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為何不在炸藥包上綁磁鐵,用來炸坦克?

軍武視界


其實二戰中是有這樣的武器的。

比如說,納粹德國率先研發了一種磁性地雷HHL。

HHL的德語全稱是Hafthohlladung,意思是附著性承裝定量炸藥。這是二戰德軍的制式反坦克武器之一。

HHL的外形是錐形,高爆炸藥裝在三角錐體裡,引信在錐口的圓柱裡,它的底端有三個磁鐵,可以吸附在坦克表面。

使用的時候,士兵需要先靠近坦克,把這塊反坦克手雷先吸附在坦克上,然後再拉動引信,7秒後,這個裝置會自動引爆。

德國人害怕盟軍掌握磁性炸彈的技術,因此要求從1943年9月開始在德軍自己的坦克表面增加防磁裝甲,也就是Zimmerit塗層,這是由硫酸鋇、黏合劑、鋸末、硫化鋅和赭石色顏料組成再用丙酮作為溶劑再攪拌而成泥狀物,再用小鏟等工具塗在坦克表面,刮上凹凸的紋路,很像華夫餅乾,最後用噴燈加熱固化,這樣可以減少磁性反坦克手雷的接觸面積,減弱磁性,同時也使得坦克表面不再那麼反光,便於隱蔽。

然而後來盟軍對磁性反坦克手雷並無興趣,德國人多此一舉,勞神費力的Zimmerit塗層在1944年9月被廢止。

HHL其實有很多問題

第一,它體積比較大,一個士兵拿不了多少。

港龍模型出的德國反坦克步兵用反坦克地雷和磁性手雷摧毀蘇軍su-100的封繪圖。

第二,使用的時候,需要士兵靠近坦克。而蘇軍的坦克基本上都是有步兵拿著波波沙掩護的。士兵靠近本來就需要付出巨大傷亡。不如一顆鐵拳來得快。

在德軍制式反坦克武器裡,可以看到,火箭筒居多。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了上百萬支各種性能的鐵拳火箭彈,效果很好。但是主要是在43年以後大規模運用。

在亞太戰區,日軍也有磁性反坦克手雷,主要是用來對付美軍的謝爾曼,但是美國人把木棍和木板掛在坦克外圍,就可以很好的抵抗。

最後回到炸藥包這一說,其實給炸藥包塗上機油,就可以粘在敵軍坦克上,這是廉價的做法。比如說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軍使用這種武器的畫面。然後有一個炸坦克的士兵時間沒掌握好把自己炸了。

相比之下,中士使用的是巴祖卡火箭彈。

電影《集結號》裡,也有士兵抱著炸藥包炸坦克的場景,只是因為條件有限,只有士兵自己抱著炸藥包衝到坦克下面,同歸於盡。這也突出了保家衛國戰爭的慘烈。

真實的情況,更加慘烈,電影《血戰臺兒莊》中,展現了國軍士兵把手榴彈綁在自己身上去炸坦克的細節。

這是完全真實的——

我們今天的和平幸福,就是當年這些前輩用義無反顧,置生死之度外的精神以及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江山處處埋忠骨,向先烈們致敬!


HannibalLecter


用磁鐵捆綁炸藥包通過磁鐵的吸附作用粘上坦克,從而對坦克進行炸燬。其實這個主意並不是題主第一個想出來的。其實在二戰時期就是用磁鐵吸附式炸彈來炸坦克的。



其實在坦克這種裝甲武器出來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反坦克的武器,比如反坦克步槍,反坦克地雷等,軍事武器的發展就是一種矛與盾的競賽關係,最初的坦克簡易,裝甲薄,可以用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步槍等來對付。


隨著時間推移,坦克進一步先進,裝甲加厚加強,在德國發明一種反坦克集束手榴彈,這種集束手榴彈由6枚24式手榴彈組成,但是太重沒有吸附力,要專業力氣大的投彈員來投。一般人扔不遠,不小心會炸到自己。

最後德軍通過研發,發明了一種磁鐵吸附式反坦克手榴弾,通過磁鐵對鐵的吸引特性,德軍發明的這種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叫PzHM 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


隨著坦克裝甲進一步升級,德軍也升級了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像PzHM 4磁性反坦克手榴彈,之後又有了爆炸了更強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彈HHL-3。這種手榴彈有強力磁鐵裝置,扔過去直接可以粘在坦克上。並且可以擊穿140毫米的鋼板。


那麼我們也仿製過蘇聯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和日本的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當然現在這些裝備早就用不上了,因此有了更先進的反坦克火箭彈,反坦克炮,穿甲弾一打一個準等。

日本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四個四塊強力磁鐵,像烏龜。可以擊穿30毫米到90毫米的鋼板。


牛頭馬面兩鬼


怎麼對付坦克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這種磁性手雷二戰早就嘗試過了。德國、蘇聯、日本,其實都有過。但是,這東西相當不好用啊!

拿日本的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舉例子吧,這東西長得就跟小烏龜一樣。

注意看,小烏龜的四隻腳,就是四個磁鐵。這東西的破甲能力大概是20mm,可以疊加在一起使用。

為什麼小烏龜沒什麼名氣呢?首先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很少遇到坦克。所以,它只能在太平洋戰場“一展雄風”了。

不過,真對付謝爾曼坦克的時候,又會發現威力明顯不足。而且,所有磁性反坦克手榴彈都有的問題,小烏龜也暴露了出來。那就是想真正粘到坦克上,士兵需要在很近的地方投擲。結果是,還沒靠近,就被坦克旁邊的步兵幹掉了……所以,成功率真的不高。

如果非要靠近了才能用的話,磁性手榴彈和抱著普通炸藥包衝過去有啥區別?

當然,這東西成功率也是有的,畢竟抱著它躲在草叢裡,等坦克靠近,扔一個就跑,也方便。

但是,防護這種磁性手榴彈更容易,那就是給坦克外面加點東西,比如圓木啥的。

(這個裹得更嚴實)


其實,對付坦克的話,方法還是很多的,像這種需要步兵衝上去的武器,註定要被淘汰。

比如反坦克地雷,提前埋好就行。

比如反坦克步槍,遠遠的瞄準了就打……

或者是德國的“鐵拳”,美國的“巴祖卡”,威力更大,效果更好。


順便再補充一個很逗的反坦克武器,英國的“粘性炸彈”。

這東西的原理就是通過表面塗的粘合劑,把炸彈粘到坦克上。也就是說,它也是需要步兵衝上去,瞄準了扔。

但是,比磁性炸彈更糟糕的是,這東西使用的時候要把外層的殼子拿掉,因為太粘了,很容易粘到自己的衣服上。這樣的話,別說炸坦克了,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不一定。

更為關鍵的是,粘性炸彈把戰場想象的太過於理想。在實際作戰中,英國士兵發現,德國坦克在塵土飛揚的戰場上,早就沾滿了泥巴爛葉子。粘性炸彈根本就沒用!除非冒著槍林彈雨衝到坦克面前,使勁的按在上面,確保不會掉下來……

所以,這東西也很快消失了。


七追風


有是有,不過並不是特別好用操作難度大。所說的操作難度大,其實是這個東西有點多此一舉,而且過去炸坦克的同時,十有八九跟著送了個人頭。

二戰期間德國人確實生產了一個磁性的吸附手雷,就是用來反坦克的。就是在一個反坦克手雷上面加上三個大磁鐵,重量很感人,至少三公斤,比較重,當時德軍也是沒少配發。


▲Hafthohlladung磁性吸附雷

這個東西終究是被淘汰了,淘汰的原因其實就是不好用,而且有其他的武器反坦克。這個東西去反坦克的話,需要的是士兵跑過去,把手雷放好,然後趕緊跑。這種人肉炸坦克的方式,難度其實很大,坦克不是吃素的,坦克後面的步兵也不是吃素的,衝過來就是一梭子,直接一個篩子。人肉炸坦克的方式,其實成功率非常低,送人頭比較狠。

而且,德軍後來推出了鐵拳,這東西反坦克效果特別好,起碼比那個手雷強,還不用士兵靠近去炸。還有就是,德軍的反坦克地雷特別多,在反坦克地雷上面加上磁鐵根本就沒有必要。



還有一點比較關鍵,磁鐵是靠磁性才能吸住,讓磁鐵消磁,失去吸附能力,其實是個比較容易的事情,如果那樣的話,這個加了磁鐵的炸藥包基本就是多此一舉了。


磁鐵+炸藥包,看上去挺聰明,其實是個比較笨的辦法,反坦克武器一大堆,跑過去炸坦克,其實是最無奈的一個選擇。


軍武文齋


德國人害怕盟軍掌握磁性炸彈的技術,因此要求從1943年9月開始在德軍自己的坦克表面增加防磁裝甲,也就是Zimmerit塗層,這是由硫酸鋇、黏合劑、鋸末、

硫化鋅和赭石色顏料組成再用丙酮作為溶劑再攪拌而成泥狀物,再用小鏟等工具塗在坦克表面,刮上凹凸的紋路,很像華夫餅乾,最後用噴燈加熱固化,這樣可以減少磁性反坦克手雷的接觸面積,減弱磁性,同時也使得坦克表面不再那麼反光,便於隱蔽。

其實在坦克這種裝甲武器出來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反坦克的武器,比如反坦克步槍,反坦克地雷等,軍事武器的發展就是一種矛與盾的競賽關係,最初的坦克簡易,裝甲薄,可以用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步槍等來對付。

這個方法不是沒有被嘗試過,然後卻因為運輸問題不得不被撤銷。磁鐵是不會分辨敵我的,他是見啥吸啥,會直接吸附在運載它的卡車,或者與其他同車運載的磁性地雷吸附到一起去,這使得地雷根本拆不開來,可以試試去拉開兩塊吸在一起的磁鐵。

其次,增加的鐵殼會額外增重,不利於攜帶。磁鐵是一種鐵,這種鐵跟其他鐵材質一樣,重量很大,只要加那麼一個磁鐵殼子就是幾公斤的重量,大部分地雷或者炸彈實際上都是靠人工攜帶的,這多出來的重量就是巨大的負擔。

第三點,沒有人會傻逼到明知那裡有地雷還去踩地雷的。磁性地雷容易被探測出來,當時的工兵配備的掃雷工具都是通過磁性探測的。磁鐵的磁性比普通鐵質地雷的磁性強得多。這使得磁性地雷根本沒有隱蔽性。

用人去炸坦克是一個很落後的想法。就跟用人去炸碉堡、城牆一樣。

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工程師是不能那麼考慮的。工程師的責任是通過技術讓機器(武器)進步,而不是退步。武器是用來保護人的,不是犧牲人的。

就像稻草很環保,無汙染。但是床墊不能用稻草取代彈簧。

發明武器的目的就是減少自身傷亡,節省體力,延長作用距離。發明火炮就是為了遠距離打擊敵人。棄火炮不用,非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炸坦克,是指揮官的無能。挖坑、設置坦克障礙也比這個好。

這個東西終究是被淘汰了,淘汰的原因其實就是不好用,而且有其他的武器反坦克。這個東西去反坦克的話,需要的是士兵跑過去,把手雷放好,然後趕緊跑。這種人肉炸坦克的方式,難度其實很大,坦克不是吃素的,坦克後面的步兵也不是吃素的,衝過來就是一梭子,直接一個篩子。人肉炸坦克的方式,其實成功率非常低,送人頭比較狠。


娛樂大話談


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小小的誤區,採用一些手法將爆炸物“粘”在坦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經常採用了,所以這並不是一種虛無的設想,而是在實際就已經實現的事。

至於問題所說的,能否在炸藥包上綁上磁鐵然後吸在坦克上,這種方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在現實上有很大問題,因為炸藥包的重量很沉,尤其是咱們在影視劇中常看到的炸碉堡的炸藥包至少要在十幾斤左右,想把這麼重的物件吸在坦克上,得需要多大的磁鐵?又無形增加了多少重量?爆破手攜帶如此重大的物件,在敵人的火力攔阻下能否接近坦克?所以這種方法在現實中也有很大問題,當然如果降低炸藥包的重量,選擇在特殊位置爆破,採用這樣的方法還是可行的。



在上世紀90年代的著名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最後的橋頭戰鬥中也曾經有一個道路,就是美軍士兵用襪子裝上重量不是太沉的炸藥再沾上粘性較大的油類液體,粘在坦克的特殊位置進行爆破,可見在實戰狀態下,戰鬥人員也經常活學活用,採用這種依附在坦克上的手法來爆破坦克,實際上在真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物資和技術充足的情況下,很多參戰國研製出了一種專用的爆破坦克手雷,原理就跟吸鐵石的方法一樣。



簡單的來說就是在手榴彈的基礎上,在金屬部位上增加磁鐵的比重,同時為了保證能吸在坦克上,手榴彈上的金屬部位故意增加了很多平面,增強手榴彈的吸引力,這樣在投擲過程中,可以提高手榴彈對坦克的吸附能力,採用這種貼身的方法來對坦克進行爆破,這種磁力反坦克手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種武器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其中的原因也較為簡單,不管是反坦克手雷還是炸藥包,其實都不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他們只是缺乏重火力的情況下而被迫採用的一種單兵輕武器,更需要爆破人員冒死抵近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坦克,這種近乎自殺式的攻擊在戰後各國紛紛加強自己的火力配系後,自然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例如在二戰末期,盟軍的巴祖卡火箭筒、德國的鐵拳火箭筒就已經開始批量裝備,二戰後蘇聯的RPG火箭筒更是閃耀全世界,隨後各種反坦克導彈更是不斷問世,在這些射程遠威力大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面前,只能近距離發揮作用的磁力反坦克手雷已經逐漸失去了市場,採用土方法組裝的炸藥加磁鐵,它的身影在現代戰爭中更是越來越小。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方法不是沒有被嘗試過,然後卻因為運輸問題不得不被撤銷。磁鐵是不會分辨敵我的,他是見啥吸啥,會直接吸附在運載它的卡車,或者與其他同車運載的磁性地雷吸附到一起去,這使得地雷根本拆不開來,可以試試去拉開兩塊吸在一起的磁鐵。

其次,增加的鐵殼會額外增重,不利於攜帶。磁鐵是一種鐵,這種鐵跟其他鐵材質一樣,重量很大,只要加那麼一個磁鐵殼子就是幾公斤的重量,大部分地雷或者炸彈實際上都是靠人工攜帶的,這多出來的重量就是巨大的負擔。

第三點,沒有人會傻逼到明知那裡有地雷還去踩地雷的。磁性地雷容易被探測出來,當時的工兵配備的掃雷工具都是通過磁性探測的。磁鐵的磁性比普通鐵質地雷的磁性強得多。這使得磁性地雷根本沒有隱蔽性。

第四點,坦克技術在發展,反坦克技術也在發展。磁鐵地雷沒有被用上,聲波地雷反而出來了,這種地雷以聲波作為驅爆的引信,這玩意兒甚至可以進行人車識別,人走過不會爆炸,只有車走過才爆炸。


優己


然而並不是只有題主聰明,磁性反坦克手雷在二戰就研製出來並大規模投入使用了,而且比題主那個什麼炸藥包上綁磁鐵要高級多了。

1942年11月,德軍開始配發Hafthohlladung,這玩意就是在一個空心裝藥破甲反坦克手雷頭上裝了仨大磁鐵,使用的時候,步兵把手雷懟到坦克上吸牢了再拉火。磁鐵的高度能夠保證破甲戰鬥部有一個合適的炸高。Hafthohlladung重3-3.5千克(不同亞型重量有差別),破甲能力140毫米RHA(軋製均質鋼裝甲),引信延時4.5秒(1943年後生產的調整為7.5秒)。



應該說這玩意威力還算不錯,然而問題在於這東西需要步兵貌似衝到坦克旁邊去把這玩意懟到坦克裝甲上,而且一旦坦克上有非鐵鎳類的玩意,這玩意就失效了,所以1944年Panzerfaust(裝甲拳)單兵火箭筒開始裝備之後,這玩意就停產了,只是庫存品一直用到戰爭結束,只是如果有裝甲拳在手,德軍士兵也不願意用這玩意,Hafthohlladung最終產量55.39萬枚。

這玩意把磁性手雷淘汰出了生產序列,雖然射程不遠,但是至少不用湊上去懟手雷了



有意思的是德軍裝備磁性手雷之後,認為盟軍和蘇軍也會裝備類似的武器,所以研發了防磁裝甲塗層,並且廣泛在裝甲戰車上使用,然鵝,盟軍根本就沒裝備過類似的玩意


DDG的老船塢


用人去炸坦克是一個很落後的想法。就跟用人去炸碉堡、城牆一樣。

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工程師是不能那麼考慮的。工程師的責任是通過技術讓機器(武器)進步,而不是退步。武器是用來保護人的,不是犧牲人的。

就像稻草很環保,無汙染。但是床墊不能用稻草取代彈簧。

發明武器的目的就是減少自身傷亡,節省體力,延長作用距離。發明火炮就是為了遠距離打擊敵人。棄火炮不用,非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炸坦克,是指揮官的無能。挖坑、設置坦克障礙也比這個好。


天明遙遙山海關


即使以現代標準爆炸當量的炸藥(TNT)來製作簡易爆炸裝置進行對坦克裝甲的破壞也是不太可能的,以前的土炸藥什麼的就更不可能了。專門的破甲彈也有破甲厚度,一旦裝甲厚度大於破甲能力,那麼破甲彈也沒用。

所以,炸藥是隔靴搔癢而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炸藥的破壞力只是有限範圍內極速燃燒所形成的衝擊而已,炸藥(包)通常都沒有預製破片,所以沒有太大的殺傷力,絕大多數實戰中炸藥僅僅用來對裝甲車輛的履帶進行衝擊破壞,使車輛失去前進功能。

這裡要提一下的是,炸藥對某些早期型號的輕型坦克,裝甲運兵車是有一定的殺傷力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就表現了美軍士兵用“粘彈”炸德軍裝甲的場景。

好,現在回答問題~現代戰爭使用的坦克又靈活又高速,無法接近是主要的。其次是現代坦克都有反應式裝甲(先進的有主動防禦裝甲),炸彈對它沒用。

以前有幾款磁性雷(反坦克地雷,珍寶島我們就用這個幹了蘇聯人的T62。向先輩們嚴重致敬!),雷殼上安裝磁鐵,能吸附在鋼鐵目標上爆炸的雷。有磁性手雷、地雷和磁性定時水雷等。但是隨著反應裝甲的出現它們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現在用土辦法幹坦克最成功的是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遙控雷管加100斤白糖加50斤化肥(還有個重要的成分這裡就不方便說了,嘿嘿嘿,你懂的)。利用由下而上的爆破衝擊力就可以把M1a2掀個肚子朝天,拽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