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興起“冷席”怪象,隨完份子不去吃席,為啥?

新大風歌


農村擺酒席這樣的習俗由來已久,籠統的可以分為白喜事和紅喜事,白喜事受到的重視程度更大,紅喜事中又細分了很多項,大到婚嫁,小到"某某家老母豬下崽擺酒慶賀",不同的酒席,不同的人,熱鬧程度是不一樣的,農村出現"冷席",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

主家人緣差

村裡總有那麼幾個人的人緣特別差,村裡村外能得罪個遍,很多人能隨份子錢已經算是給了很大的面子,僅僅是為了避免以後抬頭不見低頭見顯得尷尬罷了。

酒席不是什麼重要宴席

現在農村大大小小的酒席實在太多了,如果不是紅白喜事中較為重要的,比如喪席和婚席,其他很多類似"母豬下崽"這種酒席,很多人就不會大老遠回去,礙於情面,不好意思不隨禮,也只能“禮到情到”了。

不去吃,份子錢可以少去點

在農人解說老家這裡,村裡人擺酒席,如果人不到,份子錢可以少一些,去吃酒席的隨禮200,不去的就隨禮100,這就像不成文的規定,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不過很多人不去會提前說一聲,但也不排除不說的,這樣的情況也會導致冷席。

很多時候看日子,吃席湊一塊,到處趕場,抽不開身

農村人擺酒席看日子,如果不是很急的酒席,都會看好日子安排,這樣各方面會方便一些,看日子的方法就那些,所以經常好幾個酒席湊一塊,例如每年國慶,很多年輕人喜歡在這一天擺酒結婚,一天能吃好幾趟,真的是分身乏術。

生活條件好了,不在乎吃一頓,吃著也沒意思

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人們的生活水平一天一個樣,從吃飽到吃好,從吃好到吃奢侈,吃情調,農村酒席上的十大碗,是越來越不吸引人了,加上酒席上的氛圍越來越像趕過場,坐下去一桌,起碼有一半人認不全,越吃越沒意思,很多人也就不願意去了。

幾千里路外邊打工,路費幾千

農村現在很多人在外打工,村裡誰辦個酒席,在外打工的人,份子錢可能200,回來坐車得2000,打工又不容易,還不如多加點份子錢算了,不願意回去了,除非是非常重要的酒席,其他的很少有回來的。

總結:從人情客往來說,隨了份子錢,人不去,這樣做多少有些不合適,講究一點的主家,會惦記著你,怕缺禮,早晚還得安排你,“冷席”也會讓主家面子上過不去。但不去的原因很多,只能互相理解溝通了。不過個人覺得,不能人到的,最好事先說一句,免得冷席,也浪費了糧食,你們覺得呢?


農人解說


農村興起“冷席”怪象,隨完份子錢不去吃席,為啥?

我今年春節初九,一天要送四個禮,同事母親60歲做壽,高中同學嫁女,初中同學父親過世做酒,親戚家小孩做十歲酒,我只參加了初中同學的白喜事吃酒席,那三個只能隨禮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跟社會發展有關。

一是生活條件好,各種酒席多起來。如結婚嫁女、老人過世、兒女出生、升學、生日、做屋起梁和喬遷新屋等。

二是由於很多人外出打工,每年春節前後各種酒席扎堆做,一天幾場,有會去也有忙得去不了。暑假升學酒席也一樣。

三是現在通訊發達,以前沒怎麼聯繫的關係一般的同學朋友都有聯繫,但平時接觸少,突然請你吃酒席,禮肯定要送,但一般不會去吃酒席。

還有件事,你們可以當笑話看,我年前二十六在一個同學家吃嫁女酒,我吃完酒席後一個小時內收到各位同學8張請帖,都是要請吃酒席的,我當時喝了點酒,就對他們說,你們這樣送請貼太不尊重別人了,送請貼有這樣的嗎?你說我去還是不去了。因為我知道他們是把空白請貼放在身上,臨時寫的,我後面還是送禮了,只去了兩家。

你們遇見這樣的嗎?你還有什麼想法,歡迎交流探討。


阿新飛


小時候,特別喜歡去吃酒席,那時候吃酒席吃得不僅是美食,還有熱鬧。說個不怕大家笑話的,我那時候最大的夢想,不是考試拿第一名,而且最好村裡,親戚裡每天都有人辦酒席。這樣就可以天天吃酒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因吃酒席而向老師請假的經歷,反正我是有的,哪怕是期中考試,都會請假去吃酒席。那時候,通訊不發達,加上學校管理不嚴,還真讓我曠課,事後補假成功了。

當我們長大之後,越來越不喜歡去吃酒席了。甚至會有反感的想法。不知是因為現在的美食不如過去那麼美味了,還是因為心境發生了很大改變。

先說,村裡家族兄弟間的酒席。這是我最不喜歡去的。首先,村裡家族酒席,既要給份子錢,還要去幫忙幹活,從早忙到晚。

村裡辦酒席,東家為了省錢,我這邊辦酒席請人幫廚的話,費用是很貴的。這筆錢省下來,差不多夠三分之一的酒席費用了。

一直以來,村裡辦酒席都是村裡同族兄弟們互相幫忙的。過去,我幫了大家,現在大家來幫我,天經地義,誰也不想多花錢去請外面的酒席公司。

由於,現在村裡人變少了,而且多為老人小孩。這辦酒席的時候,大家要幹得活變得特別多。我深有體會,每次辦酒席,我們家族兄弟的,都是要參加三天的。這三天都是從早忙到晚,累得腰痠腿抽筋。有兩次,累到根本就沒心情去吃酒席上的美食。

所以,我特別害怕村裡家族兄弟們的酒席。

至於親戚的酒席,會好點。作為客人的我們理論上,是不用動手幫忙幹活的。但是,也有例外。

我有一個姨和我媽是嫁到同一個村的。我們兩家是屬於同家族的成員。每次去她家吃酒席時,既要準備作為兄弟間的份子錢,又要準備作為親戚的禮品紅包,又要像同家族人一樣,要從早幫忙幹活到晚上。


在別的親戚家吃酒席,也有要幫忙幹活的時候。前面說了,現在農村裡,幾乎很多村子都少人了。辦酒席時,常常是人手不夠的。作為親戚來吃酒席的,大家看到後,不少人都會自覺幫忙做點力所能及的活,好讓酒席順利進行下去,早點吃飯。

當然了,作為親戚去吃酒席時,需要幫忙乾的活不多,不像同家族兄弟酒席那麼忙。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怕去吃酒席,很多人隨禮完就走人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1:現在大家生活變好了,酒席上那些美味食材,自己在家裡也可以經常吃,不像過去那樣在乎了。

反而,很多人害怕酒席上的菜餚,過於油炸熱氣,也害怕酒席裡的各種應酬,要喝酒抽菸啥的。

現在的人,都比較注重健康保養,已經不喜歡酒席上那些油膩熱氣的食物了。


2:像我前面說的,現在農村裡因為人少,幹活的人手不夠,去吃酒席很可能是要幫忙幹活的。

為了吃一頓美食而忙活很久,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隨機後就走,不願意多呆。

3:現在很多農村人,都到城市裡工作了。如果歸農村吃酒席的話,要抽時間請假,然後做車回去,吃完酒席再坐車回城市。

這裡面,請假是要損失工資的,坐車回鄉下,是要出車費的,而且路途勞累。吃一次酒席,不僅要給份子錢,還有付出額外的成本。

現在移動支付那麼方便,用手機隨機一個份子錢,禮到情誼到,再多說點好話,親朋好友也不會怪罪。

於是很多人就習慣了這樣的方式。

大家覺得,現在冷酒席的現象,還有啥原因呢?


村哥小凡


農村興起“冷席”怪象,隨完份子不去吃席,為啥?

在農村很多人就喜歡無論大小事都要擺上幾桌,祝賀一下,但有些酒席純粹擺著好玩的,我隔壁村就還真有人因為拿到駕駛證請親戚朋友過來喝酒的,這人可以說真的是無聊到蛋疼,不過據說考駕駛證的錢通過這種收份子錢的方式給賺了回來😂,這世道什麼人都有!

這幾年農村確實也發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酒席,有的就像我上邊所說的那種,考到駕照請席吃飯的,還有孩子考上大學也請席吃的,還有住新房子請席吃飯等等,其實這些目的不就是為了賺份子錢嗎?說實話這樣亂七八糟的酒席不去也罷,首先浪費個人時間,還得花錢,吃的東西又未必好吃。



但是阿軍對有兩種酒席可能就會去,不過也要看對方跟我的關係是怎樣的,結婚會有選擇性的去還是不去,但份子錢一定會到位,還有一種就是喪事,這個對去世人的一種尊重,最後一個就是老人的大壽也會隨禮,這也是對老人的一種尊敬。


有的時候被人請到一些較無聊又還浪費時間的酒席,為了彼此之間留點交情,會隨禮但不去吃也很正常,也不是說一定隨禮了就要去吃,說真的還不如把自己寶貴的時間放在工作上,賺多點錢。

以上是阿軍個人對本問答的看法,隨禮這東西不熟沒有太多交情的朋友,就不要隨便出份子錢了,他們的目的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有這樣行為的朋友,不要也罷。賺錢雖然要靠點手段,但這種賺朋友親戚錢的手段還是少用的好,免得以後親戚朋友都離你遠遠的。

鮮果農阿軍


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一是大家對大魚大肉都免疫了,甚至看見會反胃,並沒有對吃酒席有任何的期待,城市裡的酒宴有時候都坐不滿人,更別說農村的酒席了。記得小時候,我老家吃流水席,如果不早早在吃酒席的人後面站著排隊,根本就吃不上。酒席上的燒白,粉蒸排骨,還有燉小雞等熱門菜式,均都是一端上來就被大家三下五除二夾沒了。老一輩的人特別喜歡吃喜宴上的喜沙,就是五花肉切片裡面再夾點紅糖,下面墊點糯米,特別甜膩。現在大家平時都吃比較油膩,大魚大肉都吃慣了,所以對酒席上的一些熱門菜式都沒有多大期待。

二是現在大家都比較忙碌,辦酒席的時候大都是禮到人不到。或是微信支付寶轉禮金,或是讓人幫忙代給禮金。



私塾中人


農村興起“冷席”怪象,隨完份子不去吃席,為啥?

我記得小時候,一聽有宴席家裡大人都會帶著我們全家出動,去吃吃喝喝熱熱鬧鬧。家裡有喜事本身就是特別喜慶的事情,來的人多了說明你家親戚多朋友多,在外人看來是個大家族人品,另外也說明了你家的為人比較好。



現在為什麼隨完份子不去吃席呢?

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方面說起:

1、以前農村家裡人們都很少上班,都是在家裡種地,時間比較充足,一說串親戚就都去了湊合熱鬧。現在呢?農村裡的人都找個工廠上班,時間相對都比較充實。平時也不能休息,所以到了有宴席的時候,抽空去寫個份子錢然後就急急忙忙的走了,或者讓別人代寫下份子錢。


2、現在不像以前,以前自己家裡很少做些好吃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胃口,當然得去參加宴席了,滿足自己的肚子才好。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吃的慾望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了。我們這農村家裡都是雞魚肘子這三個硬菜,人們早吃膩了,單單這個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胃口了,也就沒有特別想吃的慾望了,一般不是關係特別近的親戚朋友也就找個藉口不去了。


3、現在人們去哪都是開車,開車不能喝酒。所以為了自身安全就寫個份子錢,然後就走了。有人會說到了酒桌上你可以不喝酒啊?其實這個問題就有點強人所難,到了酒桌上,你說不喝酒別人又勸你喝,喝了不能開車,不喝的話都是親戚朋友也不合適。所以也就不吃了直接走。

我是鄉下小三哥,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記得關注我,分享更多的農村見解。


鄉下小三哥


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有一點大事小情都要辦酒席,大部分都是集中的春節前後,就像我本人,春節回家也只有短短的十來天時間,年前忙著家裡的一些事情,年後還有親戚要走,所以時間都是非常緊的,再加上這期間酒席比較集中,有時候一天都有好幾場,根本沒辦法應付,都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不隨份子錢不好看,只有隨了份子錢,匆忙就走了,況且吃酒席一般都還要等,而且菜也不太好吃,真的不如在家裡,自己燒點吃。





劉柱子日記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遷徙,這種現象越來越多,也算正常吧。

本人是農村80後,我們小的時候,農村生活條件還是挺差的,雖說飯管飽,但是菜基本都是蔬菜,肉類吃得不多,一個月也就吃幾次的樣子,小孩子特別饞,那時候誰家辦酒席,我們都迫不及待地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吃大席,吃得滿嘴流油,開心不已,等我們成年以後,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上學打工了,很多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也外出打工,手頭有錢了,生活條件自然好了,天天吃肉都是習以為常。另外農村人口也少了,年輕人都在城市買了房,小孩也都在城裡上學,老人也去城裡照顧小孩,除了過年過節熱鬧一點,平時農村基本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辦酒席的話,除非是在節假日,否則別人都沒時間去,生活條件好了,酒席的吸引力越來越弱,有時候實在沒時間就出個禮錢。




那一夜刺激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農村興起“冷席”怪象,這是為何?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上小時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時候覺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種飯菜都饞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歡的就是那道八寶甜米飯,後來長大後感覺吃到的八寶甜米飯都沒有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時候如果誰家辦紅白喜事,一個村裡面的人都會來幫忙,一些推小車賣小零食的老人還會早早的在辦事人家的門口擺上攤子,桌子都是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最興奮的就是小孩子了,飯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個比一個快,吃完之後大人們還會將桌上沒吃完的飯菜收一收,拿回家繼續熱著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飯,那時候都覺得無比的美味。但是現在不同了,農村辦事已經遠沒有過去那樣熱鬧了,不少人家辦事的時候都有些冷清,吃飯的酒席也沒有過去的多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種原因生活條件變好了,現在農村家家戶戶的生活條件都變得比過去好很多了,村裡面的小汽車、小洋樓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吃的也比過去好太多了。小時候吃肉都是逢年過節才能吃,現在想吃隨時都可以,下館子更是經常的事情。不僅吃的好,各種菜品大家也都吃過。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飯菜大家已經沒有那麼感興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時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會帶上自己的孩子的,為的就是給孩子吃點好的。現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對肉的興趣並不是很大,如果不是節假日很少會有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再加上現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車,開車去吃酒席就不能喝酒,這樣就讓很多男性失去了去吃酒席的興趣了。

第二個原因人變忙了,這個在農村很常見,村裡面平時人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子忙著上學,青壯年勞動力忙著打工掙錢。村裡面不是逢年過節很難見到年輕人。如果不是逢年過節的辦事情,家裡麵人自然就少了。在農村辦喜事最喜歡選擇的時間就是臘月裡,為的就是這個時間大家都在家,辦事比較熱鬧,有人氣。但是臘月裡辦事的多了,就容易“撞日子”,一個人只能選擇去一家,自然也會出現去酒席的人少了。

另外大家為了生活在外打拼,如果不是自家關係特別親近的親戚辦事,一般都不會回家,大多數都是將錢直接轉過去就行了。不像是過去農村人常年在家,就算不在家親戚朋友家辦事,自己去不了也會託人把禮錢送到。而現在即使自己不去,一個轉賬錢就到了。有時候也在想科技發達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有時候看似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卻也讓我們變得冷漠了,我們可以不用面對面就能把事情解決了,人與人的直面溝通變少了,人情味有時候也變淡了。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農村“冷席”怪象,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理解,想當年在我小時候,吃塊5毛錢2塊的老麵包都能獲得巨大的幸福感,那時候別提“冷席”了,大家都恨不得天天有酒席參加呢。當然了過去人們也比較實誠,舉辦酒席一般都是家中有紅白喜事這樣常規的大事,大傢伙都去參加酒席一個是熱鬧,一個是捧場,給的份子錢多錢少,主家並不是那麼在意。這樣參加酒席的人難得吃一頓“大餐”,主家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大家都開心,而且那時候農村人大多數都以耕地為主,機械化也比較少用,各家在農忙時候也會互相幫助。

(1)但隨著農村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切都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外出打工收入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村超市也遍地開花,人們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對於參加酒席自然不是那麼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村人都在外打工賺錢,一年也就春節前後回來幾天,平時家中沒什麼大事發生,基本上不回去,畢竟回去一天就要少賺一天的錢,對於農民工來說,並不划算。在這種情況下,非春節前後的酒席,基本上關係到位了也就是隨個份子錢,人就不去了,人不到禮到位就好了。

(2)現在人們辦酒席已經不拘泥於紅白喜事,孩子滿月酒等這樣的大事了,很多人心思也沒過去那麼實誠,心眼越變越多。在這種心態的指示下,一些人特別樂忠於辦席,辦席的理由五花八門的,你不去吧是瞧不起他,你去了吧又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而在一些農村人看來,人不去參加酒席,只是隨個禮過去,這就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3)過去喜歡參加酒席的那一波人都老了,我親眼見到過父親那代人參加酒席的熱鬧氛圍,很多人都是騎自行車或者步行就去參加酒席了,有的人會隨份子錢,有些人則提一籃子麵粉,那一筐子饅頭就算送禮了。那時候參加酒席,女人們會幫著主家做菜打小手收拾東西,男人們則坐在院子裡吹牛侃天喝大酒,往往一場酒席下來,桌子底下喝倒一片,雖然不怎麼好看,我也不贊成,但熱鬧氛圍真的很足。

現在呢,人們參加酒席,都開車過去,喝酒的人少,酒桌上不熱鬧,很多年輕人參加酒席,吃完飯就匆忙離去了,有的人甚至去都不去,還不如在家玩手機遊戲睡大覺更有吸引力。而老一輩喜歡參加酒席的,年紀大了,酒桌上喝酒的也少,沒意思,就不去了。

(4)還有關鍵一點,現在農村人大多數在外打工掙錢,舉辦酒席大都選擇臘月、正月這些大傢伙都在家鄉的日子舉辦,農村老人也多在冬季容易去世,因此酒席也容易扎堆舉辦,可是酒席多,參加酒席的人有限啊,農村人之間的關係大多都是互相關聯性強的,是你家親戚也是他家親戚,大家都選擇幾種舉辦,分身乏術,可是禮還是要到位的,也就出現了“冷席”的狀況。

(5)當然了,“冷席”怪象的出現,也並不代表農村關係的冷漠,而恰恰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生活方式多樣性了。比如在過去人們熱衷參加酒席,因為物質匱乏,現在人們什麼都能買到想吃什麼吃什麼,參加酒席嫌麻煩也不稀罕了,所以就不太想去了;比如過去隨禮都是現金,人不過去讓別人代隨也不好看,,但現在支付方式多樣性,大大減少了大家隨禮的麻煩,有些人有事去不了,也就通過這種方式不去參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