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億到200億 西湖教育基金會如何跨過籌資關?

可能誰也不會想到,兩年之後,在杭州市西北角紫金港科技城的某片工地上,一座世界一流的大學將會拔地而起。

4月3日,伴隨著幾十臺打樁機集體進場,西湖大學雲谷校區即西湖大學未來的主校區宣佈啟動全面開工建設。據瞭解,雲谷校區一期用地面積約為1495畝,其中首期建設用地635畝,首期總建築面積為45.6萬平方米,預計2021年年底建成。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西湖大學籌辦大事記

作為國內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自籌備之日起就引發了社會各界極大關注。尤其是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支持與肯定,更讓西湖大學處於民辦教育發展的聚光燈下。與之相對應的,是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持續捐贈。

截至2018年年底,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及籌資主體,西湖教育基金會已有近萬名捐贈人,社會各界協議捐贈金額超過43億元,到賬金額超過15億元。這些捐贈人中,包括大額捐贈人98位、創始捐贈人36位,王健林、馬化騰、楊國強、張磊、陳一丹、敦和基金會等都位列其中。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會承擔著西湖大學的絕大部分運營費用,比如所有教師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以及對教師子女的教育支持計劃等費用均來自基金會。自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學正式獲批後,西湖教育基金會募資工作全面提速,施一公親自擔任籌款委員會主席。

根據測算,西湖教育基金會需要有一個200億至250億元的永續資金池,才能確保西湖大學實現長期穩定發展。但對於一家成立不到四年、沒有任何校友資源也沒有其他積澱的高校基金會來說,要實現這一目標似乎並不容易,在國內也沒有先例可循。而當施一公的名人效應以及企業家的教育情懷逐漸冷卻,社會捐贈逐漸趨於理性,西湖教育基金會又將如何承擔歷史賦予自身的重任?

捐贈收入快速增長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2019年4月3日,西湖大學雲谷校區全面開工建設。上圖為施工現場圖,下圖為效果圖

在西湖大學主校區宣佈全面開工建設當天,由西湖教育基金會和靈山慈善基金會聯合發起的“科學之樹播種未來”公益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正式上線。該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吸引更多人關注西湖大學,讓更多關心科學和教育的人士參與到西湖大學的建設中來。

項目的上線可謂正當其時。

在全國7000餘家基金會當中,西湖教育基金會可能是唯一一家以舉辦大學為宗旨的基金會,為西湖大學籌集辦學資金是基金會的核心工作。但與絕大多數大學基金會不同的是,西湖教育基金會成立時間早於西湖大學,基金會尚無校友資源,且基金並非家族運營,在很多方面並無先例可循。因此,做好社會倡導對基金會來說尤為重要。

2015年7月,西湖教育基金會由浙江省民政廳正式批准設立。據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介紹,當時西湖大學還沒有具體載體(西湖大學雲棲校區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於2017年3月正式啟用),很多東西尚處於理念和設想階段。“這種辦學模式到底能不能成功,很多潛在捐贈人聽完介紹之後也會有疑問。這是人之常情,對於新興事物,大家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在此背景下,西湖教育基金會起初只在企業家群體中進行小範圍募資,但很快獲得了來自企業及企業家、海歸專家群體、公務員、工薪階層以及普通民眾等社會各界的支持。

據西湖教育基金會2016~2017年報顯示,2016年,基金會共與12位捐贈人簽訂協議,金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實際到賬金額接近2000萬元,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其中,在2016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前身)成立儀式上,首批6位創始捐贈人(捐贈資金在1億元人民幣及以上)公開認捐,為未來的募資活動開了一個好頭。

截至2017年年底,基金會協議籌款總額約為23億元,實際到賬金額近8億元。基金會共與50位捐贈人簽訂捐贈協議,其中21位為協議金額超過1億元的創始捐贈人。從2016年7月基金會收到第一筆捐贈資金到2017年年底,短短一年多時間裡,西湖教育基金會從無到有,籌款額及到賬金額一躍上升到國內大學基金會的前列。

到2018年年底,基金會已有近萬名捐贈人,其中大額捐贈人98位、創始捐贈人36位;基金會收到社會各界協議捐贈超過43億元,到賬金額超過15億元。這一成績,已超過國內很多基金會。

不過,按照西湖大學未來成熟期的規模測算(即300位教授、副教授在校),西湖教育基金會每年對西湖大學的支持需要維持在10億至12億元之間。為此,西湖教育基金會需要設立一個200億至250億元的永續基金池,未來可以依靠基金池產生的利息和投資收益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確保西湖大學實現長期穩定發展。這也是目前哈佛大學及耶魯大學等美國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普遍的運營模式。

“雖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有信心在八到十年內實現這一目標。”劉旻昊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及籌資主體,西湖教育基金會在國內開創了社會力量興辦高等教育的先河。成功舉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是基金會的職責所在和歷史使命,因此基金會必須要經得起風雨,同時能夠為西湖大學保駕護航。”

網狀募捐體系佈局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2019年4月3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西湖大學雲谷校區全面開工現場講話

外界喜歡將西湖大學稱為“中國第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而所謂的“新”,在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看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西湖大學在國內開創了基金會辦大學的先河;其二,西湖大學實行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被賦予最大的治校空間。

在這種制度下,西湖教育基金會和西湖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法人主體,二者緊密合作但又不互相干涉。依據《西湖大學章程》的相關規定,西湖教育基金會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有權提名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校董會成員,但基金會並不參與學校任何的具體運營。

這也是西湖教育基金會區別於其他高校基金會的地方:在現有體制機制下,高校基金會往往會淪為高校的一個機構或部門,其獨立性受到很大影響。

“這種機制的優點在於,其並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也體現了社會力量辦大學的理念。”劉旻昊談道,“社會力量對於西湖大學的影響通過基金會的橋樑引入大學,為大學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所需能量,社會對新型大學的需求以及大學的發展對於社會的貢獻實現了正循環。這種機制也是保證西湖教育基金會和西湖大學未來能夠收到持續社會捐贈的重要因素。”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學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行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民辦高校存在舉辦者直接管理學校、直接介入學校辦學的問題,導致在學生和家長眼裡民辦高校基本就是低端教育的代名詞,舉辦民辦高校則被質疑是通過教育賺錢。“西湖大學的基金會辦學模式、董事會治理機構究竟怎麼運行,還有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湖教育基金會的捐贈案例中,很多人都是因為關注科研或教育事業的發展、認可施一公的辦學理念才選擇對西湖大學進行捐贈。尤其是西湖大學的創始捐贈人以及大額捐贈人,很多人本身就擁有濃烈的教育情懷,西湖大學的出現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支持教育、實現自身訴求的平臺。

三捷投資集團董事長杜建英的捐贈感言可以說代表了一大批捐贈人尤其是企業家的心聲:“當初在作出捐贈決定時,最為看中的就是西湖大學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尖端核心技術不能一味地用‘拿來主義’去追求‘短平快’,需要有一批醉心於基礎科學研究、耐得住寂寞、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創新人才在基礎學科領域去創新和突破。當我們在支持西湖大學的時候,就是在支持這樣一批有抱負、有擔當的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就是在支持我們的國家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強國。”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西湖大學創始捐贈人展示(數據截止到2018年10月19日)

那麼,當施一公的個人魅力或名人效應逐漸消退,當社會捐贈逐漸趨於理性,西湖教育基金會又將如何履行自身的歷史使命?

西湖教育基金會也在逐步進行佈局。

2018年5月18日,根據香港法例第622章《公司條例》,西湖教育基金會(香港)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此舉標誌著基金會可以直接在香港地區開展募捐活動,為基金會拓展香港地區社會資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瞭解,未來他們還將在北美地區開展募款活動,由西湖教育基金會進行統一管理。

劉旻昊告訴記者,自去年10月20日西湖大學正式成立之後,學校的各種機制也在逐步完善。在校董會層面,西湖大學建立了自己的發展委員會,目前由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任委員會主席。“基金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籌資機制和方案。我們希望以發展委員會和校董會企業家以及已有創始捐贈人為核心,構建向外擴散的網狀募捐體系。”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8年6月20日發佈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量預估約為1558億元。對於西湖教育基金會來說,要在10年內募款200億元,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然,我們會把這個數字進行分解,做成一個八到十年的長期規劃,設置預期目標,並按照地區、行業、工作量等指標進行分配。”劉旻昊談道。

負結果也是好結果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2019年4月3日,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在“科學之樹播種未來”項目上線儀式上講話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會共有15名全職工作人員,其中既有像執行秘書長劉旻昊這樣的跨界人才,也有來自其他基金會的專業人士。但相較於國外一流大學動輒上百人的籌款團隊,要承擔起舉辦世界一流大學的重任,基金會每個人身上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

數十億的協議捐贈、15億元到賬資金、近萬名捐贈人……在資產管理以及捐贈人維護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規劃。

“在資產管理方面,我們有專業的工作人員負責。因為目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撐學校的創建和發展,以大學發展為優先,所以基金會的工作目標非常明確。我們不會做激進的投資增值行為,現在做的都是以穩健為前提,就好像造血和輸血的過程一樣,能夠為大學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劉旻昊告訴記者,在捐贈人維護方面,基金會有專人負責大額捐贈人維護,也有人負責中小額捐贈人的聯絡與反饋。“所有的創始捐贈人都是創校董事或榮譽校董,他們可以參加校董會會議,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榮譽校董沒有投票權),他們對於學校建設的參與感是非常強的。對於小額捐贈人,我們每個月會給他們發西湖大學相關報告,學校會有定期開放日,邀請捐贈人或社會上希望瞭解西湖大學的人來大學看看,增強他們對我們的瞭解。”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亮相“委員通道”,談及創辦西湖大學的目標。圖片來自網絡

就目前來看,西湖大學及西湖教育基金會能夠得到如此高的關注,與施一公的個人標籤有很大關係。劉旻昊也坦言:“現在有施校長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巨大優勢。但從長遠來看,基金會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2017年7月8日,敦和基金會向西湖教育基金會捐贈3億元,用於資助西湖大學和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籌建與發展。從簽約到完成捐贈只用了兩週左右時間,且是一次性完成捐贈。在敦和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越光看來,目前西湖教育基金會主要面臨兩個挑戰:一是籌資,即用10年左右時間建立一個200億至250億元的資金池;第二,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基金會要承擔舉辦方的責任。如何不逃避責任又不擅自越權,也是一個考驗。

籌資方面,雖然西湖教育基金會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就趕超了國內很多大學基金會,但目前其在項目設計方面還不算成熟,需要積累一定的經驗。對普通公眾而言,捐贈支持大學發展、科研事業或人才培養,其吸引力仍排在傳統的公益項目之後,如留守兒童、大病救助或扶貧等領域。如何將項目做得更有吸引力、如何讓更多人認可基金會辦大學的理念,對這家年輕的基金會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

4月3日,由西湖教育基金會和靈山慈善基金會聯合發起的“科學之樹播種未來”公益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該項目籌款目標為100萬元,截至4月15日上午9時,有4373人參與捐贈,捐贈金額為197976.75元,完成籌款目標的19.8%。

較早前,2018年8月,由西湖教育基金會發起、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提供公募支持的“西湖大學青年人才獎勵計劃”和“西湖罕見病研究專項計劃”在新華公益平臺上線。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兩個項目的募款情況距離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截至4月15日上午9時,“西湖罕見病研究專項計劃”有4134人次參與捐贈,已籌款額為1084782元,完成籌款目標的54%。“西湖大學青年人才獎勵計劃”有777人次參與捐贈,籌款額為189503.32元,僅完成籌款目標的4%,距離其設定的500萬元的籌款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陳越光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曾說過一句話:“西湖大學當然有可能失敗,天下如果有一件不可能失敗的事情,那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這句話也是很多人支持西湖大學的理由。對於劉旻昊來說,她並不後悔放棄自己的科研事業。從生物學博士轉型做全職公益人,西湖大學及西湖教育基金會就是她眼中認為值得去做的事。

“我們不害怕籌資中面對的困難,創新和探索是需要多嘗試的。我以前做科研時常說沒有不好的結果,負結果也是好結果,至少它排除了一種可能性。一共100條路,你把99條都試錯排除了,那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確的路。做了科研就不那麼怕失敗了,不行就換一種方法,重新試過。每次和捐贈人談,發現西湖大學認可度很高,這種良好的口碑對我們的籌資工作也助力不少。”劉旻昊談道。

- END -

作者/ 皮磊

从15亿到200亿 西湖教育基金会如何跨过筹资关?

2018大額捐贈追蹤 | 碧桂園數筆大額捐贈一次性到賬

世界自閉症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無障礙出行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