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在清朝開始架設電報線之前,中國的軍事情報和軍事命令主要依靠驛站傳遞,最緊急的信令號稱“八百里加急”。

一日一夜快馬行八百里,只是在平原大道上的理想狀態;在山區和道路崎嶇處速度會大大降低,甚至下降到一日一夜只能行四百里,甚至二百里。

1844年美國畫家摩爾斯從華盛頓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電報在銅線中的傳輸速度接近光速

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摩爾斯

1861年爆發的美國內戰,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採用電報通訊的戰爭。美國北方鋪設了24000公里的電報線路,並設置獨立的軍事電報部隊,獲得對南方的絕對情報優勢。

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發送電報的美國女人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因越南地位問題,爆發了中法戰爭(清法戰爭)。

中法戰爭是清朝第一次採用電報傳遞軍事信息的戰爭。

1,因電報線路未能及時鋪設,導致諒山之南的觀音橋之戰,使和談已初步成功的中法兩國戰爭急劇升級,最終使福建船政海軍全軍覆沒。

戰爭初期,法軍因輕敵,屢屢受挫於劉永旗的三千黑旗軍。後來,法軍相繼在越南的山西、北寧取得勝利。法國茹費理內閣對清朝的戰鬥意志捉摸不透,想見好就收,派窩爾達艦長福祿諾和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和談。

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李鴻章

福祿諾是個業餘外交家,早年在天津停泊軍艦時和李鴻章認識,還是法國總理茹費理的好友。

福祿諾和李鴻章只花了幾天時間,就敲定了條約,雙方同意先簽一個原則性的簡明條約,具體的細節在三個月後再繼續談判。

公元1884年5月 11日(甲申年清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辛酉),李鴻章和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史稱《李福協定》),一共有5條,主要內容為清朝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國聲明自北越撤兵,調回邊界;法國不索賠款;法國不傷中國體面;中國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

似乎雙方都顧及對方的面子,條約並不苛刻,皆大歡喜,握手言和。

其實雙方匆匆完成的簡明條約,因理解不同,最終釀成大禍。

首先“調回邊界”一詞就有歧義,李鴻章認為清軍只要回到邊界地區的諒山、老街一帶就算是調回邊界了。而福祿諾的理解是清軍要調回清朝邊界一側。

最致命的第5條,法文本和中文本竟然嚴重不一致:法文本規定條約執行和詳細條款應在“三個月內”完成;中文本說的是“三個月後”。

公元1884年 6月13日,對法國強烈主戰的左宗棠進入軍機處。

此時的清朝軍隊已推進到諒山以南100裡處,李鴻章擔憂會和法軍發生衝突,請求軍機處將前線軍隊撤回諒山一帶。

軍機處卻下了一個強硬的命令:

仍扎原處,不準稍退示弱,亦不必先發接仗,倘法兵竟來撲犯,則釁自彼開,惟有與之決戰!

公元1884年6月22日,根據自己對《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的理解,法軍派出杜然中校的1千軍隊到達諒山以南40裡的滄江邊,準備前往越南北方接管地盤。

滄江對岸的觀音橋駐紮著桂軍提督萬重暄的三千清軍。

23日(閏五月一日甲辰)清晨,法軍渡過滄江。提督萬重暄派出信使向法軍將領杜然中校送達照會:

貴國人福祿諾於返法前,曾在天津聲言,將在二十日後派法軍巡查北圻,粵西軍應回扎至若干地點,吾等所知與貴帶兵官相同,貴帶兵官欲吾等撤至邊境,然吾等須獲得總理衙門知照始能撤退。吾等無意破壞天津簡明條款,該條款規定我軍向邊界撤退,然吾等需要一紙命令以為吾等行動之依據,是以不應以無謂之戰鬥破壞和平。吾等特請貴帶兵官設法發電報至北京,要求總理衙門發出指示。提出要求及獲得答覆均不費時,我軍一旦接獲總理衙門通知,即整隊拔營撤出越南返回鎮南關,中法兩國業已媾和,吾等不應促發新衝突也。特此照會法國帶兵官,須至照者。中國官軍營官李、王、衛。

在之前,李鴻章私下裡通知了廣西巡撫潘鼎新等人,法軍將會到越南北部巡查,為了防止不必要的衝突,請相機酌辦,言下之意是把軍隊撤回邊境。

駐紮越南的很多將領是淮軍的舊部下,但李鴻章是北洋大臣,無權調動這些軍隊。這些軍隊只能由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來調動。況且軍機處下了原地駐紮的命令。

李鴻章和廣西巡撫潘鼎新煞費苦心,希望通過法國人的電報直接將壓力傳遞到總理衙門,讓總理衙門看到一觸即發的戰爭威脅,從而稍稍撤軍,避免戰爭危機。

西貢到香港、上海的海底電報線早已鋪設,法國佔領河內後,西貢到河內的電報線也以架設。法軍如果拍發電報到清朝北京的總理衙門當然是非常迅速的。

但傲慢的法國杜然中校斷然拒絕了照會的要求。

萬般無奈的桂軍提督萬重暄只好說,如果法軍不願意發電報,他可以向廣西巡撫請示,但廣州到龍州的電報線還沒有完工,廣西巡撫駐紮的桂林還不通電報,需要驛馬傳遞,巡撫再通過驛站到最近的南寧電報站向北京請示,來回最少需要6天時間!

實際上,廣州到廣西龍州的電報線將在一個月內完工!

如果廣州-龍州電報線能提前一個月完工,前方將領可以通過戰馬將電報送到龍州(諒山到龍州只有120華里),直接通過電報線發給北洋大臣李鴻章,由李鴻章轉交總理衙門來解決火燒眉毛的戰爭危機。

從違約責任和事後清朝的賠款意願,總理衙門很有可能會下令撤離觀音橋,從而避免戰爭。

如果廣州-龍州電報線能提前一個月完工,通過電報線的傳輸,信息可以在一天內傳回觀音橋的前線。

只要等一天時間,就可以避免無謂的紛爭,法軍的杜然中校也願意樂觀其成。

但聽到至少要花6天時間,杜然中校認為清軍是在拖延時間,給了清軍一個小時的讓路時間後,悍然下令前進。

結果遭到清軍的突然襲擊,法軍的兩個越南僱傭兵連首先潰逃,戰鬥持續到夜晚。第二天法軍搶回部分軍糧,拋棄所有輜重逃走了。法軍共陣亡24人。

觀音橋之戰後,法國大怒,認為清朝撕毀協議,要求賠償3500萬兩白銀,並威脅佔領臺灣基隆和福州作為賠償質押。

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福建船政局

清朝自知理虧,將軍隊撤回諒山,派曾國荃為談判代表,只同意賠償50萬兩的撫卹金。

雙方談崩,法軍出動海軍佔領了基隆,炸平了當時遠東第一大造船廠福州船政,毀滅了福建海軍的9艘軍艦,外加南洋海軍的2艘軍艦。

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馬江之戰

如果清朝早一個月修建好廣州-龍州電報線,就不會有觀音橋之戰,也就不會有馬江之戰;沒有馬江之戰,福州船政就不會被毀滅,福建海軍就不會被全殲;如果福州船政、福建海軍不被毀滅,中日甲午海戰時,福建可以提供10艘2千噸開濟級的戰艦和10艘千噸廣乙級的魚雷船(裝備3門江南製造局的120mm速射炮,18寸魚雷發射管4具,航速16.5節),清朝至少在魚雷船上佔據絕對優勢,10艘廣乙級的魚雷船至少可以抵擋一艘吉野號。

因為大清的腐朽,一切只能嗚呼哀哉!

2,西方國家在中國鋪設的早期電報線路。 

1865年,英國準備鋪設從川沙海邊到上海的電報線路,派駐上海領事巴夏禮向上海道申請。清朝官員沒有正式拒絕,只是藉口不能保護:

將來被百姓拆毀,地方官亦不能代為保護。

英國人通過上海利富洋行在浦東豎起電杆準備鋪設電線,清朝官員卻在晚上派民工把電線杆全部拔走。

清朝無知的頑固派認為在地上插電線杆破壞中國的風水,大力反對鋪設電報線。

1865年,總理衙門下令給各地官員不準外國人在中國設立電報線:

“中國地勢與外洋情形不同,倘任其安置飛線,是地隔數千裡之遙,一切事件,中國公文尚未遞到,彼已先得消息,辦事倍形掣肘。且該線偶值損壞,必歸咎於官民不為保產,又必叢生枝節。……是以疊經本處力為拒絕。”

李鴻章剛剛開始搞洋務運動,發現了電報對軍事、政治的巨大好處:

“銅線費錢不多,遞信極速。洋人處心積慮要辦,將來不知能否永遠禁阻。鴻章愚慮,竊謂洋人如不向地方官稟明,在通商口岸私立銅線,禁阻不及,則風氣漸開,中國人或仿照外洋機巧,自立銅線,改英語為漢語,改英字為漢字,學習既熟,傳播自遠,應較驛遞尤速。至若萬不能禁時,惟有自置銅線,以敵彼飛線之一法。”

早期在中國沿海鋪設電報線纜的主要是英國大東電報公司和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雙方合作,劃分了勢力範圍。

1870年5月13日,大北電報公司與大東電報公司簽訂合同,合資鋪設從歐洲到香港、上海的海底電纜;大北電報公司經營區域範圍在北方,向南不得超過香港,而大東電報公司在南方經營,向北不得超過上海,滬港之間的電報業務收益由雙方平分。

1870年,鑑於中國陸地無法鋪設電報線纜,由英國出面,向清政府提出海線鋪設電報線路的要求。清朝是一個陸地國家,當時還搞不懂領海權意義,心想海里的線纜破壞不了陸地的風水,就同意英國的海纜計劃。

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鋪設了香港-廈門-寧波-吳淞的海底線纜,英國大東電報公司鋪設了歐洲-印度-新加坡-西貢-香港海纜。

3,清朝鋪設的早期電報線路。

1877年,福建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撫丁日昌認為電報是海防的必需品,從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購買了福州至羅星塔的電報線,成為中國自營的第一條電報專線。丁日昌又架設了臺灣的第一條自建電報線。

一條電報線的延誤建設對中法戰爭的關鍵影響

丁日昌

丁日昌成為中國電報第一人。

1879年,李鴻章在大沽北塘海口炮臺和天津架設了一條電報線路。

1880年9月,李鴻章奏請鋪設天津至上海的陸路電線,終獲批准。李鴻章又設立天津電報學堂,創立電報總局,以盛宣懷為總辦。

1881年11月,津滬電報陸線竣工。

但上海的電報到了天津後,仍然通過驛站傳遞到北京。

大腦如鐵核桃文玩般的清朝頑固大臣以妨礙龍脈為名,禁止電報線路架設到北京。

1883年8月,李鴻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實施了津滬電報線的第二期工程,也只是從天津延伸到了通州。一直到1884年中法戰爭白熱化,李鴻章的電報線才延伸到北京城。

這時,港粵商人成立的華合電報公司,從廣州架設陸線到了香港九龍。

李鴻章的上海電報局開始修建蘇浙閩粵陸線,與華合電報公司的陸線連接。該線1883年2月開工建設,到1884春夏之交完成,總算趕在了中法觀音橋之戰前完工。

4,中法戰爭中的西南電報線路建設。

隨著中法戰爭在越南的不斷升級,清朝希望通過電報快速傳遞信令。

但還是遲了一步。

1883年底,在盛宣懷的主持下,修建廣州-梧州-南寧-龍州的電報線路,全長1600裡,花費10.2萬兩白銀。此電報線路在1884年閏五月完工,一共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根據前文,法軍的杜然中校正是在1884年閏五月一號在觀音橋與清軍發生衝突。當時的廣州-梧州-南寧-龍州的電報線路還沒有完工。

守衛觀音橋的清軍需要六天時間才能溝通總理衙門。

清法雙方的前敵將領因為電報問題溝通不暢,終釀成大禍。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腐朽墮落的清朝統治者對西方科技的敵視,傲慢自大,更談不上什麼對優秀制度、文化的吸收。

參考文獻:

曾繁花,中法戰爭前後西南邊疆地區電報業興辦述評,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4.5

陳悅,中法海戰,臺海出版社,2018.3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中法戰爭,新知識出版社,1955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