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接力”患者能下地行走啦!——心臟移植前 她曾67次死裡逃生

“護心接力”患者能下地行走啦!——心臟移植前 她曾67次死裡逃生

3月29日,一顆由珠海志願者捐獻的珍貴心臟,“乘坐”救護車,在珠海、中山、佛山、廣州四地交警的接力護送和沿途司機的禮讓下,用時90分鐘,跨越120公里,抵達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順利移植入嚴重心肌病患者鍾阿姨的體內。

4月15日上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醫院獲悉,55歲鍾阿姨順利地初步度過了術後的抗排斥關、抗感染關。心臟移植兩天後即轉出重症監護室,術後十一天拔除心包、縱隔引流管,如今已能下床活動。在家人的陪伴下,鍾阿姨通過視頻特意感謝好心的捐獻者、社會各界以及醫護人員對她的救助。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黨委書記、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紹,鍾阿姨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過程中,曾67次遭遇心臟室速、室顫的“生死劫”,所幸在心內科、心外科等多學科協作團隊的全力救治下,得以死裡逃生,並最終重獲“心”生。

病情重:

她67次死裡逃生

來自東莞的鐘阿姨在今年1月突然暈倒意識喪失,後被確診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因反覆室速、室顫發作,鍾阿姨在當地醫院治療後,在體內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在每一次心跳過快失去正常節律後,由ICD電擊使心跳恢復正常。ICD記錄顯示鐘阿姨共電擊治療65次。而其間就有發生“電風暴”的風險。據瞭解,在醫學上,如24小時內發生超過三次的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被稱為“電風暴”。

原本設計使用壽命長達6~8年的ICD,植入鍾阿姨體內僅1個多月,就耗盡了電池電量。當時鍾阿姨轉院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景峰教授團隊為鍾阿姨更換了ICD,並轉到醫院心臟重症監護室治療。然而,鍾阿姨之後出現了兩回“電風暴”。

“ICD每一次放電,相當於一次心臟猝死後的搶救。而出現‘電風暴’的患者,有70%~80%的人會因為嚴重心律失常而死亡。” 王景峰教授解釋,鍾阿姨堪稱67次死裡逃生。

“護心接力”患者能下地行走啦!——心臟移植前 她曾67次死裡逃生

出奇招:

醫生為“換心”爭時間

鑑於鍾阿姨的病情十分嚴重,該院心內科、心胸外科等多學科團隊聯合會診後,認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是心臟移植。

該院心胸外科主任鄭俊猛教授介紹,心臟移植是一個複雜的治療過程,術前、術中、術後這三個階段都非常重要。但凡需要心臟移植的患者,手術前心臟的情況都非常糟糕,全身組織和臟器都處於低灌注狀態,需要非常精細地去調整治療方案,維護好各個臟器的功能使得患者安全過渡到心臟移植手術。

然而,此時鐘阿姨的情況已極為嚴重了。據該院心血管內科張殷殷副教授介紹,她反覆出現躁狂、亂語等精神症狀及嘔吐現象,如不有效控制室速、室顫,不僅將再次導致ICD電池耗竭,更重要的是,將帶來心功能惡化、感染及導致其他臟器功能衰竭,從而失去心臟移植的機會。

常規的抗心律失常治療方案並沒有讓鍾阿姨的病情獲得有效控制。王景峰教授決定打破常規,將四種不同機制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排列組合,創新性地分階段聯合用藥。

醫生放手一搏出的“奇招”,果然奏效。從3月14日一直到3月29日,鍾阿姨有15天沒有出現心律失常,為等待心臟移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護“心”車:

90分鐘跨越四城

與此同時,心胸外科鄭俊猛教授團隊為鍾阿姨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心臟移植等待登記,尋找最合適的心臟。

3月29日上午,中國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為鍾阿姨自動匹配到一個合適的供心。鄭俊猛教授團隊立即從醫院南院區出發趕往珠海。

返程時,載有“愛心”的粵A808NN救護車,獲得珠海、中山、佛山、廣州四地交警接力護送、沿途司機禮讓的特殊待遇,在雨天只用了90分鐘,便抵達位於廣州海珠區盈豐路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愛心”抵達僅僅10分鐘後,醫院手術團隊於18:00開始進行心臟移植。

“護心接力”患者能下地行走啦!——心臟移植前 她曾67次死裡逃生

(更多貼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醫直播互動,請關注人民好醫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