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

鳶飛九天2018


1、“天下歸心”的周公旦;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之弟,是周朝初期的重要奠基人。

在《尚書》中,對周公旦一生的功績總結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他人生權力的巔峰,是在輔助成王的七年攝政時間裡。周公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等重要的禮樂典章,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基礎。



然而,如此功高震主的人物卻得以善終。最後在自己的封地病終。

2、戰國名將王翦;

秦始皇攻滅六國的戰爭中,除了最弱雞的韓國外,其餘的趙、魏、楚、齊、燕五國,都是王翦和王賁父子率軍攻滅的。如此功高,王翦卻懂得急流勇退,最終得以善終。

其實,王翦是一個十分精明,深諳進退之道的名將。當初秦始皇讓李信率二十萬大軍伐楚,結果大敗。



之後,秦始皇再度啟用王翦,並將六十萬秦國大軍交到他手上。而他出徵後不久,就開始不斷遣人向秦始皇索要封賞,接連五次向秦始皇索求求賜自己美田,就連手下部將都看不下去了。

其實,王翦這麼做絕非貪得無厭,而是十分高明的自保之舉。他手握六十萬秦軍,能滅楚的同時,也能自立為王或是倒戈反撲,生性多疑的秦始皇豈能不焦慮。而如果在大軍征討期間,有奸險小人從中挑撥,那很可能就讓滅楚戰爭功虧一簣。



所以,王翦只有不斷向秦始皇索要錢財,也表明自己除了這些,對其他別無所求,才能讓秦始皇打消對自己的顧慮。

3、“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導;

王導可以說是權臣中的典範了,作為東晉的主要奠基人,歷仕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朝,位極人臣。王導與他的從兄王敦,一內一外,權侵朝野,一度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如此功高震主,其家族居然能夠達到一度與司馬家共享天下的地步,這怕是中國曆代都不曾有過的。



關鍵是,即便爆發了“王敦之亂”,王導在東晉之地位仍屹立不倒。直到公元339年離世,享年六十四歲,而且死後以極高的規格下葬,位列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4、中唐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的人生也是相當的成功,在安史之亂中,他率兵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助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為大唐江山的光復立下赫赫戰功,一路進封至汾陽王。而且,郭子儀六子國曖更是娶了昇平公主,家勢顯赫,位極人臣。



然而,郭子儀同樣得以善終,並且相當的高壽,享年八十五歲。郭子儀離世後,唐朝廷追贈他為太師,賜諡號忠武……



這些歷史要讀


在這裡說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我認為,不僅僅要死的風風光光,還要子孫後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氣也沒受損失。因此,魏徵、霍光、張居正、多爾袞等人就不符合這個標準了;像霍去病這種,二十三歲就暴死,死後就被奪掉封爵的也不能算。粗粗算一下,大約有這些人:

1、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他死以後,不要國家一切撫卹,只把武鄉侯的爵位留給了兒子諸葛瞻。而諸葛瞻也真沒辱沒自己武侯的封爵,和自己的兒子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可謂三代滿門忠烈。

2、郭子儀:郭令公是毫無疑問的中興李唐的名將,是再造唐朝的元勳。相比於他的戰友李光弼,郭子儀能屈能伸,能妥善處理好和上下級的關係,最後也能夠得以善終。

3、李泌: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每次出山都能幫唐朝解決燃眉之急,而後卻又飄然離去,這樣的名相,是可以和郭子儀爭輝的。

4、徐達:當之無愧的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四百年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大功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在大殺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善終(不是吃燒鵝死的),其子徐輝祖也是一代名將,女兒徐皇后更成為了國母加太后,可謂榮寵備至。

5、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為清朝續命五十年,卻能夠急流勇退,解散湘軍,還能妥善處理天津教案,還培養出一位外交家兒子,實在不辱沒“曾聖人”的名號。



青言論史


古代的時候,能夠做到功高蓋主,卻能得善終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漢朝的蕭何和張良,都是這樣的優秀的代表。

他們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另一個就是韓信,但是,韓信沒有這麼幸運,他被呂后殺掉了。

為何同樣功高蓋主的蕭何和張良,能夠善終呢?

這和張良和蕭何的委曲求全有關。

我們先說張良,畢竟張良是古代少有的,能做到明哲保身的,最為典範的人。

張良在為劉邦打天下的時候,立下了赫赫功績。

但是,到了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按理說這時候該是張良享受成果的時候了。但是,在張良的人生頂峰的時候,他卻選擇了退隱。

張良為何能夠得善終,緣由就是在這裡。

張良跟隨劉邦打仗的時候,他已經把劉邦這個人給看的透透的了。他明白劉邦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他只有選擇退隱了。本來劉邦想讓他,在齊地選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的,但是,都被他給拒絕了。

張良只是在最為貧瘠的留縣,選了一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

這些做法,都是劉邦比較欣賞張良的地方。

所以,謙卑到這種地步的張良,劉邦也就不可能在找人家的事,給人家定一個罪,或者殺人家的頭了。

蕭何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又是補充糧草,又是輸送兵力。可以說沒有蕭何,就沒有劉邦的大漢王朝。

當然了蕭何在和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劉邦也封給了他高官厚祿,讓他當了宰相。

可是,在劉邦晚年就要去世的那一年。

他對蕭何產生了猜疑,想把蕭何抓起來處死。

因為蕭何的名聲太好了,劉邦怕自己去世之後,蕭何會代替他的兒子當皇帝。這就是劉邦對蕭何的猜疑。

蕭何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很害怕。

不過,為了自保,他馬上開始自毀名節了,蕭何用低價大量收購老百姓的土地。

一時之間,整個關中的老百姓,都在罵蕭何。

儘管蕭何都這樣做了,但是,劉邦還是不想放過他。

最終,劉邦還是把蕭何給關起來了。

不過蕭何這個人的人緣比較好,有人給他求情,所以,劉邦念在蕭何也不容易的份上。最終才放了他一馬的。

你看蕭何就是這樣死裡逃生的。

當然了漢朝時候,名將周亞夫的父親,周勃也是一個功高蓋主,且得善終的人。

你還知道那些功高蓋主,且能得善終的人。

參考文獻:司馬遷《史記》


漢史趣聞


一,諸葛亮,在勸劉備為漢中王的勸進表裡,勸進大臣依次是馬超、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馬超原來跟劉備一樣是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是排在關羽和張飛之前的。

劉備進益州後,得到五百黃金、一千白銀、五千萬錢、千匹錦的賞賜的共有四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並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稱帝之後,再加益州牧,蜀漢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這個時候諸葛亮已不僅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換主了。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他是一個忠心的權臣,自然不會像曹操與司馬懿,去搶劉備的江山,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終。

二,王翦,王翦是秦國名將,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四大名將,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殺,李牧被趙王所殺,廉頗被迫離開趙國,跑到魏國去,最後病死於楚地,只有王翦的結局是最好的,因為他會審時度勢。

秦滅六國裡,功勞最大的是王翦、王賁父子,六國幾乎被王翦父子所滅,當秦王趙政將六十萬秦軍交給王翦的時候,王翦知道秦王趙政是很猶豫的,因為這個是秦國的全部家當,秦王趙政是很擔心王翦的,畢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麼秦王是要換人的了。

正因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趙政求田問舍,不斷的派人去向秦王趙政索要田地與屋舍,這樣子,秦王趙政才徹底放心,王翦也最終率領秦軍打敗了楚國,當他得勝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山林,沒有再率軍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終。

三,蕭何、張良為什麼要將他們兩個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兩個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另外一個韓信,也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於長樂宮的鐘室,蕭何是通過自汙的方式,多買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沒有野心,雖然被劉邦下了獄,但是沒多久還是放了出來,最後得以善終。<strong>

而張良,更是簡單明瞭,在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時候,劉邦想要賜給他三萬戶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只要了小小留縣做為自己的封邑,因為這是他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張良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但是在劉邦要廢立太子的時候,他又出來說話了,後面還幫呂后出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最終劉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歷史簡單說


功高震主,以我的理解應是如此: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見有答主說了其標準是:

在這裡說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我認為,不僅僅要死的風風光光,還要子孫後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氣也沒受損失。

我想最合適的人選自然是七子八婿笏滿床的汾陽王郭子儀了。

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

功高蓋主而得善終,福及身後,汾陽王郭子儀。

關於汾陽王郭子儀,他是山西人。

要說的有幾點:

首先,山西晉劇裡有一句俗語,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糧。

前半句,說的就是郭曖和昇平公主的因給郭子儀拜壽鬧下矛盾的故事。郭子儀在八十歲高齡的情況下,綁子上殿,向皇帝請罪。且不說他資本有多雄厚,這個姿態,非常重要。這是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的重要原因~

人的很多悲劇,就是因為不知道分寸。所以,本分是他所有榮耀的基本~

第二,郭子儀是中國過去五千年中,不敢說唯一,但絕對是top1的“五福老人”。我們經常說,五福臨門,究竟是哪五福?《尚書》上所記載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我們來對應郭子儀看看,一福,壽,郭子儀享歲84,在當時絕對是高壽了!二福,富,郭子儀被封汾陽郡王,封戶兩千戶,退休時被尊為尚父,到現在汾陽愛子村,相傳就是其三子郭曖的後代,而郭家的主要封地在慄家莊。老爺子怎麼可能窮了~三福,康寧,《打金枝》在晉劇裡又叫《滿床笏》,什麼意思呢?郭子儀過八十歲壽辰,七子八婿拜壽,把上朝用的笏板放在榻上,竟然放了一榻。康寧啊~四福,攸好德,郭子儀最威風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手提兩京還天子,長安洛陽皆是他收復的,一不居功自傲,二不恃寵生嬌。德行如何,一看便知。五福,考終命,郭子儀一生歷仕七朝,七子八婿皆是朝廷命官,無憂無悔。當真是五福老人!

因此我說,唐朝時候的汾陽王郭子儀,是歷史上功高蓋主,卻得善終之人。


夜飲東坡醉復醒


為大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保駕護航的郭子儀,無疑是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第一人。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功高震主,卻得善終之人,但比起郭子儀,曾國藩的自保之道多少顯得太處心積慮,太糾結,沒有郭子儀來的坦蕩,更缺少郭子儀的赤膽忠心,君子風範。

當然,曾國藩稍遜一籌也是有原因的,一者郭子儀是武人出身,曾國藩是文人領兵,兩人骨子裡秉承的東西不同;二者唐朝的君臣關係也是清朝無法比擬的,大唐可以做到君臣同德,大清卻無法實現滿漢同心。

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郭子儀有大胸襟、大智慧。

郭子儀這個歷史人物很值得品讀,一身的正能量,千百年來也是難得一遇。他功起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克河北,收兩京,戰鄴城,大唐的國運幾乎系在他一人身上;安史之亂後,他又計退吐蕃,二復兩京;之後又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完了又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真正的”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

但話又說回來,功勞大到如此程度,在歷史上一般是難有善終結局的,但郭子儀不僅善終了,而且還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主不疑功,眾不嫉位,人不非奢,如此“高調”,郭子儀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讓咱們由大處朝小處說。

在大處,郭子儀不貪權,不戀權。天下無事時,皇帝命其歸野就歸野,絲毫沒有擁兵自重的意思;國家有難,皇帝令其出山就出山,從來沒有絲毫怨言,更沒有見危要價的念頭。

為江山社稷如此赤膽忠心,說起來容易,手裡握有重兵的時候就難了。

正是因為這屢黜屢起,忠心無二,從無怨言,大唐四朝天子才會如此倚重於他。

在郭子儀身上,這樣的大胸襟、正能量很鮮明——讓人心服口服的赤膽忠心,從來不在口頭上,也不在人生巔峰時,它只在起起伏伏,榮辱交錯的人生過程裡。

榮不驕,辱不怨的典範。

再說小處。

郭子儀的功高蓋主,且能善終,有一點是其他功臣不敢做,也無法比的。歷史上功臣自保求善終,一般都是什麼套路?要麼自剪羽翼,要麼歸隱鄉間,總之功高蓋主之後,久居權位、奢侈無度這樣的公私兩事是不敢幹的。

通俗點說,就是先剪羽翼,再夾起尾巴做人。

但郭子儀的自保求善終,卻是不剪羽翼,不夾尾巴。你看郭子儀,門生部屬很多都高居顯位,但郭子儀一點不避嫌,這些人在郭子儀跟前都跟家奴是的,這威望難道朝廷不忌憚,朝中小人難道不會藉此編造罪名打擊報復?還有,郭子儀的生活太豪了,家產富可敵國,生活奢靡無度,一處大宅子裡就有一千多人,如此高調難道就不怕被人抓把柄?

然而郭子儀卻用他的大智慧、大胸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偉岸君子的坦坦蕩蕩、不拘小節。

剪掉羽翼,夾起尾巴,說到底是不給人抓把柄的機會,是防範。

而郭子儀的做法卻是征服。

當所有人尤其是小人都由衷佩服你的時候,這世上也就沒有所謂的把柄了。

不妨舉幾個很能啟發人的例子。

權宦魚朝恩是個小人,多次想找把柄扳倒郭子儀,甚至幹出過扒郭子儀祖墳的惡事。但郭子儀是怎麼對待這小人的呢?

魚朝恩扒了他的祖墳,他不用手裡的權力興師問罪,而是說這是自己沒管理好軍隊,老天在懲罰自己的不忠不孝。

一次郭子儀進京,魚朝恩想緩和一下關係,邀請他同遊章敬寺。宰相元載提醒郭子儀,當心權宦搞陰謀小動作,謀害你。眾將也紛紛表示擔心,一致主張郭子儀帶三百甲士隨行護衛。郭子儀卻說,我是朝廷重臣,沒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要這麼做,那就是受皇命,你們這樣動刀動槍,嚴加提防,豈不是想造反?

結果,郭子儀僅帶家僮如約而至。一見到魚朝恩,郭子儀話說得極坦蕩,他說,之所以這樣來,是怕你殺我太費周折。

就這一句話,徹底征服了權宦小人。

御史中丞盧杞長相奇醜,膚色發藍,口才甚佳,心腸卻狠毒異常。一次,盧杞來訪,郭子儀一改往日不拘小節,侍女陪侍左右的做派,甚是莊重地整好衣冠,退去侍女,禮迎盧杞。

事後,家人問他,為何如此?

郭子儀說,盧杞這個人面醜心狠,侍女們見他這副嘴臉一定會嘲笑,此人心胸狹窄,一定會懷恨在心,他日如果得志,郭家必遭災禍。

後來,盧杞果然發跡,但唯獨對郭子儀尊崇有加,不為別的,就因為郭子儀當初尊重他。

所以說,以誠待小人,心胸狹窄之人,往往更顯一個人的智慧、胸襟。

小人都被集體徵服了,禍事的根源自然也就扼殺了七七八八。

最後說的這件事也很值得深思。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后,王府豪華講究,但有一條,從不關門,一切人等均可自由出入。

不僅如此,在府內,郭子儀平易近人甚至到了讓人嘲笑的程度,妻女洗個頭,他可以當著部下的面侍奉左右,一會添水,一會拿毛巾啥的。

不關門,那是因為君子坦蕩蕩,王府雖奢,但無秘密,無秘密就是無異志。

對世人無戒心,世人又豈能對他有戒心。

侍奉妻女,那是因為君子真實,雖位高權重,但卻始終是個真實的人,通透的人。

如此真實,世人又豈能對他心生猜忌。

大處赤子心,小處坦蕩蕩,如此郭子儀其實是一部為人處世的教科書,不管你是功高,還是無為。


黑句本


說到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朝名將郭子儀。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功封汾陽郡王。

郭子儀功高嗎?高,非常高,可以說,唐朝能延續,他佔至少一半功勞,安慶之亂,史思明之亂,僕固懷恩之亂,均是他所平定,戰功卓著,以功封王。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郭子儀震主了嗎?回答是肯定的,功高到人未死,已封王,這在唐朝不多見的,開國將領也都是封公而已,曾經有個典故,郭子儀兒子郭曖曾和昇平公主發生了口角,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命公主回家。郭子儀得知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回來後,將郭曖杖打數十。如此,怎麼可能不震主?

然而,郭子儀善終了,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違反禮制,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如此榮寵,在古代並不多見!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開始,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郭子儀一人,為四朝帝王倚重,保汾陽郭氏百年富貴,實在是一大奇人!

郭子儀為何能善終:

其一:始終心懷敬畏,不因功高而跋扈,不結黨,不專權,他曾經屢次遭到奸宦魚朝恩、程元振等人的讒言,被解除兵權,但他絲毫不戀權位,毫無怨言,等到國家有難,他有坦然出山,保江山社稷,如此以德報怨,大公無私,讓人抓不到他的把柄,自然無法害他!

其二:唐朝中後期,江山一直不太平,叛亂四起,潘鎮割據,郭子儀就是唐朝軍隊中的定海神針,中流砥柱,畢竟肅宗,代宗,德宗都並非昏庸之君,他們深知郭子儀的重要性,有郭子儀在,江山穩如泰山,畢竟郭子儀南征北戰,單騎退回紇。若殺郭子儀,那就是自毀長城!

其三:郭子儀忠心耿耿,且知進退,有大度,深知君臣有別,從不僭越,對皇帝始終懷著敬畏之心,從不做犯上之事.

所以興唐者,舍郭子儀其誰!

當然,另一位名將李光弼也是戰功彪炳,但他因讒言而死,個人覺得不算善終!

當然,功高震主得善終者,歷史上還有很多,霍光就是善終的,張居正也善終的,當然,他們的家人有點慘!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奉木吾慰


功高到可以震主的人歷史上很多,得善終的也有很多,得善終這些位其實主要是擺好了自己的位置,知道在什麼時候勇往直前,什麼時候急流勇退。


和君王相處,自古就是個技術活,近之不遜,遠了又會被懷疑,所以尺寸很難拿捏。


漢初三傑中,除了韓信,張良和蕭何都得了善終。

劉邦認為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搞後勤搞不過蕭何,楚漢之爭取得勝利,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大過韓信和張良,畢竟有個穩定的大後方,對於劉邦來說太重要了。


蕭何是個天生幹後勤的料,攻下咸陽,別人都去看咸陽城的壯麗風情,劉邦忙著去皇宮裡看秦始皇從六國蒐羅來的美女,蕭何則把秦朝的典籍文書,地圖戶籍資料等東西一股腦搬個乾淨。


這些東西就是秦朝的大數據啊,掌握了這些等於掌握了秦朝政治經濟命脈,為劉邦日後戰勝項羽打下了基礎。


但是大漢開國後,蕭何成了首個被懷疑的對象,畢竟他是丞相掌握著帝國的命脈,劉邦對他不太放心。蕭何怎麼辦呢?自汙。

自己給自己潑髒水,自己給皇帝送小辮子讓他抓住。


他以低於市場價的價錢強佔民田,強買強賣,導致民怨沸騰,有的人甚至找劉邦告御狀,劉邦很高興,說相國也會斂財了。


這種自汙的手段,後人有很多人學,像郭子儀,像韓世忠,用斂財這招像君王表明自己對您的江山社稷沒啥企圖,我就想做個富家翁。


和蕭何不同,張良比較超脫,漢朝建立以後他不再過問世事,整天閉門煉丹,皇帝有事會找他諮詢,不找他時他則閉門謝客,修煉神仙術。


對於張良劉邦是很放心的,其一,張良是韓國後裔,在大漢軍中沒有根基,他最大的根基就是劉邦。其二他不像蕭何一樣掌握著帝國的經濟命脈,也不像韓信在大漢帝國軍中資歷深厚。他的目標就是消滅暴秦,為家族報仇。


夢想實現了,他也從入世人變成了出世人,張良看劉邦看的很準,活的很明白。

後世還有個人也想學張良,入世做帝王師,出世當隱居客。


這人就是劉伯溫。


但是劉伯溫的老闆不是劉邦,而是朱元璋。


朱元璋比劉邦心眼小多了,大明朝建立後,劉伯溫以養病為名回到老家,想學張良隱居不出,不再過問朝廷政事,但是朱元璋對他不放心,派人下旨就是養病也得在京城養,走不了路抬也要抬來京城。


劉伯溫沒辦法,只好回到都城,回到南京城他的生命就不由他說做主了,據說他是被胡惟庸給毒死的。


明朝開國功臣想有個好結果的,難。

唯一得善終的大約就是湯和了。


當年引導朱元璋加入起義軍的就是湯和,他是朱元璋的老鄉。


朱元璋晚年大殺四方,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哥們弟兄幾乎被他殺光,只有湯和還活著,有一天聽說湯和病了,朱元璋親自去探望他,畢竟是一起創業的老哥們了,他大約也盤算著是否給湯和送個燒鵝啥的?


病重的湯和看到朱元璋來了,掙扎著在病床上跪倒,說:陛下您看我都一把老骨頭了,病的快要死了,您就唸在咱倆一塊兒長大,我陪著您東征西討這麼多年,饒我一命吧。


朱元璋攙扶起他來,勉勵他好好養病,心裡默默想:燒鵝還是不送了。


湯和也算得了善終,但是得來的很卑微,很悲涼。


==============



薛白袍


得善終的不少,像張良、范蠡這種功成身退的,但要說得到好下場的縱觀歷史只有郭子儀一人而已。

所謂的好下場是指主上不猜忌,共享富貴,同座江山的才算。數數看,大宋朝杯酒釋兵權,功高蓋主的都回家當富翁了,沒權了;大明朝都殺光了;大清朝多爾袞、鰲拜都那樣了。大唐朝的也都退居二線了。

提個問題啊?歷史上當宰相時間最長的人是誰?

答案:郭子儀!

有一部戲叫《醉打金枝》,裡面的京劇唱段很好聽,郭曖:‘聽我把往事提一提,安祿山起兵範京幾。。。’

郭子儀之所以能如此,不是皇帝一點不猜忌,也曾兩三次剝奪他的兵權,主要是郭子儀為人極其小心,兒子打了公主,立即綁了兒子進宮請罪。

能忍,謙遜,印證了那句話‘低調是王道啊!’


口水丁羊羽


功高、震主、善終,這樣的人不算太多,比較有名的有西漢的張良、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等,但是可能是受今天(9月18日)這個特殊日子影響的緣故,我想到了張學良。

首先得要切題不是,先看功高:張學良對蔣介石這個“主”最起碼有兩大功:一是1928年12月29日頂住奉軍內部和日本關東軍壓力,實行“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使蔣介石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全國。當然這對國家也是一功。

第二功就和張學良的第一個“9月18日”有關係了。1930年,蔣桂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戰爭打了幾個月,本來反蔣勢力佔優勢,但是在蔣的分化瓦解下,西北軍幾個將領反水,優勢轉到了中央軍這邊。一直在東北觀望的張學良在1930年9月18日發佈和平通電,並把東北軍開進關內,支持蔣介石。反蔣勢力無力再戰,蔣介石取得了勝利。然而,東北軍的勢力也延伸到華北,蔣介石也投桃報李,任命張學良為僅次於自己的副總司令,後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一時風光無兩!

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張學良時在北京,下達了不抵抗命令,東北淪陷。雖說丟了東北,但是與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算不合拍,因此在蔣那裡,還不算大過。他也正好趁此機會吧東北軍調往西北剿共前線,達到與紅軍兩敗俱傷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再看震主:剛才說了,東北軍勢力進入華北當然就已經震了主,而九一八事變後蔣也把東北軍調往剿共一線開始削藩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張學良這次不但震主,還“扣主”,1936年12月12日,和楊虎城一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對蔣是震主,對將來新中國的主人卻是大功一件!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從此失去自由,先後被蔣氏父子軟禁在大陸和臺灣,直到蔣經國去世後的一年多1990年重獲自由,1995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直到2001年以近101歲高齡在檀香山逝世,絕對的善終啊!雖然失去了幾十年自由,但是和楊虎城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楊虎城全家在1949年9月都被殺了,連秘書保姆小孩都不能倖免。而張學良雖然行動受限制,但是物質上並不受委屈,還經常有黨國要人來探望,身邊有一往深情的趙四小姐陪伴,加上張少帥心胸寬廣,不鑽牛角尖,高壽善終也就不奇怪了。

據張學良晚年回憶,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失敗,覺得失敗原因之一就是殺人太少,因此大開殺戒,楊虎城就是其中之一。本來也要槍斃張學良,張自己認為是蔣夫人宋美齡救了他,說如果對張學良下手就離開臺灣。但據知情人回憶,應該是宋子文說的話,而且是在1936放蔣以後說的,說如果對張不利就出去宣佈內幕云云。個人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初西安事變張學良從一開始就絕無殺蔣介石之意,這點和楊虎城是不同的,這也是造成兩人命運不同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