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家庭的角度來說,人們又已經從“吃飽飯,穿暖衣”提高到“吃好飯,穿好衣”的程度上,這還是基本要求,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綜合素質的提高,大家都感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在自己不能接受完美教育的前提下,就把全部希望寄託到唯一的子女身上。為了子女的未來,除了物質上保證外,更主要的是在“智力投資”上“有求必應”,甚至主動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尋求最佳教育資源——擇校不怕路途遠,家教只怕老師差,還嫌子女學不夠,鋼琴舞蹈加畫畫。

最終的結果分三類:一類是子女如魚得水,不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還擁有了相當水平的才藝,最後如願考上理想的大學,畢業後大展宏圖;再一類是不敢讓用心良苦的父母失望,咬牙堅持著父母的安排,但由於精力、興趣等原因,最後出現什麼都還過得去,但什麼都不突出;還有一類則是完全力不從心,一開始硬著頭皮堅持著父母的厚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弱、學習成績越來越落後、牴觸的情緒越來越強,最終極度牴觸所有的教育,甚至牴觸父母的感情。

一般地說,家庭教育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選擇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方能有效地解決發現的問題。

一、 家庭教育的“粗放性”導致不良心理現象的出現

所謂家庭教育的“粗放”,是指不瞭解教育和孩子的發展規律,對孩子的發展採取過細和過粗的教育管理。由於目前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再加上家長對教育規律和教育特點認識的缺陷,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存在著幾中不良的心理:過分溺愛的心理、急躁和失望的心理、冷淡的心理。從而出現了由於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粗放”而導致家教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不良現象:

1. 思想認識不夠,家庭教育過分依賴學校

據調查,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並能較好地擔當起這一責任的家庭只佔15%。85%的家庭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有的家長和代理監護人甚至說:“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自己還操什麼心?”這種教育理念與思想認識,大大增加了學校對這部分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監護人教育理念差,認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兒孫自有兒孫福”,認為只要能掙錢,讀書也沒什麼用,不讀書照樣可以賺錢,大學生不是還找不到工作嗎?這些觀念勢必影響孩子,產生學習無用的情緒;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中,由於學校單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雖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與己無關,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不能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出了問題之後,家長們往往只是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教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

  2.家庭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

由於大多數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後,這些學生的監護權一般都移交給了祖輩或親朋。父母不在身邊,年邁的祖父輩或其他代理監護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沒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藝術。而有的親戚和朋友的責任心更差,許多隻是口頭應承而已,形成這部分學生教育管理的盲區,導致這些學生出現許多問題。如厭學、逃課、外出打電子遊戲、上網,有的甚至與社會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賭博、看黃色錄像、小偷小摸、打架鬥毆等社會惡習。例如發生在2006年3月5日紫金縣育新中學兩名初二學生為打遊戲機入室盜竊殺人事件就是因為缺少家庭教育引發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飲酒等行為,對孩子也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擔所有家務和田間勞作,也無法顧及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從事非法活動,影響子女健康發展,這部分家長對此心裡雖然非常清楚,但他們不但沒有對孩子作任何矯飾,反而認為這是生財的一條捷徑;更有甚者,每當寒暑假來臨時,把孩子接到所務工的城市去,讓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為,甚至讓孩子直接成為自己的幫手,做著一些違法違紀的事情,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3. 親情缺失影響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農村有85%的小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親情的關懷,成長中的心理需求無法滿足,造成不少學生孤獨、自卑、封閉、虛榮、過於敏感、過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讓個別學生產生仇視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父母,由於經濟條件寬裕,出於一種補償的心理,給孩子拿錢方面十分慷慨,無計劃、無節制,由於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財能力和自控能力,他們自恃家長有錢,模仿大人請客過生日,花錢請人做作業,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自由散漫、懶惰貪玩。這部分學生中多數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刻苦鑽研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同時有部分單親、貧困、殘障、表現差等特殊家庭由於親情的缺乏,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4.教育內容單一,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現象

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大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而在他們眼中,往往是分數代表著一切,只關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過度看重學習成績的好壞、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象嚴重,忽視了對孩子品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忽視了健全人格、優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目標的偏離,使不少家長落入“重身體輕心理,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滿足輕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誤區。有的家長甚至用暴力“逼”“壓”孩子學習,更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專心讀書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不僅在家裡不讓孩子做家務勞動,還往往暗示孩子少參加集體活動,少承擔班級集體工作,使孩子變得自私、冷漠、不關心集體。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胸無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思想品德素質較差。少數孩子在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下,精神空虛,行為失範,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歧途,農村小學生中盜竊、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時有發生。

5. 教育方式傳統簡單,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

(1)期望值過高,家教過於嚴厲。面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因此對子女嚴加管教,甚至剝奪孩子起碼的休息、遊戲、娛樂的時間,扼殺了孩子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

(2)盲目溺愛或疏於管理。據調查瞭解,大部分家長忙於家活或打工掙錢而無暇顧及孩子,更談不上與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溝通,疏於對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長對市場經濟新形勢和未來社會競爭的認識偏頗,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為,對於孩子好鬥逞強、貪小便宜、耍小計謀等行為倍加鼓勵,助長了不正當思想意識的形成,滋長了這部分學生驕橫跋扈的氣焰。有的家長過分縱容子女,對於子女不正確的言行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管教不嚴、一味縱容,認為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對孩子的愛,特別是留守孩子代理監護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這方面顯得更為突出。由此養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養成追求品牌、迷戀網吧、不求上進、粗暴蠻橫的不良習慣,“驕”、“嬌”二氣嚴重,性格變得任性而脆弱。

(3)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過分嚴厲。部分家長封建家長作風嚴重,家長至尊,不顧孩子的自尊,經常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不理解的規則。有的甚至認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覺得孩子是打出來的,父母打孩子天經地義,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體罰等。有的家長對孩子採取物質刺激,考試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質獎勵;家長缺乏與孩子的交流,缺少對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從,根本沒有與孩子溝通的意願。長此以往,孩子變得膽小、退縮、冷漠,或以攻擊和敵意對待他人。

二、家庭教育應從“粗放性”走向精工細作

這個世界天才很少,成功的孩子不是逼出來也不是哄出來的,更不會自己自然形成,而是靠一點一滴“教育”出來。針對21世紀現代教育的要求與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我們應著力幫助家長認識和掌握實施家庭素質教育的主要規律。為此,我認為家庭教育中家長們更應該改變傳統的觀念,以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去做好家庭教育,遵循科學的心育原則,使家庭教育更加精細化。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連續性、權威性、感染性、及時性等特點,為此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生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所以,必須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強化家長的垂範意識和責任感,不斷學習家教知識,給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內涵與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同時更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作為家長只有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2.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因為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所以,兒童會受到種種影響。尤其是自然性的特點,它有與教育相平行的影響,也有與教育相矛盾的影響,這時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往往會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傾向,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說明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溫馨和睦、民主寬鬆的家庭人文環境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樹立現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長要改變過去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狹隘觀念,努力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改變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等傳統觀念,積極培養孩子的科學民主、自立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現代意識;要改變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係協調能力的發展,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4.不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舉、動”都將在兒童潔白無暇的心靈上銘刻下難以泯滅的痕跡。對兒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風的形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講文明、講禮貌,有意識有步驟的教給兒童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禮儀,循循善誘,持之以恆,使兒童耳濡目染從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與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長,被教育者是子女。在這個關係中,家長是家庭生活的組織者,是家庭大廈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長與子女一般地說是朝夕相處,利害與共,命運一致,關係親近,這種特點的生活環境,家長具有權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長,父母與子女關係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優勢。但優勢能否發揮出來,家長能否與子女親密無間,能否嚴格約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這就看家長的修養如何?若家長的素質、言行不足以讓孩子依賴,家長經常說空話,那麼孩子就不聽你的話,家庭教育的特點、優勢就發揮不出來。

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言一行、事事處處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薰陶。要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吸納新思想、樹立新觀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長。要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從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5.轉變教育方式方法

要學會與孩子溝通,通過言傳身教,把理性的教化、愛的滋潤、美的薰陶有機融為一體,傾注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指導孩子在做事中開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給孩子一個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要多鼓勵,不要總是與其他孩子作橫向比較,要多看其自身的發展與進步;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並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

總之,希望家長們能夠按照教育規律來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才能瞭解,瞭解才能施教。可以說,對子女的教育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則更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主張的滲透,也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傳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強盛是紮根在家庭這一基礎之上的。只有齊抓共管,進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進和發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培養合格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