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應該怎麼辦?

趁趁一定強


我們家寶寶大概兩歲多的時候發起脾氣來也會打媽媽,每次出現這種情況,我跟孩子他媽的態度都特別堅決,就是馬上制止,然後一起嚴肅地告訴他不能打媽媽!不能打人!這樣經過幾次之後,他就不再打媽媽了。這裡有幾點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找準孩子打媽媽的原因。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打媽媽,一般不是真的對媽媽不滿,而是想得到媽媽的關注或者情緒不好卻不知道怎麼發洩,我們家寶寶就是這種情況,這時候只要讓他明白這種行為不對,重複幾次就能糾正過來。如果孩子對父母充滿敵意,也知道打人意味著什麼問題就嚴重一些,父母要找到原因,化解孩子的敵意,才能解決好孩子打媽媽的問題。

其次,全家人在處理孩子打媽媽的問題上一定要態度堅決、行為一致。一開始我們家寶寶打媽媽的時候,孩子他媽並沒當回事,結果寶寶以為這就是正確的行為模式,每次發脾氣都打媽媽。後來我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只要寶寶再打媽媽,兩個人就一起堅決制止,告訴他不可以這樣,當他知道這麼做不對時,改起來就容易多了。有的老人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說一句話“媽媽不乖,我們打她”,這就很要命了,這樣帶出來的孩子能指望他不打媽媽嗎?所以這個問題上全家人要態度高度一致才行。

最後,還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宣洩情感。我們家寶寶當時很淘氣,有時候脾氣上來了一時控制不住我們也會打他的小手,後來我們分析這至少也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打媽媽的原因之一,後來我們也就基本上不再體罰他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會通過武力來發洩情緒或表達不滿,只有我們先改了,孩子才會乖乖改正。平常宣洩不良情緒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跟孩子共情,通過耐心溝通教他學會怎麼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當時我們給他看了一套《奇先生妙小姐》的繪本,對他正確認識情緒幫助還是挺大的。



寶爸循循尚幼


我家嘟嘟也馬上兩歲半了,我也被他打過,不止一次。

比如嘟嘟不喜歡洗臉,有時候,有時候因為早上趕時間,我就會強行把他抱到洗臉池邊的小凳子上,一手抓著他,一手給他洗臉,有時,他會一邊大叫,一邊突然伸出手打我,這時候當然我也非常生氣。

比如有的時候吃零食,吃了之後還要吃,因為要控制零食,所以就不給他打開包裝。他就一邊往我手裡塞一邊哭鬧著說打開打開,我仍然拒絕他,他突然伸手打向我,沒頭沒臉的打過來。

不僅是媽媽,可能爸爸、爺爺奶奶或者其他照料人,以及同齡的玩伴,都被孩子打過。

嘟嘟和姑姑家的騰騰經常一等玩,經常會搶玩具,開始騰騰會伸手打嘟嘟,嘟嘟只是愣在那裡不知道幹什麼,後來,嘟嘟也學會了打騰騰,雖然我並沒有教他,但是搶玩具的過程當中也會伸手打騰騰。

孩子為什麼會打人?

我們應該探尋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

1、孩子打人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嘟嘟不喜歡洗臉,被我強行拖去洗臉,他很不高興,但是又抗爭不過,所以很生氣、憤怒;他想吃零食,我拒絕給他打開,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很生氣,通過打人來表達憤怒的情緒。

2、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善,不能控制自己

孩子大腦控制自己行為的那一部分,還沒有發育完善,所以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3、孩子語言發展還不太完善,不懂如何表達自己。

兩歲半的孩子,雖然已經基本和人溝通,但是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限,不足以讓他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只好通過簡單粗暴的動作來表達。

孩子打人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1、制止。

首先要停止下來,不能支持這種行為。

有一次同學跟我說,她帶孩子回爺爺奶奶家,爺爺抱著孩子,逗孩子玩兒,沒想到孩子突然伸手啪啪啪,給爺爺幾巴掌,同學見狀很近很尷尬,沒想到到爺爺不介意,反而樂呵呵的覺得孫子長了本事。

不管是打誰,打人時必須制止,不能養成這種習慣,讓孩子覺得這是正常的行為,而是要讓孩子懂得,打人是不對的。

2、發現孩子真正的需求。

打人背後有原因,或者是因為不滿,或者是因為改變帶來的不適應、壓力等。想從根本上杜絕孩子打人的動因,就要關注孩子的需求,他的需求被滿足,就不會發生打人的行為。

3、必要時可懲罰。

如果孩子打人的情況比較嚴重,要進行一定的懲罰,但不要體罰,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地方,禁止他自由活動,這種懲罰一定要及時,在一個小時之內,如果隔的時間長了,孩子就不能把自己的行為與懲罰聯繫起來、那就起不到應有的懲戒作用。

4、轉移法。

轉移孩子激烈的情緒,給孩子自己喜歡的玩具,或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情緒和注意力,這樣孩子激烈的情緒過去之後,也就不會出現打人的行為。

5、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可以通過讀繪本,玩假扮遊戲等,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使用正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行為。比如嘟嘟學會了說,我生氣了。當他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後,就不會使用打人的方法。

所以,孩子打人並不是孩子變壞了,也不有意為之,而是他的發育特點決定的。媽媽們大可放心。


嘟嘟寶貝


2歲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愛發脾氣、愛打人,家長們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引導。

1.多讚美、少批評,正面引導很重要

孩子到了麻煩的兩歲,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行,能掌控全世界,所以他們開始探索,可是兩歲多的寶寶能幫的事,基本以越幫越忙的居多。

我平時上班,只有週末有空做大掃除,結果還要應付這種越幫越忙:原本5分鐘能拖完的地板,結果延長10分鐘;用盆端來的水被她潑一地;疊好的衣服轉身就被她弄散了……

我說的這些場景,大家肯定很熟悉,那個場面想想都崩潰。

每到這時,我都好想大聲說句: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但事實上我口是心非,從不因此否定她,相反給予肯定:朵朵長大了,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做事,也喜歡幫大人做事,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肯定。

如果你是個細心的媽媽,你會發現當你和別人說孩子的趣事時,無論好壞,他們都會安靜聽你說,過會兒可能情景重現一下。

在家不能當面否定孩子,在外面更不要和孩子對著來,要知道麻煩的兩歲,在外可不好招架。

孩子到了兩三歲,開始慢慢理解媽媽說話的意思,但又不能領悟透徹。

就像媽媽上班前對奶奶說,孩子不喜歡吃麵條,你看平時能不能多做點麵條,改變一下。可被孩子聽到後,會潛意識認為媽媽說我不愛吃麵條,那麼我就不要吃了。

有時做錯事後,孩子自己立馬能察覺:或站在那裡不敢動,或沉默的看著成人,或大哭起來,這意味著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犯錯了,作為媽媽媽,這時請選擇安慰而非指責。

你之所以指責孩子無非就是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既然他們已然知道,你就無需添油加醋過於指責。

就算寶寶做的事你覺得煩,你可給他們立規矩,但當著孩子的面,請管好你的嘴,不要圖一時之快。你說的讚美他們懂,你否定的厭惡,他們同樣知道。

2.找原因、多理解,不站在大人角度

在你看來的無理取鬧,在孩子看來都有原因。

在Pizza活動中,有個爸爸獨自帶著孩子,不知道為何,孩子興致不高,不像其他孩子一樣積極配合。這位爸爸一開始低聲勸導,後來孩子還是不配合。

噌的一下,父親的脾氣就上來了,大聲斥責:你怎麼這麼愛無理取鬧?你自己說喜歡,來了又不玩。聽到父親的斥責,孩子哇的一聲哭起來。

無理取鬧?我從不認為有莫名其妙的發脾氣,摔東西,成人如此,小孩同樣如此。

無論是精神上的不愉悅還是身體上的不舒服,都不會是毫無頭緒的無理取鬧,肯定有需求未被滿足。

這位小男孩或許是早起沒精神,或許肚子餓了,或許他喜歡紅色道具老師卻給了藍色,或許就是簡單的不喜歡。

孩子沒被理解沒被滿足所以不配合,就是無理取鬧嗎?作為父親,你是有多麼不耐煩才對孩子說出這四個字?

在當時那個場景中,爸爸覺得孩子應認真參與,孩子需求未被父親滿足因此不配合。

這位父親非要求孩子積極參與的行為,是不是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無理取鬧呢?

我們換個角度,昨天領導拒絕了你漲工資的請求,今天安排你做事,你對此心生怨氣,但又不能像孩子一樣撒潑,所以你就消極面對。

在我看來,這樣的你也是無理取鬧。

因此,當你要去批評孩子無理取鬧時,請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沒滿足孩子最簡單的願望。

當你瞭解孩子的需求後,你也許會發現原來我家孩子是個如此講道理的好孩子。

END


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朵媽是大王


我兒子四歲,原來沒有這種情況。最近我發現他也有這種行為:

有時候,正在做什麼事情,我強制讓他停止比如玩手機,看電視等,

他就會想打我,有的時候也會真的打上哦。

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會很傷心,因為寶寶也是我一手帶大的。


後來,事後我也會認真地去想這個事情。

當時,可能是我的處理方法不對

比如玩手機,我給他說了不要玩了,他依舊在玩

而我,就會簡單粗暴的把手機搶過來。

這樣他可能覺得不被尊重吧。

然後會生氣,才會打我。


所以,反省之後,我決定挑兒子心情好的時候,

跟他好好談這個事情。

因為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尤其是氣頭上,

是什麼事情都絕對聽不進去的。

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一樣。

我好好的跟他分析了打媽媽這個行為。

果然兒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並給我道歉了。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善很多。


有時候,我倆在產生衝突。

他手都舉起來,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又會自己放下。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不要著急。,

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和交流。

孩子還小,不必跟他計較太多,但也千萬不可嬌慣。,

原則性問題絕不能坐視不理。


佛系媽媽育兒


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這種行為發生在一部分的孩子身上,以前我在小區裡帶孩子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十幾個中佔二三個,也就是說這種現像是有些孩子身上存在的,如果孩子發生這種現像做為媽媽來說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引導:

一,溝通的語氣

一,兩歲的孩子喜歡發脾氣無非是這些原因導致的比如說“孩子想要一些零食或者是玩具但是有的家長不會順從孩子,一下子激怒了孩子,有的孩子脾氣比較的倔強,開始會對大人產生攻擊,通過這種粗暴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這時候家長要用柔和的語氣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做媽媽會不開心的,這樣做寶寶就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孩子,別的小朋友就會不喜歡和你交朋友等等而不是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有的孩子有一種逆反的心理,語言的溝通很重要,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自然說話的方式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而來。

二,家長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喜歡打你不知道孩子平時範錯的時候你有沒有打過他,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捱過打,當他有對你不滿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你,也就是他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過來揍你,如果是這樣大人在平時自己的言行方面要注意了,不要用這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大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做錯了想一想怎麼和他溝通最重要,而不是用打罵來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當孩子用這種粗暴的行為來對待你的時候主要還是要從自身身上來找問題,你畢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媽媽,全職媽媽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很容易發火的,因為長久不和外界接觸帶孩子本身就是需要很大的度量的活,再好脾氣的人有時候也會被孩子折騰的脾氣暴躁,同樣也會打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在無形中就學會了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您,所以說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還是要從自身身上找問題點。


親子陪伴蘭怡C


你家寶寶和我家寶寶情況差不多,我家寶寶是一歲半,我的臉都快被他抓花完了。我也是一個人全職帶他,由於天氣冷平時也很少帶他出去玩,性格有些內向,脾氣也比較暴躁。

起初我也試過很多方法,比如:輕輕打回他的手,佯裝生氣,冷處理,都無濟於事。

後來經常帶寶寶到小區的草地上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到公園喂鴿子,小兔子,引導寶寶和這些小動物們說話,伺機假裝對小動物們說:它們不喜歡和打媽媽、愛生氣的小朋友玩。寶寶站在一旁撲閃撲閃著小眼睛若有所思,我想他是能聽懂的,他在思考自己的行為。

不輕易間發現寶寶愛打媽媽的不良習慣在慢慢消失,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現象啊。

經過這一個多月來我的刻意改變,再結合寶寶各方面的變化,我發現原來我看似在全職帶寶寶,但是用心和專注陪伴他的大塊時間還沒有玩手機的時間長,“時間花在哪收穫就在哪”。

感謝寶寶讓我得到了反思和改進,朝好媽媽邁進。


木白媽咪說育兒


記得小寶1歲半時,有一段時間打人、拽頭髮、咬人,一不合心意就哭鬧不止。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小寶邁入了2歲左右“第一個叛逆期”,另一方面也因為小寶由跟著我換成爺爺奶奶帶,心理存在落差,一時間不適應,親子關係出現一定的問題。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喜歡打媽媽,如果嘗試了幾種方法都不見效的話,還是追根溯源,找找親子關係、孩子成長路上是不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冒昧問一句,孩子爸爸去哪裡呢?

孩子的世界簡單而純粹,如果孩子不是內心有傷痛或是見到過類似場景,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打媽媽。

我們給出的種種小妙招、小技巧只是治標之策,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和孩子多聊一聊,或是分析孩子的身體語言,是不是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不夠?還是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亦或是孩子身邊人有暴力傾向?


只有瞭解了原因,有針對性的彌補,孩子打媽媽的表象才會消失。單純的就事論事,不深究背後的原因,才會數種措施都不見效!


倆寶娜媽mn


孩子才兩歲半,有時候發脾氣打人,我會覺得:他還是個孩子嘛,就忍一忍吧,可是孩子經常這樣一有脾氣就打人的話,確實會讓媽媽有點不知所措……

說實話,如果是以前的我,肯定是心裡不悅,想著“這孩子怎麼一有脾氣就打人啊”,但是表面還會忍耐著,假裝不理睬、不介意,或者隨便說一句“不可以打人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但是後來我越來越發現,你越是不去解決,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孩子會一發脾氣就打人。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4歲6個月,如果有什麼不開心,她就會大發脾氣、打人。 都已經四歲半了,脾氣還是很大。孩子是獨生女,家裡條件也不錯,所以全家都是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只要孩子有什麼需要,都會滿足她。

記得有一次,在公園遇到朋友帶著女兒在玩。我在跟朋友聊天,孩子在和奶奶玩捉迷藏,寶寶跟奶奶說:“我讓你藏哪裡你就藏哪裡。”奶奶點頭說:“好,好。”於是奶奶就貓著腰藏在了寶寶指的角落裡,奶奶如果頭露出頭了,孩子就會很著急地大喊:“現在不要出來!我還沒讓你出來呢!”於是奶奶的腰貓得更低了,十分配合地把頭往下低。

玩的次數多了,奶奶商量著勸孩子不玩了,結果孩子大發脾氣,一邊打著奶奶準備伸過來拉她的手,一邊生氣地說:“哼!我不要走!我還要玩!”最後,奶奶只好說:“好了好了好了,再玩一次”,接著陪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

舉這個例子呢,其實是想說:現在孩子才兩歲半就“允許”或者默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打人是可以的;那麼,慢慢地,就會變成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有“發脾氣、打人”這個條件反射,形成這個不好的習慣。


像兩歲多的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首先

大人先要學會發聲,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孩子發脾氣打大人,如果大人不願意、不喜歡,就直接告訴孩子:

“你這樣打我,我很不喜歡,心裡很不舒服。”“我不喜歡你打我,也不喜歡別人打我。”

其次

教會孩子怎麼發洩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需求沒有滿足,所以才會不開心、生氣,我們不允許他用打人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開心,那就教會他可以用什麼方式發洩自己的不開心。



①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很生氣,可以大聲地跟我說:“我很生氣!我真的很生氣!”

【分享】推薦一個孩子發洩情緒的小遊戲——“噴火龍”:

讓孩子跟著你一起扮演“噴火龍”,嘗試做噴火龍的動作,把大大的火氣吐出來,孩子會很喜歡的!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讀讀繪本《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②如果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發脾氣就是想要打人,就告訴孩子:“如果你不開心,想打一打,可以打這個皮球,可以朝著沒人的地方打,但是不可以打人!”

另外,一旦孩子有一次做到了生氣的時候沒有打人,就給予孩子大大的表揚,這樣他肯定會越來越棒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給到你幫助或啟發。


小糰子在幼兒園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打媽媽,主要是因為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在他們很小的時候,他們表達情緒的途徑通常是哭。餓了會哭,痛了會哭,總之,不高興了他們就會用哭這種方式來表達。等慢慢長大後,他們又會學到其他的表達方式,比如,打人,咬人,扔東西等等。這些方式的習得通常是跟著身邊人或是電視、電腦、手機上學到的;或者是因為偶爾試用了一次,很管用,就一直採用這種方式了。

因此,孩子發脾氣打媽媽的解決辦法不是坐淘氣椅,打回去,冷處理,而是找到他這樣做的根源,然後教給他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具體來說,可以這樣做:

一是檢查一下自己平時生氣的時候是不是會把氣撒在別人身上。有時候,我們習慣性地在遇到問題時,去埋怨別人。比如,因為忘記關水龍頭,把家裡弄得到處都是水。我們常常會指責別人說:你總是這樣,什麼事都記不住。其實,這種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覺得,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就應該把怨氣撒在別人身上。於是,他們在不高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打身邊的人。因為媽媽經常照顧他,就在身邊,當然就先發到媽媽身上了。

二是告訴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如何發洩情緒。有情緒很正常,那麼怎樣發洩才會不傷害別人,還能不感到壓抑呢?我們不妨教給孩子幾種常用的方法。比如,生氣了要告訴媽媽為什麼生氣,媽媽幫你解決。如果確實感到很委屈,可以哭出來。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打媽媽會產生的後果。比如,媽媽會很難過等等。

這些都需要家長長期的觀察和有耐心的引導,但能夠教會孩子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也值得。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親子溝通如何說


對這個問題真是很有感觸,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最近所學,分享觀點如下:

一、常識裡的兩種應對方式

面對我們被打,如果不去考慮對方是一個才兩歲半的孩子,我們頭腦第一的應激反應可能是“打回去”。
如果考慮到他才是一個2歲半的孩子,且我們大概知道一點2歲多孩子的成長特徵,也學習過一些“溫和而堅定”的育兒理論,可能會控制自己給他自由,任由他打,發洩一陣兒、自然平復情緒。因為,畢竟兩歲多的孩子,他掌控情緒、負責情感控制的大腦額葉還沒發育成熟,他們的大運動發展也剛剛建立,語言表達還不完善。

二、對前面兩種處理方式的分析

第一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一方面孩子會從家長的“以身作則”中模仿處理情緒的方法,下次碰到不良情緒,還是會繼續選擇打人的方式來處理,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大腦回路在這些一次又一次可能“重複的踐行”中得到了強化,未來,他出入社會,也很可能特別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平和的處理“不良情緒”,也很可能誘發像因為一個饅頭砍人致死這樣的血案。

第二種,不以“打”的方式回敬孩子,母親控制好了情緒,沒有覺得孩子打自己是不尊重長輩,不會瞎想“現在都打我,那以後還得了”這些,給予了孩子情緒發洩出來、大腦得到自然發展和成長的機會。類似冷處理這樣的處理方法,已經是進了很大一步。
那麼,有沒有第三選擇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三、第三選擇

總的來說,這個方法是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支持孩子從中學會未來理性的處理方式。這個方法糅合第二種接納孩子的態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因為需求沒被滿足,或者我們的回應不及時等而出現的憤怒、難過和傷心等情緒,他都是正常的。
就像我們的天色,有白天,也有黑夜,就像我們的天氣,有晴天,也有暴風雨,情緒除了開心,快樂,滿足,其它的情緒也都是正常的,是被接納的。

同時呢,我們要與孩子的情緒在一起,感受他的情緒,並且作為媽媽,持續的學習、練習把孩子的情緒準確的描述出來,並且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碰到這個事情、你有“這樣”(針對具體事件)的情緒。

2、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完善,當他們情緒生髮出來,又不能很好的認識、控制(大腦發展機制)情緒之前,很可能就會動動小手,通過打的方式發洩出來。
請接納孩子的方式,但是,並不代表你要忍受著被打。
3、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可以引導孩子打枕頭,或者深呼吸,或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稍微吼叫的方式發洩。
4、覆盤引發打人的事件
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回顧引發脾氣爆發、打人的事件,如果是孩子的某個需求沒被滿足、或者做某個事情不被媽媽允許,請溫和的繼續堅持你的原則。

如果是還可以有商量餘地的事件,請教給孩子說:下次如果碰到類似的事情,請他好好的怎麼表達、跟你商量。媽媽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是可以同意他的。

四、應對忌諱

  1. 當我們在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的:
  2. 千萬不能把焦點聚焦在孩子打人不好、不乖這樣的標籤上;
  3. 千萬也別藉由此,說他不乖、不懂事,媽媽不再愛他、喜歡他這類的話;
  4. 也不要因為強烈的情緒和打人的動作而為事件本身的“原則”妥協;
  5. 不借由轉移注意力,避開直接面對情緒。

情緒爆發的時候,正是孩子發展的時候,也猶如生病是免疫力提高的契機一樣,請你也守護好孩子管控情緒的大腦。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這些方法也不是用一次兩次就立馬見“效果”那種,請堅信、耐心的持續這麼做,孩子的大腦一定會發展成為健康的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情緒的好孩子的。


我是芳療照護達人橙色蘋果,致力於傳播芳香療法在照護兒童和家人時的應用。和萬千媽媽們一起做靚麗的家庭照護達人,用國外已悄然流行的自然的方式養護美美的自己,照護自己和家人少生病,生病少去醫院,去醫院少用抗生素。享幸福生活!同時主要探索和實踐媽媽全方位成長、提升幸福力,歡迎右上角關注。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用,歡迎分享給你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