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中最為重要的張力生成機制之一。它作為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創作的基本思維方式及詩寫技術,也是其詩美風格最為亮麗的一個重要特徵。作為北歐瑞典詩歌的領軍人物,詩人受到過西方意象派、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影響,同時他也喜歡中國的古詩和日本的俳句,可以說,他融匯了東西方的詩學傳統,有繼承也有創新。
2011年,歷經了多次的提名之後,特朗斯特羅姆終於實至名歸地將諾貝爾文學獎攬入囊中。能夠一次次獲得黃袍加身般的榮耀,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自然有著眾多的閃光點,這些過人之處共同服務於、致力於傳達詩歌卓越的表現力,在內容架構、表現技巧、語言魅力等方面都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詩歌典範,以及意象詩歌的深層借鑑意義。
為了更好的認識這位瑞典詩人,哲學詩畫今天精選了他的四首詩,一起來品讀現代詩的魅力和哲理與美學之韻味。
1,《巨謎》
雕之峭壁
養殖場玻璃後面
爬行動物
驚奇地
一動不動。
一個女人橫掛在
寂靜之中。
死者無聲。
大地深處
我的靈魂滑動
無聲無息像一顆彗星。
2,《風暴》
行路者突然走到那棵古橡樹:一頭
石化的鉅鹿,它那寬如地平線的鹿角
守衛著秋天大海暗綠色的圍牆。
一場來自北方的風暴。
現在是花楸漿果的時節。
夜裡醒來他聽見──在那棵巨橡高處
群星在馬廄裡踢蹄。
3,《夫婦》
他們關掉燈。白色燈罩
在溶化前跳閃了一下,
像一粒沉入黑暗之杯的藥片。然後上升。
旅館的牆插進天空的黑暗。
愛的運動平息。他們睡去。
但他們最隱秘的思想
像小男生潮溼的畫紙上
兩種顏色相遇,交雜在一起。
黑暗。靜寂。城市從夜色裡
逼近。和熄滅的窗口。房屋走來。
它們緊挨著站在擠壓的
期待中。一群面無表情的人。
4,《樹和天空》
有棵樹在雨中走動。
在傾灑的灰色裡匆匆經過我們。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園裡的一隻黑鳥。
雨停歇。樹停止走動。
它在晴朗之夜靜靜閃現。
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
空中雪花綻放的一瞬。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詩人。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轟動詩壇。至今共發表163首詩,除《17首詩》外的作品結集為《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跡》、《看見黑暗》、《野蠻的廣場》、《為生者和死者》和《悲哀貢多拉》十部詩集。1990年患腦溢血導致右半身癱瘓後,仍堅持純詩寫作。他善於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機物和科學結合到詩中,作品多短小、精煉,往往用意象和隱喻來塑造個人的內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於平靜的文字裡。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多次獲諾貝爾學獎提名。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爾科特曾說:“瑞典文學院應毫不猶豫地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特朗斯特羅姆,儘管他是瑞典人。”2004年發表的最後詩集《巨謎》,在簡潔短小的俳句詩風裡,詩人的思考似更深邃而具穿透力。
閱讀更多 哲學詩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