以潤滑經濟和金融體系。

三是,國家還可以通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來看貨幣是否超發。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說明國內流動性總體趨緊,而如果搞大水漫灌,或者大幅度降準,那人民幣匯率也會出現大幅調整。人民幣匯率來看印錢多少,最近幾年效果明顯。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我


不執著財經


其原理比較複雜,因為貨幣需求很難估計的,央行本身是無法準確估計貨幣是多了還是少了。即使在貨幣供給層面,雖然國家可以控制基礎貨幣的供給,但是貨幣乘數很難控制。但是,還是有一些指標可以來衡量;

1 利率

利率越低,說明貨幣供給越多,利率越高,說明貨幣供給越少。但是這個利率並不是絕對額,而是相對的,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高速期,本來利率就是比較高,一味提高貨幣總量並不能增加總資本供給,反而會造成貨幣不穩,不利於經濟。

2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越高,說明貨幣供貨幣供給過多,通貨膨脹越低,說明貨幣供給過少,但是通貨也不能完全估計。比方說日本的貨幣供給很充分,但是卻出現了通縮。


國家控制貨幣的原因一方面是保證貨幣的穩定,從而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是一個資源分配的基本方式,來進行財富轉移,調節社會問題和資源導向。


以股易金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原理,進而探討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

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原理

貨幣印刷廠會印刷大量的紙幣,但是這些紙幣並不是貨幣,並不能直接進入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發行貨幣有以下幾條途徑。

1.向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有MLF SLO ,在貼現,當商業銀行出現資金短缺時,商業銀行通過自己擁有的高質量、高評級債券為抵押,向商業銀行申請再貸款,期限一般為3到6個月,貸款利息由中央銀行確定。

2、外匯佔款,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但是這些外幣是不能在國內直接流通的。出口獲得外匯的公司必須向商業銀行把外幣換為人民幣,然後商業銀行再把這些外幣用人民幣兌換給商業銀行。2014年以來,外匯佔款一直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但現在隨著貿易逆差縮小,第一種方式已經成為中央銀行投放貨幣的主要渠道。

3、中央銀行向財政部貸款,雖然我國現在已經不允許這種操作,流程主要是財政部發行債券,然後中央銀行購買這些債券,財政部以此獲得資金。債券到期需要還本付息。

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只要牢牢按照流程去做,是不會出現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鎖的,但由於在實際操作中,過度貸款,信貸配給的操作會引起貨幣的超額的供給和需,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總的來說適度的通貨膨脹有益於經濟的發展,利率降低,增加投資,進而引起產出的擴大。通貨緊縮往往引起進一步的蕭條,所以國家都儘量避免通貨緊鎖的發生。

貨幣的供應量檢測

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可以從利率獲知,或者從M2的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基礎貨幣供給等變量都可以測算貨幣供給的規模。

最後通貨膨脹的形成比較複雜,並不是單純靠貨幣供給影響,需要考慮人們的需求與供給,以及國外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MM定理啦


不管是宏觀經濟,還是微觀經濟,大到進口出口,小到雞蛋蒜苗都有國家統計局對其進行統計,然後國家在根據統計的結果,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M1,M2。來服務於國家機器。

回到主題國家知道錢印多了還是少了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要是不知道整體的物價環境,不知道發行多少貨幣,就會導致兩個結果,通貨膨脹和通貨收縮。通貨膨脹就不解釋了就是物價上漲,當然也不能以單一的商品來定義通貨膨脹,就像國內的房價,只是特殊環境造就的一種爆發,主要說一下通貨收縮。

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通貨收縮是好事情,手裡的錢值錢了,東西便宜了,其實不然,當通貨收縮過後,第一工資變少了,當努力工作付出了足夠勞動力而不能得到應有回報的時候,就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就像以前的農村公社發展成聯產承包責任制,種的多就能得更多,自然積極性就高了。第二消費慾望,手裡都沒有多少錢,自然就不想去消費額,而不想消費就會影響生產業,最壞可能導致社會體系崩潰。

當然有沒有國家不知道印多少貨幣呢?當然也有,比如津巴布韋錢面值大的要死缺不值錢,初衷是想刺激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拉動消費,只是玩崩了,結果就是負債累累。

趁年輕想去學門手藝,有沒有人一起的。


升斗小散民


通常所說國家印鈔票,不是通過工廠的印鈔機實際印刷紙幣。而是通過央行釋放基礎貨幣,再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創造機制向社會釋放流動性。就像和麵,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國家肯定不知道貨幣是印多了還是印少了,但個人和企業是可以感覺到自己手中的錢緊了,還是錢鬆了。當錢緊了,不夠用,大企業感覺特別明顯,尤其是知名企業就會發聲,他們嗓門大,影響大,領導就知道了。當錢多了,物價就會上漲,老白姓就會抱怨,抱怨的人多了,就有壓力。

此外,經過統計的消費物價指數和生產物價指數的變動也可以揭示市場上貨幣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後,像熬湯時放鹽,淡了放鹽,鹹了加水,如此這般,鹹三口,淡三口,不鹹不淡再三口,可口的湯就熬成了。


正陽資訊


金融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有的人可能窮究一輩子,也未必能夠弄懂。而貨幣又是金融領域的核心。從金融學創立至今,貨幣理論方面的文獻汗牛充棟。當普通老百姓覺得這些知識太高冷,甚至決策者也未必弄懂了。


(歐洲央行)

貨幣數量的理論很簡單。根據費雪方程式,我們可以知道MV=PQ。貨幣數量就是經濟產出Q、物價水平P和貨幣流通速度V的函數。但是在理論實踐中,卻會遇到特別多的困難。因此貨幣管理當局即使徹底弄懂了費雪方程式,人未必能夠準確把握市場對貨幣數量的需求。

因此很多貨幣當局,在考慮貨幣數量是否合理的時候,就是瞄準物價水平這個錨。只要物價水平沒有出現大的波動,那麼就證明貨幣供給是充足的、適當的。


(美聯儲)

包括美聯儲、歐洲央行在內的世界知名貨幣管理當局,貨幣政策中基本採用的就是單一政策目標。出臺貨幣政策,只考慮一個目標,或者一個主要目標就是穩定物價。如果物價出現大幅波動,就說明貨幣數量出現了偏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長時間持續出現明顯的物價上漲,那就說明貨幣供給過剩了。

除了社會物價之外,有一個指標也很容易反映貨幣供給是否偏差。那就是銀行利率。每個國家的央行會給市場一個基準利率。出現錢荒的時候,銀行的資金也會出現緊張。這個時候他給市場主體的貸款就會明顯高於基準利率。這道理很淺顯。肉攤上,買的多賣的少,肉價就會上漲。其實銀行利率實質上也是一種物價——資金的價格。



所以,貨幣管理當局是有能力知道市場上的錢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至於知道之後會不會做出調整,那就要看貨幣當局的目標是什麼。


財經知識局


試圖用最簡潔的邏輯架構來描述下,看大家覺得能touch到麼。

這個問題的前半截貨幣是國家印的,只把真實的情況說對了一半,其實貨幣的只有一部分(現代貨幣體系甚至只有少部分)是國家印的,比如紙鈔和央行資產負債表投入的部分也叫高能貨幣,按貨幣產生方式這部分同時也叫貨幣的外生性,所為外生貨幣就是要國家印出來才有的。

現代貨幣體系是建立在信用機制基礎上的貨幣架構,簡單的說每一個人和組織在貸款在抵押在負債等信用創造過程中都產生了新增貨幣,比如你購買房子抵押給銀行貸給你100萬,這100萬就不需要國家印而從銀行信用體系中創造出來了。在信用創造機制中貨幣當然的自我創造出來,這就是貨幣的內生性,這種產生方式是現代貨幣產生的主要方式(看看M2有多少那大都是放出來的貸款堆積起來)。

這個問題的後半節關於多與少,這次就先簡要打一個比方,冬天要讓房間裡很舒服從設計施工到維護要幹很多事,測量一個房間的舒適度一般也就有兩個指標溫度和溼度,一個經濟體也有測量溫度和溼度的模型。


Tony138792004


貨幣是國家印的,企業和居民同樣會創造貨幣,現在是信用貨幣,只要從銀行貸款就會創造貨幣,而銀行貸款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參與了貨幣創造,國家的參與主要是通過利率等方式控制貸款規模,

至於如何判斷社會上的錢多還是錢少,有一系列經濟指標可供判斷,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就業率,重要的金融資產價格變化,比如股市,樓市價格漲跌,如果這些指標上漲,說明貨幣發行過多,如果這些指標下降,說明貨幣發行過少,比如中國主要參照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率來制定貨幣政策,美國主要參照就業率來制定貨幣政策,因為美國是服務業為主,居民收入佔gdp比重非常高,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高度相似,

控制貨幣發行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率,央行加息會減少貨幣投放,因為利率高了,會減少貸款,從而減少貨幣創造,降息會增加貨幣投放,因為利率低了,會增加貸款,從而增加貨幣投放,其他還有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縮與放,等等方式,可以影響貨幣發行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