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江,原來你兩千多歲了!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小鎮

——文氣迴盪的古鎮

乾江小鎮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11年(元鼎六年)。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省海康縣地域),同時設合浦縣。而乾江小鎮應該是在此時設置。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外貿口岸,這裡還存留著諸多“海絲”氣息。如今繁華散去,卻掩蓋不住其昔日的輝煌。

乾江自古及今,素以崇尚文化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而聞名遐邇。近代在合浦成立學校以乾江為最早。乾體學堂成立於1901年,比廉州中學還要早5年。接著乾體秩序學堂、海匯學堂和峙山小學先後成立。在二十世紀之初,乾江這塊方圓不過一華里左右的地方,卻有學校4所,再加上私塾,還有基督教辦的女子小學,地方文化教育事業在當時而言堪稱發達。這裡不僅讀書人多,而且家長重視培養,學子刻苦鑽研,學習風氣濃郁。過去在欽廉四屬出了名的“勤禮婆”,就靠一根挑魚賣的扁擔供子女甚至供丈夫上學讀書的事例屢見不鮮,併為後人傳為佳話。乾江民風淳樸,學風甚優,因而當地出類拔萃的文人學者古今不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合浦縣第一位考上清華大學的就是乾江的馮乃謙。

文化教育發達之鄉,必然是人才輩出之地。乾江自古多文人,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這裡所出的舉人、進士有好幾百個,僅清末有碑可考的就有50多人。新中國成立初期,乾江曾一度設鄉,之後又有過乾江人民公社之稱。但隨著行政體制的變遷,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乾江就一直按村一級建置,更準確地說是居委會加村委會兩個村級單位,人口合計也不過四五千人。難得的是,從這裡土生土長走向全國各地,遍佈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竟有數百人之多。僅按獲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者就有200多人(其中正教授60多人)。他們當中傑出的代表有:清華大學教授馮乃謙、中山大學教授李瑞聲、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鄭家燊,還有醫學界頗有名望的婦產科專家潘啟源、外科專家蘇景道等。他們都是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頭銜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科學家。這200多名教授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又時時處處關心和支持著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他們當中儘管有的人已經退休離崗,但仍然熱心與家鄉保持聯繫,並且希望能有機會為家鄉的事業多作貢獻。乾江這個讓珠鄉人引以為豪的人才薈萃之地,也被稱為“教授村”。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古圩

村支書蘇立全帶記者來到乾江古圩的一處古屋。在老房子住了40多年的陳姨說:“這房子有120年曆史了,冬暖夏涼,好住!”青磚在乾江很受歡迎,這裡的房屋受西方建築風格影響,大都保持了近代中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許多房屋外牆上有翠綠的小草從磚縫調皮探頭。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古圩上的百年老屋

走在狹窄彎曲的古圩小巷,彷彿進入一段塵封的歷史。“這些青磚也有百年了!”蘇立全指著地上的青磚說。

乾江,古稱“乾體港”,“南流江河口,古稱三汊港”,“乾體港”便是這樣一個江河的彙集口。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外貿口岸,這裡今日還存留著諸多“海絲”氣息,有南方古鎮的舊建築、古樸的民居、曾經繁華的街道和商鋪、碼頭。儘管寂靜,卻掩蓋不住其昔日的輝煌。本來,乾體與乾體港是緊密相連的,後因南流江的沖積平原擴大,乾體範圍的海面變成陸地,乾體港不復存在了,與之相連的乾體名稱也被淡化了。繼之而來的是乾江的發展和繁榮,於是人們逐漸地把乾體改稱為乾江了。

乾江自古以來,和城鎮一樣,每天集市,且全天候早、午、晚三市,熱鬧非凡。遠近鄉民,包含乾體周邊各村村民甚至廉州居民都來參加圩集。其中廉州、黨江商販赴集者眾多,達12000人;還有今浦北而來的“上路佬”挑貨來墟販賣,再於回程時購物肩挑回鄉。乾江古圩位於合浦縣縣城南郊8公里處,總面積1.2平方公里。乾江古圩古蹟繁多,獨具特色,街巷阡陌,庭院別緻。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沙穀米

沙穀米作為北海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曾經是不少人兒時記憶中的美食,近年來由於原料難找、手工製作成本高等原因,沙穀米的製作量逐年減少,在市場上已越來越難覓身影。以前在合浦乾江,幾乎每家每戶都做沙穀米賣,如今僅有兩家小作坊仍在堅持製作,產量大大縮減。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沙穀米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合浦縣廉州鎮乾江街工人忙著曬制紅薯粉,做沙穀米。

林啟波 攝

記者來乾江時是陰天,來到製作沙穀米的店家時,店家遺憾地說:“天氣不好,這幾天不做。”乾江沙穀米是用海薯、桂薯和狀元薯製作,原料經過磨粉、制粒、鍋炒、烘曬等數道工序精製而成。沙穀米呈小圓形顆粒狀,食用時用水與其煲煮並加進適量砂糖,口感清爽,香甜味美,獨具特色,是清熱解暑的佳品,在廣西聞名遐邇。產品遠銷南寧、欽州、廣東等地,深受消費者歡迎。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大井

乾江大井俗稱方井,位於合浦縣廉州鎮乾江村委大井村小組西側,用約2.8米長的黑色石條壘砌而成,井內空寬2米,深10米,呈四方形,此井建於北宋初期,井水清涼味醇,珠鄉人常取之釀酒、煎茶。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大井

古時廉州城官宦富商不惜費神取此井水煮飯、釀酒,歷代朝廷官吏到廉州尋珠找寶時均以嚐到此井水為榮,蘇東坡到廉州時,為盡地主招待誠意,官宦專程派人取此井水煎茶,蘇東坡飲後讚不絕口。900多年來,此井一直被人們傳頌。近年來,廉州鎮政府籌資對該井進行維修改造,使方井痕跡依舊、風景迷人。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廣西首家民辦

近代新型學堂

位於乾江古鎮上的合浦縣第五中學原名乾江中學。來到校門口,記者首先被大門外典雅的東西兩樓吸引。紅色樓體的東西古樓披掛滄桑,巍然屹立。進入校園,古榕蒼翠,綠意盎然。這是廣西第一家民辦近代新型學堂,距今已有118年曆史。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學校門口的東西古樓披掛滄桑,巍然屹立

文化底蘊深厚之鄉,必是教育發達之鄉。合浦五中的校長向記者介紹了學校的百年辦學歷程。早在晚清時期,清政府實行新政,其中包括廢除科舉,進行教育改革。為此,清廷下詔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者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及其直隸州均設為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為小學堂,各地設蒙養學堂。在新政的推動下,新式學堂在各地大量興辦。此時乾體有識之士迅速響應,於1901年將文武廟改設為乾體學堂(小學)。1942年秋私立乾體中學成立,1950年改為合浦縣第五中學,1959年稱為合浦縣乾江初級中學,2002年秋,又恢復合浦縣第五中學的名稱。學校歷經百年風霜,成為一所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人才輩出的農村初中。

學校學習之風濃郁。當地群眾說:“乾江一戶就有一個大學生。”在教育相對落後、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乾江出的大學生之多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清華大學教授馮乃謙、中山大學教授李瑞聲都是乾江中學的校友。他們看望母校時曾深情回憶:我們在這裡讀書時,晚飯後同學們總是三個一堆、五個一群的圍在一起,以大地當紙,樹枝作筆,研究、探討數理化等學習上的難題;或是在晨曦初露時在校園裡誦讀語文、英語等。這種奮發向學的精神在校園蔚然成風,並且薪火相傳。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體學堂舊址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乾體學堂創辦至“文革”前,學校名師輩出。曾任廉州中學學監的林朱贊,乾體中學第一任教導主任蘇立檉,合浦縣第一個在學校推行注音字母教學的郭李亮,合浦第一個留學日本的乾江人蘇健今,以及蘇廷煦、羅光獻等老師,都是有口皆碑的好老師。蘇廷煦是數學老師,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推行“問題教學法”,要求學生每人每天或每週用字條寫一個自己未能解決的數學問題交給他,然後他用課餘時間和學生一起研究探討,極大帶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教學成績非常突出。那時每年兩個班學生初中畢業,幾乎有近1個班的學生考上廉州中學,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數學、物理黃”之稱的黃練章老師,深受學生們喜愛。黃老師講話像打雷一樣響亮,他經常利用晚飯後的時間,抬一塊大黑板到教室外面的空地,給學生講授數學或物理方面的知識。進入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學歷都有了顯著提高,中、高級以上職稱教學人員佔80%。各個科目均有擔崗的教學骨幹以及縣、市教學科研人才。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為來蒞拍攝

往期精彩薦讀

喂,12315嘛?我找了一個假女朋友~

牛尾嶺水庫的水,北海人總算是喝上了!

【預告】張旭光開講:中國書法的傳統屬性與時代精神

首批北海產空姐空少被各大航空公司“搶購”

“水上飛”有望15分鐘北海抵潿洲!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乾江,原来你两千多岁了!

執行總編 | 許開德

審核 | 李維維

校對 | 廖文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