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教育.尋根之旅.安氏

東夏教育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三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西川節度使安潛,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三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當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流芳百世。

01.安姓來源

源出

一、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

二、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三、以國名為氏。漢代有安息國王子入華改姓。唐代西亞、中亞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國,後為匈奴擊敗,遷回至中亞(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漢字音譯為“安”的安氏。

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四、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的安姓。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在渤海國時即有此姓。改為安姓的滿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源流

源流一

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位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太子安清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

在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並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後被鮮卑拓拔部所吞併。

北魏王朝建立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為漢姓安氏,其後代多稱安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後改漢字單姓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化為滿族姓氏後,其後均改漢字單姓為安氏。

滿族昂剛氏,亦稱昂岡氏,滿語為Aangang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安氏,少數為漢姓剛氏、岡氏。

源流五

源於回族,出自唐朝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嘎宛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安氏是中國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為回族著姓。

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其後裔融入回族後,也取漢姓為安氏,現其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天津兩地繁衍。

源流六

源於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回鶻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為漢姓留居中原地區,並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別勒古臺後裔改姓安,出自明朝初期蒙古諸部,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明朝時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達色等族人歸附大明政府,其後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漢姓為安氏,意為“安分守己”,其後代子孫以漢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清兩朝時期,在西南地區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瑪氏、村密氏、吉巴氏等眾多部落,後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漢姓為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阿爾丹氏,世居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da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阿爾丹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源流十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安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錫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遼寧大連莊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n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安佳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源流十一

源於外夷,出自清朝時期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俘,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十二

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本姓李氏,始祖安瑗中國人。唐憲宗元和二年丁亥 東入於高麗松嶽山下, 有三子:長子名枝春、次子名葉春、三子名花春,新羅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亂,三兄弟平亂,故賜姓安氏。

02.安姓始祖

得姓始祖

安清、安祿山、嘎宛思、巴都噶·叭喀刺、巴都噶·安都魯。

安 壽: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餘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為江蘇安氏始祖。

山東日照安姓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雲南景洪。

安天樂: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於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衝,歿葬張家衝。生子五:佐;偉;億;任;伯。是為貴州安氏始祖。

東夏教育.尋根之旅.安氏

03.郡望堂號

安姓的郡望主要有涼州、姑臧、河內、武威等。安姓的著名堂號有剖心堂。“剖心”堂號出自唐朝安金藏。安金藏為武后朝時太常寺樂工。有人誣告太子要造反,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辦案。聞訊趕來的安金藏剖開自己的腹,指著自己的心,以此證明太子不會謀反。他的腸子流了出來,人也倒地昏死過去。武則天命用自己的輦把他拉進宮中,讓御醫搶救,整整一夜才甦醒過來。武則天很是感慨,下令放了太子,並封安金藏為代國公,死後諡“忠”。

04.通用聯

(1)源自軒轅;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濟世;學足通經。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遼東人安同,性格端莊來謹,有濟世之才,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間被封為高陽公,歷任徵東大將軍,冀州、青州刺史。為官嚴明,長於校練,一時為人稱頌。下聯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的兒子。安重榮因不滿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稱“兒皇帝”而反晉,被殺,其屬下秦習把安德裕藏匿養大。他幼年時就喜歡筆硯一類文具,讀書後,博貫文史,尤其精於《禮》、《傳》。北宋開寶初年進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3)仙人食棗;樂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下聯典指唐代長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樂工。當時有人誣告太子李旦(武則天的四兒子,後為睿宗)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追查。安金藏說:“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剖心來表明太子不反。”說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腸子冒出來而倒地,經搶救後甦醒。武則天聽說後,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雲年間,安金藏官右驍衛將軍,封代國公。

(4)長髯太保;千歲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將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下聯典指戰國時琅玡鄉阜人安期生,賣藥海上,受學於河上丈人。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與語三日夜,賜以金璧,值數十萬,出阜鄉亭,皆置之而去。後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5)恥為夷子;洗此胡兒。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晉·安重榮。下聯典指唐·安祿山。

(6)河內世澤;琅琊家聲。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7)畫超溪徑外;詩在頤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畫家安廣譽與明代進士安盤二人的事典。

(8)端溪石硯宣城管;王屋松煙紫兔毫。

——安鴻漸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安鴻漸《題楊少卿書後》詩句聯。

(9)石刻二字蘊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長安石工安民,熙寧間頒蔡京所書元佑黨碑,刻石於州縣,民被役。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聞者愧之。下聯典指唐代右驍衛將軍安金藏,長安人。在太常工籍,時唐睿宗為皇嗣,被誣謀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腸出。武后感動,不疑皇嗣。命醫治癒其傷。後為右驍衛將軍。

(10)博通群史,榮居司馬;屢建宏功,恥同祿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05.歷史名人

歷史上安姓的重要人物有:東漢佛教盤一家安世高;北朝北魏高陽公安同;唐朝九姓商胡安門物,代國公安金藏,東平郡王安祿山;五代後唐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宋朝知樞密院、詩人安惇;元朝集賢殿大學士安祐,宰相安童;明朝詩人兼畫家安紹芳,萬曆進士安希範;清朝收藏家兼書畫鑑賞家安岐,著名太監安德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人事部長安子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