澇池 盛滿鄉愁的天泉

臨渭區有個孝義鎮,是個不折不扣的古鎮,其歷史可追溯至宋元,興於明清。百年間先後出現嚴、趙、喬、柳等富豪家族,經營諸業遍及省內外,收入豐厚。

相傳,孝義古鎮之所以如此興旺,都是仰仗著鎮子裡雕花石澇池裡的金蟾庇佑。澇池正中有口井直通江河遠洋,因此又名“天泉”。天泉裡住著只金蟾,夜深人靜時偶爾浮上水面,石塘裡便會霞光萬丈,蛙聲四起。在金蟾庇佑下,孝義鎮日漸繁榮。


澇池 盛滿鄉愁的天泉


澇池照壁

直到某年,孝義城裡忽然出現一個喇嘛,徘徊在天泉附近,在第三天夜半趁人不備盜走金蟾。從此,天泉乾涸,孝義衰落。

金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徵,有招財進寶之意。即便是現代,許多經營場所都會擺放這麼一隻金蟾,討個“家有金蟾,財源綿綿”的吉利。

喇嘛盜走金蟾的傳說雖不可考,但澇池裡的蛤蟆們集體搬家這事兒,可是有人親眼見著的。86歲高齡的王積正老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孝義人。“我想不起來那是幾歲時候的事情了,但那年夏天下了場大暴雨,我記得很清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歷歷在目,“當時孝義街道到處都是積水,澇池裡的蛤蟆都蹦出來了,滿地都是,隨著流水成群結隊地往城門外面湧,街上一點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從那以後,我就沒再聽到澇池裡咕呱咕呱的青蛙叫聲了。”


澇池 盛滿鄉愁的天泉


 澇池全貌

據考,這古澇池大約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200多年的歷史。澇池平面為小切角矩形,南北長約34米,東西寬約32米,深約8米。池四周全用白麻石條砌築,池底用碌碡鋪墊,碌碡上鋪著膠泥圓條,人工夯實,終年蓄水而不漏。池壁自基礎計共25層,地面以上圍築麻石雕花護欄,每5尺一欄,連綴而成,不施一鐵,雕花石欄高約一米,大人小孩可以憑欄觀看池中景色,無落水之憂。護欄雕刻極其精美,有不同的浮雕圖案,如“海水朝陽”、“二龍戲珠”等形狀各異,耐人尋味。

古人的智慧常常讓我們驚歎。這個古澇池不僅具有文物審美價值,其排澇蓄水的實用價值也毫不遜色。孝義古鎮地勢北高南低,如遇暴雨,北部的雨水南排直接匯入澇池,東西兩街的雨水也大多流入澇池。若澇池水滿,承載不下,東西的水流會自然沿著向南的水路流入護城河內。由於有了澇池,加之城內排水道路設計的科學,所義孝義古鎮從前即是陰雨連綿也無水澇之憂。


澇池 盛滿鄉愁的天泉


 澇池石頭護欄浮雕

孝義鎮的文史員閆維哲,也是個澇池邊長大的娃。記憶中,他從小就跟著夥伴們沿著澇池壁爬上溜下,“那時候,村裡娃游泳都是在澇池裡學會的。”記憶裡,媽媽嬸嬸們常在澇池口洗衣服,手中棒槌上下翻飛,耳畔笑聲高低飛揚,聊到興起時,一不留神衣服就會順水漂走。這時,孩子們紛紛自告奮勇下水去撈,率先撈到的那個總能得到大人們的誇獎和小夥伴們羨慕的目光。

“現在澇池裡只有夏天下雨的時候才能積些水,其他時間基本都是乾的,池子底下滿是不知道誰扔的垃圾,唉……”提起澇池的現狀,村裡的老人們無不惋惜。在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澇池的功能漸漸弱化,且疏於管理。即便是作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孝義古澇池,也難逃此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景象雖不在,但那曾經鮮活的故事全都化為滿滿的鄉愁,滋潤著乾涸的澇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