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感覺一無所獲?原因可能在此~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感覺一無所獲?原因可能在此~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麼一些人讀了很多書,卻跟沒讀過書似的?是智商不夠嗎?顯然,這不是癥結所在。

也許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需要極高的天賦,但讀書這件事,只要具有普通的智力,哪怕只有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也可以閱讀大量的作品,這一點,只上過兩年學的文豪高爾基和只有小學學歷的作家莫言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麼,為什麼一個人讀了很多書收穫卻微乎其微呢?原因可能就是下面這些:

1、書讀得多,但多是爛書

有句話說,一個人讀什麼書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整天讀的都是那些粗製濫造、只為博取眼球的書籍,人的精神境界會有多少提升呢?我有位同學也喜歡看書,但他只喜歡閱讀成功學方面的書籍。喜歡閱讀成功學書籍本無可厚非,但他讀的多是那種七拼八湊、名不見傳的雞湯類書籍,至於眾多經典勵志作家的作品,一本都沒聽他說讀過。

雖說文無第一,但好書確實自有其檔次。一個熱愛讀書的人,起碼要知道在自己喜歡的類型作品中哪些是好作品。

無法分辨好作品怎麼辦?一個可靠的辦法就是了解行業內公認的好作品。如果你熱愛武俠小說作品,那不妨先從金庸、古龍等耳熟能詳的作家讀起。如果你偏愛的是西方哲學,那麼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維特根斯坦等著名哲學家的作品就可以作為首選。總之,在沒有獨立判斷力的時候,還是先從那些公認的經典讀起吧,部分讀者可能看錯,一代讀者也可能看錯,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都推崇的作品,一定有其經久不衰的價值。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感覺一無所獲?原因可能在此~


2、書讀得多,但淺嘗輒止

大學有兩個月,我立志每天讀一本書。讀一本,就把書收在備好的大紙箱裡。兩個月下來,紙箱倒是裝滿了“好作品”,但大腦卻是空空如也。這是個深刻的教訓:為了追求讀書的速度和數量,我閱讀的時間都花在淺嘗輒止上。

讀書就像挖井,只有挖到足夠深度,才會湧出豐盈的源頭活水。如果你沒有陶淵明級別的才華,就別痴迷於什麼“好讀書不求甚解”之類的做法。嚴格說,只有深度閱讀(也就是精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浮光掠影的讀法更多是消遣而已。

3、書讀得書,但類型太單一

正如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一樣,世間也有林林種種的書。只要條件允許,文學、哲學、經濟學、邏輯學、科學、宗教、心理學……都不妨鑽研涉獵。

如果你只讀一種類型的書,就只能得到一種類型的知識。這會極大限制你的視野。如果你掌握兩種的知識,就可能得到比兩種更多的知識。古人講見多識廣,這是很有道理的。有些人以為讀幾本國學經典著作,就已智慧在握,完全可以藐視西方哲學了,這其實是很無知的。只有以一定的博學為基礎,知識才可能融會貫通,便於進一步“學以致用”。

4、書讀書多,但無主見

讀書沒有主見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這對於那些只讀少數幾本好書的人來說也許是好事,但對於讀書多的人來說,就很可能是一場精神災難了。

讀書不能盡信書。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風格不一樣,思想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行業不一樣,立場不一樣、水平不一樣,如果作者說是,我們就認為是;作者說非,我們就斷定是非,我們的大腦就真的成了書本的跑馬場了。這樣在沒發現衝突時還好,要是發現書與書之間的內容有明顯的衝突,我們的困惑就會隨之增大。或者明明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知識,我們卻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單全收,這樣子讀書不但沒法成為更好的自己,還會在書海中喪失了本心。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感覺一無所獲?原因可能在此~


所以,讀書越多,越要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書才能更好地為我們所用,否則就會被書所用,為書所累。

5、書讀得多,但多是消遣

讀書是很好的消遣時間的辦法。但如果你讀書只是為了消遣,那就別怪自己白白讀了很多書。

有價值的閱讀總是與讀者的投入成正比的。有志讀有用之書,那就要下點苦功夫,這意味著,書裡不懂的地方就要勤查工具,該抄的內容得抄,該背的內容得背,該發揮想象力的地方要發揮想象力,該重溫的就要即使溫習,該思考的地方就要動腦筋。

6、書讀得多,但從不升級

很多人都知道基礎教育各個年級都有其對應的閱讀書單,比如一年級的學生讀的是《小豬唏哩呼嚕》,七年級的學生讀的是《繁星•春水》,高中生讀的是《紅樓夢》。隨著年級增高,閱讀作品的數量和難度也隨之提高了,這正是閱讀升級的具體表現,遺憾的是,許多讀書人一朝走出校園,就在隨心所欲的閱讀中忘了分層(分級)閱讀的重要性。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確精察處即是知”。讀書能夠不斷升級,意味著我們的讀行能力在不斷精進,不斷超越原有的水平。這才是讀書人應有的境界。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感覺一無所獲?原因可能在此~

6、書讀得多,但用得少

讀書跟學英語相似,學而不用或用得太少,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偏偏這一點,很多人都重視不夠,或者說不知道怎麼讀以致用。

如何讀以致用?這些方法也許能幫到你:向他人介紹書本內容(思想主題,語言風格、行文結構、經典句段等);多與人分享、交流讀書心得,或者與作品的資深讀者討論爭辯;寫讀書札記、讀後感;將讀書收穫與日常生活(工作)掛鉤;經常在特定情境中調用書本知識;深入思考所讀作品能給他人帶來什麼幫助。總之,用進廢退,儘量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運用所讀的機會。

當然,讀書這事不能急功近利,它的價值主要在於日積月累的涵養。一個人若只想著靠讀書發家致富,那還是建議他少讀為好,畢竟要掙錢的話,努力工作才是上策。

作者舒生,非著名90後廢才,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匠,蘇格拉底的信徒,王陽明思想研究學者,哲學教育終生推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