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有些人分手後,還活在上一段感情的記憶裡。

關於前任,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遺憾吧,還沒有和他一起穿過森林沙漠,還沒牽手到夕陽下的海灘,聽大海的聲音,而那個人,就突然消失在時間的轉角。

那些沒來得及實現的承諾,那些曾經美好的回憶,那些點點滴滴滲透生活的習慣......就像是一個個過不去的坎。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在後臺的留言裡,有人告訴我說:今天,不小心帶男朋友去了前任最愛吃的餐廳。

也有人說:他以前特別喜歡我的丸子頭,他走後我再也沒紮好過丸子頭。

還有人說:我一個從來不帶傘的人,現在成為了一個別人可以隨時借傘的人。

......

大概在感情裡,認真愛過的人都逃不過“前任效應”吧。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過一首歌。”

曾經在我剛失戀的那段時間裡,我像個滿是傷痕的病人,一不小心就會碰疼傷口。

後來,我去旅行,站在青海湖畔,我告訴自己,把那個不愛你的人丟掉,再愛也不回頭了。

3個月後,我笑著和身邊的朋友說:我早就忘記了。以致我自己都相信我已經放下了。

那時正好趕上我的生日,好姐妹們鬧著要給我慶生。吃完飯,我們一起去KTV唱歌,在歌單上,我一口氣點了好幾首歌,點完才發現,這些歌都是前任最喜歡唱的。

在她們憐憫的眼神裡,我彷彿看到了自己不堪的模樣:你看你,還在逞強。

原來,我努力築起的所有保護殼,在一首歌的面前瞬間土崩瓦解。

過了半年、一年、兩年,我們以為已經習慣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已經擁有了新的能力去遇見和愛,卻又會因為一首歌,一件白色的襯衫,想起過去一段時間裡的所有。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面裡為什麼會有香菜?”

昨晚去吃飯,點了一碗麵後,我自然的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後來,服務員送上來的那碗麵裡是有香菜的。我招手示意他過來,問他,面裡為什麼有香菜呢?

他稍帶疑惑地看了一下小票,說:你點單時沒有說不要香菜啊。

我遲疑了幾秒,笑著說沒事了。

我低下頭,把香菜一根根挑出來,突然覺得有點難過又有點不甘心。

原來,以前每次我們一起吃飯,我都是負責找位置坐下等著,他去點單,點單的時候會告訴服務員,不要加香菜。

三年的時間足以讓我以為面裡就不該有香菜,即使他已經離開了,我還是理所當然的認為面裡怎麼會有香菜呢。

這種執拗的想法,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前任留下的依賴讓我突然不知所措。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我只是對時間比較敏感。”

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街頭採訪,主持人在大街上遇見一個女孩。

問她:“那個你曾經喜歡的人你現在還喜歡嗎?”

女孩笑了笑:“不喜歡了。”

主持人:“那你現在還記著他嗎?”

女孩:“早就忘了”

主持人:“分開多久了?”

女孩:“327天了...”

說完她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又趕緊倔強的補充說:“我只是對時間比較敏感。”

用風輕雲淡的態度對待前任,是我們慣用的套路,在極細小的地方露出馬腳,卻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朋友和前男友分手後,打著“慶祝單身”的幌子約我們喝酒,剛開始一副自由萬歲的樣子。

可是酒勁一上來就開始喃喃自語:他一定會後悔,他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他的人了。

喝到爛醉還不忘補好妝,故意和男性朋友擺各種造型,拍開心的合影。

最後把圖修的極好看,配上一段美好矯情的文字往朋友圈一發,彷彿向全世界宣告“失戀算什麼,沒了你,老孃過得更精彩”。

後來我發現,一個不愛發朋友圈的女生,如果突然開始頻繁的更新朋友圈,內容不是吃喝玩樂,就是休閒娛樂,一副老孃過得很好,生活多姿多彩的樣子,不用懷疑,她失戀了。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很多女生問我:怎麼樣才能從前任的記憶裡走出來?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人類學家 Helen Fisher曾做過實驗,他發現,當人們回想前任時,大腦中被激活的部位和毒癮發作的部位是一樣的!

或許分手從來就不是真正的結束,就像吸毒者決定戒毒一樣,往後漫長的遺忘才是最痛苦的。

戒掉一個人,是戒掉你對他不必要的敏感和玻璃心,談論前任時,可以坦然面對才是真的結束。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奇葩說裡有一期關於前任的辯題。

其中,傅首爾回憶十年前的戀人時,她對前任很是感恩,那是一段好的愛情,讓她錯過又遇見一個共度餘生的人。

傅首爾在提起自己的前任時,第一句就是:“我的前任非常優秀。”

她和前任在一起的時候,特別喜歡寫博客。前任鼓勵她,說她總有一天會成為作家,而十年後的傅首爾果然出了一本書。

她在全網上第一篇閱讀破百萬的文章寫的就是對前任的感悟,也恰恰就是這篇文章讓她的公眾號火了起來。

她說:“我想這是這段愛情為我埋下了一顆彩蛋”。

傅首爾和前任在一起的時候是一顆石頭,但是分開後,她把自己變成了一顆鑽石。

一直以為那個好強又戰鬥力十足的傅首爾在這道愛情題上一定會毅然決然地選擇按下按鈕,然而並不是。

她說:只是在偶爾看到關於他的消息才想起來,這個閃閃發光的人,我曾經愛過他。

如傅首爾這般,把前任對自己的所有影響都變成好的東西,成就下一個自己,這大概就是最好的“前任效應”了吧。

分手後,逃不過“前任效應”


好像是這樣的,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後來,有的人出現就是為了給你上一堂課而已。

所以永遠不要去責怪你人生裡的任何人。

好的人給你快樂

壞的人給你經歷

最差的人給你教訓

最好的人給你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