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是大唐難得的猛將,立下不朽功勳,為何在凌煙閣排名最後?

xyxy668


關於秦叔寶之所以成了吊車尾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秦叔寶沒有參加玄武門兵變。

玄武門兵變,一直有九人的說法。但顯然九個人是不可能殺死李元吉李建成,還要控制住李淵的。但我們先看下這九人是何許人。

在《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裡寫道: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加上長孫無忌其實是十人。這九個人是有名字的,而且這個排名是按功勞大小排列的。

第一長孫無忌,李世民的大舅子,玄武門兵變的主要支持者跟策劃者。所以功居第一。在凌煙閣裡,他也是排名第一的。

第二的是尉遲敬德,他在凌煙閣的排名也很靠前,排第七,前面是房謀杜斷,直腸子魏徵,王爺李孝恭,還有一位是高士廉。這個人沒有進入玄武門,但他一是李世民老婆的舅舅。二在玄武門兵變時,他放出了一批牢裡的死囚,跑到秦王府守住了王府。算是立了大功。所以在前面。

而尉遲敬德也是有大功的。僅在史冊裡可以看到的就有兩件。一件是李世民跟李建成李元吉遭遇,李世民被李元吉按在地上摩擦。是尉遲敬德趕過來救駕,而且還射殺了李元吉。這是大功一件。

另一件就是殺死李元吉李建成後,是尉遲敬德穿著染血甲衣去跟李淵報告,其實就是恐嚇李淵,讓李淵徹底認輸。這是兩件大功勞。但事實上,還可能有一件大功。就是玄武門兵變時,在宮中已經有一場廝殺,就是李世民控制李淵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尉遲敬德一定是表現出色,所以後面才繼續讓尉遲敬德出面,以更好的恐嚇李淵。

所以,尉遲敬德是三大功。

再看侯君集,他在這個名單裡排第三,是什麼功勞讓他僅在尉遲敬德之後呢?史書沒有詳細記載。那只有一種可能,他是在圍堵李淵時立了大功。因為只有這件事情,是李世民盡力抹去的。但侯君集前面的功勞不多,所以在凌煙閣的排名不是特別前。

此後還有張公謹,張公謹是最後時刻讓李世民下決定的。李世民起事前,還想打一卦,結果公謹直接把卜籌扔到了地上:“凡卜筮者,將以決嫌疑,今即在不疑,何卜之胥. 縱卜之不吉,勢不可已。願大王思之。”

不要慫,就是幹,贏了會所王妃,輸了地府幹活。

剩下的就不多了,只說秦叔寶。在長孫無忌的記載裡,竟然沒有秦叔寶。所以有人認為,秦叔寶沒有參加,凌煙閣排位吃臘肉,他當然只能排在最後。

但也有人說他參加了。《太宗本紀》裡講: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這裡面有秦叔寶了。但這個記錄其實是有問題的,就是這裡面的宇文士及在李淵身邊,屈突通當時在洛陽鎮守,也不可能參加。

所以,這個記錄不太靠譜。

而秦叔寶傳裡,也講他“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

可見,參不參加很難下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參加了,也沒有賣力,因為玄武門各種的詳細記錄中,也沒有提到秦叔寶的名字。他好像是出工不出力,也沒立上大功。

我在今日頭條有個專欄,叫《隋唐不演義》,也出過書。

下面就把玄武門的細節部分傳上來,請大家閱讀:

東宮的燈火從昨夜一直燃到了現在。

李建成也渡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陪伴他的是李元吉。

李建成已經提前知道了這一天對質會議的內容。

在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反告一狀時,有一個曼妙的身影隱藏在黑暗裡,將這一場父子的對話聽進了耳裡。此人正是被李世民指控跟李建成發生並保持不正當關係之後妃中的一位。

李世民剛出大殿,她就向東宮送去了這個關鍵的情報。李建成馬上意識到這是最後攤牌的時刻,於是,他把李元吉叫了過來。

聽完李建成的說明,李元吉沉吟了一會。李元吉數次跟隨李世民出征,對自己的二哥相當瞭解,隱約中,他感到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對質。

突厥的進攻、傅奕的密奏、李世民的辯解、李淵的決定,這裡面一定有什麼陰謀!只是我現在還無法把這些事情串聯起來。

李元吉彷彿看到前面有一個陷井等著他們去跳,第一個反應自然是避開:“不能去,我們應該集結東宮跟我齊王府的兵馬,然後假稱有病,看看形勢再說。”

李建成看著孤疑的兄弟,露出了勝券在握的笑容。

“不用擔心,軍隊的事情我已經安排好了,只管進宮就是。”

李建成絕不願意錯過這一次的家庭會議,他已經知道,這一次,父親一定會給他一個最終的滿意答案,今天過後,他將再不會為二弟的逼迫擔擾。

這樣的會議,絕對值得冒險,而且要說冒險,危險的應該是李世民。

微笑中,李建成向李元吉提起了一個人的名字。

在平定劉黑闥的戰鬥中,李建成也收編了不少將領,在這中間,有一個叫常何的,此人原是瓦崗將領,降唐之後,曾經是李世民的部將。

李建成利用征戰山東的機會,成功對常何進行了策反,這說明,策反尉遲敬德這樣的秦王府鐵桿部下不容易,收買一些邊緣將領還是可能。更巧的是,這次策反遠離長安,進行得十分隱秘,沒有人知道常何已經投靠東宮。

而這一天,正好是常何在玄武門值班,負責檢查入宮人員。

有這樣的臥底把守玄武門,還需要擔心什麼?

走吧,進宮去參加那場名為對質,實為批鬥秦王的大會去。

帶領數個親信,李建成跟李元吉騎馬來到玄武門外。門外是大興宮禁軍的駐兵之處,在整個宮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進門時,李建成望向了正在值班的常何,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這說明,這一天風平浪靜,天下太平。

進了門,李建成等人走向了會議地點:臨湖殿。

長期以來,唐初的這一場宮廷政變被稱之為玄武門之變,事實上,這是李世民積極干涉史書編寫的成果。這場政變最準確的名字應該叫臨湖殿之變。

因為秦王府的伏兵不在玄武門,政變的主戰場同樣不在玄武門,而在臨湖殿。

李世民在臨湖殿等他的大哥已經好一會了。

來到臨湖殿前,李建成如被人當頭一棒打在天靈蓋上,在渾身一個激靈後,立刻調轉馬頭,夾馬就跑。

李世民還是比較有幽默感的,看到大哥來了招呼不打一聲就走,就策馬上前,邊走邊招手,呼喚大哥四弟不要走,快回來開會。

開會?開玩笑吧,這個樣子是開會嗎?

在臨湖殿前,不是長袖寬袍的李世民,而是全副武裝的李世民,全副武裝的李世民也不至於嚇得李建民招呼也不打就跑,他們兄弟經常攜刀帶劍出入宮中。讓李建成嚇得魂飛魄散的是臨湖殿前有百餘名全副武裝的秦府將士。

李世民領來了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張公謹等等在內的所有秦府精兵強將。

這麼多秦府兵馬出現在臨湖殿,意味著很多東西。

第一:李建成被常何背叛了。

這位常何同志是名優秀的雙面間諜,他投入東宮正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今天,這枚潛伏的棋子終於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個:玄武門的駐軍將領也被李世民收買了,唐朝皇宮城門的守軍跟檢查出入是分開的,常何只管檢查,守衛玄武門的是雲麾將軍敬君弘。

第三個:最重要的一點,秦王府的兵馬操刀持戈站在臨湖殿外,那臨湖殿內的李淵先生只怕就不會是準備開家長會那麼輕鬆了。

大驚之下,李建成來不及想這麼多,因為他依然跑向了玄武門。他也沒有機會來想了,剛跑起來,一支四羽大箭破空而至,將他射落馬下。

秦王大箭,例無虛發。

跟懦弱的李建成相比,李元吉還是比較勇猛的,一看不妙,馬上取下弓箭,可曾經馳騁沙場的齊王也不禁驚慌失措,雙手止不住的顫抖,連拉了數次,弓都沒拉起來。

在李建成倒地斃命之後,李元吉放棄了拉弓的打算,也轉身就跑起來。沒過一會,李元吉同樣翻下馬來,這一次射中他的卻不是李世民,而是尉遲敬德率領的伏兵。

在射殺李建成後,尉遲敬德率領的七十名騎兵也加入到戰場。史書上用了繼至這個詞。這是一個奇怪的描述,做為李世民的第一號金牌保鏢,他應該寸步不離李世民的身邊,怎麼現在才繼至?在這之前,尉遲敬德干什麼去了?

如果心裡有這個疑問,那應該再提醒一下,李世民的對手絕不僅僅是兩個兄弟。

被射下馬後,李元吉從地上爬了起來,撒開腳就跑。看來,不是每個人的箭都有李世民那樣一箭斃命的殺傷力。

李元吉跑向了樹林,說明小夥子還是比較聰明的,知道在大道上,兩條腳是跑不過四條腳的。

跑著跑著,李元吉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折了回來,朝地上一個身影撲了過去。

去而復還是因為他發現一個天賜良機,李世民落馬了!

李世民打馬緊隨李元吉衝進樹林,不巧被樹枝掛住掉了下來,竟然還爬不起來。

李建成慌不擇路,李元吉嚇得連弓都拉不滿,而李世民何嘗不是血壓驟升,動作失常,畢竟弒兄誅弟這種事,大家都是第一次幹。

而箭傷帶來的傷痛,噴薄而出的鮮血終於喚醒了李元吉的勇氣。

李元吉撲到李世民的身上,一把奪過李世民的大弓,準備用弓弦勒死這位二哥。

李元吉的雙眼已經血紅,憤怒讓他的面孔變得猙獰。

一定要勒死他!

充斥李元吉大腦的只有這麼一個簡單血腥的念頭,直到他聽到一聲雷鳴般的暴喝。

要是一般人喝住手,是沒有效果的,動了殺心的李元吉已經接近於一頭猛獸,可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恰恰是李元吉的剋星。

李元吉熟悉這個聲音,這個聲音的主人正是當日三奪他馬槊的尉遲敬德。

患有尉遲恐懼症的李元吉倉惶從李世民身上爬將起來,撒開兩腳,跑向了武德殿,那是他以前居住的地方。

李元吉沒能回到武德殿,他倒在了尉遲敬德的箭下。倒下的那一刻,他大概想。

長安城內,能殺我的果然只有尉遲敬德一個啊。

最後的反擊

在李世民的計劃裡,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殺後,玄武門一路的戰鬥就該結束了,可事實的發展並非如此。

李世民漏算了東宮將領的忠誠。

擒賊先擒王被列為至理名言是有道理的。群龍無首之下,多是一盤散沙,再努力也無法改變結局。可東宮的翊衛車騎將軍馮立料到了東宮的失敗,可他依然要追求過程中的問心無愧。

聽到李建成死亡的消息,馮立仰天長嘆:

“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

就算改變不了結局,我也應該做點什麼,只有這樣,我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

馮立率領著二千東宮精兵奔向玄武門,事後看來,他向這些精兵隱瞞了太子的死訊。

來到玄武門時,馮立發現已經進不去了,大門被關上了,而且還是剛剛關上的,關閉大門的人是張公謹。史書上關於這一段的記載十分奇怪,這一句是: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

這就不對了,論多力,我們程咬金雖然不一定真耍大斧,但力氣絕對不輸別人,論拼命,秦叔寶的血都流過一桶多,論聲波功,尉遲敬德剛剛連齊王李元吉都收拾住了,論領導力,李世民就是總指揮。怎麼就剩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了?

李世民、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們去那裡了?總不至於晴天打雷弄出了時空隧道將這些人集體穿越走了。

如果有這個疑惑,那應該再一次提醒一下,李世民的對手並不是只有李建成李元吉。

這些剛還大殺四方的人突然從史書中消失,是因為他們進了史書黑洞,這個黑洞是李世民先生親自制造的,他製造出這個黑洞,是為了讓一些事情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那些事情正是很多年後,李世民坐立不安,非要找房玄齡看史書的原因。

大家或許還記得,當時有人告訴李世民,曾經發生的事實就算史官不記,也總有人會記的。

現在是時候來看看,有人是怎麼記的。

這個記錄有些亂力怪神,具體來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話說李世民先生一夜突然掉進地府,在陰司裡碰到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喊冤。閻王就派了一個判官來審案。

按殺人罪,李世民是有可能長往地府。可李世民發現,審自己的這個判官竟然是自己大唐政府的官員。原來,因為天下冤情氾濫,地府積壓案件過多,地府公務員明顯不夠用,閻王於是從陽間招聘了一些人充當判官。審李世民的就是來客竄的,此人叫崔子玉,在陽間是滏陽縣尉,也在閻王這裡搞了兼職,上夜班當判官審案。

是自己人就好辦事了,很快李世民跟這位崔判官達成了一個協議,崔判官將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定性為大義滅親,送李世民回陽間,而崔縣尉也提拔為崔御史。

故事就是這麼一個故事,重點是崔縣尉升官心切,自己搞了一句問話將李陛下問得膽戰心驚,不敢回答。

問話是:“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為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仰答。”

這個故事叫《唐太宗入冥記》,據考證是武則天時期的人寫的,重要的是,這個故事還不是個人的發臆想,而且取材於民間的一個傳說。

現在大家知道了,李世民跟他的秦府幹將們突然消失於玄武門外,極有可能是辦另一件大事去了,那件事就是囚慈父於後宮!

真正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不是射殺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控制李淵。

在李世民消失的這段時間,多力的張公謹正在苦苦對抗馮立率領的二千精銳。

這是整個玄武門之變最危險的時刻,一旦讓東宮士兵進入到門內,必定影響最後的結局,要知道雖然李建成已經死了,但李淵還在。

關鍵時刻,總掌宿衛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開始召集玄武門的屯營兵。

玄武門在大大小小的城門裡,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這裡可以說是唐朝宮廷政變的聖地,前後一共發生了四起政變。之所以成為造反熱點,這是因為守衛宮廷的主力禁軍就駐紮在玄武門外。

史書上沒有明記敬君弘是否是李世民佈下的棋子,但從其熱心參與政變的行動來看,他大概不光是為了湊熱鬧。

敬君弘斷然拒絕了左右勸其圍觀的善意提醒,也沒有等自己的營兵集結完畢,就操起傢伙大喊著衝到了最前面。

很快,敬君弘就發現自己太沖動了,苦攻城門不下的東宮士兵正有力無處使,突然發現有個大將衝到了他們中間,嗓門還特別大。於是,他們馬上調轉刀頭衝向了這位半路殺出來的雲麾將軍。

亂刀之下,敬君弘很快倒地身亡。而東宮的將士也明白過來了,攻城門很難,但要砍翻城門之外的人很容易。

於是,東宮人馬上掉轉了槍頭,大聲招呼攻秦王府去。

據記載,現在的秦王府就剩燒火做飯的丫頭們。眼見老窩要被端掉,玄武門外突然挑出了兩顆人頭。

在消失良久之後,尉遲敬德又重新出現在玄武門上,而且一出現就扭轉了戰局,他拿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

誰都知道擊敗一支軍隊莫過於擊敗他們的支柱,而東宮齊府的支柱自然是李建成李元吉,他們的頭顱是絕佳的退兵利器,奇怪的是到現在才搬出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兩位的腦袋被調到另一個地方工作去了。

看來,人雖然死了,頭還是很忙的。

兩位頭顱一出,立刻發揮作用,東宮齊府士兵一鬨而散,而馮立告訴他的親信:

“殺了敬君弘,總算多少報答了太子的恩惠,現在我們可以解兵了。”

離開玄武門,馮立逃向了山野,順便提一句,馮立後來成為了唐朝名臣,這說明,內心有堅持的人才會有所作為。

玄武門外的勁敵已經瓦解,整個兵變只剩下最後一步,卻也是最艱難的一步,艱難的不是需要浴血拼殺,而是面對最後的親情。

父親,你我的結局該如何書寫?寫書的筆握在我的手裡,但同樣,也握在你的手裡。

大家都猜得到,接下來就該讓李淵讓位了,一般來說,這是嘴皮活,找個能說會道的給李淵擺擺事實就可以了,秦王府有不爛之舌的人很多,比如長孫無忌就是一位。

可李世民卻面向了尉遲敬德,用無比冷酷的聲音發出了他的指令:

“你去!”

於是,身著鐵甲、手握長予的尉遲敬德走向了臨湖殿,這位仁兄的身上可能還沾有鮮血。

李淵本來準備今天在臨湖殿開家庭會,為了徹底解決這件事情,他還召來了朝中的重臣。可顯然,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名囚徒,因為手拿兵器的尉遲敬德徑直走到了他的面前。

大家應該還記得前兩天李世民怎麼讓尉遲敬德去請房玄齡的,長孫無忌辦不到的事,有時候就需要尉遲敬德去辦。

看到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李淵馬上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很快,他聽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訊,他望向了裴寂。

裴寂沒有說話。

李淵又望向了其他大臣,他聽到了自己唯一的出路。

“現在立秦王為太子,將國家政務交付於他,就沒有事情了。”

好,好,你要的全給你。

在殿外的李世民鬆了一口氣,李淵的最終讓步終於讓他避免背上弒父的名聲。

這一天的血已經流得夠多,李世民再也不願意手上再沾上父親的血。

他步向了殿內,禁不住撲在李淵的身上,號慟大哭起來。

這一天,沒有勝利者。


腦洞歷史觀


秦瓊是大唐的猛將,在對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戰爭中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舊唐書》中提到,李世民每次見到敵軍中有將領嘚瑟,就讓秦瓊去會會!“叔寶領命,躍馬負搶而進,必刺之萬人之中,人馬辟易”意思是秦瓊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可是這樣人們都奉為門神的猛將,為什麼在凌煙閣24功臣排名在最後呢?



秦瓊確實是猛將,但是卻不是難得的,在李世民身邊有太多驍勇善戰的猛將,和秦瓊並稱門神的尉遲恭就是,試看24功臣中除了前排的文官哪個不是猛將?!因為我們心中的秦瓊經過藝術提升被神話,非得排名第一才對得起那一雙雙崇拜的眼睛。但是排名的主人是李世民,當然排名是按人家的心思來的。


秦瓊其實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也是很重的,臨潼關救了李淵一家,當時李淵妻子肚子正懷著的就是李世民,所以秦瓊是李世民的恩公。李世民封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統領禁軍,如果不是親信是不會擔此要職的。秦瓊死了以後,李世民命人造石人馬於墓前,後來又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命閆立本畫了24功臣像掛在凌煙閣,秦瓊在其中,雖然排名靠後,但是比起沒入圍的不是強很多?

有人說秦瓊排名靠後是因為排名是在他死後幾年才進行的,但是張公瑾、殷開山、屈突通等都在他前面死的,排名卻靠前。真正原因在秦瓊自身的品性上。

秦瓊是個很正直、很有志節的人,雖然幾易其主,但是發現他們品性不好最後跟了李世民,而且再沒變過。這也是和那些一開始就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相比遜色的一點,誰讓秦瓊出身卑微,又生逢亂世呢!秦瓊是出名的孝子,“為兄弟兩肋插刀”的典故也是由他而來,所以李世民殺單雄信時特意把秦瓊支去接應糧草,因為李世民明白在他心中那些兄弟殘殺的事情他是做不來的。也正是因此,宣武門之變中殺李元吉,抓捕李淵的功勞都歸了尉遲恭。自此之後秦瓊就一直在家養病,直到病逝沒有再立功績。他逢人探望都說年輕時參加戰鬥200餘次,光流的血都有幾十鬥,能不病嗎?!也是看清李世民不再需要武將,在為自己不再參與宮鬥做解釋。


所以儘管排名在後,正如魏徵所評價的,秦瓊是個良臣,但不是忠臣,他只忠於江山社稷和國家,而不是某個人,對李世民也是一樣。


墨梅逸清寒


要說到秦瓊為什麼在凌煙閣排名最後,首先就必須要介紹一下秦瓊這個人的來歷。

秦瓊並不是一開始就跟隨著李世民

<strong>秦瓊最開始跟隨著張須陀平定各地四起的叛亂,而且在作戰中極為勇猛,因此受到了張須陀的重用,後來的時候張須陀兵團被李密打敗,之後秦瓊等戰將(包括羅士信,程咬金,裴元紹等等)接收了李密的勸降,然後跟隨著李密征戰。

當時的李密可以說是風光無限,麾下猛將如雲,接連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最風光的時候,連李淵都給他寫信,而且在心中恭維他兵強馬壯,未來天下就是李密的了。

可惜李密當時和隋朝的最強兵團禁衛軍宇文化及對上了,雖然最後擊潰了宇文化及兵團,但是卻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和王世充作戰中,兵敗然後投降了李淵。這時候秦瓊等名將才劃歸到李世民麾下,而此時李世民已經打下了不小的名頭。

秦瓊的名氣大多是後世渲染出來的,當時論戰功要數首先跟隨李世民的那批人,論受信任第一要數尉遲恭

在古代戰將最看重的就是軍功,沒有軍功什麼也沒用,相比而言,最早跟隨李世民的那一批人功勞最大,他們在凌煙閣也佔據了一半的位置。

秦瓊在唐朝並不算最出名的戰將, 他跟隨李世民比較晚,他們這些人因為之前都跟隨著李密,在投降李淵的時候,一開始並不是很受重用,後來李密反叛被殺,這些人也被猜疑了一段時間。

直到像秦瓊這些身上打著李密色彩的戰將,在之後的戰鬥中不斷的用軍功證明了自己,他們才算是真正的在李唐佔據了一席之地。

要說起李世民最信任的武將,肯定要算尉遲恭,李世民極有膽色,他率軍出征的時候,經常喜歡自己出去偵察敵情。而且他最喜歡帶著的武將就是尉遲恭,有數次兩人被敵軍發現,然後慘遭追擊,逃脫之後,李世民握著尉遲恭的手說,我拿著弓箭,你拿著長槊,敵軍在遠處我射箭,敵軍靠近了你就用長槊供給,這樣天下沒有咱們去不了的地方。類似這樣的話,李世民並沒有對秦瓊說過。

要說起秦瓊在當代社會的名氣,那肯定要歸公於小說的推廣,還有各種影視題材的發佈,直接把秦瓊推到了大唐第一人的地位。但是在那個時代,秦瓊要數功勞,自己不是最大的,要說受信任,自己也比不上尉遲恭。因此可想而知,秦瓊在凌煙閣裡的地位並不是很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秦瓊去世的太早,並沒有在後來創建軍功,而且他並不是貴族出身

在凌煙閣裡供奉的大多都是一些出身比較高貴的高門子弟,真正像秦瓊這樣寒門出身的寥寥可數,正因為如此,秦瓊才不得不拼命的作戰,也因此受了很多傷。到了晚年,古代的醫療水平並不高,自己身上的舊傷肯定經常發作,他也因此去世的相對比較早。


當然也有不少人說他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但也有史料記載,秦瓊去參加了這場政變,但是並沒有做出太大的貢獻。

總的來看,秦瓊並沒有在李唐王朝做出非常耀眼的功績,再加上他離世較早,自己在李世民心中也不是最受信任的武將,他排在凌煙閣最末也就不奇怪了。


東方大史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為懷念在世或者不在世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

二十四功臣的排位是按照班序來排的,據《舊唐書·職官志》載:“凡文武百僚之班序,官同者先爵,爵同者先齒。”也就是先算官階,在世者按照當時官階,去世者按照獲贈官階,相同官階者按照爵位和年齡。秦瓊排在最後,就是因為他的官階在二十四人中最低。

官階高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功臣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也體現出他的功勞大小,對唐太宗而言,他的功臣不外乎三種功勳——統一戰爭之功、玄武門政變之功、貞觀年間之功,像太原首義就比較遠了。

這三種功勳,秦瓊可以確定一種,即統一戰爭之功,作為唐太宗麾下的悍將,他衝鋒陷陣,為唐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一種比較模糊,那就是玄武門之變,秦瓊到底有沒有參與玄武門兵變?

據《舊唐書·太宗本紀上》記載:“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舊唐書·秦瓊傳》記載:“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

同一部史書,一邊說秦瓊參加了,一邊說秦瓊沒參加,可沒參加秦瓊為何又能以功加封呢?而且他一直是唐太宗麾下的戰將,關係太密切了,真的沒參加玄武門之變?

我們再看玄武門之變的頭號功臣尉遲敬德,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都是他拿著去威懾東宮、齊王府衛兵的,也是他全副武裝去威逼李淵的,可謂是唐太宗上位的第一功臣,跟謀劃政變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並列。

在政變之後,尉遲敬德獲得的封賞是“貞觀元年,拜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並食實封千三百戶。”

七百戶跟一千三百戶的差距是巨大的,這也證明秦瓊應該跟玄武門之變有關,但沒出多大力氣,所以也沒什麼賞賜。

進入到貞觀年間,秦瓊因為早年戰傷退居二線,沒有參加唐王朝對外的任何戰役,功勞總體是不大的。

秦瓊生前最高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正三品,去世後獲得是贈官是徐州都督,從三品,爵位是胡國公,在二十四功臣中墊底,沒有比這個官職爵位更低的。


平沙趣說歷史


小的時候一直受影視劇《隋唐演義》的影響,我總覺得這秦叔寶是隋唐戰將中最為牛逼的存在,還有另一個比較牛逼的是“白袍小將”羅成,等到真正看了史書之後,原來才知道這都是假的!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突然之間,莫名其妙的就有了這首曼妙的音樂聲在耳邊不絕於耳。


但是事實上,秦瓊的武力值要遠低於尉遲敬德,而且太宗皇帝在讓閻立本作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的時候,並不是按統一的武力值來排名的,,而是參考綜合貢獻值,以及在開國年間和玄武門之變中有重大功勞的人來刻畫的。


而我們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大抵可以看得出來,其最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於對於玄武門之變的付出,玄武門之變中有突出貢獻的人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這些人不僅僅從頭到尾策劃了這場政變,還參與了這場政變。


尤其是尉遲敬德,在李世民被李元吉用弓弩勒住脖頸的時候,及時趕到,並且還射殺了李元吉,從而救下了李世民一條命,這種救主之恩對於李世民來說是沒齒難忘。


但是令人詫異的是,《新唐書》中雖然詳細記載了尉遲敬德等人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過程,對於秦叔寶是否參與卻用了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來概括:


及平隱、巢,功拜左武衛大將軍,實封七百戶。


秦瓊是怎麼參與的這場政變,李世民又是如何說服他參與到政變當中的,史書中卻均語焉不詳,令人心生疑惑,由於實在沒有足夠的史料,所以很多人推測秦瓊壓根就沒有參與到這場政變當中,所以沒有去過玄武門去參與政變。


所以,這樣一來凌煙閣功臣的排名名次也就有了很好的解釋。


但是,既然有史料記載了秦瓊參與了這次行動,那麼我們也許能夠猜測一下,他很有可能或者說僅僅是在幕後戰鬥,為什麼?


因為秦瓊在後來的一段時間經常嘔血,而且還經常唸叨說自己身上的戰傷太多,所以玄武門之變有很大的可能性在秦王府坐鎮,這樣一來素有軍功的秦瓊就成為了幕後觀望者,而並非玄武門之變的首功之臣。


歷史總探長


中國人向來敬重門神,相傳李世民登基後夜夜驚夢,有人高呼:還我頭來! 後來受高人指點,派將星秦叔寶和尉遲恭守護寢宮,李世民才得安眠,於是二人成了門神。問題來了,人稱小孟嘗丶賽專諸的秦瓊立下赫赫功勳,凌煙閣是褒獎二十四位功臣的,為何他排名最後?

第一丶秦叔寶的父祖輩只是齊魏低級軍官,秦敏寶開始在隋朝名將來護兒手下,來護兒戰死後,又跟隨大將張須陀征討瓦崗李密。公元616年李密大勝張須陀後秦瓊降了李密。接下來,王世充戰勝李密後,秦瓊又降了王世充。又因秦瓊丶程咬金等不滿意王世充為人猜疑、器量小等原因,再投李唐。也許多次變換主子,成了玄武門之變後被冷藏的隱疾。

第二丶當時李淵是唐主,秦瓊立下了赫赫戰功,平劉武周丶竇建德丶劉黑達丶宋金剛,又在收服了尉遲恭的戰局中居功至偉。李淵對秦瓊也是青睞有加,賞賜恩厚。

第三、李世民登基後,秦叔寶病退,再沒參加大的戰役。有人說他是因為戰傷休養,有人說他與李靖丶李勣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關鍵時刻掉了鏈子,不再被重用,被冷藏也是合情合的,畢竟李淵被迫退位,捲土重來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丶公元638年,胡國公秦叔寶逝去,他唯一的兒子秦懷道(有人說是養子丶繼子),並未能承襲爵位,這一反常情況,更是秦瓊沒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有力證據之一。

第五丶凌煙閣功名排名有兩大依據。一是李唐起義時作用,像長孫無忌丶李神通丶杜如晦丶房玄齡等排名領先。二是在玄武門之變中衝鋒陷陣的,如候君集丶尉遲恭丶張亮等人。這一點,從歷史中不難看出,默默無名的張亮居然也排在李勣丶秦瓊之前,可見這匹黑馬,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指不定是多年的臥底,上演了《無間道》。

第六、秦瓊逝去後四年,李世民才修建凌煙閣,秦瓊也上二十四功名榜,一如漢光帝雲騎十八,既是對秦瓊汗馬功勞的肯定,也有關鍵時刻掉鏈子的鬱悶。

最後,懇請各位大家探討,一家之言,不到之處請諸君海涵!




風正一帆懸214


“鐧打山東六府,馬踏黃河兩岸”,神拳太保、賽專諸、小孟嘗,十三太保,這是演義裡的秦瓊專有標籤。秦瓊秦叔寶是《隋唐演義》、《興唐傳》、《說唐》裡面的“書膽”,沒有秦瓊,隋唐故事絕不會那麼精彩。演義裡的秦瓊在隋唐好漢裡排名第十六位。事實上,在正史上的秦瓊,非常勇猛,最有資格爭奪第一名的。但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上,他之所以排名墊底,當然是有原因的。

第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標準,李世民肯定是根據他們的功勞來綜合排名的。李家從太淵起義,一開始就追隨他的長孫無忌等人,無疑捷足先登。秦瓊早年和趙雲一樣,數次更換其主,最後才投靠了李唐。秦瓊在起跑線上就輸給了其他功臣。

第二,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平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尤其是打敗宋金剛和尉遲恭,秦瓊立下汗馬功勞,這是他以後能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重要標準。

第三,秦瓊肯定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是他為人比較忠義,這種骨肉相殘的悲劇,秦瓊心理是不能認同的。但是當時,各為其主,他也只能選擇“出工不出力”,沒有像尉遲恭那樣直接充當先鋒和打手。

第四,李世民登基後,秦瓊由於數十年的戎馬生涯,身上多病,傷痕累累,基本上處於常年“病休”狀態。這一點也很重要,和玄武門之變的因素疊加在一起,直接導致尉遲恭,程知傑等人的排名都在他之上。無論演義裡,還是正史上,秦瓊後期都是處於“吐血”狀態。

綜上所述,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根據各個時期綜合考慮的結果。並不僅僅限於戰功。這樣秦瓊在出道時間,玄武門之變,乃至貞觀之治中,功勳確實比別人要少得多。但是僅僅憑藉戰功,秦瓊就能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這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說明在李世民的心中,他不愧是“上柱國”這種特種兵特等英雄,也無愧於後世給他的“門神”稱號。





孫少俠品金庸


因為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了一定的中立態度,這使的唐太宗李世民對其的忠心產生一些懷疑,在古代君王看來,忠心遠比能力重要,能力可以培養,但若是忠心不夠就算能力超強也可能變成威脅,君王是不允許有任何威脅存在的,所以對比其他名將如後世的岳飛來說,李世民對秦瓊不錯了,還讓他進了凌煙閣,而不是去了“風波亭”!


古今縱攬


主要原因有二,一秦瓊忠的唐而非秦王府。二秦瓊玄武門事變要麼沒參加,要麼出工不出力。


上弦葉1


是的,李世民最後有嫌棄的念頭,能同患難,難同富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