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達:有自知有氣節的諫臣

陳元達:有自知有氣節的諫臣


陳元達是歷史上可以與魏徵相提並論的正直大臣,不幸的是他後期輔佐的並不是明君,但亦是在昏君、暴君之際,亦更能體現諫臣人格品質的高尚。君為明君,敢於犯顏進諫,也是意料之中;若君為昏君,但仍為國家社稷、蒼生百姓著想,棄自身性命不顧,更是難能可貴。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作畫《鎖諫圖》正是表現的是十六國漢廷尉陳元達向皇帝劉聰冒死進諫的情景。

陳元達,字長宏,匈奴後部人,五胡十六國匈奴漢國劉淵的重臣。歷任黃門郎、廷尉、左司隸校尉、御史大夫、儀同三司等重要職務。陳元達命運也比較坎坷,本來出身就一般,本來他姓高,結果因算卦的說是他與父親八字不合,犯怵,被改姓為陳。家庭情況一般,父母也死得早,家裡經濟窘迫,靠耕地為生。但他少有志氣,窮而志堅,下地幹農活也不往帶書誦讀,一點也沒有悲慼之色,反而怡然自樂,對命運和生活並無埋怨和憎恨。到了四十歲,也不與人交往。前趙開國皇帝劉淵在建國前就早聞大名,想招致名下效力,但陳元達沒有答應。後來劉淵建國,有人就說此前不給劉淵面子,現在人家當了皇帝了,看你怎麼辦。但陳元達卻說,我很瞭解劉淵的為人,他志向遠大、為人大度,當初我沒答應他,是因為時機未到,自然不能張揚,現在時機到了,很快我就會被召見了。結果很快淵果然徵用元達為黃門郎(掌侍從皇帝,傳達詔命)。

劉淵說,當時要是你早答應我,現在也算是開國功臣,職位肯定比現在高。陳元達則說,我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只能適合做什麼事,也就是“定分”。超過這個“定分”,也就超過了我能力的範圍,肯定也會達不到。這樣您也不會得到小才大用的非議,我也不會招致仇敵。

陳元達在位期間,忠於職守,多次進諫,服侍劉淵、劉聰兩位國君。劉淵尚有明君之相,但劉聰相比他老爹,真是差太多,上位之初建功立業、廣納諫言,晚期則荒淫無度、疏於政事。陳元達作為諫臣,自然要苦心規勸皇帝。

最為經典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劉聰與陳元達的對話,直截了當的問他,你這樣經常進諫,不怕我嗎?我是皇帝,一不高興就可以取你性命,怎麼反而希望一國之君怕你呢?陳元達回答說,“師臣者王,友臣者霸”,借用歷代明君及昏君、暴君正反對比的例子規勸劉聰做一個像漢武帝一樣的明君振興國家。

第二件事則是鎖腰進諫。劉聰為皇后劉娥建宮殿,陳元達進諫堅決反對,說國家現在並不富裕、內外交困,說“天生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窮一人之慾也”,應該厲行節約。劉聰氣急敗壞,我貴為天子、九五之尊,我就蓋了間房子,你陳元達上綱上線,和我扯天下蒼生、君民社稷。這點小事還需要和你此等鼠輩商議嗎?說完就叫士兵拉陳元達下去砍頭。陳元達進諫也是有備而來,身上帶著鎖鏈,一邊大叫一邊抵抗士兵,同時還用鎖把自己鎖在大樹上,說“臣得與龍逢、比干同遊於地下,足矣。”最後,叫喊聲驚動了皇后劉娥,劉皇后聽說了事情原委,立刻手寫一疏,密令手下人交給劉聰。

皇后劉娥是十六國時期深明大義的女子,在手諭中道:夫忠臣進諫者不顧其身也,而人主拒諫者亦不顧其身也。妾觀自古敗國喪家者,未始不由婦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為之,使後世視妾由妾之視昔人也。劉聰看過皇后的手疏,臉色立變,立刻悔悟,不僅原諒了陳元達,還下令將後花園改名叫納賢園,後堂改名為愧賢堂。

第三件事是揭露皇后偷情醜事。原皇后劉娥死後,劉聰竟前無古人地冊立了皇后、左皇后、右皇后三個皇后。於是陳元達又進諫,蒐集了新立皇后靳月光偷情的證據,並呈給劉聰。劉聰被帶了綠帽子,大為冒火,把呈書甩給靳月光,靳月光自知理虧,不敢辯解,又羞又怕,結果服毒自盡。事後,劉聰又想起了靳月光的好,怎麼看陳元達也不順眼,就明升暗降,奪取了他的實權。

劉聰對這位老臣,開始還是很尊重的,加上有皇后劉娥這樣的賢后規勸,劉聰還是稍微收斂的。之後,劉聰日益沉湎於聲色犬馬,甚至是酒醉三天不醒,奸臣當道,忠臣志士備受打壓,最終因其同道者太宰劉易也因勸諫無效,憂憤而死,自覺無並肩作戰的好友,深感:“‘賢人已死,國家將危’,我既然不能再進言,何必再苟且偷生呢?”萬般無奈之下,最終自殺身亡。

“哀莫大於心死”。陳元達本來就是正義之士,因劉淵知遇之恩使他才華得以施展,所以他才為國家鞠躬盡瘁。陳元達雖未因進諫而死,卻為國家世風日下而絕望,在其位、為人臣不能做到匡正國君、振興國家,他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也實現了“與龍逢、比干同遊於地下,足矣”的人生信條。

陳元達:有自知有氣節的諫臣


陳元達有兩個方面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一是懂得“定分”。“人貴有自知之明”。他對自己的才能上限和適用範圍有著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幹多大的事情,既不自卑也不自滿。同時,他也知道適合自己展示才能的時機。現實中,我們很多人對自己都沒有清醒的認識。要不就是過於自卑,不敢展示自己;要不就是盲目自信,驕傲自滿。二是履職盡責。諫臣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職責在於向君王直言時弊得失,規勸君主。在皇權至上的古代,諫臣的工作的危險性是很高的,稍有不慎,身家性命不保。但正是歷史上許多像陳元達這樣的正義之士冒死進諫,才使得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精神得以傳承和彰顯,促使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三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古代的名人志士還真是挺能忍的,到了四十歲還能怡然自樂,要知道本來古代人平均壽命就不長,空有一身抱負和才能得不到施展,如果沒有伯樂賞識,也只能泯然於世了。也許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價值觀把,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寵辱不驚,這樣坦然處世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