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羅鄉:老牌國營茶場的轉型之路

春風拂面春光好。連日來,在位於福安市松羅鄉海拔600多米的福安市王家茶場裡,茶農正忙於採摘、加工茶葉以供應市場。這家曾經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逐漸衰敗的老牌國營茶場一改過去“破舊”的面貌,尋找破題之道,以集團化經營成功轉型。

“吃老本”

經營不善

福安市王家茶場創辦於1958年,倚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茶場曾經一度輝煌。該茶場基地1979年創全省茶園畝產超千斤的紀錄,曾是福建茶葉進出口公司、福安茶廠的重要原料基地,主要生產加工“坦洋工夫”紅茶、綠茶、烏龍茶、茉莉花茶等,多次榮獲省優部優產品和重要茶事活動名優茶等榮譽。

先天優勢產生的“優越感”,讓這家老牌茶場有了“吃老本”的怠惰思想,逐漸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優勢。福建農墾茶業有限公司經理陳建平說:“經營不善,管理混亂,設施陳舊,人才流失,這些都成為這家茶場轉型需要‘醫治’的病根。”

“茶業是福安市農業主導產業,也是民生產業。福安是中國茶葉之鄉、全國十大重點生態產茶市(縣),也是我國最大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和歷史名茶‘坦洋工夫’的發祥地,通過集團化發展,實現從茶場到茶企的轉型迫在眉睫。”福安市農墾集團負責人餘成法說。

謀轉型

提質增效

儘管發展緩慢,轉型吃力,但是當地黨委政府的多方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打造福安市茶葉“五新”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引進金觀音、軟枝烏龍等新優良種30多個,建立農業部農墾農產品(茶葉)質量追溯體系,建立省茶產業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基地、省茶葉標準化示範區和福安市新品種示範基地等。

陳建平坦言,老牌國營茶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資產,為轉型提供了基礎,只要方法得當,抓住時機,轉型成功率很大。2014年,福安市開展農墾改革試點工作,成立了福安市農墾茶業有限公司改革發展領導小組;2017年,通過深度整合國有農業資源,成立了福安市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下設福建農墾茶業有限公司,將王家茶場納入集團化管理,有力推動了老牌國營茶場的轉型。

“集團化經營能有效整合資源,開發茶園,申報項目,留住人才,使得茶場轉型有了突破口和落腳點。”陳建平說。

記者來到王家茶場王家工區茶園,佔地800多畝的茶園,延綿不斷的綠色在遠處和藍天和諧融合,盡顯生態之美。在茶場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深入茶園查看,這生態背後,還有許多現代技術的支撐。

“水肥一體化、智慧茶園、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等系列現代技術在集團推動支持下投入運用。最關鍵的是我們引入了生態綠色防控體系,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如在茶園裡覆蓋地膜,防止雜草生長,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還在茶園裡種植了綠肥植物,增加茶園景觀,帶來更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陳建平說。

從一組數據可看出茶場轉型所帶來的生態經濟效益:通過系列的科技投入和現代化管理,茶場的畝產量提升20%至30%,畝產值從6000多元提升到8000多元,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

茶場老職工鄭成樂說:“我們對茶場是有感情的,看著一直髮展不起來的老茶場,我們也著急。現在茶場成功轉型,引進許多人才,也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我們也有勁了。”

抓契機

融合發展

集團化經營不僅帶來了新技術,還帶來了市場思維。目前,該集團已經開設福安農墾體驗中心會展店,設立上海銷售區、江蘇常州合作直營體驗店,深圳、北京、武漢、福州等地正在開展前期籌備工作,打通線上線下,實現從茶場到舌尖的無縫對接。

“我們將搶抓加快農墾改革發展的契機,依託福建農墾茶業有限公司,主動參與福安茶產業資源整合重組,發揮資源優勢,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建立萬畝觀光、體驗、直購閩臺生態茶園基地,以茶促旅、以旅強茶,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松羅鄉黨委書記繆建輝說。(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