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國內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對比國內外的便利店,你也許會懷疑它們是否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明明是同一個品牌的便利店,這邊的彷彿是個半成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去年八月,鄰家便利店倒閉了。

恕我直言,國內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這個令人親切的名字,很容易令人想起小賣部——街坊鄰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以在這裡得到解決。它的倒閉,也掀開了中國連鎖便利店的前世今生。

從1992年算起,日式連鎖便利店進入中國內地已經將近30年了,仍然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無論商品種類、價格還是服務都和日本、韓國、泰國等地的便利店相距甚遠,又不如社區小賣部接地氣,很多生活用品還是買不到。

羅大佑《童年》的歌詞“福利社裡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如今看來只有下半句是真真確確的,而傳統的小賣部在連鎖便利店和互聯網電商的夾擊下,早已難以為繼。

1

小賣部裡,一定有你的童年

連鎖便利店出現前,小賣部就是中國人的便利店,是80後和90後小時候的“解憂雜貨鋪”。

更早之前的供銷社,雖然能買到的東西更多,但畢竟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買東西不是那麼便利。小賣部開放給個體經營,門面不必多大,有瓦遮頭處即可開業,因而能深入到每個社區、每個村落、每個單位。

除了大型電器、傢俱、服裝等購買頻率較低的商品,小賣部裡幾乎什麼都買得到。家裡缺米缺油了,出門到附近小賣部準能解決;洗著頭髮現洗髮露沒了,喊家人到樓下小賣部買回來,前後不用五分鐘;小孩子嘴饞,到小賣部裡能買到汽水、雪糕、五花八門的零食......

對80後和90後來說,小賣部裡的零食是他們童年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恕我直言,國內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在國產電視劇裡充當萬能仙丹的麥麗素,是他們小時候的必備零食單品,上課時偷偷往嘴裡塞一顆,神不知鬼不覺;那一包包香菇肥牛,用豆乾做出了牛肉乾的味道,至今讓人念念不忘;還有貓耳朵、華佗丹、唐僧肉等稀奇古怪的零食,一邊吃唐僧肉,一邊看《西遊記》,這樣的體驗已經再難重現了。

回頭去看,我們懷念的傳統小賣部,是一個很不規範的零售終端。沒有系統的商品分類,各類物品按老闆的喜好和方便擺放即可。也不需要科學的SKU設計,每天賣出買入,簡單記賬即可。前店後家,對於老闆來說,小賣部是他們家的一部分,吃飯的地方也許就在櫃檯上,小孩子做作業的地方也在櫃檯上。

這樣的小賣部,註定只能生存在熟人社會里。顧客們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和老闆彼此認識,偶爾賒個賬不成問題。有的小賣部還是當地的一個社交場所,在門口支一張小桌子,可以供大家打牌下棋,擺上幾瓶啤酒一袋花生米,就是消夜吹水的好地方。

一家小賣部往往一開十幾二十年,陪伴附近的小孩成長,目睹了許多人的老去。到了如今,小賣部這種業態也步入了暮年,年老的老闆找不到繼續打理小賣部的人——他們的子女也許更喜歡在北上廣深打拼。一家小賣部關門歇業了,不會再有另一家人接著做下去——小區附近已經有了好幾家24小時便利店,再也不需要小賣部了。

然而,轉場到了24小時便利店,這裡似乎又少了點什麼。

2

說好的價廉物美呢?便利店為何變得不便利

1992年,深圳開出了中國內地第一家7-11便利店,掀開了外國便利店入華擴張的序幕。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截止至2017年底,中國內地的便利店已經超過10萬家。從今年1月開始,日系三大便利店7-11、全家、羅森的門店數量均達到了2000家以上。

不過,這幾家便利店多數都在上海、廣州、深圳和北京,二線城市也只有少數。即使在一線城市裡,以中國大城市的體量和發展趨勢,區區幾千家便利店是遠遠不夠用的。

城市青年對便利店念念不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便利店的門店數量仍然很少。在深圳、廣州和上海,大概兩三千人擁有一間便利店,在北京,每9620人才擁有一間便利店。上班族搬個家,也許就再也吃不上樓下便利店的飯糰和便當。

而在泰國這樣的便利店大國,一條街可能有幾家相鄰不遠的便利店,開得比藍綠手機店還近,更令人吃驚的是,即使是在泰北金三角的深山村落裡,也會有便利店徹夜亮著燈,曼谷市中心的便利店賣什麼,這裡就有什麼。

恕我直言,國內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回國再看國內的日系便利店,你也許會懷疑它們是否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明明是同一個品牌的便利店,這邊的彷彿是個半成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商品種類實在太少了,兩排零食貨架,能夠激起購買慾的零食少得可憐,便利店原創品牌幾乎沒有,多數都是外邊雜貨鋪、超市能買到的東西,而且還有四分之一貨架上擺的是泡麵——同樣是那些滿大街都能買得到的品牌。跟外邊商店比起來,價格上並沒有多少優勢,甚至還要貴一些。

也別指望這裡除了賣貨架上的東西之外,還能提供別的什麼服務,想和國外便利店一樣享受複印、傳真、掃描、曬照片、訂各種演出票、買飛機票火車票、取款、寄信、寄快遞、乾洗、報名考試、交車船稅或保險等服務,是不可能的。

很多業內人士都會提到在華便利店的經營模式問題,譬如研發團隊薄弱,不同的品牌還有不同的代理商,造成一地一個供應鏈。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中國的互聯網實在太發達了,佔了國外便利店收入半壁江山的各類服務項目,早已經被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和快遞行業佔領了。

沒有了這些,日式便利店就空有其表,成了一個高級版的小賣部,只不過顧客從小區的大爺大媽,變成了打扮入時的年輕人。

3

離開街頭巷尾,就不是真正的便利店

儘管便利店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人們還是對它欲罷不能。

最近幾年,中國本土便利店陸續進軍三四線城市,深入縣城和鄉鎮,最大的一家民營便利店的門店數量已經突破了1.5萬家。春節從北上廣深回到老家,看到集市街道口亮起了24小時的便利店之光,那種感覺應該就像1990年代在深圳、廣州看到日式便利店開到了小區門口。

不過,中國最大的便利店並不在街頭小巷,而是在加油站旁邊——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在全國擁有超過2.5萬家門店,幾乎哪裡有加油站,哪裡就有它。有意思的是,當人們說到便利店的時候,往往不會想起易捷,畢竟誰買個東西,會專門開車跑到加油站去呢?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營業,便利店提供高度標準化的商品和聊勝於無的服務,卻給城市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恕我直言,國內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有人在這裡度過了他們的困難時期,用十多塊錢即可買到一份品相不錯的便當,快速解決一餐就回去上班。深夜加班完回到家,疲憊不堪的時候,樓下還有一家亮著燈的便利店,可以進去吃一口熱食,買一罐啤酒,慢慢地喝著,那是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

有人像何志武和張志明一樣在便利店裡找到了愛情的解釋,也許是像一罐即將過期下架的鳳梨罐頭,也許是像沒有什麼肉、還有點鹹的肉醬意粉,喜歡就是喜歡。更多人把這裡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裡,需要買點什麼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便利店,在異國他鄉遇見同一家便利店,便不會因為人生地不熟而慌張。

曾有一名便利店員工向新世相講述他的見聞:一個年輕女孩因為高跟鞋的鞋跟壞了,走起路來一高一低,非常難受。她就近走到便利店問店員是否有鞋子賣,得知沒有後,很失望地說:“你們便利店為什麼沒有鞋子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