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20歲上光明頂,35歲預言元朝將亡,為何49歲才出山保朱元璋?

江益焱


這個問題信息量很大,實際包含了三個故事,一是劉伯溫上黃山光明頂求得道家奇書《六甲天書》;二是劉伯溫預言元朝必亡並隱居;三是朱元璋禮聘劉伯溫出山輔佐。

劉伯溫與《六甲天書》

劉伯溫是浙江省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他出生在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傳說中,劉伯溫都是一個神奇的人物,儘管正史上的成就不如諸葛亮,但他在民間的知名度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威望極高。

劉伯溫從小就很聰明,少年時很愛讀書,他自幼博覽群書,而且讀書很雜,諸子百家,無一不窺。他不僅博通經史,還廣泛涉獵,對天文地理、兵法數術等這類被儒家認為是“雜學”的知識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不惜時間,潛心鑽研。

劉伯溫在20歲時開始四處遊學,有一次劉伯溫前去朱熹故里徽州遊學,聽說歙縣的覆船山內藏著一本《六甲天書》,這部《六甲天書》原名《上清六甲祈禱秘法》,乃道家經典之術,可役使鬼神,祈請六甲天神下界助法,故又名《六甲天書》。

劉伯溫到達覆船山(如今的大光明頂景區)後,幾經尋找,在主峰擱船尖的一處隱秘山洞發現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元末明初民間宗教,又名拜火教)社會,還找到了著名的《六甲天書》,並跟明教聖者虛心學習,深入掌握了豐富的象緯預言、奇門斗數知識,回到家鄉後迅速成名,時人比之能掐會算,算無遺策的諸葛亮。

劉伯溫預測元朝必亡

後來劉伯溫考取了進士,為元朝廷效力,他很快發現朝廷腐敗和官場黑暗,統治者昏庸愚昧,官員們貪汙腐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天生正直的劉伯溫多次多次上書彈劾貪官汙吏,向朝廷提出建議,卻都沒有被接納,反而屢遭排擠,先後三次被迫辭職,又三次出山入仕,希望能儘自己所能,挽救黎民百姓。

對元朝失望之極的劉伯溫決定再不出山,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浙江青田隱居不出。

1346年,在隱居期間,劉伯溫撰寫了著名寓言《賣柑者言》,講的是他購買柑橘的經歷,這個語言也是成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淵源。在這篇語言中,劉伯溫結合自己買柑橘的經歷,以及對元朝社會現狀的分析,通過“賣柑者”之口,發出了以下感慨:

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這篇《賣柑者言》的寓言,實際上就是對元朝統治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現狀的批判,也明確預測了遠超必將滅亡的命運,這一年,劉伯溫35歲。

劉伯溫出山輔佐朱元璋

在隱居期間,劉伯溫一直關注著天下大勢,全國各地起義軍蜂起,掀起巨大的反元浪潮,紅巾軍、明玉珍、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群雄割據,一切都在他的眼中,而他也從來沒有放棄建功立業,一展胸中所學,實現偉大抱負的意願。

1360年,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朱元璋亟需補充優秀人才,他聽說浙江處州一帶臥虎藏龍,人傑地靈,便派人到處州禮聘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四人輔佐自己。

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當場便答應了使者的請求,投靠了朱元璋門下。

劉伯溫卻婉拒了使者的邀請,他想要考察一下朱元璋的誠意。

朱元璋早就聽聞劉伯溫大名,他沒有灰心,接二連三派劉伯溫出山,並且專門寫詩邀請,劉伯溫感受到了朱元璋的誠意,終於認為朱元璋就是自己的明主,終於決定出山。

這一年,劉伯溫已經49歲,年僅半百。

好飯不嫌晚,劉伯溫出山之後,盡心輔佐朱元璋,為朱元璋“建立大明、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他的功勞在開國功臣中只被封了伯爵,並且最後死因成謎,據說和朱元璋脫不了干係,也引起後人為之惋惜。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諸葛亮高臥隆中以待劉備一個道理,良臣擇主而侍,從而成就自身。


低調與責任


才高八斗從來和功成名就不能同等對待,過程中每一次選擇都能決定後事的結果,而姜太公、諸葛亮、劉伯溫等千古大賢都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