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費市場究竟“水”有多深?

從發動機漏油尋求售後無果、到莫名而來的金融服務費,隨著“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的不斷升級,有關汽車銷售領域的亂象引發社會熱議。近年來有關汽車消費的投訴大幅增長,廣東省消委會發布的《2018年度廣東消費投訴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汽車消費類投訴24788件,同比增長86.38%,主要問題是汽車售後服務、合同、質量等,具體包括不履行“三包”義務、不履行售後承諾、同一質量問題多次維修等。

記者調查發現,汽車金融消費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分期付款,背後暗藏其他收費。一旦消費者選擇其他途徑貸款,則不能享受優惠,有的商家則故意拖延或者直接拒絕為消費者的貸款程序提供車輛相關材料;二是強制購保續保。部分商家不僅強制消費者購買保險、繳納續保押金,還要求消費者按揭還貸期間,每年必須在店內續保,否則押金不予退還;三是混淆金融概念。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對於金融專業術語、利率計算等知識的不熟悉,偷換利息和手續費的概念,混淆利率計算方法。

為此,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要理性對待商家所謂的“優惠”宣傳,儘可能多途徑諮詢貸款產品,特別是對於利率和手續費的計算方法,要仔細算一算賬。同時,消費者如果決定接受商家的金融服務,要籤正規的書面合同,雙方商定與金融服務相關的重要信息或者口頭承諾都要在合同上詳細註明,注意留存合同、錄音、視頻等重要證據。此外,有關部門應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清除汽車銷售中的“潛規則”。

■據新華社廣州4月16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