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木材危機

2015年底,英國最後一家深井煤礦宣佈關張,為如火如荼三百年的英國煤炭開採畫上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在此之前,就已經有英國媒體報道,隨著煤炭行業利潤率下降,英國煤炭工人大規模下崗的社會現實。

當然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下崗工人一樣,英國的這些煤炭工人也沒有完全灰心,還組織起了自己的小樂團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自娛自樂了一把。可惜樂器玩得再漂亮,也改變不了這個行業沒落的現實。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工人下崗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一個龐大的行業就這樣沒了。怕是年輕人都不願意承認這個發達國家曾經有過煤炭開採行業。

但倒推300年,煤炭可是英格蘭最引以為傲的資源,英國的煤炭讓他們第一個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

18世紀的歐洲,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森林危機。在此之前的歲月裡,歐洲人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的船隻、槍炮和金融手段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先進的,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也讓歐洲完成了一系列血腥的原始資本積累。

然而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仍然是木材。無論是造船建房的原材料,還是鍊鋼的燃料,全部都是木材。從這一點來看,歐洲在資源獲取方式上和其他的落後地區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當然能源方面,除了木材以外,水力和風力也很重要。但是這兩種能源的獲取和利用有著嚴格的限制,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用,極大地限制了相關機械的普及度。

說到頭來,支撐著歐洲第一次走向繁榮的資源,還是木材,換言之也就是森林。

然而森林的可再生能力並不好,即使有意識地再種植,材質緻密的木材也需要至少十年的生長時間,一年生的木材可用性非常低。經過15世紀以來300年的使用,西歐各國容易開採的森林已經消失殆盡了。

比如在英國,1800年的森林覆蓋率僅為4%不到,比今天的中國新疆自治區還低,可見其荒蕪。當然這背後也有自然條件的原因在。英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土壤也不算肥沃,長草比長樹容易得多,所以地表植被始終是草多樹少,即使到了今天,英國的森林覆蓋率也只有12%左右。

既然本土沒有足夠的樹木,那麼能不能從殖民地進口呢?

答案是也不現實。木材這種資源的價值密度不高,一噸木材的售價遠不如一噸棉花或者幾百個奴隸,從美洲和印度興師動眾地往回搬木材實在是不划算。英國本土就這樣陷入了木材緊張的困局中,甚至不得不向森林密度較高的歐陸國家購買木材。

這對於英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外交和經濟危機。

從燒木材到燒煤

由於國內森林不斷減少,英國木料的價格連連上揚,最先影響到的是對價格極其敏感的城市平民。

當年的倫敦,已經是一座具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到了1850年更是突破了230萬規模,是當時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都市。

不過城市的繁榮終究還是屬於一小撮人,大多數倫敦居民連做社畜的機會都沒有,根本就是為有錢人服務的牲口。

牲口也有自己的需求,有飯吃、有床睡、有燃料取暖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木材不緊張的年代,平民甚至可以自己去倫敦郊外砍樹取暖,但隨著城市邊界越來越遠,全國森林越來越少,木材價格越來越高,他們就必須另尋辦法了。

這時候他們發現市場上的煤炭價格不貴,熱值還比木材好,便大規模地轉向了燒煤過冬。

英國人使用煤炭取暖的歷史很早,公元9世紀就有教堂用煤炭取暖的明確記載,而在更早的羅馬統治時代,也被發現了有煤爐的考古證據。這些古人之所以發現了煤炭的作用,是因為煤炭在英國中部大規模存在,並且有不少是露天煤礦,根本不需要去開採,遍地俯拾皆是。這可比砍木頭方便多了。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紅色區域是英國煤炭分佈

全部在中部,儲量龐大

所以當倫敦市民大規模使用煤炭的時候,煤炭的價格還是很便宜的。

不過一種貨物一旦供不應求,價格也就上去了。英國中部,乃至更北方的蘇格蘭煤產區的礦主們發現,來自倫敦的商人越來越多,隨手撿來的煤礦已經無法滿足南方大城市市民如飢似渴的需求,便開始提價。煤炭這種原本不名一文的特產,擁有了令人羨慕的利潤空間。

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場經濟邏輯,煤炭價格的上漲會吸引更多逐利的資本家和產業工人到來,把產能拉回去,從而平抑物價。

但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

19世紀的英國,已經進入了黃金時代的後期,雖然坐擁大量殖民地,號稱“日不落”,但本土資源匱乏已經讓英國明顯顯出了後勁不足的疲態。國家有大量軍艦和殖民地官員要供養,與法國、德國、美國這些老對手的競爭又無日無之,王室只能設置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為國庫籌措錢糧。

國家對企業用人的薪金徵稅,對供養工人的食品徵稅,對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動力源馬匹徵稅,對馬匹所需的套頭鞍具乾草也徵稅,甚至對大家要使用的道路也徵稅。蘇格蘭政治家托馬斯·格雷厄姆這樣形容:“(幾十年來)不管是人力還是馬力的價格都翻了不止一倍……(於是)資本家們一直把他們的資本用於推動發明,有了這些發明,他們就無需使用被課徵重稅的畜力,而他們的努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具體是什麼成就呢?

典型代表就是紐科門蒸汽機,以及我們可能更熟悉的,瓦特改良版的蒸汽機。

蒸汽時代的朋克

放在今天看來,紐科門蒸汽機簡直就是一個噩夢。

這臺蒸汽機是紐科門自己在車間焊出來的,外觀奇醜無比,裝置還特別大。機器運行也很讓人頭疼,它只能做前後運動,而且活塞運動會有卡頓,只能用於煤礦抽水,更復雜的工作就無法勝任了。其能量效率只有可憐的1%,也就是加進去的煤炭的化學能裡只有1%被轉化成了動能,工人還需要不停往裡加水免得機器過熱。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後來瓦特雖然改良了紐科門蒸汽機,但蒸汽外洩和機械順滑性的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能量效率只有3%,機器體積也很大,仍然不好用。相比之下,今天汽車發動機燃油利用率可以達到30%以上。其實這個數字也不算很高,所以人類的能源危機意識還是很強的,對科技進步停滯的擔憂也一直如影隨形。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今天暫且不表。

話說回紐科門蒸汽機和瓦特蒸汽機,就這麼兩臺吃煤怪物,一經問世卻受到了礦業界的歡迎,收到了成百上千份訂單。

道理也很簡單,對礦主來說,礦區的煤炭幾乎就是免費的,只要能有燒煤幫助採礦的機器他們一概歡迎,怎麼也比從產糧區買食物供養工人和馬匹來得划算。

有了蒸汽機幫忙,英國中部的煤炭採礦產能快速提升,城市煤炭價格也得以平抑,英國人民才過上了吃飽穿暖的日子,大家都很滿意。

但煤礦開採的餘波還遠遠沒有結束,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是這場森林危機的產物。

18世紀末,在已經獨立的美國,發明家奧利弗·埃文斯發明了一種高壓蒸汽機。這種蒸汽機的原理就不多介紹了,只說它的性能:比早期蒸汽機體積更小、能量效率更高、動力更強。由美國人發明這臺機器也並不稀奇,因為在基本還處在大農村時代的美國,煤礦儲量並不豐富,眼看著海對岸的老東家已經進入煤炭時代,美國人要想摻和一腳就必須發明更節省的設備。

不過美國人發明的設備根本也瞞不住英國人,高壓蒸汽機技術很快在英國出現。比之過去笨重的蒸汽機,人們現在可以設法把這種小型蒸汽機放在移動設備上,讓它驅動設備的輪子,從而用機械力代替人力畜力從事運輸。

這下煤礦主更高興了。在過去的礦井裡,礦物和礦工的運輸都要靠人力驅動,整個流程費時費力還不可控,是資本家最討厭的狀態。有了小型蒸汽機以後,他們就可以改造車輛,讓採礦過程由穩定輸出的機械控制,留少量工人看管就可以。這樣不僅流程可控,還能省下大量支付給工人的薪水和社保。

於是第一代蒸汽礦車在英國中部出現了,它們沿著此前為人力車準備的軌道深入礦井,把煤拉到堆貨場。

這種在軌道上運行的蒸汽車是不是讓你想起了火車?沒錯,這就是火車真正的起源。

很多教科書都會告訴你火車的發明人叫喬治·斯蒂芬森,但很少有人會強調,他是一個礦區長大的孩子,並且有過在礦區修礦車的經歷。正是這個經驗讓他想到了礦車的原理也同樣可以在地面上應用,避開地面運輸的不可控因素。

世界上第一臺蒸汽火車和第一條火車軌道,就這樣出現了。

煤炭的連鎖反應

有了無窮無盡的煤炭和火車,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呢?

對了,圍繞著煤炭和火車性能的提升,相關的鋼鐵企業和裝備製造企業就出現了,英國中部一下子崛起了大量的工業城市:利物浦、曼徹斯特、利茲、紐卡斯爾、諾丁漢、約克郡,等等。球迷會從中發現很多自己喜歡的球隊城市。

事實上,如果你細究一下,會發現英超的構成基本上就是一半倫敦球隊加一半工業城市球隊,而工業城市球隊的創立可能還更早,因為足球本就是產業工人業餘消遣的遊戲。所以下次遇到英國人驕傲地跟你說足球是紳士運動你就可以直接懟回去了,這根本就是工人階級的運動,和紳士無關。

由於煤炭便宜、蒸汽機效率增高、鐵路運輸逐漸成型,英國國內更大範圍的產業協作也得以展開。紡織、造船、軍火等等輕重工業都可以根據人力成本和原料成本最優化的原則來分佈,英國的工業出口能力大幅提高,向殖民地傾銷、與歐陸對手競爭的底氣也大增。

一場工業革命,幫大英帝國至少續了一百年的國運。而革命的根本原因,竟是因為倫敦市民沒法生火,被逼著去買煤炭。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觀完全是正確的。

同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在法國和德國發生呢?還是一個經濟性問題。

英格蘭的煤礦分佈全部集中在中部地區,而且由於儲量太充沛(一直到今天都還沒開採完),早期的開發成本非常低,礦區周圍的老百姓早就學會了使用煤炭。而法國的煤炭分佈就比較分散了,在北部、東南部、中西部都是稀稀拉拉地有一點,而且沒有什麼淺層礦場,所以法國人民並不知道它的用處,資本家也不太願意斥巨資進行開發。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事實上,等英國的煤炭蒸汽火車已經在路上跑了,法國人還在抵制煤炭工業,認為馬拉車才是浪漫的生活方式。什麼浪漫,其實就是開採起來太貴了,能用木頭湊合一天就再湊合一天。一直到英國的蒸汽鐵甲船頂替木船繼續稱霸英吉利海峽的時候法國人才著急忙慌地引進新技術。

而德國雖然有很集中的淺層煤礦(最典型的就是西北部的魯爾區,後來也成為了馳名的工業基地),但德國的森林覆蓋率極高,當英國人為木頭髮愁的時候德國人的森林還有上百年的儲量,隨便砍。英國的煤炭革命和進化論一道,成為了當年德國人對“英國人是猴子”這一論斷的有力論據。

直到英國工業革命初步成型,煤炭蒸汽機證明了自己的工業價值之後,德國人才發掘了自己的淺層煤礦,跌跌撞撞地趕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所以說,資源詛咒是真實存在的。它不僅見於今天靠石油出口維生的拉美和中東國家,即使在老牌帝國主義大佬內部,資源充沛的國家也會被既有資源矇蔽了雙眼,不願意搞制度和技術創新,差點就被別人碾壓。

人類就是這麼一種很賤的生物,一定要有巨大的外部壓力才能刺激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來。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以上是我們對英國工業革命一些真相的介紹。結論不算特別毀三觀,在別處也都能看到,我們只是做了梳理和總結。當然如果你此前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僅限於中學歷史課本,那可能還是會感到挺震撼的,歡迎你把結論拿去在飯桌上裝X。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們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也該出場了。今天我們介紹200多年前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其實是想用當年的結論重新觀察一下今天發生在地球上的新一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互聯網革命。

中國的互聯網革命是相當成功的,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BAT前三頭和TMD後三頭,都是全球聞名的企業。論體量、論對世界的改造作用,他們在世界上罕有對手,唯有美國的幾大全球性公司能匹敵。老歐洲是徹底沒戲了,以至於當年馬雲在德國開會的時候,當地官員說“我們實在找不到能和馬先生平起平坐的本土企業家。

仔細想想,中國能擁有如此強勢的互聯網企業,背景和當年的英國人何其相似。

英國工業革命源於大城市居民的取暖需求,我們的互聯網革命源於城市居民對更好的購物、餐飲、文化生活品質的需求;英國工業革命的基礎是充足的煤礦儲量,我們的移動互聯網革命得益於三大國有運營商不計成本的基站鋪設;英國工業革命的資本來源是想躲避苛捐雜稅的資本家,我們對線上經濟的無盡創投是因為投資者對線下實體經濟運營困難的認知,以及正好有某一筆開閘的閒錢。

兩次革命各方面的條件是極其相似的,所以直接讓中國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彎道超車,至少一舉成為了大國,是不是強國還不好說。

但這也讓我們知道,所謂的革命和創新,說到頭來都是被逼出來的。

可是革命被逼出來以後呢?儘管一開始都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實際需求,可一旦泛化,技術革新的味道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其後遺症也就暴露出來了。

我們還是看看英國工業革命吧。

雖然機器大規模普及,礦區的用工環境卻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因為用工需求小,礦區周邊的平民還要競爭上崗。上了崗的礦工每天要在不見天日的礦井裡工作十幾個小時,導致兩腿彎曲,脊柱變形,個頭矮小,女礦工甚至因為骨盆變形而難以生育。

內科病也不少,由於吃飯不規律導致的胃病、飲水不乾淨導致的腎病、過勞導致的心臟病、有毒氣體薰染導致的眼病還有吸煤灰導致的肺病都是常見疾病,他們大多活不過40歲。恩格斯憤怒地批判道:“婦女不能生育,孩子畸形發育,男人虛弱無力,四肢殘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毀滅了!

痛苦的工人開始組織工會,最早是在蘇格蘭,隨之是英格蘭中部,總部正是老工業重鎮曼徹斯特。

1844年,各地煤礦工人正式罷工,在幾個月時間內導致了英國的能源危機。

而今日,互聯網巨頭旗下的直屬員工以十萬計,各自在產業生態中帶動的就業以千萬計,每一個被捲入其中的程序員、自媒體小編、個體店主,也都在經歷著相似的工作。他們雖然在陽光明媚的平層辦公室,卻一天要坐12個小時,頸椎痠痛、脊柱變形、下肢無力,胃病失眠等症狀更是家常便飯。

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而另一些被捲入其中的低技能勞動者,從快遞小哥到專車司機,也要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無盡地往返。

技術究竟是讓人變得更幸福了,還是讓人變得更抑鬱了?快節奏的工作在給人們帶來高薪(其實也未必)的同時,又是否讓人犧牲得太多?

程序員們就在這樣的思考中發起了996.ICU的號召,叫好聲一片,但真正有行動的人還是寥寥無幾。也許和工業革命後期的那些歐洲人一樣,大家雖有不滿,但生活水平畢竟上去了,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捅破窗戶紙的人。

畢竟所謂的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

本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