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樣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年的?

革斤春風


中國古代一直是男尊女卑的年代,而武則天以一個女人少有的胸襟、美貌、智慧、權謀,征服了所有男人,成為女人的傳奇。

武則天登基後,她將國號改為“周”,但當時還是有很多大臣是心裡嚮往李唐的。

武則天:


在她年老時,宰相張柬之等人藉口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密謀造反,與左羽林將軍敬暉和右羽林將軍桓彥範等人率領兵圍紫微城。

進入迎仙宮,殺掉張氏兄弟,對武則天奏道:

“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

大勢已去的女皇於2月23日,頒佈詔書昭告李顯監國, 2月24日將帝位傳於李顯。史稱“神龍政變”。女皇被趕下了舞臺的中心。

趕下皇位:


武則天退位後,不到一年便去世了。退位後的她是怎麼渡過最後一年的呢?

雖然不再是女皇了,但是她的政治待遇看上去還是很高的。唐中宗李顯多年來生活在她的淫威之下,親眼目睹了李唐宗室們被幾乎殺光,對武則天的恐懼早已深植他的靈魂。

李顯復位後,加她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並作為太上皇居於上陽宮,並且每旬都要帶著老婆孩子和一大堆大臣們去問安。

所以從表面上看,接位的這個兒子還是很尊重她的。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權力,失去了權力,就像被抽走了靈魂,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武則天和李治:


雖然兒子表面上對她不錯,但是那份巨大的失落感去始終揮之不去。

她習慣了每天日理萬機,殺伐決斷,現在突然無所事事,陪伴她的只有空虛寂寞冷。

莊嚴美麗的女皇再也看不見了,這時的武則天甚至懶得收拾打扮。

《資治通鑑考異》載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

以前的她雖然年過古稀,但保養得當,加上神采奕奕,讓人看不出她的真實年齡。可是現在的她,又怎麼會有心情去管這些呢?

她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反應遲鈍,跟普普通通的老人沒有任何區別,她的身上哪有一點當年英姿颯爽的大周女皇的影子!

上陽宮還是那座上陽宮,可是物是人非,往日豪奢繁華早已隨風而去,剩下的只有落寞,沒有人在乎這個失去權力的老人,沒有人跟她說話,也沒有人去看她,她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待著生命休止符的響起。

上陽宮:

我們無從考證是出於什麼心理,她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也許是感覺曾經的自己殺伐太盛,也許是她後悔了,她除去自已的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還是把自己當做李唐家的媳婦。

她要和高宗葬在一起,葬在李家的祖墳裡。也許只有這樣,她才能安心面對九泉下的丈夫,面對那些死在她手裡的李家宗族老小吧!

她在遺詔裡還提到了兩個女人,就是她一生最恨的王皇后和蕭淑妃。

這兩個女人曾經是她的敵人,和她鬥得你死我活。最終她勝利了,這兩個女人被她做成了“人彘“,不知道她們的冤魂有沒有被超渡?

此時的的武則天終於也感覺到了死神即將來臨,她赦免了兩個情敵,還赦免了褚遂良等一大批她的政敵。世事滄桑,都過去了,一切也該看淡了吧。

中宗:

公元705年12月16日,在孤獨與寂寞中,一代女皇病逝於長安上陽宮仙居殿,享年八十二歲。她欣慰的是,臨終前,中宗就站在她的床前。

她不喜歡這個兒子,甚至有過殺掉這個兒子的想法,但最後,給她送終的還是這個兒子。 一代女皇謝幕了,她是一個成功的女人,但是她是個幸福的女人麼?也許,她也不知道。

正如那塊無字碑,是無話可寫,還是寫不盡她的精彩人生?


剛日讀史


公元705年,農曆正月22日,張柬之等扶持李顯發動神龍政變,除二張,逼武則天退位,長達15年的武周王朝壽終正寢,那麼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樣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年的?

失去權力和男寵的武則天於正月26日遷至上陽宮,過起了半禁閉半隱居的生活。

據《舊唐書》記載,李顯每十日便會帶上群臣去參拜武則天。

李顯曾經說過:“朕每隔十日到上陽宮探望母親一次,她心緒不暢、飲食不佳,常常整天不說話,一日比一日清瘦,看著真叫人難受啊!”

這便是武則天最後一年日常生活的概括描述。可以想象武則天失去她一生所求的權力後,心中的寂寥與悵惘。

一、日常生活寡淡如水,激不起半點漣漪。

武則天退位,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名義上是“退休”,衣食住行有宮女、太監看管照顧,無一人敢懈怠,但因為她的地位還在,無人敢輕易親近她,和她說真心話,實際上她軟禁在上陽宮,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朝堂上的事再已無人向她彙報,親人們也鮮有人來看望她。只有李顯會每十天與她一會面。

但她對李顯的不打招呼“提前接班”,滿懷憤怒,因而武則天面對兒子,一臉漠然,不理不睬。

她連梳洗打扮都沒有興致,李顯見到的是一個老太龍鍾的老嫗。

她鬢髮慘白,皺紋像松樹皮似的貼在臉上,腮邊因牙齒脫落而凹陷下去,而兩額卻高聳而出。

手臂宛若干枯的樹枝,早年高挑挺拔的身軀已萎縮成一團,她仰面躺在大大的床榻上,兩頭都空出一大截,彷彿錦被下覆蓋的是一具枯骨,她儼然是一位弱不禁風的老人!

如果遇上好天氣,上陽宮的庭院裡,時常會呆呆坐著一位滿臉倦意的老人,眼睛茫然,武則天一言不發,百無聊賴,一坐就是一整天。

天氣陰冷的日子,武則天索性臥床不起,裹著被子側身躺在仙居殿中,微睜著雙眼,看著各種各樣的珠簾發呆。

有時她會背對殿門側臥,命宦官在她面前點一盞亮亮的油燈,她全神貫注地凝視著燈火,甚至還會喃喃自語。

漸漸地,宮人們在猜測,昔日雷厲風行,殺劃果斷的女皇已經痴呆了……

但是除了寡淡如水的日常,有幾件大事是武則天退位後,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

二、赦免后妃後代,為褚遂良等平反。

武則天知道自己不可能長命百歲,病秧秧的身子,一天比一天沉重,必須為自己的身後事做好盤算。

怎樣才能讓自己死後不被人秋後算賬,把自己挫骨揚灰。曾經樹下的敵人,不能讓他們的後人來報仇雪恨。

於是武則天放下執念,下令赦免了王皇后與蕭淑妃後代,恢復了他們自己的姓氏,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武則天對過去枉判的一些錯案進行了糾正,免除了褚遂良、韓瑗、柳奭等的罪行,讓李顯仍然啟用這些能臣。

武則天還賜魏元忠百戶,把原來的不公進行糾編。

武則天向世人宣佈她原諒了所有人,同時期待群臣也像她一樣忘記以前的不快,接納自己。

不能不說武則天這一舉動十分明智,她退位後,沒有人落井下石,保持了應有的榮耀。

三、擬寫遺詔,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後。

武則天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了,她著手策劃自己的身後事。

身體稍為好一些,她便命宦官找來筆墨紙硯,她得為自己寫遺詔了。

她用自己熟悉的飛白體,工工整整寫下15字遺詔:

“袝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寧願委身變成則天皇后,不做皇帝,這樣低調地承認自己的身份是李治的皇后,不是大周的皇上。為的是眾臣不會在她死後對她不敬。她要讓大唐重新接納她這個皇后。

她申請與李治合葬,這樣她的陵寢才不會被大唐後人清算,這正是她政治智慧的體現。

武則天深謀遠慮,死前還為自己身後事做了周密的佈署。

705年12月,寒風凜冽地刮向上陽宮,武則天已瘦骨嶙峋,眼睛深陷,她已臥床多日,只有遊絲一樣的氣息從鼻孔出來,李顯再一次來到臥榻前,武則天使出最後一絲力氣說了句:“皇兒,提防韋后。”便駕鶴西去。

82歲的武則天壽終正寢,身後事如她遺詔十五字所願。

在那男尊女卑的社會,武則天做了男人敢做的任何事,還能壽終正寢,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那一年武則天已經八十二歲了,生日是一個值得慶祝的事情,但武則天的這個生日卻並不平靜,風雨將至,大廈將傾,她一手建立的武周帝國很快就要轟然倒塌了,雖然,她早已決定還天下於李唐,但是她恐怕從未想過是以這種方式。


公元705年2月20日,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神龍政變開始了。武則天正待在集仙殿,突然,一群大臣就擠了進來,武則天又驚又怒,卻還強裝鎮定。大臣張柬之看著武則天,“張易之,張昌宗兩人密謀造反,臣等奉太子的命令已將其斬殺,驚動了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張易之?張昌宗?那是她最喜歡的兩個男寵呢,曾經因為這兩個男寵,武則天還逼死了自己的親孫子,也就是李顯的兒子呢!這兩個人能造反,武則天是不相信的,那兩個酒囊飯袋也就狐假虎威罷了!造反?他們哪來的本事!


看著大臣們的動靜,武則天知道這一次事情不會善了了,她看著人群中的李顯,“這件事情是你讓做的?那你現在可以回東宮了!”“太子怎麼還能回東宮呢?”一個聲音傳來,武則天看了看,這個傢伙叫做桓彥範。

“先皇曾經將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您,現在太子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可太子還是呆在東宮,全天下都希望思念李唐,希望陛下您可以順從天意民心,傳位於太子啊”桓彥範一番話說完,武則天卻是毫無動靜。


她環顧了一番周圍的大臣,她看著崔玄暐,“下面這些人都是被人推薦了,我才採用的,而你,是我一手提拔上來的,你也要和他們一起做這種事情嗎?”崔玄暐答到“臣之所以做這種事情正是為了感念陛下的恩德啊!”

武則天心裡很清楚了,這位自己是非退不可了,但她心裡的悲傷卻不僅僅來自於退位,退位只不過讓她憤怒,但真正讓她心如死灰的是,這些大臣沒有一個支持她,沒有一個挺她的。真是該死的,明明對這些傢伙那麼好,他們心裡卻只有李唐,只有該死的李唐,朕的武周什麼也不是,什麼也不是啊!


四天後,武則天傳位於李顯,還天下於李唐,失了勢的武則天不再是那個高居廟堂之上的武周皇帝,她只不過是一個年邁的老太婆。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她被自己自己的兒子李顯給軟禁了起來。

李顯曾經登基,沒過多久他就又被武則天廢了,二次登基的李顯對武則天極為防備。武則天看著那些服侍自己的侍女傭人,她知道,這些都是李顯的眼線,自己毫無秘密可言,李顯在怕,怕自己再次把皇位從他手中拿走!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自己已經是個八十多歲風燭殘年的老太婆子了啊!


神龍政變的同一年十二月,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獲得了承認的女皇——武則天離開了這個世界。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她過得很平靜,心中的那把火已經熄滅,武則天再也無力迴天了,一代女皇的一生,就此落幕!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覺得我回答得還可以的話,就順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小編唄!


w芒果布丁w


很多人好奇,武則天被推翻以後,有沒有受到兒子李顯的打擊報復或者虐待吧。

李顯、李旦其實恨透了這個生身母親,生在帝王家,母子之間沒有了,哪怕一絲絲的母子情分。

晚年的武則天親近的,是那些賣弄色相的男寵。兒孫的性命,抵不過男寵的幾句讒言。武則天對男寵們的肆意放縱,張易之、張宗昌之流的飛揚跋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的地位、生命、親人居然被幾個男寵隨意拿捏,這不得不說是武則天晚年一大敗筆。


即使李顯怎麼對武則天都情有可原(畢竟武則天害死孫子、孫女的時候沒有一點人情味)。 那麼唐中宗李顯有沒有打擊報復武則天呢?

肉體上的話,完全沒有。李顯把武則天好吃好喝供著,一大堆人侍候著,每隔一段時間去探望一下,跟她做皇帝時沒什麼兩樣。

精神上的話,李顯無異於對武則天進行了千刀萬剮。 從一個嗜權如命的人手上剝奪了她至高無上的權力。處在權力漩渦,而又無法觸及權力,權力成了再也無法觸碰的奢侈品。李顯的“五王政變”讓武則天嚐到了,這種權力遠去的滋味。


權力頂峰的“高處不勝寒”、人到暮年的孤獨寂寥,武則天其實特別需要親近的人來陪伴。但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被她自己生生毀掉。李顯和大臣們,毫不猶豫將張宗昌、張易之殺掉,控鶴監的男寵們被趕盡殺絕。

武則天最後的時光,再也沒有可以相伴的貼心人。

沒有了最嗜好的權力,沒有填滿她空虛的男寵——武則天晚年最在意的兩樣,都被李顯強行奪走,這是多麼殘忍。


退位後的武則天,一下子就蒼老下來,精神世界被摧毀,人也沒有了精神氣。退位的武則天,就是眾叛離親的孤家孤人。除了生活條件好點,就是一個落魄不已的孤獨老嫗。

那麼武則天這樣的處境,要怪兒子李顯嗎?

實際上,李顯還是給武則天留了很大的顏面。武則天對唐朝的酷刑峻法、對李家的殺伐打壓,跟“王莽篡漢”有什麼不同?李顯要是苛刻一點,武則天在後世的評價就是“唐代王莽”。

武則天應該慶幸是李顯繼承了皇位,畢竟李顯還多少是有母子情分,兒子不能把母親怎樣。 假如皇位給了武家或者張易之這些人,以唐朝李家的民心所向,必然會重新爭回皇位。


假如李家的旁支搶到皇位,武則天的歷史評價必然是“唐代王莽”,能不能全屍下葬都是疑問。

其實武則天的“無字碑”,很好解釋。就是武則天的兒子李顯、李旦,還有孫子李隆基,對武則天懷恨在心。不能批評她的不好,又不願意頌揚她好,乾脆就留個無字碑讓世人評斷。


爾朱少帥


由於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武則天的一生可謂飽受爭議,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武則天殺伐果決,依靠著非凡的手段達到了女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不過,這一切在神龍政變後都變成了回憶。




武則天在67歲時登基,其在位期興利除弊、發展科舉、輕徭薄賦,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對於立太子的問題左右為難。他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想讓武則天立自己為太子,為此武則天專門諮詢了狄仁傑應該如何處理。

狄仁傑見到武則天之後反問道:“姑侄之間的感情與母子之間的感情誰更重要?再者陛下千秋萬歲之後,如果傳位於兒子,那麼將會被供奉與太廟之中。如果傳位於侄子,陛下可否聽說侄子供奉姑姑於太廟之中的?”

武則天聽說了狄仁傑的建議後,迅速將兒子李顯從流放地房陵接了回來。




李顯回神都洛陽後,他的兒子李重潤和女兒永泰公主、女婿武延基因不滿武則天寵幸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所以經常在背後議論宮闈醜事。

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聽聞後,添油加醋的報告給了武則天,武則天遂逼死了孫子李重潤、孫女永泰公主、侄孫武延基。這件事也讓李顯、以及忠於李唐王朝的大臣和張氏兄弟走上了對立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已經變得風燭殘年,精力也大不如從前,因此對朝政的掌控力逐漸下降。無奈之下,武則天深居簡出,開始依靠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操控朝政。



二張兄弟驕橫跋扈,搞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使得武則天本來已經趨於緩和的母子關係重新變得緊張。忠於李唐的大臣在李顯等人的密謀下準備發動政變除掉二張兄弟,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

公元705年,武則天得了重病,只有二張兄弟能夠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張柬之等五人在正月二十二發動了政變,率領500將士誅殺二張,並且逼迫武則天下詔退位。

正月二十三,已經變成傀儡的武則天下詔退位,同時下詔讓李顯監國。正月二十四,武則天下詔傳位於李顯,李顯也因此復位成功。




武則天退位後,由紫微城搬到了上陽宮居住。李顯登基後,曾率領百官來到了上陽宮的觀風殿問候武則天起居,並且為武則天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從此之後,李顯為顯示孝心,每隔10天便會去觀風殿問候一次。

表面上的榮光難掩內心的空虛。短短一天的時間內,身邊所有說知心話的人都被處死,武則天的內心感覺可想而知。因此到了上陽宮後,武則天也不再梳妝打扮,面容顯得十分憔悴,瞬間老了很多。



當李顯再次來觀風殿問候武則天時,發現武則天面容憔悴,非常痛心。武則天此時對李顯哭訴道:“我從房陵將你接回來,目的就是要傳位給你,卻不想五賊[謀劃神龍政變的五王]貪功,把我弄到了這裡。”李顯聽後也非常傷心,並且跪拜死罪。

從武則天的言談話語中可以發現,武則天的內心是非常不甘心的,但自己也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

近一年的半軟禁生活,武則天平靜的想了很多事情,同時看開了很多事情。臨終前下詔赦免了曾經的情敵王皇后、蕭淑妃的族人,另外也赦免了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



最後,為了死後不被清算,武則天下詔去掉了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這一舉動標誌著武則天放棄了武周皇帝的身份,重新成為了李治的皇后。隨後李顯也將武則天和李治葬在了一起。


我是越關


一代女皇武則天一生經歷了諸多驚險的政治風波,其中不乏起兵謀反者,不過都被精明強勢的她一一化解。其實當初武則天在挑選繼承人時,最終在侄子和兒子之間選擇了兒子武顯(李顯),顯然她已經默認了自己百年之後李唐的復辟,不過此舉實際上也確保了政局的穩定。因此只要武則天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她以帝王之尊平安辭世本來是沒有問題的。<strong>

不過到了女皇晚年時,和絕大部分步入暮齡的皇帝一樣,精力的衰退讓她開始怠於政務、追求長生和享樂,於是把政權委託給了自己非常寵愛的兩個男寵張宗昌和張易之,俗稱“二張”兄弟。二張大權在握之後,狐假虎威,大肆打擊異己、甚至牽扯到了太平公主和皇太子身上,而女皇又對這兩個愛寵一味的庇護和偏袒,權勢熏天的二張之所作所為不能不引起朝堂的震驚和憂懼,因此扳倒二張可以說是朝堂中諸多政治勢力意見的合流。

武周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臥病在床,在宰相張柬之和羽林將軍桓彥範、敬暉等人的主謀以及皇太子、太平公主和相王等人的支持下,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女皇退位,迎立皇太子武顯(李顯)為新君,並在政變後十幾天改武周復李唐,史書把這次政變稱之為神龍政變。

政變之後,女皇的退休歲月經歷如下:

政變次日,大勢已去的女皇承擔起了走過場的傀儡任務,下制令太子監國;第三日,女皇下制傳位給皇太子,即後來的唐中宗李顯。李顯登基之後,把退位的母親從迎仙宮遷移到了禁苑中的上陽宮。上陽宮風景秀麗,適合休養,但女皇實際上被軟禁起來,再也沒有接觸到權力的可能。因此皇帝率領百官向女皇請安時,面對退位的舊日君主,名臣姚崇回想起曾經的君臣情誼,一度動情流淚。

唐中宗對母親還是非常孝敬的,武則天移宮之後,他給母親上了一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之稱即是來源於此,而且中宗每十天還率領朝臣來向母親問安一次,可謂殷勤。不僅如此,中宗在復辟李唐王朝時,認可了母親創建武周的作為,定下基調為“革命從權”,又把自己復辟李唐的舉動稱之為此乃女皇之命,後來中宗的弟弟睿宗也繼承了這一說法,因此武則天在李唐王朝仍然保留了她的身份和地位。

雖然中宗對母親表現得非常恭敬,但武則天畢竟年事已高,再加上對一生掌控著權勢的武則天來說,失去至高權力的這種失落和痛苦是無法用所謂的榮養來彌補的,因此神龍政變發生將近一年後,八十一歲的武則天駕崩去世。她去世前的遺詔裡對後事交待如下:去掉帝號、和高宗李治合葬以及在李唐宗廟享受祭祀,寬恕和赦免王皇后、蕭淑妃的族人以及廢王立武鬥爭中獲罪的褚遂良等人之族人。

應該說武則天為自己的後事安排得還是很縝密的,去掉帝號和承認自己李唐媳婦的身份,確保了自己身後事無憂,也正因為李唐後世帝王都是她的後裔,所以她能安居宗廟。而臨終之前,自然也可以對當年的政敵一笑泯恩仇了。

中宗李顯決定將母親與父親李治合葬於乾陵時,曾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可見還是有人對武則天篡唐之舉耿耿於懷,但中宗最後力排眾議,護送母親靈柩回到長安,打開乾陵把母親葬了進去。可以說中宗完全履行了武則天的遺詔。


美映椒房


古代女人多被視為男人附庸,其職責便是侍奉婆母照料子女。就算是頗有才能的才女,很多人最後也難逃平庸。但並非所有的女子都如此按部就班,武則天便是例外。從後宮婦人到則天女皇,武則天的一生堪稱跌宕起伏,可是人們多關注於其鼎盛歲月,對她退位後的生活卻鮮有耳聞,那麼人生最後一段時光,她究竟做了何事?

武則天纏綿病榻之時,對掌控朝堂有心無力,這讓對她心懷不滿的人得到可乘之機。當時的宰相聯合一眾官員將武則天的愛寵張氏兄弟殺死,並扶持太子李顯上位。武則天的退位可以說是迫於時事的無奈之舉,從高高在上到跌落神壇,這對武則天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失去權利的她所剩的只有一年時間,在這期間武則天的許多決策仍是極為英明的。

首先赦免了有罪之人的親屬。武則天病逝前,將昔日對頭王皇后以及蕭淑妃的親屬赦免。與此同時還將政敵褚遂良等人的家人赦免。表面看來似乎是人將死之前的善,其實並非如此。武則天此舉不僅為自己化解掉昔日恩怨,也讓李顯可以再度重用這些有識之士,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唐朝,都大有裨益。

其次是哭訴李顯不孝。武則天一生強硬,在闡述如何駕馭桀驁不馴的烈馬時,就曾提出以暴戾相待。而在臨死之時武則天卻不再如此好強,她對李顯哭訴,說自己死後本就要讓位於他。而發動政變所得利的也無非是擁護李顯的五王而已,以至於讓自己落得這步田地。李顯聽後大為震驚,當即跪地痛哭。其實武則天此舉也大有深意,她這一哭讓五王由擁王功臣變為亂臣賊子,讓李顯對他們好感盡失。同時也讓李顯對自己心存愧疚,以後對武氏一族不敢怠慢。

以上是武則天最後的政治手腕,她的日常生活仍然值得人們惋惜。武則天年邁之時,張氏兄弟已死,她身邊並無知己。手中權利又被架空,雖有女皇之名,但也只剩下表面聲譽而已。據記載當時李顯每隔十日便率領文武大臣前去問候武則天的起居,李顯也是頗有孝心的。但十日見一面的頻率對一個深宮婦人而言是無濟於事的,她經常一人一坐便是一日,宮女太監無人敢去驚擾。從群臣圍繞到孤身一人,這種心理落差想必只有武則天一人可以體會吧!

愛美乃女子天性,武則天亦不能免俗。她之所以能得到兩任帝王寵愛,容貌定然不俗。當時有記載說武則天雖然已有子孫,但她善於打扮,看上去並非老嫗。可是退位後的武則天卻一反常態,對梳妝打扮極其厭倦,李顯都震驚於武則天的衰老速度。

武則天在頒佈遺詔時,自求免去帝位,恢復皇后之名,並與高宗合葬。這也讓人百思不解,追逐權利一生的女皇為何在最後捨棄皇冠?有人猜測可能她最看重的是愛情,也有人說她不過是不想留下罵名。無論怎樣武則天當時的心情已經無從得知,不過從女皇到無人問津的婦人,這樣的變化讓人唏噓。能承皇冠之重,也能受孤獨之苦,武則天著實讓人欽佩!


鄧海春


公元705年2月20日,大周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帝國中樞發生了一場影響皇權更迭、百年國運的政變。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為首,聯合其餘宮廷宿衛將軍,力擁當過一次皇帝兩次皇太子的李顯為君,政變打出的名號是: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意圖謀反,證據確鑿。政變軍先誅殺兩人,再包圍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逼迫其退位。

擁立李顯為君,是朝臣共同秉持的意見和理念,被重立為皇太子一事就是大量的朝臣前仆後繼的推波助瀾,抬其上太子之位,神龍政變也是如此的。武則天可能想到了自己有這麼一天,但沒想到來的這麼迅猛,失去武力及眾人支持,武周滅亡,自己退位。

神龍政變的第二天,李顯為太子監國;第三天武則天禪皇帝位;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失去權勢和男寵的武則天遷居上陽宮,過上了半囚禁半隱居的生活。這也是武則天活著的最後時光,這時的她已是八十一歲,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高壽。一代女皇武則天,人生失去權勢的最後一年是怎樣過的呢?

李顯第二次即皇帝位,第一次即位沒多久,就是武后臨朝稱制,被廢為廬陵王,貶至囚禁地方。因而第二次當皇帝的李顯異常的謹慎,沒有大臣可以見到她,朝堂大小事務無人告知,親屬們也為了避諱鮮有看望。只有新帝李顯會隔十天帶著群臣與她見一次面。

武則天雖退位,卻依舊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如同官員致仕退休,衣食住行有大量宮女、太監照顧,或者說看管。武則天退居後宮,但沒人敢隨意對待她,畢竟地位還在。不過說真心話的,親近她的,還真沒有。武則天心裡很清楚,這些太監宮女都有著監視她的任務,一舉一動都會被好幾個人送到李顯桌上。切切實實的軟禁,不參虛假的孤家寡人。

被逼退位的武則天,一直保持著渾渾噩噩的狀態,在平靜的日子裡對前塵往事進行了回憶,梳理了一遍,十分想念夫君唐高宗李治,寫了不少詩寄託情感。上陽宮裡的武則天常常發呆,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也不梳妝打扮了,吃的東西更少,一日比一日消瘦。李顯眼前看到的不再是當年意氣風發、殺伐果斷的武帝,而是一個老態龍鍾、風燭殘年的老嫗。鬢髮慘白,皺紋鬆垮貼在臉上,兩腮凹陷,手臂如枯枝,萎縮成一團,睡在床上像一對枯骨。

人生的最後時光,武則天對一些冤案錯案進行更正,免除了一些人的罪行,對曾經生死仇人般的后妃後代進行了赦免,讓他們像一個正常人生活。不過臨終前,她給參與此次政變的人使了大絆子,迫使他們被李顯流放的流放,處死的處死,難得善終。

如此晚景,稱得上悽慘,不過她的前面幾十年過的可謂是輝煌至極,在青史留名。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今人說古


首先要明白一點的是,武則天是被逼退位的,丞相張柬一心想著恢復大唐,於是便在武則天體弱多病之際打動政變,欲為李顯奪回政權。當然,武則天在張柬打進長生殿後知道無力迴天了,於是便主動退位還政於李顯。

李顯確實是個好兒子,雖然自己的母親對不起自己,可是自己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他知道母親對於權力的狂熱,在武則天退位後,仍然給了她一個極為尊貴的名號——則天大聖皇帝。畢竟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的,這樣母親也會好受一點。



並且李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朝中文武百官到上陽宮看望武則天一次,盡暄寒問暖之能事,談血脈相連之溫情,儘可能的做到一個兒子的責任。而對於武則天孃家的人也給予優待,畢竟是自己的舅家,不能夠傷了情分。

李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而武則天的心裡也確實好受了些,儘管手上沒了一點權力確實沒有什麼滋味啊。不過,她還是被自己兒子的所作所為打動。



她作了自己的遺囑,主動的降低自己的身份,恢復自己唐高宗皇后的名號,要求歸西后與唐高宗合葬。總不可能以一個皇帝的身份去見自己的丈夫吧,所以恢復皇后稱號還是有必要的。

總的來說,武則天在退位之後,雖然沒有了權力而顯得落寞,可是她並不空虛。該吃吃該喝喝,時不時的兒子還會帶著群臣來看望自己,孃家的人也與李氏皇族和解,一切都顯得極為的和諧。

只不過,好兒子確實不是好皇帝的料,這便是後話了~


妙齡老翁談歷史


李顯在張柬之等大臣的擁戴下,發動政變成功後,宣告唐朝復國。“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等,一切都按照以前唐朝的來。同時,把武則天從迎仙宮遷到上陽宮,把已經被武則天改為“神都”的洛陽,重新又改為東都。武則天在這裡呆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去世了,終年82歲。

(武則天劇照)

武則天在生命最後一年生活的情況,歷史上少有記載。不過,從僅有的那些記載來看,武則天所享受的待遇,似乎還是不錯的:

一是有極高的政治待遇。李顯雖然復辟了唐朝,但是並沒有因此否定武則天,而是給她上了個“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給予了武則天極高的政治待遇,充分肯定了武則天的歷史地位。

二是有極高的生活待遇。李顯對武則天極為孝順,“自是每十日一往”,也就是說,每十天,李顯都會帶著文武百官,去給武則天請一次安,對她噓寒問暖。其生活安排,當然是絕不會差的。

照理說,李顯這樣對待武則天,給了她這麼高的待遇,武則天應該心滿意足了吧。然而,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的。《資治通鑑》上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後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

(李顯劇照)

就是說,武則天原先是最在乎自己容貌的,每次都經過精心化妝,雖七老八十了,但大家看不出她衰老的模樣。但是到了上陽宮後,卻“不復櫛頮,形容嬴悴”,也就是說不再梳妝打扮了,顯得面容十分憔悴。

一個女人當然是很在乎自己容貌的,何況是在乎了一輩子的人,她對自己容貌的自暴自棄,可以看出,她內心裡有多麼深的悲哀。那麼,武則天在這時候有哪些悲哀的事情呢?

其一,悲哀失去了權力。武則天一生最在乎什麼?最在乎權力。為了權力,她不惜親手掐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兒,不惜害死兩個親生兒子。為了害怕權力失去,她對李顯、李旦這兩個兒子,對其立儲又廢黜,反覆多次。這樣做,無非就是害怕權力掉到了他們的手裡。但她害怕了一生,最終權力依然用她以前慣用的那種暴力方式,從自己手中滑掉。她內心深處怎麼可能不悲哀呢。

(張易之劇照)

其二,悲哀失去伴侶。武則天雖然當了皇帝,當了孤家寡人,但她依然是一個女人,依然需要伴侶和慰藉。所以,晚年的時候,她才那麼信任張易之和張昌宗。武則天是個大政治家,她未嘗不知道張易之和張昌宗作惡多端。按照她早年的性格,薛懷義因為作惡多端,因此她毫不客氣把他殺掉。可這時候她卻一味寵幸二張。就是覺得二張能夠給年老的她提供慰藉。可是,因為神龍事變,二張被誅殺。儘管李顯十天就會去看她一次。但是那麼多人轟轟烈烈地來,轟轟烈烈地走,不過是走個排場罷了,二張曾給她的慰藉,哪裡還能夠重得呢?

其三,悲哀身體衰敗。每個人都有身體衰敗的那一天。但是武則天的身體衰敗,又和其他人的身體衰敗不一樣。武則天正是因為身體衰敗,所以她才失去了對朝廷對大臣的控制,才被張柬之等人鑽了空子,把她從權力的巔峰硬扯下來。以前,當她還處在權力巔峰期的時候,就算身體衰敗了,她也是並不在意的。因為權力是一道強力的春藥,擁有了權力,她的身體就依然處在回春的狀態。但是,權力失去後,身體的衰敗,就成了徹底的衰敗,就成了她即將面對的可怕黑洞。

也正是因為整個人都處在悲哀之中,所以武則天在退居二線後,不到一年,就撐不住去世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