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服务业的“成长礼”

近来,服务业开放话题火了——4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李成钢等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以及全面推进综合试点的思路与任务进行详细解读;4月12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就商务部等五部门刚刚修订发布的《鼓励进口服务目录》进行了解读。两大事件将服务业开放话题送至媒体的聚光灯下,引发业界热议。

实际上,中国服务业开放之“火”并非近期才被“点燃”。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聚睛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当下,观瞻中国对外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未来,服务业都是一颗需要被重点谋划、加速布局的棋子。

推动服务业开放,是中国顺应全球大势,更好融入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必由之路。

当前,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服务贸易的规模日益扩大,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世贸组织此前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球服务进出口额达10.5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约为23%。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全球价值链核算理论和方法不断扩展,世界各国逐步意识到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法极大低估了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才能更加精准地刻画出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根据增加值贸易数据库的测算,服务业大约占全球出口贸易的50%,其不仅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协调价值链活动和增加制造产品附加值方面也同样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规则博弈中,服务业同样也是重要的角力点。当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等多双边经贸协定谈判均涉及服务贸易开放议题,各国博弈争论的焦点也基本集中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必须要顺势而为,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进程。

推动服务业开放,是中国推动结构优化,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正逐渐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服务业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75%,中国的这一数字为52%,两者相比较差距明显。中国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将有力地促进三大产业和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已开展三年有余的北京为例,2018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1%,比试点前的2014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67.4亿美元,是2014年的1.85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服务业扩大开放有效地促进了北京市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市场活跃度有效提升,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推动服务业开放,是中国因应国内诉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有益补充。

从需求方面来说,当前,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百姓对服务消费,尤其是对健康医疗、信息通讯、文化创意等优质特色服务的消费需求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将达到50%左右。

然而,由于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文化、体育、旅游、医疗等高品质服务领域,本土服务业企业在技术、创意、营销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中国服务领域“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扩大开放,引进更高质量的服务提供商,将大幅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可以说,中国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既是促进国内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既是当前国内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对外开放对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而言是一场恰逢其时的“成长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