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福建泉州即景


刺桐花開,月桂飄香。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喜迎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進一步推動文藝評論事業創新發展,4月9日至12日,全國文藝評論家協會2019年度工作會在福建泉州舉辦。會議開幕後,舉行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文,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和來自17個省市自治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成員謝嘉幸、洪兆惠、汪湧豪、劉旭東、錢念孫、李建華、餘三定、林崗、容本鎮、周曉風、李明泉、範志忠、杜國景、張存學、馬有義、張應輝、宋生貴等19位專家學者圍繞文藝評論基礎理論的發展脈搏、今後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分別發言。本次主席論壇群英薈萃,觀點新穎深刻,富含新時代文藝思想。我們特將發言分上下兩期摘登,以饗讀者。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談談文藝新格局下的普及和提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 林崗


普及和提高是文藝工作的兩個重要命題。今天我們應當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它們,就像提高不會有止境一樣,文藝的普及工作也是如此。一定水平的普及完成了,正是更高水平普及的開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藝工作普及方面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尤其是近40年。與此相比,提高的工作則更為棘手,它是一項與普及有較大差異的工作。精品是水到渠成地問世的,透過呼籲單純依賴行政力量而推動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如果普及更多地屬於“人為”努力的性質,那提高更多地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因為它更多地依賴創作者自身的內生努力,而如果用“趕任務”的應時心情看待出精品,往往難以奏效。“人為”手段用在推動普及型的文藝產品的產生比較合適,而精品需要“自然”孕育,“自然”生長。


紅色題材創作是培根鑄魂的時代要求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廣西教育學院教授 容本鎮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作家藝術家們創作了許多內容深刻、藝術精湛、影響深遠的紅色題材優秀作品,成為引導和激勵人們向善向美向上的強大精神力量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回望中國當代文藝發展史,是一部以傳承紅色根脈、培育和鑄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色調的培根鑄魂的心靈史。在新的歷史時期,紅色題材創作還有著巨大空間和廣闊前景,紅色資源像源頭活水般蘊藏著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好紅色資源,大力推進紅色題材創作,是新時代培根鑄魂和保持共和國永不變色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紅色題材創作,不能貼上簡單化、庸俗化標籤,不能用“左”或“右”的觀念和眼光去看待和判斷,而是要從黨和國家的高度、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去看待和判斷。當今中國,每個人都生活在共產黨人創造的紅色歷史和紅色社會之中,都生活在國家不斷強大的安全感和自豪感之中,我們沒有理由迴避紅色歷史,沒有理由遠離紅色政治。我們要有志氣、有底氣、有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地走下去,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中國當代文藝評論話語的文化傳統之我見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重慶市文聯副主席、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周曉風


中國當代文藝評論話語的建構理應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基礎。這個傳統既有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包括儒道釋互參互補所形成的遠傳統,也有中國現代以來所倡導形成的自由民主科學理性的近傳統;既包括中國古代文論在農耕文化和封建社會基礎上形成的原道徵聖宗經的老傳統,也包括中國現代文藝評論在現代社會矛盾衝突和社會革命背景下建構的追求審美獨特性和社會價值協調發展的新傳統。而且,由於中國當代文藝評論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一個發生在當下文化藝術建設中的重大命題,主要用於解決中國當代文藝評論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問題,因而與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奮鬥所帶來的從經濟到文化乃至媒介方式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有著更為直接的內在聯繫。因此,中國當代文藝評論話語體系的建構更應該重視近百年來中國社會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所取得的豐富成果及其所形成的新文化傳統。


積極促進新文藝群體健康發展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二級研究員 李明泉


共和國70年來的文藝與經濟社會一樣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湧現出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新文藝聚落、新文藝個體工作者,出現了文博藝術、文旅融合、藝術康養、演藝服務、藝術培訓、創意設計、當代藝術、影視傳播等新文藝類型,在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有獨立自辦型、合夥聯辦型、企業附屬型、扶持資助型、資源整合型、平臺推廣型、對外交流型等。

他們與傳統文藝形態和類型的區別在於:藉助高新技術,融興趣愛好與藝術活動於一體,以人民滿意和市場認可為標準,不依賴財政撥款,活躍在廣闊的社會空間,以自身的藝術創作和文化服務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國電影文學性的解構與重構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 範志忠


一般認為,電影的文學性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由於電影和文學的敘事性是兩者共性,格里菲斯認為,“電影是小說化了的或講故事的形式”。其二,由於文字是思想的“家”,電影的“文學價值”,體現為導演要運用電影獨特的手法來表達電影的思想內容和典型形象的塑造。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界通過對文學性的解構,體現出對電影意識的覺醒和對電影現代語言的本體追求;第五代的崛起,標誌著影像本體論開始成為中國藝術電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IP的風靡,中國電影工業美學開始成為電影人的自覺追求,文學作者或電影編劇跨界成為電影導演的新力量,與體制內的作者電影努力開拓,中國電影的文學性被注入新的內涵,因此得以重構和迴歸。


文藝與地域:一個亙古話題的百年消長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杜國景


古人對文藝與地域關係雖然早有認識,但那是受限的。從“五四”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餘年間,文藝與地域的話題雖有擴展,但仍未有大的突破;數十年間,僅把文藝作品中描繪、表現自然環境、社會習尚、風土人情,以及方言、服飾、心理等所出現的差別,當作地方色彩來分析。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文藝與地域的話題才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深入。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地域文化既是凝聚力,也是生產力和競爭力。文藝對地域文化的倚重,有著特定的緣由與特殊的背景。但即便如此,文藝創作要從高原走向高峰,要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光有對地域文化的倚重又肯定是不夠的。根本的出路在呼應時代,同時還要強化文藝與地域文化的問題意識與對話意識。


困境與挑戰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甘肅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張存學


當代文藝批評說到底是在求真理道路上進行的,這種要求事先決定了文藝批評是在思想關照下展開的。這是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命運性的前提。也就是說,求真理的思想的道路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已經深入到思想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文藝批評。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五四以來求真理的道路是基於西方求真理的思想道路的,它是證明體系,它強調意義,歸納理論,反過來理論又切入到藝術中進行言說。近一百年來,中國的文藝批評基本上是在上述所說的路徑之內,即使將中國古典的文論加以引用和延伸也是納入到求真理的思想道路中的。

當代文藝評論面臨著挑戰,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當代文藝評論對當代的文藝發展起到的推動和引導作用有目共睹,當代文藝評論在今天依然延續著它積極和有效的力量,但也面臨著困境,言不及物,自說自話,理論打轉,淺表述說已經成了文藝評論共有的現象,這些現象所涉及的文藝評論困境的原因是複雜的,但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文藝評論自身。


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藝創作語彙的傳承創新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青海省文聯巡視員、青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馬有義


新時代文藝的傳承創新,是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文藝實踐活動,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堅守,也是傳統文化走向未來的根本要求,更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前提。當中國曆史的巨輪駛進新時代,當代文學藝術的創作,也就隨著全新視野的拓展而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五千年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奠定了文藝傳承守正的歷史與理論根基,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醒地認識到文藝的地位、作用、功能與價值;另一方面,新時代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為我們提供了文藝創新發展的現實與哲學基礎。我們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醒地意識到文藝與世界、文藝與時代、文藝與人民、文藝與國家之間的問題。因此,就藝術創作的語彙而言,必須處理好幾組相互關聯的重要關係。一是藝術創作的世界性戰略思維、模式與民族性傳統意識和獨特性範式表達。表象上看,二者似乎存在一些矛盾,但實則是在有機融合中的突破與重構,或者說,是文藝觀念的重新定義與建構。二是藝術語彙的諸多元素間的整合、借鑑與調整,應該說,這是雙向的、互動的,但同時也是主動的、積極的。這是當代文學藝術走向世界的課題內涵,更是新時代文藝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式。當然這在技術層面更注重與現代科技的對接與融合,更注重現代意識及其表達元素的運用。


在文化自覺背景下推進地域性民族藝術研究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內蒙古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宋生貴


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主持的“草原藝術研究”,是中國文聯部級課題、內蒙古自治區文聯重大項目。項目的總體設計包括“資料層”“史現層”“學理層”三個層級,目標是產出立體式結構的整體性成果。該項目從2012年初啟動,120餘人參加,到現在歷時七年多,已取得預期成果,即,於2016年,作為“資料層”的《當代草原藝術年譜》全套七卷本出版完畢——包括《音樂卷》《美術卷》《戲劇卷》《舞蹈卷》《電影卷》《電視卷》《理論與評論卷》,共計350餘萬字。現在,作為“史觀層”的《當代草原藝術概觀》五卷本已基本完成,並陸續交出版社出版,將於2019底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獻禮之作推出。

我們的體會是:其一,“草原藝術研究”是在文化自覺的背景之下進行的,項目的問題指向,是探索草原藝術學理建構的可能性及特點,同時分析其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與價值意義;其二,“草原藝術研究”是一項開創性、探索性及建設性的工作,對於切實提升民族藝術研究與評論具有獨特的學術貢獻;其三,對於涉及面廣、體量大,且具有開拓性的工作,絕非僅憑一人之力而可以勝任,需要眾多專家學者及藝術家的關注與投入,需要組成團隊集體攻關,所以,以立項的方式進行是可取的,其中,除了產出成果之外,還有利於匯聚團隊、培養人才,有利於營造氛圍、形成氣候。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家一言”主席論壇發言摘編(下)

選自中國文藝評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