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的“前世今生”

(說歷史的女人——第731期)巴黎聖母院做為法國甚至歐洲最輝煌的教堂,世界上最輝煌的教堂之一,於4月15日不幸失火了,她的被焚燬著實令人痛心。今天我們暫且不說這次不幸的事故,且去客觀地回顧一下這座偉大的建築的前世今生,因為它的輝煌確實令人驚奇:法國人建造它竟用了180多年,這還不說,建造它時還曾經連接了兩個島,但這麼偉大的一座建築後來還曾當過酒庫使用,究竟為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巴黎聖母院的“前世今生”。

巴黎聖母院的“前世今生”

一、巴黎聖母院的“前世”歷史。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她屹立在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西堤島上,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巴黎聖母院是法蘭西哥特式教堂群裡面,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是古老巴黎的象徵。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意指聖母瑪麗亞。聖母院的舊址曾有著深厚而曲折的歷史,公元4世紀這裡曾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是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的,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殘破不堪,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12世紀之前,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正因其重要地位,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它的老舊,而開始考慮修築新的教堂。

二、巴黎聖母院的建造花費了180多年,建造時曾經連接了兩個島。

1160年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發起教堂的重建計劃,到1163年開始修建,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親自奠基。

在聖母院的修建計劃中,新的建築要比原建築靠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地方做廣場。為達到這個目的,蘇利主教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連接了兩個島。因為教堂原址處在塞納河岸邊,也可以說是處在一個半島上。因為半島的面積有限,不足以容納一個廣場,所以他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塞納河中的一個小島與本島相連接了起來。這是個浩大的工程,因為要把兩個島連起來,則需要很多土把兩島之間的河道填滿,花費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除了填河造地之外,當時還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即“新聖母院路”。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曾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還有,為了節省更大的空間來建築新的聖母院,還把原先島上的一座醫院搬遷到了塞納河南岸。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歷時182年。當然它是一步一步修建的。先從唱詩堂開始建設,直到1208年建成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比如教堂的雙塔造型正面是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維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最終完成。

經由法國幾代的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的前赴後繼,聖母院最後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可謂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觀。

巴黎聖母院的“前世今生”

三、巴黎聖母院輝煌歷史的見證者。

巴黎聖母院做為一座偉大的建築,她容宗教、歷史、文化藝術為一爐,千百年來,為不少歷史偉人、名人所見證,為不少歷史大事件所見證。比如:

1430年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就在自此舉行;1455年教會在此為聖女貞德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了貞德的雕像;1572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這裡舉行婚禮;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在此為拿破崙加冕;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1944年8月26日在聖母院裡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1945年在此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還有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等。

四、巴黎聖母院的幾大奇觀。

奇觀之一:雄偉的整體結構。巴黎聖母院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裡面很陰暗,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衝破了舊的束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結構,使教堂裡的空間更大,光線更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被後世基督教堂模仿了無數次。

巴黎聖母院為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又高又直。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造型輕靈,巧奪天工。整個教堂的主體建築全部採用石材,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構造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曾有這樣的描繪:“這座可敬的歷史性建築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僅是我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它不僅“寫出了人類的世界通史”,而且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製造的交響詩”。

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產生一種向藍天升騰的感覺。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前方主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構造十分和諧勻稱。

奇觀之二:獨特的三個拱門、國王廊、巨大的圓形玻璃窗。巴黎聖母院正面高69米,分為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洞上方有栩栩如生的雕刻畫。中央的拱門叫審判之門,上面的畫面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的故事;左邊是聖母之門,描繪聖母受難復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右邊是聖安娜之門,描述的是聖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裡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陳列《聖經》中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圓形大玻璃窗。玻璃窗的設計十分壯美,它的直徑有10米左右,俗稱“玫瑰玻璃窗”,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和亞當、夏娃的塑像。

奇觀之三:塔樓和巨鍾。聖母院正面的第三層有一排細長的雕花石欄杆,石欄杆上雕塑著許多神魔精靈,它們的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有的精靈如鳥狀,還帶著奇怪的翅膀。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靜靜地守在這裡,跟這座偉大的建築同沐風雨。

石欄杆後面,左右兩側就是塔樓,其中一座塔樓懸掛著一口重13噸的大鐘,它就是《巴黎聖母院》一書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鐘。13噸,在古代不知是怎麼弄上去的?可見古代法國人的聰明才智。

奇觀之四:尖塔。巴黎聖母院的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跟所有的哥特式建築一樣,兩翼較短,中軸較長,

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90米的尖塔。遠望塔尖,只見它直插雲霄,彷彿與天穹相接(可惜這次被燒燬坍塌了)。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據說,耶穌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內封存著。

奇觀之五:教堂的內部的佈置和設施。聖母院教堂空間很大,可容納9000人,大廳全長128米,寬40米,穹頂則寬33米。內部並排著兩列高達24米的長柱子,柱子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通向天國的幻覺。也讓人相信,教堂就是人和上帝對話的神聖場所。

教堂內莊嚴肅穆。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顯得很神秘,讓你感覺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南側玫瑰花形圓窗,上面刻畫了耶穌基督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絢爛,十分炫目。

五、巴黎聖母院曾遭破壞,還曾變成一個酒庫。

巴黎聖母院的建成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她歷經滄桑,仍風韻如初,期間當然是受到損壞,經過修復的。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文物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塑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頂樓的大鐘。當時的聖母院變得千瘡百孔。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聖母院重新還給“上帝”,做為宗教之用。

後來偉大的維克多·雨果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這座輝煌的教堂做過最充滿激情浪漫的詩意描繪。1831 年小說出版後,引起巨大反響。巴黎人民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對聖母院的強烈關注。

於是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主持,修復計劃開始了。在1845年,著名建築師拉素斯和維優雷·勒·杜克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等,巴黎聖母院又恢復了她本來的神采。

巴黎聖母院的“前世今生”

​如今,巴黎聖母院在維修中不幸遭遇火災,雖然它的主體建築因是石頭建造的,免於損毀,但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人類的損失!我們每個人都當應為她祈禱,願她早日恢復,重新煥發出神聖的青春的光彩!(文/一米暖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