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它為出生而鳴,它為死亡而鳴

日日夜夜,時時刻刻。”

——Luc Plamondon, Notre Dame de Paris

法國時間4月15日傍晚約18:30,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93米尖塔被大火吞滅,教堂屋頂業已坍塌。據《衛報》報道,此次大火可能與目前正在進行的修復工程有關。在當地媒體直播中主持人表示,此次重修預計需要8至10年時間。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自約公元1160年開始建造的巴黎聖母院,處在具有先鋒意義的早期哥特和趨於成熟的盛期哥特交匯的十字路口,在法國遺產保護史上一直有著極特殊的地位。800年中它的歷史何如,又經歷了哪些建造與保護歷程?這是嘆惋之後的重溯。

本文選自《建築遺產》2016年創刊號,陳曦,張鵬譯,作者:本傑明·穆棟,法國夏約學校教授、法國文化與交流部文物建築總監。


摘要

由於聖母院在法國遺產保護史上的特殊地位,其修繕工程的負責人——從維奧萊-勒-杜克到今天的本傑明·穆棟,一直都是每個時代法國遺產保護界的泰斗級人物。通過對聖母院保護歷程的解析,我們可以看到法國遺產保護思想、機構和技術手段的演進,也可以看到以建築師為核心的體制以及重在保護“建築整體價值”的觀念對法國建築遺產保護方法的影響。

12世紀早期,西方社會崛起的中產階級在經濟活動中逐漸佔據主導作用,同時宗教行為發生轉變, 王朝和教會間漸趨尋求權力平等的政治制衡。這些轉變共同導致了都市的持續發展,城市和道路的面貌隨之不斷改變,原本陳舊、模糊、大尺度的宮殿和教堂建築變得明亮而高聳——這就是社會革新最張揚的圖像闡釋:哥特建築。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哥特建築並非源自憑空的臆造,而是來自於對既存建構體系的“優化”:

——肋拱(圖1):原型來自於歷史悠久的“十字拱”,它能將豎向荷載轉移到四角的支撐上。作為十字拱的“優化”,哥特建築肋拱下方的“肋”作為永久性構件可以使施工不再需要模板,從而顯著節約了施工時間。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 肋拱

——飛扶壁(圖2,圖3):來自與早已存在的圓拱和獨立於牆的扶壁的結合,這種哥特建築中常見的結構體能起到分擔牆體側推力的作用。它以更主動明確的結構角色取代了被動受力的樑柱體系,平衡關係更加奇妙,且更加輕便經濟。飛扶壁的出現使得建築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在此以前只能依靠巨型的支柱來實現。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2 亞眠大教堂飛扶壁的變化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3 亞眠大教堂飛扶壁的變化

——快速、經濟和宏大:哥特建築創造性地回應了社會對建築物提出的快速、經濟和宏大之需求,並在百年間建立、完善了其主要的建築原則。哥特建築擺脫了牆壁的束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空間中充滿了透過彩色玻璃窗的絢爛光線,這一藝術成就在當時達到了高峰,並影響了各行各業,建築師也從砌石匠和雕琢工的行當中獨立了出來。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4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

哥特風格的教堂迅速風靡巴黎大區,早期的一批傑作包括了公元1131年建造的努瓦永大教堂,公元1155年建造的拉昂大教堂,公元1140年建造的桑斯教堂。特別是公元1144年建成的聖德尼的巴西利卡, 起到了範本的作用。1230年,有25處哥特建築在施工(圖5—圖9),而到13世紀末,這個數字上升到近80處。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5 哥特建築便捷地建造方式1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6 哥特建築便捷地建造方式2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7 哥特建築便捷地建造方式3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8 新建中的哥特風格的教堂1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9 新建中的哥特風格的教堂2

在這一進程中,自公元1160年開始建造的巴黎聖母院,處在了具有先鋒意義的早期哥特和趨於成熟的盛期哥特交匯的十字路口。

作為12世紀的建築,巴黎聖母院的體量依然是很龐大的,窗洞不大,光線也很幽暗,中殿的拱頂每個單元都由傳統的六分肋拱和兩道梁構成。有趣的是, 半圓室走廊拱頂的奇妙設計給後世雕琢工們的自由發揮埋下了伏筆,而粗細相間的柱子,伴隨著六分肋拱被四分肋拱做法所替代,也變成了下個時代所欣賞的均一的柱子。

13世紀初,隨著哥特風格的加速演進,大教堂進行了一次小規模改建:窗洞向下拓展以增加更多的光線;半圓室外走廊的兩處拱頂新建了飛扶壁;中殿的屋頂構架與唱詩班廳直接相連,從而減輕了部分荷載;西立面在三個門洞和巨大的哥特式玫瑰窗的上方, 建造了兩座由列柱、深紋飾、卷葉垂花紋裝飾的巨塔, 這一後人盛讚為“諧調”的立面是整個哥特建築史上最精美的一頁。

1230年,這一偉大工程基本完成。雖經調整, 建築依然整體而均衡——這要歸功於五位匿名建築師默默無聞的奉獻。巴黎聖母院給予後人的偉大啟示在於:建築作品的成功遠遠超越了為之服務的個人,而建築整體的均衡統一應當勝過各部分的表現力及每個建築師的個人表達。

巴黎聖母院長127米,寬45米,拱高33米,是當時西方基督教世界裡最大的教堂,然而它尚未完成就已經不敷使用了。為擴充空間從西端開始在飛扶壁的巨大立柱間建造的小禮拜堂未能形成重要的建築影響。1250年到1270年,建築師尚·德謝耶和皮耶·德蒙特厄依以精湛的技藝重建它來與十字耳堂的兩翼相對齊。到1318年,小禮拜堂工程徹底結束。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0 聖母院高敞的室內空間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1 巴黎聖母院不同時期的改建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1708年,赫伯·德科特和他的兒子朱-羅伯特用一組華麗的鑲嵌板和大理石雕塑取代了原先的牧師會唱詩班席位,雕塑的端頭是名為“路易十三的願望” 的聖母憐子像,由柯塞沃和庫斯圖完成,雕像位於高講壇的後方。這個被公認為十分傑出的作品也是巴黎聖母院自14世紀至18世紀近400年曆史中僅有的佳作。

大教堂的室內裝修也在覆蓋上一層黃色粉刷後很快開始。1753年,中世紀繁複而黯淡的彩色玻璃被透明玻璃所取代。1787年,建築師帕維移走了雕像、滴水口和頂端的裝飾等一切懸挑在半空、岌岌可危的東西;為了能容納遊行隊伍的華蓋,傑曼·蘇弗洛拆掉了 “最後的審判”大門的柱墩和最下方的門楣。1787年,十字耳堂的尖頂因為狀況不佳被拆除。1793年大革命的暴行對建築造成了破壞,但這尚不及1812年神職人員將小禮拜堂的山牆改建為三角形山花式樣(布隆尼亞爾)或是用莫來斯莫水泥 “修復” 雕塑(高德)的破壞力大。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維克多·雨果1831年出版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起了人們對中世紀建築的關注。而此時聖母院的破敗狀況令人觸目驚心。同一時期,弗朗索瓦·基佐開始推行對法國國家文物的清點工作,設立了文物建築總監一職,併成立了文物建築委員會。

1842年,巴黎聖母院修繕工程的競標結果公佈,265萬法郎的預算也迅即到位。修復聖禮拜堂時協助費里克斯·杜班的讓·拉蘇斯和剛剛30歲但已經負責維孜萊教堂修復的維奧萊-勒-杜克贏得了合同。修復工作從1844年4月20日開始,直到1864年5月31日結束。拉蘇斯在1857年去世。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2 勒杜克修復巴黎聖母院

修繕工作大刀闊斧地展開了:修復了立面、拱座和飛扶壁,立面石材被大量替換,使用的石頭多達20餘種;修復了君王走廊的群雕(傑弗羅伊-德喬姆)、正門、滴水嘴、頂端花飾、怪物雕塑和小尖塔;修復了屋頂和鉛皮覆蓋的屋脊裝飾、塔尖和南北塔樓的鐘樓;恢復了中世紀式樣的彩色玻璃窗(熱朗特和斯坦海爾),溼畫法的壁畫,1403年的管風琴和1730年的管風琴箱,以及所有的傢俱;重建了聖器收藏室和長老會堂……這些工程據說一共花費了800萬法郎。

整個修復工作是在勒-杜克極端嚴謹的指導下進行的。最好的例證就是收錄在其著作《11世紀至16 世紀法國建築詞典》中的“塔尖修復”。在仔細研究了13世紀的遺蹟之後,他通過歷史分析方法推斷出原初的格局。在觀察到廢墟的薄弱之處和可能的病因(風)後,以結構分析方法制定了復原計劃,其中包括必要的改動和加固措施。最後,從建築分析出發, 對聖母院外輪廓進行整體考慮,勒-杜克認為有必要把塔體增高13米。他認為文物建築的修復目的不是為了創造藝術,而是服從那些業已消失的藝術,從而恢復和延續建造之初的理念。他設身處地視自己為13世紀的建築師,不為保存而保護,而是創造性地修復。

修復以後的聖母院再次呈現出均衡一致的面貌。正如馬塞爾·奧貝爾所說,雖然有些原則仍值得商榷,但修復中所體現出的誠意和天賦值得所有人尊重。這是19世紀最具有象徵意義的修復,同時它也見證了文物建築保護部門的誕生,從而成為這段遺產保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3 1844年的聖母院立面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4 1864年立面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5 怪物雕塑的修復草圖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6 修復的怪獸雕塑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通過一些去除病害的表層“美容”措施,聖母院重新煥發了青春。但是1936年的墜石事件讓人們開始關注聖母院結構的脆弱性和建築的老化問題。20世紀聖母院的保護工作有三類:保護、修復和安全。

5.1 保護 

 

20 世紀巴黎聖母院最早的保護工程是1938年歐尼斯特·海皮斯對西塔樓進行的工作,二戰時被中斷, 1955年完成。

1968年, 文化部長安德烈· 馬爾羅發起了對巴黎文物建築的清潔運動,以此為契機,聖母院在1968年8月到1970年11月間,進行了清洗和加固立面工程,這是由文物建築主任建築師(ACMH)伯納德·維特里負責的。

1988 年,得益於病理學和破壞機制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由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文物建築研究實驗室(LRMH)對巴黎聖母院進行了系統的健康調查, 該項工程由新的文物建築主任建築師伯納德·豐凱爾尼完成。雖然沒有發現任何結構性問題,但仍揭示出建築保護受到了幾個因素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19世紀修復立面時採用了過多種類的石材(在西立面多達18種,僅僅是“最後的審判”大門上就有8種)。今天,我們知道這是立面石材嚴重破損的原因,而強水硬性灰漿的使用更加重了損害,暴露在外的部位受損尤其嚴重,原初的和修復的石材都受到了影響,而這顯然是一百多年前的勒-杜克所無法預見的。

在文物建築研究實驗室協助下,伯納德·豐凱爾尼展開了用與原初石材相同屬性的石頭來進行替換的研究。這項技術被用於1994年到2000年的西立面修復和隨後在2003年到2006年的北塔樓修復中。灰漿也用弱水硬性石灰進行改進,目的是使暴露在外的部位重新達到同質化。在這次修復中,對1968年以來清洗立面的各種新技術如噴砂清洗、霧洗、水或碳酸銨擦洗、激光清洗等進行了應用,立面表層的清潔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在正門雕塑、君王走廊群雕、玫瑰窗和第一層窗戶的表層發現了珍貴的彩畫遺蹟,為中世紀建築的色彩研究提供了信息。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7 君王走廊群雕

在“去除不當修復”工作開展的同時,對勒-杜克所完成部分也進行了嚴格的保護,例如對勾勒出高聳屋頂剪影的鉛皮屋脊的保護等。在哥特建築歷史上,聖母院沒有在插圖和聖物盒上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因此勒-杜克用自己的方式設計了最可能的構造方式——在鐵製框架上包鉛。但鐵框架的腐蝕導致了大範圍的嚴重變形。而對這些構件的原樣更換則需要鉛屋面工、鑄造工和木匠等傳統工藝和專業知識,這也為保護這些行業提供了機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殿的西端開始保護,1980年唱詩班廳和十字耳堂的南翼繼續施工,直到2009年, 中殿和十字耳堂的北翼才終於完工。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8 屋脊木材損毀狀況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19 屋脊修復過程1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20 屋脊修復過程2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21 屋脊修復過程3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22 屋脊修復過程4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圖23 屋脊修復過程5

5.2 修復

今天的工作主要是關注於保存,但其中也有修復的部分,舉兩個例子:跟其他教堂一樣,聖母院有一組包含八個小鐘和兩個大鐘的鐘琴。從13世紀到15世紀,這些鐘琴被陸續安置在兩個西塔樓上。法國大革命期間,除了大鐘,其餘的鐘都被熔燬了。1851年, 勒-杜克試圖重建的兩個鍾架也一直沒有完工,只有大鐘和4個音調糟糕的小鐘安置完畢。為了紀念聖母院建成800週年,人們計劃完成這組鐘琴。通過對文獻的深入研究,精確認定了每個鐘的大小、重量和音符,並詳細研究了鐘聲對於鍾架和周圍石材可能的影響。經過諮詢,國家文物建築委員會批准了這項工程, 預計在2013年復活節時完工。

第二個例子是巴黎聖母院的一項非常“前衛”的修復工作。聖母院1235年到1245年建造的玻璃窗在1753年被拆除,後來勒-杜克又按照當時的哥特風格(特別是布爾日大教堂)重建了這些彩色玻璃窗, 他按照中殿是暗淡的灰色而聖堂是絢爛的彩色的原則來安排這些窗子。但是在1937年,年輕的玻璃彩繪師試圖糾正這種主殿是“蒼白而憔悴”的灰色調的論斷,建議代之以現代的彩色玻璃窗。這個大膽的建議引起了關於當代藝術運用於文物建築中的討論,而巴黎聖母院的特殊地位更激化了這兩個陣營熱烈討論的程度:一方認為為了維護聖母院的統一性,應當保留勒-杜克的窗戶,這是一種剋制和折中的方式;而干預派一方則主張聖母院應成為一座當代的、有生氣的教堂。媒體也熱炒這一主題,吸引公眾的注意……這個各執一詞的爭論持續了30年,人們製作了一些模型、實驗性的鑲嵌板、臨時裝置,召開了六次文物建築高級委員會會議。直至30年後的1964年,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最終批准了用彩色玻璃邊框圍合不規則灰色玻璃窗的方案。這個方案被認為尊重了教堂內光線的平衡和規律,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1965年6月17日,工程完工。這個案例開啟了文物建築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大門。當然,對勒-杜克工作的評價今天已有所不同,如果他的窗戶保留至今,很可能會被頂禮膜拜。

5.3 安全  

巴黎聖母院,既是一個令人仰慕的景點,又是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國家遺產,每年吸引了大約1300萬名遊客。這必然帶來對公眾和建築安全上的要求,因此在保持建築真實性前提下,防火和防雷方面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特別是對1180年到1220年間的木構架屋頂)。同時為防止遊覽路線中的遊客墜樓和自殺可能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優化了殘疾人通道。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聖母院建造及保護的歷程與方法論


巴黎聖母院今天接受著文化部主導的不間斷監測,所有相關的工程項目受到文物建築主任建築師的監督,法國國家建築師(ABF)負責安全和日常維護。在國家預算支撐和文物建築研究實驗室及相關專家和研究機構支持下,巴黎聖母院的保護採取了最先進的技術手段。 

任何干預的需求,在評估後按照緊急程度來排序。前期和深入研究在文物建築主任建築師監督下進行, 研究結果進行專家評審,並須由文物建築總監批准方可實施,如有必要的話,要提交文化部科學和技術監督委員會批准。

工程的實施是在招標的要求下進行的,無論是擁有傳統技術還是現代技術的業者和匠人都可參與。任何應用的技術都需要經過研究並曾成功運用於實踐。

今天,人們已經制定了未來十年的計劃。除了這兩年的工作,時間表中特別安排了中殿、十字耳堂和唱詩班廳飛扶壁高處立面的保護(五年計劃)和聖器室高處的修復(兩年計劃)。總之,我們應珍惜每一年的時間,來呵護我們的遺產。

圖片備註:

圖1. 肋拱(圖片來源:本傑明·穆棟提供)

圖2. 13 世紀初的亞眠大教堂(圖片來源:同圖1)

圖3. 亞眠大教堂飛扶壁的變化(圖片來源:同圖1)

圖4.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圖片來源:張鵬攝)

圖5—圖7. 興建中的哥特風格的教堂(圖片來源: MACAULAY DAVIS. Cathedral: The Story of ItsConstruction[M]. New York: Houghton M i f f l i n C o m p a n y , 1973: 28, 50,55.)

圖 8,圖9. 哥特建築便捷的建造方式(同圖5: p24-25, p34-35.)

圖10. 聖母院高敞的室內空間(圖片來源:本傑明·穆棟提供)

圖11. 巴黎聖母院不同時期的改建(圖片來源:同圖10)

圖12. 勒- 杜克修復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同圖10)

圖13. 1844 年的聖母院立面(圖片來源:本傑明·穆棟提供)

圖14. 1864 年立面(圖片來源: 同圖13)

圖15. 怪獸雕塑的修復草圖(圖片來源:同圖13)

圖16. 修復的怪獸雕塑(圖片來源: 同圖13)

圖17. 君王走廊群雕(圖片來源: 張鵬攝)

圖18. 屋脊木材損毀狀況(圖片來源:本傑明·穆棟提供)

圖19—圖23. 屋脊修復過程(圖片來源:同圖18)

本文選自《建築遺產》2016年創刊號

陳曦,張鵬譯

作者|本傑明·穆棟

法國夏約學校教授

法國文化與交流部文物建築總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