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刘伯温测算天将下暴雨,劝老农收谷,老农却说雨淋不到这谷

小说:刘伯温测算天将下暴雨,劝老农收谷,老农却说雨淋不到这谷

刘伯温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勤奋,饱读诗书,孜孜向学,精四书五经,善诗文音律。塾师曾预言:“此子天赋异禀,敏而好学,孺子可教,必成大器。”其后,刘伯温广阅群书,博通经史,尤善天文,观天象可知星辰变化,掐指算能断国运兴衰。然而,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如此博学之人,亦有不解之事,仍需请教他人。

元朝末年,朝纲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朱元璋入伍红巾军,以其韬略,横扫元军,但因利益纷争,受其它义军进攻,多面受敌,岌岌可危。朱元璋诚邀刘伯温出山,得其妙策,朱元璋力挫群雄,结束战乱,平定天下。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封官晋爵,但其生性淡薄,不求名利,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常着便衣于民间行走,一来体察民情,二来广增见识。一年盛夏,刘伯温来至江南某村,当日骄阳似火,灼热难当。村人值此晴好天气,翻晒谷子;旁侧妇人扬谷打场,动作娴熟;田间孩童嬉戏打闹,拾掇谷粒,一派繁忙祥和景象。刘伯温见此情景,心想,大明开国采取休养生息之策,重视农桑,耕收有序,村貌焕然,国盾民安,心中颇感欣慰。

倏然,天空微有变动,刘伯温仰头细思,掐指一算,乃暴雨袭城之象,遂放声大呼:“诸位乡亲,暴雨将至,快收谷子!”农人听闻此声,放眼望去,见一风雅儒士立于田头,以为财主,不予理睬。一中年农人嗤笑道:“如此晴空,何来暴雨,此人竟说疯话,无需理会。”

刘伯温见其无动于衷,又催促道:“真有暴雨,再不收拾,为时晚矣。”话音刚毕,天空阴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炸响,村人不得不信,慌忙遮盖谷物,收拾停妥。而方才那中年男子,面色潮红,愧疚不已,未料到真有异象,当即对刘伯温心生敬意。

眼见暴雨将袭,刘伯温快步趋至一农舍檐下避雨,恰逢一老翁坐于门前,手捧茶壶,悠然品茗,若无其事凝望院中所晒谷物。刘伯温深感惊奇,上前问道:“天将有大雨,老伯为何不收谷物,难道不怕被雨所淋?”

老翁徐徐抬头,不以为意,淡然道:“无碍,暴雨难以至此,谷物自然无事,又何须收拾?先生不信,可小坐片刻,喝杯清茶,一看究竟。”刘伯温甚是诧异,对老者之言心存质疑,便静坐其侧,以待结果。

忽而风雨大作,暴雨瓢泼,说也奇怪,此雨竟无一丝一毫落入院内。不久,雨止风息,云散天晴。刘伯温自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观测气象,毫无偏差,但比之于他,相差甚远。刘伯温温文有礼,虚心请教道:“老伯,为何同一天地、同一村舍,那边有雨,此处无雨?”

老翁一笑:“先生可曾听过‘六月骤雨隔牛背’,这正是古人诗中所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伯温受教,点头称是,由衷佩服老者知识广博,经验丰富。杯盏之间,二人相谈甚欢。

见雨已停歇,刘伯温起身欲走,老者伸手挽留:“先生且慢!我看你气宇不凡,并非常人,不妨到寒舍小坐片刻,如何?”刘伯温本就为体察民情而来,此时正是良机,便不推脱,受邀入内。

刘伯温细细打量老者屋舍,陈设粗简,破旧不堪,泥墙歪斜,摇摇欲坠。刘伯温便劝道:“依我所见,今夜仍有大风,老伯居此危房,恐有性命之虞。不如搬到别处,避一避。”

老者不以为然,笑道:“无妨,即便这泥墙倒塌,也难以伤我分毫。”

“性命攸关,还是避避为好。此床立于墙下,如若倾倒,怎会伤不了你?”

“先生不信,不妨今夜与我同住,看看是否如我所言。”

刘伯温暗想,此人真怪,为何以己性命作为赌注?但刘伯温不想示弱,唯有搏命一试。深夜,刘伯温与老者分床而睡,老者卧于斜墙之下,鼾声如雷,刘伯温辗转难眠,生怕葬于此处。夜半三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暴雨骤至,只听“咔嚓”巨响,危墙倏然倒塌,一分为二,一半塌于床外,一半矗立原地,而老者安然无恙,丝毫未被伤及。老者似梦似醒,喃喃呓语道:“小小泥墙,岂能伤我?”

“老伯料事如神,晚生着实佩服。”刘伯温又追问原因。老者轻笑:“泥墙向外崩裂倾斜,中腰折断,可见裂缝,即便倒塌,亦难落到床铺。”

虽世人称其为“再世诸葛亮”,能未卜先知,但经此二事,刘伯温自愧不如,于是恭恭敬敬拜其为师,向其讨教天文术数。

刘伯温问道:“不知老伯尊姓大名?”

老者笑道:“贫贱之人,何来名姓,乡人唤我郁离子,先生亦可如此。先生尊贵之躯,竟然委身来此,倒是难得。”

“莫非老伯认得晚辈?”

老者颔首:“世间能观星象者又有几何,先生必是开国重臣刘伯温,可有猜错?”

刘伯温笑而不语。

经年之后,刘伯温为纪念老者,便以其智慧形象,书写195篇寓言故事,取名《郁离子》,该书以构思精巧、笔锋犀利、寓意深刻而著称于世。其中脍炙人口的《卖柑者言》,便是出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