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丨西川作客珠海,論古今詩歌異同

4月13~14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辦的首屆“京師南國文學論壇”系列活動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舉辦。莫言、餘華、葉兆言、歐陽江河、西川、畢飛宇等知名作家、評論家齊聚珠海,為在校師生和文學愛好者們帶來了一場文學的盛宴。4月14日,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的國際寫作中心,在楊克老師的主持下,西川教授進行了一場以“古今詩歌異同”為主題的精彩講座。

資訊丨西川作客珠海,論古今詩歌異同

西川教授提到現代人總是拿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古典詩歌來批判只有上百年曆史的現代詩歌,現代詩歌招誰惹誰了?這讓他被動地思考:用現代漢語思維寫的現代詩歌與古典詩歌有什麼關係?

西川教授從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講起,提到胡適受到龐德意象派的影響開始嘗試寫新詩(胡適曾於1916年寫了《兩隻蝴蝶》,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首白話詩),當時寫新詩的人很多都出洋留過學,受到過西方文學的影響,這可以看出中國新文學在開始的時候即與外國文學有關係,外國文學某種意義上成了中國文學的一部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經過文革的破四舊,只讀中國古典文學的人少了,很多人都有世界文化背景,在進行創作和批判的時候常常引用西方學者的觀點,這幾天的南國文學論壇上,大家引用的都是奧登、帕斯、海德格爾等西方學者的話,沒有人引用朱熹的話。

古今詩歌有什麼不同呢?西川教授認為它們的不同體現在語言上。古漢語基本語義單位是字,現代漢語基本語義單位是詞,像我們的水果,一個字的是古漢語(像梨、桃等),兩個字的是外來詞(像葡萄、香蕉等)。用字和用詞說話感受是不一樣的。而造成這個差別的原因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引起了人們思維的改變。同樣一個事情,如果用古漢語(古典詩歌)寫出來就有儀式感、莊重感、廟堂感,但是用現代詩寫就有拍馬屁之嫌。中國古代沒有個人的概念,老百姓和帝王看問題的方式是一樣的,古代詩人有一箇中庸之道,講孔門詩教,講溫柔敦厚,而現代社會已經無法讓生活變得有儀式感了。

西川教授還講到古典詩歌在剛寫出來的時候都是不大經典的,《全唐詩》收錄了唐代三百年間2300多名詩人的五萬多首詩歌,但是被大家熟知的好詩人只有70多個,被大家熟知的詩歌也不過《唐詩三百首》。古人寫詩不是為了留名,古人把寫詩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

資訊丨西川作客珠海,論古今詩歌異同

講座的提問環節,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海爾格爾曾在他的書中說人們不僅要有現實的生活,還要‘詩意地棲居’。但是如果生活中你想詩意地棲居,碰到的女朋友或者伴侶卻不喜歡詩歌,該怎麼辦呢?“西川教授答到:”她不喜歡詩,那她愛美吧?你要說一女孩兒連美都不愛,那她愛什麼呀?我都不知道她除了愛你,她愛什麼呀?所以,你不一定要拿詩歌來逗她,你拿美來逗她,我覺得這個應該可以的,而所有的美里面實際上是包含了詩意的。你剛才用了一個詞叫‘詩意地棲居’,一般人理解的詩意都是指的不愁吃不愁穿,面臨著青山綠水喝杯茶喝個咖啡,有點閒暇,呆呆地望著藍天,看著白雲流過。對我來講,詩意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東西,詩意是使我們獲得再生之感的動力,突然有一個東西你對它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你處在一個發現表達的狀態當中,你進入它,與它融為一體,這個是詩意。詩意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彈個琴呀,交遊一下,旅遊一下,不是真正的詩意,詩意跟發現有關,詩意裡面包括一些冷酷的東西,與其詩意,還不如酷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