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大方向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集中對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總結近年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展,以及中國金融業40年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提出的我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新方向。

作為整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個基礎、六大方向”。這裡所說的“基礎”,就是確認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這裡所說的“方向”,就是未來金融改革和發展的主要領域。這“六大方向”分別是:服務實體經濟、優化金融結構、管理金融風險、遵循經濟規律、發展金融科技和擴大對外開放。

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關於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學界有很多論述。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概括,無疑最全面、最深刻。總結起來,有如下三個要點:

第一,“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首先被置於全球視野加以討論,而且是舉足輕重的國家核心競爭力。

第二,“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凸顯了金融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把金融同經濟、社會之間的關係、同國家發展的關係說清楚了。它告訴我們,在支撐國家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諸項制度中,金融制度不可或缺,而且構成其他各方面發展的基礎。

金融和財政構成國家兩大經濟支柱、兩大發展基礎,缺一不可。他們都構成宏觀調控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大方向

一、服務實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金融、金融風險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時候,從來都是將實體經濟與金融相提並論。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在論述當時已被人們議論紛紛的金融“脫實向虛”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表現在金融領域中的諸種問題,本質上是“三個失衡”,一是實體經濟供需失衡,二是金融業內部失衡,三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循環不暢。這個思路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金融是第二性的,它從來不可能離開實體經濟而獨自存在,它的問題也不可能離開實體經濟這一基礎來加以解釋。也就是說,拘泥於在金融圈子裡尋找金融風險、探尋解決辦法,是片面的。

在習近平總書記2月份的這次重要講話裡,有三段話值得思考:第一段話是:“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這段話對於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給出了一個新的比喻,用血脈和肌體的關係來比喻金融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關係,把兩者關係提升到有機狀態了。第二段話是“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第三段話是,“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第二段話皆以金融為引導,說的是金融與經濟之間的活與穩的關係,可以明顯體會到,金融之於經濟,顯然是第二性的,它發揮的是附屬的、輔助的、服務的作用。第三段表述皆以經濟做引,說的是經濟與金融之間的興與強的關係,很顯然,這裡說的是經濟對於金融的決定性作用,是決定其能否興、能否強的因素,是第一性、主導性、基礎性的作用。

二、優化金融結構

提出優化金融結構並將之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因為我們現有的金融結構存在扭曲,存在錯配問題。

第一個錯配是期限結構錯配,說的是我國金融體系嚴重存在“借短用長”現象。克服期限錯配成為長期且艱鉅的任務。

第二個錯配是權益錯配。在中國現行的金融結構下,動員的資金大部分只能形成借款者的負債,能形成資本、形成籌資者權益的比重相對較小,這就形成了權益錯配。現在頭痛的債務過高、槓桿率過高、資本成本過高等等問題,都與我國金融結構的權益錯配密切相關。

第三個錯配是服務對象偏頗。對於廣大的中等收入及以下水平的普通居民、對廣大的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等這些更需要資金及金融服務的經濟主體,金融提供的服務嚴重不足。

因此,所謂優化金融結構,主要就是要糾正以上三個扭曲。改革的方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結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提出發展多樣化的金融機構的目標,切中了我國金融結構的弊端。

第二個方向,“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中央對於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重視——要求把好市場入口、出口兩道關,要求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等等,在過去也是比較少見的。

第三個方向,在調整產品結構方面,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金融產品”。近年來,我國金融產品“非標準化”化趨勢十分明顯,但由於監管未能及時到位,致使資管領域積累了大量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對資管進行整肅亦屬正常,但作為發展的方向,我們的產品還是要向“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方向發展。

調整產品結構的另一方面任務,就是要增加中小金融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給與重點支持。

三、管理金融風險

管理金融風險,主要應從如下五個方向入手:

其一,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

其二,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健全及時反映風險波動的信息系統,完善信息發佈管理規則,健全信用懲戒機制。

其三,“做到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牆”。管住人和錢,扎牢制度的籠子,對於反腐倡廉,具有關鍵意義。

其四,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適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流量,使所有的資金流動都置於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督視野之內。

其五,去槓桿。金融風險的源頭是高槓杆。因此,去槓桿是長期任務。

四、遵循經濟規律

遵循經濟規律的要義,是沿著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向前推進改革,並糾正一切與這一目標相違背的體制機制。在這個方向下,應當特別關注如下三個方面的進展:

其一,“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匯率的市場化關涉我們能否有效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率的市場化關乎我們能否有效地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領域、地區、行業和企業手中,而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則關係到我國金融產品定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完成“三率”市場化,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其二,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前提下要做的另一類事情,就是破除金融體系的所有制和意識形態偏好,遵循“競爭中性”原則,平等為各種所有制企業提供高效率服務。

其三,加強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整套登記、託管、交易、清算、結算制度,以及規範並保護這些制度運行的法律法規。

五、發展金融科技

切實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將極大地優化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要素基礎和結構,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在金融領域,就是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發展金融科技的要義,就是使創新成為推動金融服務供給結構變革和金融服務效率提升的根本支撐。

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發展的革命影響,一是有助於破解信息不對稱這一始終困擾金融發展的難題;二是提供更可靠的信用基礎,助力金融體系正常運行;三是準確地提供各種要素的流轉軌跡,便利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四是讓各個部門、各個主體都能夠顯示自己的偏好,為資源配置提供有效的參數;五是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有效接入普通大眾和小微企業。只有在金融科技大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讓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真正發展起來並落在實處,從而做到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六、擴大對外開放

首先,擴大對外開放不是簡單地要開放,而是要根據國際經濟金融發展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戰略需要,研究推進新的改革開放措施。在這個原則基礎上,我們看到了三個要點,亦即三個提高:

第一,提高金融業全球競爭能力,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提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的眼光是放在中國融入全球化金融體系的大戰略之中的,是將中國置於全球之中的一種戰略安排,所以,金融業對外開放,為的是提高我們在全球範圍的競爭力;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引進外資等等,只是其包含的內容之一。

第二,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我們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了,大量我們不知道、不熟悉的事物接踵而來,如何去管理這樣一個日趨複雜的金融世界,我們並無經驗。所以,提高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了。

第三,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能力。這個戰略目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與全球經濟和金融日益密切地聯繫在一起,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新格局日益成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日益提高,參與金融的全球治理,表達中國的看法,發出中國的聲音,表明中國的立場,維護中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僅有了必要性,而且有了可能性。

文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李揚

本文根據2019年4月1日李揚在主題為“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9年年會上所作演講整理。

更多演講內容請點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大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